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魔法學園種子講師培訓研習心得

「校園霸凌和性別平等教育有何關係?」



這是「魔法學園種子講師培訓暨教學活動設計研習」(2017.04.22週末)透過世界咖啡館詢問學員的問題之一。

我選定這桌坐了下來,好奇其他人對此問題的回答。

很認同這二者其實是密切關連,甚至是因果關係。只有當每個學生、老師都願意接納自己的樣子、更多老師願意走出傳統性別框架並覺察這些框架對我們的影響(對學生言行的期待),或許師生才能看見校園裡那看不見的暴力。

「看不見的暴力」產生的傷害往往最痛、最深。這難道不是許許多多性別多元的孩子向師長求救,卻被視而不見或被敷衍以對的原因嗎?最終他們才走向自殺一路,在自殺前這些學生釋放了許許多多的訊息,卻無法被理解或看見!

因為直接的肢體暴力容易處理,但隱身其後的制度暴力與文化暴力才是真正的源頭。例如,我們鼓勵競爭,但很少教導失敗後的情緒如何安頓。這些失落、害怕、憤怒不會自行消失,不是嗎?一進入學校,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種比賽與競爭:整潔比賽、秩序比賽、段考前三名、母親節卡片競賽...。我個人在課堂上操作的小組競賽又何嘗不是!



特地北上參與研習的我如此好奇、如此興奮,尤其當我得知講師洪菊吟自己也在國小帶領學生玩桌遊並藉此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各種議題時,我更加期待了。



從課程一開始的「世界咖啡館」到之後她運用「豬朋狗友」讓學員覺察「看見差異」不見得容易,卻可以學習。之後再運用「set」(發現密碼/神奇形色牌)桌遊讓我們思考性別特質的各種可能組合一直存在我們眼前,但我們能不能加以辨視?如果就在我們面前,我們卻不能辨視出來,這是否就代表他們不存在呢?

就像「set」小遊戲的示範那樣。

在組內對話時,我提到自己這一年成立了公民桌遊社,有一些心得,這些心得有些是成就感,有些是挫敗感,無論如何這些體驗與過程都值得珍惜,因為它們讓我更加成長。或許因為菊吟老師聽見我在組內的分享,所以她特地和我介紹另二款桌遊,一聽完她的介紹,我立刻詢問可否購買?

沒想到,我居然買到了。太幸運了。因為這二款桌遊原本是她要帶給另個友人的,其中一款還是快絕版的「馬到成功」。這是台灣馬術治療中心在年會時製作出來要送給貴賓的。可以帶領學生談論情緒、感受的一款桌遊,我真的很喜歡。



另一個驚喜是在中午休息時間,新北市婦女服務中心的人特地向我們介紹研習場地周遭的展覽與資訊,看到她們熱情投入自身的工作,實在令人敬佩。我忍不住踏進她們的辦公室向她們再次表達我的感謝。謝謝妳們這麼熱情的介紹,為性別平權的努力。







中午休息完,接下來是下午魔法學園的試玩與課程設計。

我們先試玩一次魔法學園,了解它的規則與機制後,菊吟接著幫我們介紹這款桌遊各種牌卡設計的構想與內涵。然後,讓我們分成各組進行教案的發想與設計。




因為回到自身的教學現場限制較大,所以我們小組設想如果只有一節課,我們想透過菊吟分享的「卡卡有fu」來進行課程設計。



1、引起動機:發給學生各組一張事件卡,請學生以雕塑劇場的方式來示現牌卡的情境(加害者、被害者、旁觀者)。

2、錦囊妙計:再發給各組五大類型策略卡各一張,請各組接著運用這五張策略卡的三張來進行發想如何化解事件卡的挑戰。這裡的呈現方式,讓我想起應該可以參考去年參加的公民教育劇場學習過的許多策略。例如:即興演出、主角獨白、論壇劇場等等。

3、綜合總結:放映校園霸凌影片,請各組學生分享如何改變結局。

現場共有六組一一上台報告,從各組的分享中,竟無意間喚醒我去年的研習記憶,真的很感謝。也感謝自己總是儘量為每次研習留下文字記錄,才能有跡可尋,藉由這些文字讓自己溫習與回想,真是沮喪與開心啊。

