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讓我們來學「問」

這一節課,讓我們來學「問」。好不好?

請各位打開這兩頁,閱讀完這兩頁,請各組設計二到三個問題。

設計的方向可以是

1、what/when...就是發生了什麼事或何時發生的,但這個層次比較沒有太多思考的空間唷。

2、how...是如何發生的?

3、why...比較有趣的是這個層次囉,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需要更多的推理能力與思辨...

好,現在請各組閱讀十分鐘,待會再小組討論共同設計問題,設計完問題後,就進行第一輪的問題PK,好嗎?

好,現在請各組將小白貼上去。

大家一起來品味各組自豪的問題唷。

喔,這一組還不錯唷,有讀到重點。

歐洲的宗教戰爭和台灣有什麼關係?

天啊,各位會不會覺得很奇妙,原來這麼遙遠的歷史,我們一直以為的「外國史」,竟然和四百年前的台灣存在某種關係耶。

好,讓我們看看下一組。

哇,我太喜歡這一組的問題了。

為什麼在西班牙的統治下(天主教),荷蘭人依舊信仰基督教(新教)?這個問題實在很值得深入省思與探究啊。

不錯唷,第一輪的問題品味PK,各組的表現都很精采唷。請各組討論一下,進行第一次小組互評。

好,接下來的時間,請各位先閱讀文本,然後再設計六個問題唷。

學生立刻埋頭閱讀苦思。感覺得出許多自視甚高的學生在第一輪的問題PK當中被激起了鬥志,他們的問題設計不如其他組啊。







我忽然有感而發。請同學給我幾分鐘。我有話想對各位說,學習設計問問題真的是很重要的能力,也是老師想送給各位的一份禮物唷。各位,你試著想一想,剛剛大家一起看文本、閱讀相同的資料,有的同學卻能從中找出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問題,是不是很厲害。

許多人一生中一直在回答別人設計的問題和考卷,但很少能為自己找出真正的問題,說穿了,他也只是考試機器罷了。這時,我忍不住和學生分享了一個故事。說完了,我下了一個主觀的結論,對學生說:在我心中,他因為問了這個問題,讓他不再只是一個歷史學者,而變成了一個歷史學家。

學生聽得入迷。嗯,於是我轉頭同時示意學生繼續設計問題,就在這一刻,一位學生忽然舉起了手,老師,那本書叫什麼名字?

我走向黑板,寫下書名:秦謎。

之後,學生依然專心的閱讀與設計剩下的問題。

下課鐘響,我收回學生們的問題卷。

天啊,我一身的雞皮疙瘩。

荷蘭人反抗西班牙,那為何原住民不反抗荷蘭然後獨立呢?

為什麼荷蘭人能忍受西班牙這麼久?問得好!錯的事,一秒也不該忍耐。

日本人為何稱歐洲人為「南蠻」?(依地理位置日本在歐洲的東南方)

荷蘭和西班牙是如何得知台灣的重要性?(兩地的距離相差很遠)

新港文對台灣歷史的意義?為何它能被延用上百年?

...

就像以上的這堂課,今天下午我持續展開我的教學試誤之旅。

我好像是慢思慢想的行動派。只有在持續實踐裡才能好好思考與修正。

沒有實踐之前,雖然我已經花很多時間去構思模擬操作,但只有真正實施時,我才知道水溫和水流為何。

這樣的效果何在?學生會如何反應?會不會太亂?討論時間?跑桌時間?準備時間?小組回答?指定回答?要使用小白板嗎?需要上台報告嗎?要分發筆記嗎?要準備提問單嗎?報告時,如何讓其他人也能聆聽?他們需要聆聽嗎?

海報紙?要做什麼?方便報告?展示?會不會太浪費?

跑桌由七組變五組?或是七組分兩大組?

學習任務如何調整?如何避免客人?

這些問號在內心裡盤旋,但只有實施後,我才慢慢看到了波光粼粼的河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