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個懷中抱著孩子的婦人說:「請給我們講講孩子。」於是他說: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你只能圈囿他們的身體而非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的住所中,即使在夢中,那也非你所能觀覽的地方。你可以盡力去模仿他們,但是不要指望他們會和你相像,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在昨日停留。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弦上射發的生命的箭矢。那射手看到了無盡路上的標靶,於是他用神力將你扯滿,讓他的箭急馳遠射。你應在射手的掌中感到歡欣;因為他愛飛去的箭矢,也愛靜存於掌中的彎弓。

—— 紀伯倫《先知》

今天2015/2/28到人本高雄辦公室參加吳曉樂的新書發表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她一開場提到不可能存在一套適用所有孩子的教養系統。當下我想到教學現場也是如此,傳統講述法不可能適用所有學生,但我進一步去思考的是那麼鼓勵學生自我表達的翻轉教學呢?學思達教學呢?會不會也對某些孩子造成傷害呢?



當然不可能存在適合所有學生的教學法,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個人目前的觀察是翻轉教學等各種教學法應該還是比較能夠接納更多殊異的孩子,更能容允多元學習風格的孩子。




但不管採取何種教學法,教師都應該儘可能看見並設法提供每個不同學習氣質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而正是在這樣的念想下,學思達短講舞台上的許多老師紛紛開始了他的翻轉之旅。

因為這些老師在乎。他們在乎教室裡的客人,尤其是學習較為弱勢的一群。他們希望邀請這些學生也能參與課堂的學習,不是放空或放棄。

陪伴學思達短講講師準備的過程中,每每聽見她們分享她是如何看到原本羞於表達的孩子開始自信表達、原本在教室放空的學生開始參與討論,我看見講師們的滿心歡喜,我則是不由自主的落淚。

隨著翻轉教學的開展,我也慢慢翻轉了自己。我愉悅接納學生的表達,同時也試著接納學生的沉默。表達是一種學習,沉默也是學習的歷程。例如內省型的學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整理、收納他得到的資訊。我漸漸懂得他們的需求。

而過往的傳統講述法,大多數活潑好動學生的需求恐怕更加被漠視啊。另一方面,沉默的孩子也不見得就等於是內省型的孩子,我忍不住猜想更多沉靜的學生其實是受過傷的學生。沉默多久、觀望多久,會不會就意味著他的傷有多重,需要修復的時間就得多久。

但如果沒有翻轉,我們教師不再霸佔講台,這些猜想只不過是猜想,永遠便只是猜想...

豆媽在她的短講最後分享,她希望她的課堂是如同颱風眼那般的寧靜,也許她的學生走出課室就必須迎接一場又一場的青春風暴,但至少在她的教室裡可以讓學生們有一段安然自在的美好時光。(豆媽在試講時,講到這一段哽咽不已)




學思達的課堂,如果有個憧憬,應該也是如此吧。

***
父母是世上最難的職業,而且沒有任何職業訓練。開車需要駕照,需要考試,需要教練。父母沒有這些配備或準備,他們就成為父母了。

吳曉樂這麼說。



但並不是生了孩子,每個人就自動能當好父母。與會者問她,雖然她還沒有孩子,但還是想了解她對生養孩子的想法…

她希望有孩子。但希望用一種主人邀請客人來做客的心態邀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因為覺得這個家挺開心的,所以想邀請一個未來的客人來到這個家玩耍。做主人的請客,總是希望客人開開心心的,是嗎?做主人的,不會要求客人托福要考幾分啦,要求客人考試成績要如何如何,是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些身為父母的讀者讀過她的書曾向她告解,他決定開始用對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但沒多久故態復萌,自責不已,半夜叫醒孩子向孩子道歉,孩子幾乎沒有感覺的就原諒了父母。但不會永遠這樣。

隨著子女的成長,如果父母沒有變,沒有修復關係,有一天或許就不能再修復了。那該怎麼辦?

父母不了解子女,子女不諒解父母。怎麼辦?也許不能選擇父母的子女真的很委曲,難道還必須說服自己「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嗎?

傷痕還在,還在心裡,你以為遺忘,卻仍在身體的深處。

一位被粗暴體罰長大的媽媽以為她忘了,然後有天因為孩子犯了錯,她手上的棍子立刻朝孩子飛了過去。她嚇了一跳:我以為我忘了,我的身體卻還記得。

傷痕還在啊。

她該如何面對那樣的父母?她又如何讓內在的小孩和父母和解?為何不是他們向我道歉!

其實誰先想開,誰就先行動。




或試著找到一個安全的距離,這裡的距離也許是時間,也許是空間。例如一個星期回去看一次父母。或和父母保持空間上的距離。畢竟我們都是子女,未來或許不會是父母。但抗拒或逃避卻可能讓我們成為我們的父母,無論我們願不願意。

為自己找到這樣的距離,只要這個距離能成全彼此、保護彼此,誰說這不是美好的和解。


誰先想開,誰就先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