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如何增進學生的理解力

昨天讀這本書。有了一個很不錯的收獲,它提到閱讀力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記憶層、理解層以及回應層(p.49),我立刻聯想到完全可以作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教案結構。

教出國中生的閱讀力(十二年國教增訂版)(二版一刷)

教師在教學時,可依據學生的程度適當安排屬於記憶層的學習(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多半將教學重心放在這一層),接下來,教師應儘可能漸漸提高理解層的教學比重(如果要增加學生的理解成效,講述法效果是很有限的,因為「理解」這件事只要約略了解人類認知心理的運作歷程,就會明白它不可能只由教師單方面講授/輸入,所有學生自然就會理解),最後回應層則是透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針對前二者的學習結果進行表達分享。

以前我會以具體問題/單元問題/核心問題三個層次來進行教學安排,因為我是根據INTEL創新思考教育計畫的課程問題來構思的,但看了這番說法後,我發現和其他教師分享時,或許用記憶層/理解層/回應層的概念來說明何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應該會更清楚一些。

對我來說,這樣的概念也更容易幫助我進行備課。很棒的概念分享給各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