沮喪的是我老早就學到這些策略卻漸漸遺忘,開心的是再次找回。

希望這些新的與舊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能儘快找到機會實施。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大商旅》公民桌遊

第一次讓學生玩《大商旅》,基本玩法和林鉞設計的《貿易之旅》一樣,我只有部分的修改。


第一個是採礦的方式,我用兩個骰子來決定,大減小的數字就是採礦的產量。有小組擲到兩個4,代表採礦量為0,臉色大變,其他組則是鼓掌叫好。

第二個修改處是讓資訊也成為一種商品,只要最終你能猜中別組的祕密任務,也能得分。希望藉此提高小組觀察別組買賣策略的意願。


有趣的是我和林鉞一樣都有讓其中一組成為「全知者」,可惜該組認為這是我的詭計。哈哈,所以她們不相信資訊為真。

如何讓扮演「全知者」的組別能更勝任這個角色,大概需要引導者先私下與該組溝通好。

這一次的試玩流程與花費時間如下:

1、講解規則約20分鐘。

2、8回合遊戲大概花了40分鐘。每回合約5分鐘。(未來可以考慮只進行5回合。也就是進行25分鐘就好。)另外,建議每回合移動結束,可以給各組一分鐘討論策略,決定買或賣或是否與他組合作。第三回合可以給多一點時間讓學生思考策略。


3、結算分數,花了15分鐘。這個部分一開始可以請該組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來計算(財務長),或許可以節省更多時間。(如果由學生自行計算,大概只要5分鐘)


4、焦點討論大約15分鐘。

共二堂課,90分鐘。而且討論時,有些急促,主要是因為問題準備太多了。

根據今天的實作情形,我的問題修改如下(ORID):

Objective (客觀事實):遊戲過程中,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Reflective(感受反應):
1、過程中,讓你覺得有趣的地方?
2、最好奇/困惑的部分?
3、對自己小組的表現滿意與不滿意的地方?

Interpretive(意義詮釋):這個遊戲的獲勝訣竅在哪裡?


Decisional(作出決定):
1、和別組對話會不會增加獲勝機會?
2、請為此遊戲設計出一個新玩法或改變?


活動前還有活動後,都有學生問我,為何要讓他們玩這個遊戲。應該是被我洗腦成功,許多學生都會追問意義。

下週的公民桌遊社,我會讓學生回顧今天的活動,進行轉化與內化。

另外,下週一的國一第八堂,我要再次挑戰此遊戲。希望一節課就能進行此活動。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林鉞設計此遊戲。我有強烈的預感,相信此遊戲可以變成三年級公民課很棒的體驗活動。可以透過此遊戲的調整與轉化就能輕易結合三年級的課程核心概念讓學生深刻體驗。

希望未來有機會和更多老師分享我的轉化設計與心得想法。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好政府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

今天(2017.04.16週日)是公民跨校共備社群第一次聚會。

地點在雲林二崙國中。

夥伴有來自苗栗的心儀、台中的虹妏、台南的士賓以及地主的碩玲,共五位公民教師。



共備社群的目標是透過彼此的對話針對各冊公民的核心目標進行思考與備課。

今天的主題是第三冊政治生活。請每個夥伴先說說看,經由第三冊的課程教學,最終他希望學生學到什麼?

讓學生能了解政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能主動關心。希望學生獲得真實的理解,了解政治的實際運作與理論描繪的差別。希望學生看見教科書背後的價值預設,明白一個良好政府的存在有賴於公民角色的積極扮演以及公民社會的建立。

經過討論後,我們決定以「好政府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作為該冊的核心問題。(參考《核心問題:開啟學生理解之門》第51頁的問題設計。)

未來如果進行第三冊的教學,我會將此問題貼在教室顯眼處提醒師生共同持續注意,不斷的回來思考這個問題。

忽然想到也可以利用九宮格,留5分鐘讓學生每週一上完公民課,就依序在九宮格上寫下自己對此核心問題的思考(九週共九格)。期中作業就是利用課堂上的20分鐘根據你的九宮格心得寫下你對此問題的回應並剪報舉例說明,大約200字。

