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是孩子的脈絡。
偏偏是長期生活在怨恨中的父母,提起孩子問題時總是有聲有色,觸到夫妻間的痛處,就會儘量淡化。
——李維榕,家有千絲萬縷。
參加每月一次的家族結構治療讀書會時,我很少發言。隨著講師的帶領,觸動我的地方,我會立刻滑手機做筆記或上網查資料。
今天上午書會主題是家族結構治療的「親子關係」,講師問了一個問題,這裡大家認同嗎?
過分親子的母親,很多都是缺乏一個體貼入微的丈夫。
——李維榕,家有千絲萬縷。
我點點頭。她看到我點頭,忽然問我,為什麼認同?
我思考了幾秒,立刻回答她:因為妻子原本需要丈夫的陪伴,但她的需求落空了,只好透過與孩子的相處來補足她的匱乏。
或許是我的回答太快了,讓她嚇了一跳,對我說,原來你有在聽課,看你一直在滑手機,竟然可以一心多用。(事後,馬老師對我說,她當時在旁邊一直笑,她笑說,講師真的被嚇到了。)
是啊,我是鍵人,也是學習過動兒。學習過程中,我需要反思與筆記,沒辦法只是單純聽講。以前的筆記是真的用「筆」記,現在都是用手機app(大象筆記本)來記,而且還即時用臉書轉播上課內容和心得。
下圖也是我的上課筆記。
所有孩子的身心症,都與父母間那解不開的情意結有關。
註:以下為課堂筆記
系統問題先處理,例如小孩過度依賴母親,可能是孩子為了保護媽媽免於爸爸的傷害。在這種情況,如要真正處理好孩子的狀況,需要先著重處理父母之間(夫妻之間)的關係困境。
當系統問題解決時,例如父母關係好了,孩子如果還依賴母親,有可能不是系統的問題,可能是孩子自身已形成某種情緒固著。
忍不住想到教學會不會也是,教學出現問題時(通常意味著學生不投入學習),第一時間可能不該責怪學生,而是須考量教學現場的課程系統是否出現問題必須調整。例如課程節奏的安排,教師的課堂引導。
系統狀態調整好了,如果還有學生無法學習,這時或許才考慮另一個可能——學生自身的習性固著。
再好的醫院,仍有太平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