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看見彼此的亮點

今天還在打學生的亮點。

很感動。


林雨諄攝

林雨諄攝
照片說明,這顆植物只是欠缺水份,原本如上圖,只是澆了水,不到六小時,又變成下圖。實在驚人。

孩子們都能看見同學的亮點,不會只看課業成績。可惜的是好像只有公民課,能讓同學看到彼此許多的優點。真的好希望更多課堂能讓學生多一點互相討論與表達的機會啊。一定可以讓學生藉由互相觀察、聆聽學到更多。

讓我擷取幾位同學的亮點和大家分享:

某生
1、風趣開朗,總是能給同學安慰。經常帶給班上歡笑。
2、而且他帶給班上的快樂不是那種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快樂,是自身發出的快樂來感染全班。
3、樂於分享,很大方。
4、擔任小老師工作表現值得肯定。展現很好的美工能力。

某生
1、心量很大,能夠包容別人的過錯,經常幫忙同學。
2、公民課能展現許多獨到的想法,讓人佩服。極有想法。
3、能設想各種方法來完成工作或功課。
4、擔任幹部極為幹練,例如...。
5、幽默風趣。
6、能配合團體,完成工作。真的很不簡單。

某生
1、英數能力很強,難能可貴的是同學請教時,他都能協助同學學習。數學解題技巧很棒。體育表現也很好。
2、觀察力佳,懂得如何陪伴朋友、為受委曲的朋友發聲、抱不平,真的很棒。
3、擔任幹部認真負責。很公正,就算和他無關,遇到不公正的事,他還是會去介入。
4、寫字漂亮,值得學習。個人衛生值得同學學習。

某生
1、常帶給同學許多驚奇。
2、會和同學分享零食。也會主動關心同學。
3、很有自信。分組討論時,很有想法,對組內幫助很大。
4、音樂才華令同學欣賞。也會主動協助同學學習。
5、不怕生,能大方的與陌生人交談。

某生
1、很體貼,常主動幫其他同學。常常幫被欺負的人討公道。
2、都會主動細心的協助老師。即使沒有廣播,也會主動去查看有沒有資料。
3、能冷靜思考與師長應對。

某生
1、學習相當認真。也會協助同學學習。
2、做事細心負責,經常主動幫忙師長。
3、很有想法,會提醒同學該注意的事。
4、熱心助人,完全不求回報。
5、理解能力好,能很快掌握學習要領。

某生
1、做事前會懂得思考與規畫,避免出錯。
2、公民課表現很棒,將小組意見寫在小白板速度很快、很整齊。
3、答應同學完成的事,一定會想方法完成。
4、擔任組長很盡責。做事公平認真。
5、舞蹈表現不錯。

某生
1、 為人善良,做事負責。也能為他人設想。
2、 體育能力很強。總是能輕鬆完成老師要求的動作。
3、 公民課能主動積極表現,帶給小組很多幫助。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國二學生的信

昨晚收到一位任課班國二學生的來信,讓我有點小激動。

他對我說,他前幾天忘了準備班級安排的公民大卷考試(第四冊法律篇權利救濟與青少年法律常識),結果在沒有唸書的情況下,他仍然考了高分。

他才驚覺原來我們在課堂上的學習,已經讓他融會貫通了。

他也坦白告知,其實一開始他很不認同我的教學,他說,哪有老師上課不說話的,太沒天理了,現在他真的找不到理由不認同了。

其實我並沒有不說話,而是不會從上課第一分鐘講到下課,我必須進行提問、引導串聯學生對話等等唷。

呵呵,雖然他是從成績的角度來看待我的教學,但我還是很感動。這至少表示學思達教學不會讓重視成績的學生學習權益受損啊...

