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宋太祖為何「不得不」定都於開封?

想起國中讀歷史的考題,請問有哪些朝代定都於洛陽?

但更有意義且值得思辨的問題是為何洛陽會成為許多朝代國都的首選?

正如同讀宋太祖一書時,書中討論宋太祖為何「不得不」定都於開封這樣的問題絕對優於只問學生宋朝定都於哪裡有意義許多。



書中引用英國地理學家柯立希在《大國都》《Great Capitals》的觀點,很簡單易懂——

適合建都的三條件:

1.岔路口。意指交通便利之地;
2.穀倉。意指都城附近地區糧食以及其他物資供應能滿足都城平時和戰時的需要;
3.要塞。意指交通地理形勢好,便於防守,以利安全。(以上摘自網路)


但需要一一討論各朝代定都於何處和原因嗎?倒也不用。

重要的是利用一個精選的範例讓學習者好好思辨一回這樣的課題,其他就可略過不談。透過見微知著的教學歷程來培養學生思辨的方法和能力才是關鍵。

例如毛翊華老師會和學生討論——


講遷都,最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從平城到洛陽。
課本直接把它歸為漢化政策之一,我會問:為什麼遷都和漢化有關?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在問學生:

為何北魏孝文帝要從平城遷往洛陽?

我們常擔心教學時間不夠無法和學生好好討論和思辨這樣的問題,只是時間不夠,或許可以減少和取捨相關的討論,但如果一直都沒有給學生這樣的思辨練習和學習,再多時間學習可能也意義不大了。

時間不夠可以少(思辨),但不能沒有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