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一瓶可樂為何賣100元?


We learn more by looking for the answer to a question and not finding it than we do from learning the answer itself.

我們因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沒找到它,比起學習答案本身所學到的還要多。

——洛伊‧亞歷山大(Lloyd Alexander)

2016年暑假某天一大早,便和高雄學思達夥伴前往位於高雄市大樹區的溪埔國中,和該校以及鄰校的老師進行一整天「分領域、分科」的教學共備。在社會領域的共備過程中,意外激發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溪埔國中社會科林老師想在暑假輔導期間,帶領學生討論「英國脫歐」的主題,並分享他如何運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

他想問學生:為何一瓶可樂在台灣賣大約20元,但在歐盟卻是賣將近100元台幣呢?一模一樣的可樂,無論內容或容量明明都一樣啊,怎麼會價格差這麼多? 

擬答:會不會是因為可口可樂來自美國,不是歐盟各國的商品,為了保護歐盟自己的商品,它會刻意課以較高的稅率來增加本地商品的競爭力?

共備夥伴翁亭鵑老師提醒我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值得再思考的:1. 可樂和大麥克的售價還要考慮的點是各國的薪資、物價;2. 可樂的例子不太好用來說明貿易保護主義,因為歐洲並沒有其他和可樂類似的飲料品牌來和可樂競爭。據她個人經常在國外自助旅行的經驗來說:如果有其他品牌的話,據我在國外超市購物的經驗,那些品牌也沒有便宜多少。


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好問題啊!透過這個問題或許便可以讓學生試著更深入了解什麼叫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歐盟等議題。真的很精采。我興奮的追問林老師,你會如何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呢?

A、是丟出這個問題的同時,老師自己回答嗎?

B、或丟出這個問題,但不主動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藉由一連串的課程設計,利用適當的文本或活動,讓各組學生進一步閱讀、參與進而解謎呢?

林老師聽完我的提問,若有所思地回答,如果可能,似乎是採取後者比較好(B方案),但他擔心要花很多時間備課,或課堂時間不夠讓學生進行這樣的討論。

確實如此,大多數的老師應該都是直接講述來處理一個好問題,認為受限於時間可能沒辦法讓學生互相討論、思考和回應,會直接解答,然後繼續講解下一個概念。這樣的教學比較不花時間,教師似乎也比較能掌握進度。

但,如果教師能採取B方案來授課,例如學思達教學(如下圖),學生在參與解謎的過程中會不會學到更關鍵的能力呢?藉由這樣完整的學習歷程,學生有機會親自解題,面對文本提出質問、找尋可能的線索、論據並與同儕進行討論對話、核對訊息,最後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說法或結論。



即便最後師生不見得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但這樣的教學歷程會不會讓學生在未來一旦遇到棘手的困境或問題時,他仍然具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我很好奇。

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後,溪埔另一位老師(江老師)很感興趣的詢問我,想了解我會如何具體進行這樣的課程。於是我和她分享我可能的課堂流程,也就是學思達教學的具體流程:

1、教師提問:詢問學生為何一瓶可樂在台灣賣大約20元,但在歐洲卻是賣將近100元台幣呢?鼓勵學生表達他們的猜想。教師再引導各組學生就各組的猜想進行討論對話。

2、學生自學:教師發放課堂講義(講義包含課程引導問題),讓學生閱讀自學。這樣的課堂講義必須考量學生自學的需求。

3、小組討論:各組針對講義內的課程引導問題進行討論。

4、師生問答:教師針對課程引導問題抽籤抽問各組。

5、教師總結:根據各組回答給予回饋或澄清。



江老師熱烈探究的神情,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當我們的備課都能互相激發出這樣的熱情時,或許我們的課堂也才可能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