其實學思達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還有更多是段考不會考的啊。

學務處同事鄭淑妃老師的觀課心得20150615

這是我們學校學務處同事的觀課心得。已徵得其同意轉貼。

主旨:鄭淑妃觀課心得2015/6/15

6月12日和15日連續到進成老師的教室觀課了幾次,中間的假日還不斷上網觀看學思達教學的影片和網頁,內心激動不已,但也掙扎不已(這也是拖到今天才交這篇觀課心得的原因)。激動的是,我看到學思達教學的美好,好想見賢思齊。掙扎的是,我準備明年要退休了,職場生涯的最後一年,本想要輕鬆優雅的渡過,但現在,不但行政工作可能推不掉,還可能傻勁大發的多付出10倍的教學心力,只為了多達到10分之1的教學成果(當然,我更期待效果不只增加10分之1)。所以,現在我覺得自己正一步一步的又要落入陷阱──為了一些理想,又要心甘情願的為學生做牛做馬了!因為在進成的教室裡,我看到

學思達教學,把教室時間變多了、空間變大了、學生變美麗了!

進成的大聯盟分組法,分組教學有成效又有秩序。由於班上成績最弱的一群是組長,但各組搶答時,組長答對可以加3分;而他們的教練(班上成績最好的一群),答對只能加1分,所以各組為了搶得最多分,教練當然要利用各組自學的時間,把他們的組長教會。所以全班若分成7組,老師等於同時有7個小老師來幫助學習有困難的7個同學,課堂時間等於多了7倍。而且因為進成只需鼓勵,不需責備,這種分組競爭的方式,並不會帶來惡性競爭或壓力,而是創造一種類似百萬學堂的益智趣味氛圍,吸引同學認真投入,同學只要發表,馬上就可以得到進成1到3張的加分卡,同學得到許多成功的經驗,更鼓勵他們去認真自學、思考、表達,課堂上幾乎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我覺得已達到了最棒的課堂時間效益。

雖然是分組競爭搶答,但進成的課堂上卻井然有序。許多人先入為主的觀念,總認為分組教學只是討好學生,讓同學隨便發表,言之無物,譁眾取寵,但進成的引導讓同學不會陷入那種混亂。跟我一起觀課的芸芳主任第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學生搶答時那麼安靜那麼乖?如果那麼多人想回答,為什麼沒有大叫我、我、我。因為進成有專注卡,各組不專心或吵鬧,專注卡隨時會被沒收,那一節課的全部加分可能就會毀於一旦了。

學生發表時能言之有物,是因為他們經過小組的思考、討論,比較胸有成竹,而且這樣的模式也才是真正的把學習舞台還給學生,學生在思考發表的時候當然不可能睡著,教室也才不會有植物人或路人。每一小組就是學生盡情學習及表現的舞台,他們需要學習聆聽、溝通、協調。而且進成除了課本知識外,還加入許多社會科教學核心問題的學思達,將許多社會現象、熱門話題與教材結合,不斷啟發他們關心社會,更觸及了許多生命教育的領域,學習的空間無限寬廣。

認真的人最美麗,因為他們會顯現出自我期許、自信的光華,而在進成的教室裡,我的確看到了這樣的課堂風景。我和主任觀課的這一班,有好幾位是我們訓導處的常客,但當他們認真投入學習時,我只覺得他們每個都眉清目秀,人才濟濟,連主任也認不出那些平常畏縮或憤怒的熟面孔了。

其實,最近十幾年來,我對臺灣的前景非常憂心,我已經習慣選擇漠不關心來避免煩心,但學思達教育讓我看到許多人努力追求轉變的信心。

雖然有以上這些感動,但我內心還是充滿猶疑。我自忖還沒有帶領學生深刻討論核心問題的功力,而且我還沒有超越成績的魔咒,我還是只能關注在幫助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應付會考。但我想輝誠老師有一個建議很好:老師想要教給學生甚麼能力,就把它設計成問題,讓學生透過學思達來達成。目前我只希望能做到課堂上沒有植物人或路人,能將每個同學都拉入學習圈,讓他們學到基礎學習的能力,就讓我先跨出這一小步吧!

最後,進成,我覺得你的思樂冰鼓勵法好吸引學生,我可以請你加碼代購20張嗎?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用言語代替棍子嗎?

