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公民科閱讀理解策略與文本價值判讀

今天去聽碩玲分享的公民科閱讀理解策略,應該是第三次聽她的分享。

這一次因為不用分心擔任工作人員,所以比較能專注的聆聽,受益良多。

碩玲和我們分享她為何要開始重視閱讀理學策略,主要是想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進而爭取更多的教學時間。

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呢?

基本上是先進行文本分析與問題設計。這一點我很認同,教師應該先審視教科書,並設計核心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學科的核心概念。尤其許多學習落後的學生,確實需要學會許多閱讀理解策略來幫助他們自學。



但讓我比較保留的地方,如果教科書的內容與學科核心的關懷相距太遠時,透過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導其實無法帶領學生看見學科最核心的內涵。

例如,如果文本傾向大男人主義,以前由教師來填鴨當然不好,但如果變成教會學生自學,也就是變成學生自己填鴨自己,真的比較好嗎?

這是讓我很擔心的地方。尤其在追求技術性操作的閱讀理解策略下,有沒有可能讓教學者更容易迷失在其中?

例如,某出版社的這一段課文:


台灣的社會問題
1、家庭問題
隨著人口老化及家庭型態的變遷,老人安養已成為現今社會必須重視的課題。此外,現代家庭的功能日益降低,使得家庭必須面對更多的考驗,像是雙薪家庭的幼兒托育問題、因家庭經濟壓力所引發的自殺事件、離婚率逐年攀升以及家庭暴力等問題。


當我仔細審視這段文字時,深深倒吸一口氣。

不曉得大家能不能看出這段課文的問題呢?

前幾年當老師的我一定也看不出這段課文的問題。很會讀書的我、教甄榜首的我,在過往的升學體制內,一直是既得利益者,好長一段時間,總覺得我能考上明星高中、國立大學、教甄等,絕對是我個人的努力。

但真的是嗎?

就像柏拉圖的洞穴之喻,某個事件發生後,我才走出了洞穴。而這個轉變不是因為很會讀書或考試所造成的,正如過往二、三十年求學的過程仍然造就我思想上的無知,要不是經歷某些事件或遇到這些貴人,我不可能看見這個一直存在身旁的體制如何形塑我的認知與思考。


我刻意保留我對這段課文的理解,很希望更多教學工作者能開始思考類似內容充斥教科書對未來公民的影響。尤其如果我們只在乎學生能不能將這些課文記憶背誦,有效的記憶背誦下來獲取高分時,那麼當我們使用更多、更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絕對是場夢魘。

碩玲說,發展這一套閱讀理解策略的教授們多半是心理學者,他們很重視認知歷程的有效性與否,從這一點,我恍然大悟這幾年我聆聽很多專家或教授的閱讀理解策略後,為何始終存在某種憂慮,現在比較明白為什麼了。

因為這些專家與學者很少關切文本的價值內涵。至少對公民學科或人文學科來說,文本自身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閱讀吧?



很感謝今日共學的夥伴,透過彼此的對話讓我得以解決長久以來的困惑與擔憂。

幸好碩玲和許多公民夥伴(包含我)都意識到市面上的公民教科書都存在類似的價值問題,需要更多夥伴共同努力來改善這樣的文本內容。希望未來能邀請更多夥伴彼此共備,讓公民教學真正導向學科本質:正義的思辨,進而真正翻轉台灣社會,成為一個更溫暖、更公義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