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畫不只是畫

《龍紋身的女孩》(瑞典)一片裡有個誤讀的安排,值得一談。

大亨四十年來每年生日都會收到一幅乾燥花作成的畫。

他一直以為那是殺害孫女的兇手寄來的挑釁。因為在孫女失蹤前,可愛的孫女每年都會親手製作這樣的畫送給爺爺當生日禮物。孫女失蹤並被確信遭謀殺後,爺爺每年依然收到這樣的畫作,終於激起他巨大的悲傷與憤怒,決心委託記者找出真相。

直到最後,才知這是為了逃離家族巨大傷害的孫女回報平安的訊息。

爺爺—嘲弄—花畫—平安—孫女。

一個訊息,兩種解讀。

然而正因這個誤讀最終才讓爺爺找回了孫女。

想起昨天學員拿到撲克牌數字8時,也是如此,一開始讓她慌亂焦慮的8(她不知數字8與她的生命有何連結,擔心無法完成我下達的指令),經由琇芬的傾聽與協助,學員有了轉念,原來這可以看成無限與永續的符號,原本是讓她緊張焦慮的物件/訊息,居然最後變成一份讓她欣悅不已的禮物與提示。



當然這不只是依賴當事人能否轉念。

爺爺—嘲弄—花畫—平安—孫女,其實是爺爺—嘲弄—花畫—記者—駭客—平安—孫女。

學員—焦慮—數字8—永續—琇芬—學員。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訊息、物件本身甚至我們遇見的每個人而形成的觀點與感受往往僅是我們內在的投射。但如何轉化或轉念卻不太容易僅僅透過自我的醞釀,往往還必須透過中間人/第三者等觸媒來轉化與連結。

在教室當中,教師或許就是這重要的中間人或觸媒。

經由教師的課程設計與主持引導,讓課程的核心概念得以順利傳遞給學生,或者讓學生開始和課程的核心產生連結。

更宽廣的說,教育也是這樣的觸媒。

經由有意義的教育,才讓學生得以和世界產生連結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