今天有三位校外的家長來觀課,連看了兩堂課,一堂國二,一堂國一。

我問她們怎麼會想來觀課?帶頭的家長說,因為她聽到了廣播(猜想應該是輝誠老師和丙成老師那場受訪吧?),所以就上網查詢高雄在進行翻轉的老師。

有位家長提及她孩子的學習歷程,沒幾句話就淚水滑落。國三剛畢業的孩子。她對我說,孩子的導師一直用嘲諷的語言對待她的孩子。她不知如何和導師對話,擔心和導師對話後,孩子的處境會不會更糟。

我靜靜聽她說。

另位家長看了我的教學方式後,驚覺怎麼上課時間一下子就過了,學生從頭到尾都認真在參與課堂活動。好快啊。她也學到許多公民知識。

她忍不住說,如果國中每堂課都能這麼上課的話,那不是太棒了嗎?學生一定會學得很好。

家長又問我,高雄有沒有一群這樣的教師團隊在推廣翻轉教學呢?

我才和她們分享這兩年高雄夥伴一起在做的事。分享和推廣。比如說7月一日、二日、三日在永安國中的學思達營隊。



這幾個月我也開始邀請校內的老師來觀課,真的要謝謝耿旭解開我的心結。希望有更多的老師和家長能一起思考和改善我們的教學。

以下為觀課家長的心得,已徵得其同意,轉貼如下:

今天和兩位好友(天賦諮詢師)一起去旁聽學思達翻轉實際教學,我們三人都感受到英明國中郭老師對學生的用心,用小組分組討論方式,讓學生用關鍵字出題目,讓小組(組長,教練,助教)互相回答,思考表達,有些題目及回答都是出乎想像的優,老師都用正面的字句在引導及鼓勵,雖然只旁聽了二堂課,讓我超羨慕的(為何我家孩子遇不到這樣的老師,如果能遇到,我家孩子應該會更優秀,因為我常要處理她們對學校老師的負面的情緒,我不禁自問,現在的老師們是怎樣了,一代不如一代,用言語代替棍子嗎?),我用天賦智能翻轉我的孩子,尊重她們的個別差異,不要求學校成績,只根據她們的學習模式改變了學習方法,沒想到成績反而進步了,但今天也很高興知道:現在台灣有一群用學思達的老師們在翻轉教育,在課堂上不再是一堆植物小孩,是真的讓孩子有機會用到八大智能(語文表達,邏輯思考,視覺空間,自然觀察,音樂品質,肢體動覺,人際關係,自我內省)來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台灣下一代的競爭能力,真的需要有你們這群老師們,讓台灣的學子們不用去做台勞!!希望有更多有教育理念有良知的老師們加入翻轉教育,謝謝你們為教育所付出的愛心!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師生往哪裡去?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第三章讀書心得:師生往哪裡去?

文/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

讀《重理解的課程設計》第三章「澄清目標」時,忍不住翻出「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大綱」來細讀,更明確的說是細讀它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這二項。


***
基本理念

1. 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理由
個人不能離群而索居,教育則是協助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並進而改善環境的一種社會化歷程,因此,社會學習領域之學習乃是國民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學習領域。

2. 社會學習領域的性質
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廣義而言,人的環境包括:自然的物理環境(如山、川、平原等);人造的物質環境(如漁獵、游牧和農耕所使用的工具,商業用的貨幣,工業用的機器設備,交通用的車子、輪船等);人造的社會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國家等組織以及政治、法律、教育等制度);自我(如反省與表達)與超自然的精神環境(如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等)。

  第一種環境屬於人生的「生存」(survival)層面,與自然科學、地理學有關。第二種環境屬於人生的「生計」(living)層面,從「縱」的方面來看,它與歷史學有關,從「橫」的方面來看,它與經濟學有關。第三種環境屬於人生的「生活」(life)層面,主要與政治學、法律學及社會學等學科(discipline)有關。第四種環境屬於人生的「生命」(existence)層面,涉及每一個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與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等處理精神層面的學科有關。人的生存、生計、生活與生命四大層面彼此互有關連,而社會學習領域正是整合這幾個層面間互動關係的一種統整性領域。

