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如何設計好課程引導問題?

有時會有老師問我,該如何設計好課程引導問題?

我也好想給出對老師有幫助的答案。但始終難以說明清楚...

然後剛剛當我在研究「民法行為能力」的定義時,忽然又得到了兩個很值得思辨的問題。

行為能力,為何要分成這三種類別,而不是二種或四種呢?

還有,為何要有「行為能力」這個概念?學會這個概念,對於理解「民法」的核心概念有何幫助?

(有關這一段課程實際討論情形,請點我)

有了問題後,我開始抱著它們,不斷思考、品味,將它放在心上不斷琢磨,直到我找到較適當的說法/觀點/答案,才將它放進正式的課程引導問題中。

這個過程,很像教師自己的學思達。雖然課上完了,我依然覺得不夠、不滿足,仍然不斷想追問知識的本質。為何要有這個概念?它與大概念/核心概念的意義、聯結為何?

好像是這樣的執念讓我有機會設計出較好的課程引導問題吧?
想問題、思考問題,試著努力用一己之力找到一個合理的說法,在心裡,在路上、旅程中不斷的想。

沒有捷徑,儘可能依賴自己慢慢摸索,要有耐性,不妄想一時之間就得到解答,陷入小小的痛苦中,但想通時,感到暢快。
會不會這就是我著迷於課程引導問題設計的原因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