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8/4、5日台中親師生對話工作坊學員惠茹的回饋
其它學員回饋
講師:
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老師
實踐大學應中系馬琇芬老師
進成案:謝謝惠茹答應讓我和大家分享,他參與課程的心得回饋,讀著他的心得讓人感佩不已,這麼深刻的自我覺察與這麼積極的行動力。
學員惠茹的回饋/最大學習與收穫
破冰~相見歡
一早老師透過帶活動,讓我們透過漸進式的互動打開自己的身心,但是我察覺自己~我一直被牽絆著,因為女兒一直跟著我的背後走,當要尋找夥伴互動時,她就立即到我面前來,但是我想要好好學,也希望她能敞開心胸學習(因為我覺得不易報上、有學費不能浪費錢,應該要有所得到,所以認真學習極為重要),但是看到她沒有找到夥伴說話,我有些焦慮、不安、也不捨,所以我極度茫然中,但是課程進行時,我發現老師竟然平穩的詢問孩子的意願,也全然接納孩子們的決定,我靜下心來問自己,我呢?也能像老師那樣嗎?全然接納嗎?我問自己,我學薩提爾是為何?最初的衷心是我想跟孩子親近,到現在我是想探索自己。
當我重新去思考著初心是想跟孩子親近,而這2日孩子也同意陪我來上課,就靜靜坐在我身旁,難道某種形式上不是一種親近嗎?當如此反問自己後,我釋懷了~就接受她如實的自由形式的存在吧!我不再想強迫她~應該如何展現我所謂的學生應有的姿態了。
應對小劇場
A:明天是我們在一起3年的紀念日
B:沒想到我們在一起這麼久了?
A:對呀~
老師希望小組完成接下來的應對:指責與討好、指責與理智、理智與打岔、理智與討好…. 這個課程的設計,有別以往我上過的工作坊。當我們想要完成這項指令時,我們必須考慮:台詞設計時、語調、內容..等進行全方面的思考,這也讓我們對於四種應對姿態有更深的琢磨、體驗。我在思考這算是傳說中學思達的課程設計嗎?
冰山探索
琇芬老師用一個自身事件說明如何跑自己冰山,並請我們試著也跑一次,在這次活動中確實深刻體驗到在感受、渴望中,確實會和我的事件對象更貼近,這也讓我明白了為什麼阿建老師常說我們要在感受、渴望中進行工作,而以往的我會在觀點進行辯論並爭取對錯,所以常常在所謂的對話中失敗、決裂、甚至反目成仇。
對話
要進行所謂的『對話』,課程中老師引導應從“傾聽”開始,傾聽可以帶來溫暖、接納、理解、療癒…,但是過往的我常常靜不下心,常常希望能趕緊解決,所以總是會忍不住給予指導、意見…,但是從傾聽中,其實說的人會帶來覺察、覺知,也會為自己找到答案與方向。
女兒很懶,回家後常常不碰跟學校有關的東西,包含書包、書本...等,記得有一日早上我們趕著出門上班及上課,因為她上完廁所後,我先出門去壓電梯。
電梯來了,但是女兒還沒出來,我發聲提醒(口氣輕柔):「電梯來了喔~ 裡面有人在等喔~」
她急忙拿著書包、餐袋衝出門擠上電梯,她對著我及電梯裡面的人笑一笑。她的書包來不及蓋好,我看到她書包的內容。
我:「妳的書包 書好少喔」(因為書很薄)
女兒:「嘻嘻嘻,會嗎?」
我:「只有3-4本書而已,因為我都只看到保溫杯、雨傘、鉛筆盒。 」
到地下室了,這時她走在我前方望著她的背影,我心想我不是希望她能長高些嗎?若她每日揹著沉沉重的書包,還長得高嗎?她會不會備感壓力呢?我愛她嗎?我愛呀~ 那是不是書包中只有3-4本書,其實這樣壓力比較輕呢?老師不是也從來沒有說她有遺落,沒帶什麼課本不是嗎?那有必要每天揹這些未必用得到的書嗎?
