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雪崩

雪崩的時候,每片雪花都有重量。

遙遠的看過去,只是十幾年前的恩怨和情愛。

妳告訴我,妳看見了。甚至看清了。

原來當年的自己受了這麼重的傷,卻以為微不足道。

妳以為妳只是離開家鄉,中年回顧,才知道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那個家。

妳忍不住咬牙切齒。

陪伴和傾聽的我,忍不住紅了眼眶,忍不住擁抱了妳。

這一切都過去了嗎?

震耳欲聾的雪崩聲,或時間洪流什麼的,億萬年的習氣覆面而來。

我敢愛,我敢恨。

我知道。我知道。

我不曉得怎麼說,但我知道。

只是時間不是,只是地方不是。從沒有對過。

這一切都過去了。

妳心疼的,妳不捨的,都已經消没了。

妳告訴我,妳一路哭回老家。在車上狂哭。

我知道,我也曾經這樣哭過。

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那些消没的每片雪花。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 像史家般閱讀】——觀課心得

2020/10/08週四下午二點~四點半

授課老師:明華國中黃麗蓉(歷史)

授課班級:明華國中302班

觀課老師:英明國中郭進成(公民)

麗蓉的課程,在我看來,她利用了三段式結構來教學。

第一段是請學生閱讀課本,也就是透過 close reading 來要求學生仔細的閱讀,同時結合問題引導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思考。

教科書閱讀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再拋出第二份文本,也就是圖木真皇帝回覆小浦林尼總督的書信,來加以說明羅馬帝國是否真的對基督教進行了長達300年的迫害?

還是有其他的說法?

這一段的課程安排,麗蓉讓小組進行討論和書寫小白板貼在黑板,到底皇帝的回覆信代表著什麼意思?


是真的在迫害基督教,還是他並沒有這個意思?

第三段則是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回到課本思考——

教科書也是被人所寫出來的,那麼教科書的作者們是誰?作者企圖讓讀者們相信什麼?作者的動機跟意圖又是如何呢?

課程的主要核心無非是希望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能夠刻意的練習詢問以下幾個問題。

這一份文本是誰寫的?作者是誰?作者希望讀者相信什麼訊息?作者本身有什麼樣的動機和意圖呢?身為讀者的我們,要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其次,麗蓉的這堂課還讓我忍不住回顧自己這幾年進行教學改變的歷程。

我一開始的目標是希望讓學生至少願意參與學習。

這是因為自己發現過去大量單向的講述,很容易讓學生失去了學習動機。

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到回到教學現場,我刻意地運用了許多的活動或者是桌遊等元素來幫助學生投入。

但時日一久,卻也發現過度以活動為主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適當的收束與沉澱,學生的學習效果,其實也是不太理想,變成「為活動而活動」的一場熱鬧。

不妨這麼說吧,教學現場的填鴨其實有兩種。

最常見的填鴨課堂是傳統單向的講述,另外一種則是看似翻轉教學,其實不過是塞滿活動的課堂。

這兩種到頭來,都很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沒有產生真正的效果,也就是並沒有讓學生的認知產生任何的影響或改變。

然而,在麗蓉今天的授課裡頭,我看到了一種很質樸的教學卻很有效益的呈現。

她就只是透過三段式課程的安排,循序漸進來幫助學生進行師生對話或者是小組討論。

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深刻的思辨能力,希望引導學生慢慢學會像史家一樣的看待資料、閱讀資料,不要全然的相信教科書所書寫的一切。

透過這樣的對話引導與課堂安排,思辨的歷程就這樣自然的呈現在教學現場了。

換句話說,當我們試著讓自己的教學去貼切108課綱,並不是要把我們的課堂翻天覆地加以改變,彷彿脫離現實把整個課程變得非常的工程浩大,反而只是老老實實透過適當的課程設計,其實也就足夠了。

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夠擁有這樣的思維並持續以恆的加以實踐。

在今天麗蓉的授課中,我看見了。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計乘車司機不敢置信的教師自主研習

計乘車司機不敢置信,中秋連假第一天,一群來自各縣市的老師居然前來雲林參加研習!

你們是因為要考教甄嗎?

不是,我們只是來學習和成長。

聽到大家的轉述,實在太有感了,忍不住邀請大家在雲林高鐵站內一起合影。

另外,下文是參加完曾培祐老師思8達工作坊後,我的五個主要學習——

☆三個停頓

今日的主要學習,第一個,課程停頓的必要。

以前我只會在課程的最後進行沉澱,試著讓學生收束這節課的學習,但經過今天的課程,未來我會在課堂當中,刻意地做三個停頓。

三個停頓等同先將一堂課切割成三個知識點,在教授完該知識點後,再結合適當的收束活動,來幫助學生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

☆圖像提問

第二個學習,是以往在進行收束活動時,我通常是直接進行提問,來幫助學生沉澱一堂課的學習。

但透過今天的工作坊,未來我會刻意的運用「圖像拆解」,例如交換圖、金字塔、象限圖等等,來進行提問,讓學生在反思自身學習的時候,更視覺化。

☆象限收束

第三個學習,是各種圖像思維都可以從教學活動的運用,改變成課堂收束的運用。

例如象限圖以前多半用來引起動機,或是教學活動使用,其實也可以將它變成一堂課的收束。

但如何將象限圖由引起動機和課堂活動,變成最後反思沉澱的收束活動來使用呢?

很感謝有小組的夥伴回饋,讓我知道可以給各組適當的牌卡,這些牌卡也許就是課堂上所要教授的重要知識點,讓學生上台將這些知識點牌卡貼在適當的位置。

這時就可以透過學生貼的位置正確與否,來瞭解他們的學習是否到位。

☆拋磚引玉

第四個學習,是運用交換圖時,一開始可以先進行兩個元素的澄清與核對,讓學生初步收束。

之後再進一步增加難度,將上述兩元素的關係擴展成三個元素的澄清與核對。也就是循序漸進提高挑戰難度,擴展學生的思考。

什麼是「交換圖」呢?讓我用一個圖來說明:

這是公民科很典型的一張交換圖:經濟活動循環圖。

以此為例,教師在教授完該知識點後,可以在循環圖的一個地方或幾個地方將答案保留或用問號來取代,藉此引導學生學習和沉澱,作為課程的收束。

☆小組競賽

第五個學習是在進行收束活動時,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對抗。

讓每一組的代表都有機會上台練習,增加實際的體驗,請每組代表到講台前,直接進行小組之間的對抗比賽。

不過,進行這些小組競賽,教師在使用的次數和時機要有所取捨;如果因為覺得有效而過度運用,反而會讓學生學習的情緒產生負面效果。

最後這一點學習,是我個人擔任學員一整天下來的實際感受與反思。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