後來,我們分享如何進行第三冊第一單元的第一堂課。沒想到這樣的討論不知不覺就過了三小時。

所以我們的回家功課就是每人各自完成:

1、補充文本的選擇(可讀性高、思辨性夠)。
2、課程引導問題的設計(教科書與補充文本)。
3、課堂活動流程的說明。

再互相分享。

期待下次五月的共備。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焦點討論法ORID與課程引導問題設計

【焦點討論法ORID與課程引導問題設計


文/郭進成

4/8日週末前往文藻外語大學參加的研習讓我接觸到焦點討論法如何運用由發散到收斂的問題引導學習者探討文本(電影/活動/文章),受益良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學期的公民桌遊社,大多數時刻仍然在課程設計的跌撞期中,一個人構思課程,偶爾和琇芬對話,更多還是卡住。即便如此,畢竟這樣的課程是自己熱愛的,倒不覺得痛苦。

幸運的是上完第四週的社團課,心裡的迷霧才算撥開了一些。開心的同時,好奇自己發生什麼事了,為何感覺清楚了?隱約覺得自己又爬到一個新的高度了,雖然這是一座無止盡階梯的教學高塔。

一時之間難以細述,卻仍以這樣的靈感與想法設計了幾場校外分享課,發現參與研習的夥伴似乎也受益許多,但我還是沒有把這樣的覺察整理成文字的靈感或動機。



直到4/8日研習中Rene引導師運用焦點討論法ORID帶領大家在看完《我愛金正恩》影片進行對話時,我比較明白自己這段時間的成長或跨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應該可以說明一下:

Objective (客觀事實):這個階段,引導師讓看完電影的我們一一分享哪些畫面讓你較有印象,但不用說明理由。每人只要說一個就好。之後是分享自己還記得影片中的一句話。

如果套用在我的公民桌遊社,我會問的問題,大概是問學生,有觀察到什麼嗎?發生什麼事?誰速度最快?誰的牌最大?你怎麼贏的?也就是具體問題。



基本上就是以「what do I see?」的問句發問。也就是先協助大家回顧文本(電影/活動/文章)裡的重點/細節,藉由這樣的核對讓參與者看見各自觀看焦點的多元異質,也得以建立共同討論的事實基礎。另方面,也是讓引導者了解參與者實際的學習情況,以便調整接下來的引導內容與問題。

這樣的問詢其實也很適合個人經常用來核對自己的內在:我的內在發生什麼呢?

Reflective(感受反應):Rene接著詢問大家,剛剛觀影過程中,有些地方大家都笑了。請大家分享一下哪些地方讓你感到好笑。學員此起彼落的分享著。

引導師再問,哪些地方讓你感到驚訝呢?一樣讓大家回應。最後,她的問題是「那麼那些地方是讓你感到沉重的?」

這些問題如同Rene最後的說明,是有層次的,由表面的感受(好笑、驚訝)到較內斂的沉重感受。

這個階段的提問句型就是「How do I feel?」。

為何要問這樣的問題呢?這樣的問題對於課程討論有何意義或重要性?除了這段時間因為薩堤爾模式帶來的影響,使我更加看重感受外,主要的理由還在於這是讓參與者更容易投入課程與內化學習的關鍵。也就是讓外界的客觀訊息開始與學習者自身產生連結。透過這樣的提問,比較能引發學習者的學習意願與專注內觀。

例如在公民桌遊社,我會問:活動過程中,哪些地方(時刻)讓你覺得卡住?沮喪?有趣?驚訝?困惑?緊張?怎麼說?可以多說一點嗎?看到同隊沒有做好時,你有什麼感受?當自己的表現不好時,你會感到...?剛剛一結束活動時,你第一時間的感覺是...?分享自己/找尋夥伴是否容易?