我們騎車在路上了。
女兒:「妳覺得我的書包書很少喔?」
我:「對呀,因為我只看到保溫瓶、鉛筆盒和雨傘。」
女兒:「沒有啦,其實大格裡頭還有很多東西喔~」 (她的書包分2格,而大格就是保溫瓶、鉛筆盒和雨傘;小格就只有3-4本書)
我:「有嗎?我只看到這3個呀~還有什麼呀?」
女兒:「您要幫我整理書嗎?」
我:「妳希望我幫你整理書包是嗎?」
女兒:「因為我懶呀。」
我:「裡頭還有什麼東西呢?我看起來很整齊呀!還需要整理什麼?」
女兒:「暖暖包、藥膏、還有一顆一顆的…..」
我:「這些東西怎麼了,想整理?」
女兒:「因為我覺得重呀,如果書包能只剩保溫瓶、鉛筆盒和雨傘就更好了。」
我:「妳希望書包能只剩保溫瓶、鉛筆盒和雨傘是嗎?」
女兒:「對呀~」
我:「妳不想自己拿出來嗎?就可以減輕了呀!」
女兒:「不想,因為我懶,要不要順便幫我餐袋也整理一下呢?」
我:「餐袋怎麼了?也要整理呢?」
女兒:「因為裡面有營養食品、人工皮、藥膏...」 (營養食品是之前她感冒,自己放進餐袋自己想補充;人工皮、藥膏是這次出車禍她自己擔心同學不小心碰到她的傷口,所以自己要換藥)
我:「妳希望媽媽幫你整理是嗎?」
女兒:「對呀~」
我:「嗯,好吧!今晚回來我幫你整理,要嗎?」
女兒:「算了,不要,好了。 」
我:「怎麼了,怎麼又不要呢?」
女兒:「我覺得您會整我,我覺得有問題。」
我:「我會整妳,怎麼說呀?」
女兒:「因為您一開始不要,忽然要,我覺得有問題。」
我:「哈哈哈,原來如此喔。」
到學校了。我們互相對笑了一會~ 她脫了安全帽進學校去了。
我驚覺自己成長了,我察覺其實每日早晨自己有著極大壓力,我常常不自覺也將自己的不安轉嫁給家人。今日我願意給自己時間鬆綁,透過察覺自己感受,我轉換應對方式,結果家庭因我而和諧。
我也再再問自己,我真的答應幫她整理書包嗎?
過往的我認為整理書包不是她應該負起的責任嗎?現在她竟然希望我幫她整理,我不是應該好好對她說教一下嗎?自己的東西不整理以後長大怎麼辦?書包裡書帶這麼少,要讀書時怎麼辦?
今日的我怎麼了?怎麼會答應了呢?原來我在好奇她~ 我在想她有沒有可能在投一顆球給我嗎?我願意承接嗎?她有可能將秘密放在書包中嗎?她想開放秘密讓我知道~ 她是不是在邀請我進入她的繽紛世界呢?透過書包邀請我進入她的內心世界呢?過往的我一直漏接她的球 我這次還要漏接嗎?願意給自己機會進入女兒的心嗎?想著想著 我越來越想親近她了~
PS:但是就在3日後,女兒回家後竟然自己將書包及餐袋裡的東西拿出來,我訝異極了,因為她半年了,第一次主動想整理。這應證了對話確實可以帶來覺知,甚至帶來自動自發的行為改變,也唯有當個案發自內心想改變,才有可能持之以恆的執行。
角色樹(傾聽、核對)
這活動中老師用「工作、家庭」這2個狀態去畫出自己的人偶圖,在選畫過程中雖然可能有夥伴是畫同一個人,但是上的顏色、塗的方式(全上色、只沿邊緣上線色、不同身體部位上不同色…等),這都有著不同地涵義,雖然畫同一個人偶但是每個人的詮釋卻截然不同。
在傾聽的活動中,我察覺到自己,如果沒有帶有目的,我常常走神(上課中老師的指派活動),但是如果有朋友私底下邀約我,想和我進行對話時,我確實可以調整自己靜下心來~就是傾聽,因為我會覺得如果沒有專注傾聽時,那等一下我要如何對話呢?所以,我也發現當孩子想來找我說話時,我常常會忘記調整自己~專注傾聽。
另外,核對的活動中,這也讓我深深的思維著,當我是真的想去關懷一個人時,他卻不想跟我互動時,在有限的資料下,我又如何去核對呢?
