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見樹又見林的教學

文/郭進成

職業是你內心深處的喜悅與外部世界的需要相會合的地方。——教學的勇氣,頁36。




教孩子學會運用知識·讀《​​教育的目的》一文提到因為好奇而探索,因為發現而欣喜若狂,不光是科學家的傳奇經歷,也是每一個學習者都應該反復經歷的學習歷程。」

對上述這段話再同意不過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要不斷分享與提醒設計「課程引導問題」這件事的重要性。(註一)

這篇文章也呼應著我這段時間持續在思索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要學思達呢?為何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呢?


引述懷德海(A. N. Whitehead)的說法: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夠和人類的感知、情感、慾望、希望,以及能夠調節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繫起來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見樹又見林,希望學生明白學習的樂趣與意義,希望他們帶著這份渴望的追尋,有一天自然踏上終身自主學習的路程,那麼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讓學生看見——讓學生在每一堂課都親眼
目睹教師對於學科的熱愛,看見我們如何渴望學生在我們課程活動設計中,被邀請參與其中,師生共同重新經歷知識的誕生、好奇、質疑與修正的旅程。一旦我們日復一日這麼做,他們怎麼可能不愛上我們的鍾愛?

具體來說,就是透過課程引導問題的設計,透過具體問題、單元問題與核心問題的構建,讓學生有機會見樹又見林——


(讓學生)把各種知識綜合起來運用,善於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了解某一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方位,以幫助學生借助樹木來認識森林。
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必須要引導學生將某一具體的知識放到整個知識體系的大背景中去學習,讓其明白知識對理解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複雜環境的掌控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但如果學生缺乏整體意識,不知道知識之間的內部結構和內在邏輯,不能夠站在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上思考一棵樹的生長,他怎能做到這些?

這就是像我們這樣的教師不斷問詢關切的所在吧?


註一:歡迎各位加入問題設計教學社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