同樣的,個人也可自問自答/自言自語探詢對於當下糾結我們的困境/難題有何感受。

Interpretive(意義詮釋):Rene此時總結上面兩個階段的討論,問大家「所以什麼是真相/假相?」

這階段,Rene不同於前二個階段的大班互動(引導者問,參與者答),而是邀請參與者進行小組討論。

以學思達課堂流程來說,也是如此。為了讓課程節奏較為緊湊,有些較具體、封閉的問題就可以直接由教師提問,可略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回答就好。但如果是較開放、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比較適合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




小組討論時間一到,Rene邀請各組分享。讓其他組別也能聽見別組的討論內容。

最終她藉由詢問一個問題來緊扣核心:「你對『宣傳」有何看法?」一樣是進行小組討論。

這部影片的中譯名是《我愛金正恩》,但英文片名正是「The Propaganda Game 」也就是「宣傳遊戲」。

片名是「宣傳遊戲」,所以Rene的提問正是核心問題,「你對『宣傳」有何看法?」有何理解?從影片和大家、小組的討論中,有什麼新的發現或學習呢?對你的未來教學會有什麼影響?

這階段的問題句型是「What do I learn/found/realize?」。

在公民桌遊社,我也會詢問我的學生,你在今天的活動中有何學習?當大家一再拿到同樣的牌,這意味著什麼?這個活動給你最大的啟發是什麼?你對自己/小組今天的表現有何看法?

Decisional(作出決定):這個階段,Rene是讓我們小組共同討論出兩個想再進一步了解北韓的問題是什麼。作為銜接另一位專家講座的過渡。

「What shall we do next? 」會是這階段的提問主要句型。

如果是我,我會詢問我的學生,如果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來增加獲勝的機率?或者,如何自我介紹比較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怎麼做才能解決衝突或減少衝突?我該如何找到幫助我的資源?我會對小時候受傷的自己說些什麼?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

以薩堤爾模式的對話,就是在問自己,我到底想得到什麼?什麼樣的結果是我期待的?



很感謝昨天引導師Rene的示範,讓我有機會從她的帶領中看到自己這段時間的成長與領悟。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

註: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隱私權有何重要?


好長一段時間一直在思考,為何對西方來說,隱私權是這麼重要的人權?

多數台灣人卻仍然奉持沒做什麼壞事,何必害怕被盤查的觀點。有時我自己甚至也會這麼想。(覺察到這一點,會讓我恐懼,一個公民老師居然擁有某種威權內建的思考盲區。)

直到今天看了《直搗蜂窩的女孩》(瑞典)一片,才突然明白。例如,祕密政府組織想打擊主角的信譽,想方設法潛進主角家中栽贓毒品。如何栽贓?當然要先打探主角何時不在家。如果主角不出門呢?那麼就要掌握什麼會讓他出門的資訊,再引誘他出門。

因此對隱私權的關切重點根本不在於人民有沒有做壞事,而是統治者或有意侵犯人民隱私的任何有心人士卻可能運用這些資訊傷害我或我深愛的所有一切。

而統治者或任意侵犯我們隱私的人,我們還需要花費力氣去思考他們為惡的可能性嗎?


網路圖片

只要稍微回顧這一百年來的獨裁統治或悲劇傷痛,哪一件惡行不是建立在對隱私權的踐踏之上?

這也是未來幾週要和公民桌遊社的學生共同討論的議題之一。

真的好想找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如何運用一些遊戲或活動讓學生思考這些公民議題。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遊戲為何吸引人?

在學校上課或去校外分享時,有時會有種激情。

往往是因為我找到了這堂課的核心。例如,不久前給自己的挑戰是「撲克牌的1001種玩法」。除了故意用更單純的元素來挑戰自己外,我還一直想找出遊戲為何這麼吸引人。




不斷思考後,猜想會不會是因為遊戲能夠讓我們產生連結?

透過一系列的機制安排讓人與人之間產生有趣、有意義的連結。

當我想到這時,心裡非常興奮,忍不住想與更多夥伴分享我的發現。

遊戲如此,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即便連結有許多層次,然而與人的連結卻是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層次。

例如,最近聯合報在探討未成年吸毒的議題,以及更早前TED約翰.海利的演講:【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都一再指陳「當社會中的連結因為外在或內在的力量而被打破,各種上癮就會劇烈增加,在極度碎片的社會中成為普及。」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夥伴可點選下列網址:


泛科學介紹
http://pansci.asia/archives/video/87800

上癮動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8L-0nSYzg

約翰 海利: 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
https://goo.gl/iSqH6M

聯合報專題報導:我戒毒 妹妹卻因毒而死
https://goo.gl/4efKUU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