我發現似乎可以先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核對(像家庭狀態我就是塗2個人偶,而夥伴也是塗2個人偶,我們都是想表達2個家庭中的我,但是我卻忘記這樣核對,導致我一直對他另一個人偶核對不出任何資訊出來),似乎也發現如果我想跟孩子連結,想要與他核對,似乎平時我也要對他有些理解,否則也會像瞎子摸象,始終切不到核心,所以促使我思維著~我平時應如何更孩子建立更多的認識呢?
觀點
老師用一個長方形的圖在右上方有一個黑點當作教案,引導我們將黑點看成紅點,並請我們去想,那個紅點我們會認為是什麼?
此處我有一個好奇,為何老師想要將黑點要我們想像成為紅點呢?老師有特別用意嗎?還是因為來不及改成紅點呢? (進成案:刻意請學員想像成紅點,就如同我們經常在生活中告知他人許多訊息,但每個人聽到相同的訊息或指令,其實仍然會有不同的應對與解讀。更可以了解在觀點中進行溝通是很不容易的事。)
這活動中我發現40個學員中,每個人給的答案是如此不一樣(雖然極少數有相同答案),這也讓我感受到同一事件,每個人的感受會因為個人的生命經驗、歷程、遭遇,也會有不一樣的詮釋。因此,觀點似乎不應該有所謂的對錯,而若將對話或溝通擺在觀點處,似乎生命經驗不同的2個人將永遠不易有交集。
尋找組員
老師透過組員離、合的情境,勾起我們的感受,我發現這樣活動我進行了第3次了,每次感受都不同。第一次我有著極度焦慮,心跳飆到上百下,我會想要自己去當離開的人,我發現這受我過往的生命經驗影響著,因為從小母親就教我長姐如母,弟妹不會的我要勇敢承接完成,所以造就日後的我,每次遇到事情時,只要別人有遲疑、困難、不願意,我常常會主動說我來,一方面想求圓滿,一方面想要得到認同;第二次:我反骨了,我選擇要拒絕別人,我以為我可以承受,但是我發現我仍有一些波動,我會在乎一旦我拒絕別人後,是否讓別人受傷,我似乎不是一個好人,原來我一直想要討好,透過別人的認同肯定自己;今天第三次:我選擇尊重,我就靜靜看著組員,當組員說他是想體驗出去的感受,他想學習這樣的體驗,我就尊重他,不再替他做後續的設想,我想這應該是近半年來,我學薩提爾後的成長吧!我給自己自由,間接也給了別人空間。
刻意對話練習
老師請我們先寫出被拒絕的30件事,我發現雖然是拒絕,會引發不同的情緒感受,例如:我榮獲香港國際會議海報發表,因此我分別邀請家人跟我一同前往,我分別受到拒絕,但我的感受卻截然不同~
先生拒絕:失落;兒子拒絕:沮喪(我還哭了2天);妹妹全家拒絕:焦慮。
我深入探查才發現原來,因為不同的對象我有著不同的期待和渴望;兒子因為未來選擇想做不一樣的人生規劃,所以我認為如果這一次他沒去成,勢必未來我們就沒有共同出國的回憶;先生雖然這次因為工作無法成行,但是我認為等到我們老了退休時,應該還是有機會的;妹妹全家拒絕是因為我方向感、認路、英文….等是我的罩門,所以沒有他們的陪同我會極度沒有安全感。
哇~雖然同一件事,會因為不同人、不同期待,有著不同感受。
3人小組中的對話練習,這次活動進行,我更知道ABC的工作角色,我其實一直想進行3人小組對話練習,但是我有點不知道3個角色要如何做,特別是對話後3位如何回饋、回饋的重點是什麼?
