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改變,只要一個理由

為何要改變?因為我們(數學老師)已經沒什麼可以失去了。

我希望成為我的小孩能夠遇到的老師。

教了二十年了,有史以來覺得教學是一件這麼快樂的事。

上述文字是今天在宅配家進行學思達短講講師的下午茶聚會時,老師們紛紛述說她/他之所以改變教學的理由...




結束聚會後,我們夫妻前往光華夜市覓食。正在排隊買晚餐的我收到以下這則臉書私訊...很叫人溫暖感動。


是我們宅配書會的一位文青書友寫給我的文字。今天當他想加入我負責管理的一些教學社群時,原本有點訝異,看了以下的私訊後,才知道他的心路歷程。

為何會訝異呢?因為他是很文青的人...沒想過他會想加入這些社群(一起玩吧!教學社群、問題設計教學社群等等)。

今徵得他同意,將私訊文字和大家分享:

***
師丈,謝謝你讓我加入這些教學社團觀摩,看見其他老師的分享與討論。

其實每回師丈在臉書或書會發表關於教學的想法和心得時,我都有所收穫和感動。在我的中學六年不曾體驗過像師丈這樣的教學方式,所以我好羨慕師丈和馬老師的學生喔,如果我十幾歲的時候也這樣被教育和學習,現在的我可能會很不一樣。




雖然中學是已經回不去的時光,但在聽聞師丈反省教學經驗的時候,我也跟著反省:過去在傳統教學方式下,我其實不曾想過或說不知道學習原來還有這樣的可能。

換句話說,我從師丈對「教」的反省中,反向的引起發自身對於「學」的反思。又其實師丈並不只對教有所反省,亦常看見師丈對於人生各層面的總反省。

在臉書或書會跟我們分享這些「問句」的同時,讓我看見我不以為然的舊思維,我也跟著問我自己。於是,既有被給予的框架開始跟著鬆動,新的思維開始結構。

在這些過程中,我頓時發現我目前不管在學習或者生活上潛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跟我過去的學習經驗有關,原來現在的我會是如此就是在當時那樣的情境下所形塑出來的......當這些盲點顯現,我嘗試學著開解,於是我成長。

這些話其實很早就想跟師丈說了,現在藉著這些這個機會與師丈分享,謝謝,很高興認識你。讓我可以從這樣的角度看見我自己。
***

宅配書友的回饋讓我想起前不久和一位國二生的對話。他認為我在公民課上,沒有讓他充分報告,因而向教務主任指控我羞辱他。我沒有生氣,只覺得好奇和他有了一段對話。說明清楚我的課堂原則(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報告的機會,不能讓他一個佔用太多時間報告)後,又和他閒聊了一會。

我問他喜歡歷史嗎?如果老師對你說,歷史課也能像公民課這樣上,一樣讓我們對話與思辨,你覺得怎麼樣?他聽了之後,馬上說,不可能啦,歷史都是死的東西背起來就好了。

我看著他,靜靜的看著他。這麼有想法的孩子,也無法想像另種學習的可能。

事實上,我有個任課班他們的歷史老師也是採取學思達分組的教學法...然後這個班的社會科段考成績是全校第二...,第一是特殊班,所以可略過不談,這個普通班等於是全校第一。這個任課班的社會課,除了地理以外,公民和歷史都是學思達,然後段考班平均是全校第二...這代表了什麼?

成績真的不是重點。事實上,不想改變的老師就算看到翻轉課堂的成績變好時,他/她仍然會找出不願意改變的新理由。但成績如果能讓願意改變或不排斥改變的老師心安的話,我想應該值得一提這些現象。

老師不改變,當然可以找到一千零一種理由。

但如要改變也許只需要一個理由吧。

會不會是這些呢?

為何要改變?因為我們(數學老師)已經沒什麼可以失去了。

想成為我希望我的小孩能夠遇到的老師。

教了二十年了,有史以來覺得教學是一件這麼快樂的事。

你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