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看見學生的努力

剛剛二位在本校實習的師資生忽然跑來問我,這一節想觀課,可以嗎?

(呃,這麼突然?)沒問題啊。

有點想婉拒,因為是讓國三學生上台報告,擔心對師資生沒什麼幫助。由教師主導的國二學思達教學比較適合觀課啊。

果然,其中一位師資生觀課後很坦率的回饋他看到的許多問題。

當下,有些不舒服。我試著在內心核對自己的情緒。他看到的問題也是我看到的問題,包括某幾組學生在小組上台報告時不討論等等。

既然也是我看到的問題,為何我還是不舒服?

我試著想去解釋。後來便放棄了。為什麼不想進一步解釋呢?一部分原因是累了,剛剛才想到中午忘了吃午餐,實在沒時間吃。甚至連師資生觀課完的下課,我還請他們稍等一下,讓我先和其他班國三學生先討論完報告內容。

另一個原因是他的指責型目光。他的目光是大多數老師們慣有的習性。也是我的習性。這種目光是我們的本事。

協助學生準備報告時,我常不自覺的指責學生。不容易看見學生的努力,常自以為是的下判斷。正向引導的語言,我學得很慢很慢,必須不斷和自我的情緒與慣性拉拒。

所以當一位國三生向家長反應並由導師轉告他的不滿時,我一點都不訝異,也不怪責學生,因為我真的忽略了他的努力。我只看到他的不努力、看到他的不認真。但這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他有認真、也有不認真的地方,他有努力、也有不努力的部分。



其實是我往往在焦慮,焦慮時間不夠,焦慮自己此時的無能為力。

有時師生都卡住了,也不曉得為什麼。有時師生互動流暢,讓人欣喜不已,好想現場直播。

這些...都是教學的日常。

師資生的提問,讓我不舒服,卻是很有力的質問。正向引導的語言畢竟不是逃避責任或逃避問題的語言,而是我在當下努力了,同時,還在找尋——協助彼此更良善互動成長的方法。

謝謝彼此的看見與沒看見。欣賞與接納學生,也該如此自我對待。

補記:這篇文章裡的師資生是主動前來觀課學習的,非常值得肯定啊。我的文字重點在於深深感受到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或家庭環境充滿了指責的語言或目光,這些指責常常被包裝成我是為你好,這幾年我試著檢視自我更深層的感受時,發現其實不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只是把自己的情緒轉嫁給學生罷了。說穿了,只是我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或感受罷了。還好,我學得慢,但願意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