在冰山提問老師用自己考了3次教師事件做題目,要我們從行為、感受、觀點、期待進行提問,這樣活動設計讓我更深刻的去釐清這4個層面的差異;另透過組員分別出去收集資料再回來修正時,我發現透過交流、腦力激盪,也更能釐清自己的思緒,也開啟自己更寬廣的思考層面,我在想這應該也是學思達的精神吧!
最後在3人小組中,每個人都去扮演被問、提問、觀察的角色,我這次更能掌握住3人小組的運作。
我記得第一次參加羅志仲老師的演講,我就告訴自己:我要學這個,我想成為羅老師,或許有一天我也要分享薩提爾,因為它真的太棒了。我也知道如果我要學得快,必須做中學,學中做,故一直思考著,我有一個群組(50人),當時我成立的動機是,我想學但是我都找不到課程可以學習,所以萌起我想自己找老師教、透過大家共同關注,可以即時知道課程及時報名,另外,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很孤單,遇到困難也不知道可以跟誰說,所以我組了一個「對話互助自救」LINE的社群(最近在思考想更名:對話互助~自我覺醒)。
因為大家都想學薩提爾,都想改善親子關係,常常私底下跟我互相討論,當然也提供給我練習對話的機會,也引發我去思考~我應該如何協助他們呢?我能給予什麼幫助呢?這2天老師的課程活動似乎給了我一些想法與靈感,也促使我想落實3人小組的推動動力,我也好希望未來有機會我能認識學思達。
這2日活動中,滿滿感動與感謝,第一日下午進成老師都坐在旁邊,我正納悶怎麼似乎跟先前發布的課程公告說明不太一樣,直到老師說他頭痛,我忽然發現自己湧上不捨的感受,當然也看到琇芬老師的窩心~獨挑大樑,雖然課程沒有阿建老師的華麗、沒有志仲老師的寧靜、但是這2日進成與琇芬老師帶給我樸實真切的體驗,是穩穩地紮根,當然我學到另一個不同,就是另一種思考,或許是老師的課程結合學思達吧!
另一個感動是台中承辦人的承擔,場地、麥克風、學員回饋若是有咖啡更好、第一日的多3個便當、第2日的少3-4個便當、學員的進與退…..等,太多場內場外的事宜,我們私下分享著,透過學習我們漸漸可以放下對自己嚴厲的要求,間接接納自己未盡事宜,也讓自己更能活在當下,我發現我會出現心疼承辦人的感受,好希望能協助她,而不是讓她孤軍奮鬥,這也跟我的生命經歷有關,也發現我們似乎有共同的特質,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再相聚、或者合作承辦學習。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
-
文/郭進成 今天我將上週葉老師和學生互動共同發想的記憶口訣簡化成,大老闆(國稅)和土地公(地方稅)。上午212班聽了我的口訣分享後,幾位學生不約而同自言自語、心有所感的點點頭說,哇,這樣好記很多耶。好可愛的反應。 國稅-大老闆:大老闆要如何經營一家公司的呢?首先他要先決...
-
今天在林鉞的介紹與遊戲教育協會的邀約下,前往鹽埕國小分享。參與的夥伴來自不同的領域,有國中小老師、個人工作室、補教老師。 講題是:撲克牌的1001種玩法。 分享了幾款遊戲: 暖身:hit or miss ,請學員回想玩過的撲克牌遊戲。多數人都知道的遊戲加1分,...
-
2013-04-22 寫 2014-03-06 修 當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就愈來愈不可能有兩個人有完全一樣的經驗。「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的情況會愈來愈常見。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愈來愈重要。 --蔡志浩,頁17,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2012,寶瓶文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