3. 統整的功能
每一學科雖有其獨特的研究範疇、組織體系以及探究方法 (mode of inquiry) ,但這些獨特性是來自研究角度 (perspectives) 的取捨;若就現象本身而言,人、時、空與事件卻是不可分割的。過去的分科設計可能利於「教」,卻不利於「學」。此次課程設計之主要考量乃在「協助學生之學習」,而不在「便利教師之教學」。教師需透過各種成長方式與進修管道,配合課程精神,改善教學,以協助學生之學習。

統整之功能主要有下列四項--

意義化(signification):學習者若只針對「部份」去學習時,不易看出其意義。只有把「部份」放在「全體」之中去觀察和思考,才能看出部份與部份之間,以及部份與全體的關係,從而了解意義之所在。

內化(internalization):學習的內容若具有意義,則容易被學習者記住、消化、並儲存到原有的心智或概念架構(mental or conceptual framework)之中,而成為個人整體知識系統的一部份。

類化(generalization):知識若經過內化,則個體在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便易於觸類旁通,廣加應用。

簡化(simplification):統整可以消除無謂的重複,節省學習的時間與精力。

課程目標

<說明> 以下第1至3條目標偏重認知層面,第4至6條目標偏重情意層面,第7至10條目標偏重技能層面。三種層面當中,情意目標最不易具體化,而且最難被評量,因此性質較為特殊,但其重要性並不減...

1. 了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2. 了解人與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之多元交互關係,以及環境保育和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3. 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識。
4. 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5. 培養民主素質、法治觀念以及負責的態度。
6. 培養了解自我與自我實現之能力,發展積極、自信與開放的態度。
7. 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8. 培養社會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
9. 培養表達、溝通以及合作的能力。
10. 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
***

再次重讀後,深深明白自己為何想改變教學(也就是採取學思達教學法,畢竟學思達的精神不就是《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大綱》課程目標最後四項所追求的嗎?),也更加確定自己在追求的教學目標或本質為何。

因此,當我讀到「重理解的課程設計」一書寫到(59頁)——「許多老師抱怨學生欠缺這些技能(例如上台報告、參與辯論、製作簡報能力等等),卻不在課程計畫中將其作為目標。」——更是深深感嘆啊。

我也曾經是這樣的老師,現在偶爾也會忍不住抱怨。只是現在比較不會抱怨太久,呵呵。

就像輝誠老師經常在演講中分享中山女高學生不敢開口表達的趣事那樣。他深切自我省思:是我們老師的錯,不是學生的錯。我們沒有好好訓練學生這些能力,卻要求他們自動能夠表現出來。換言之,是我們教師一向忽視了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和「如何表現」的重要性。(59頁)不曾培養過學生這些能力,卻妄想這是學生應該自動會產生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會不會我們教師自身不但不重視這些能力,甚至本來就不具備這些能力呢?

或我們誤以為站上講台,就自動具備了必要的能力?

例如能站在台上講述一節課是否就表示教師能有效教學呢?很多老師一路上或許是課業成績還不錯的學生,對自身修習的學科知識也或許有一定掌握;但如何將內化的知識概念外顯出來,並好好傳授給他的學生——是否具備這項教學專業,完完全全是另一回事啊!?

學科專業與教學專業本來就是兩回事。前者像廚師,後者像是教人如何料理的老師。二者有可能重疊,但仍然是二個不同的專業。再舉一例,之前我曾修過兩間大學的法律學分班,他們請了許多法官或律師來上課,就讓我極為困惑與保留。老實說,我在家裡自己看法律專業書籍的獲益更大。

就好像這幾天我和馬老師在討論一個問題,讓我直接引用她的日記。

——以下是馬老師的說法——

正在苦思今天的記事要寫些什麼,就看到老公在書櫃前遊走、嘆氣。

隨後他拿了一本書,語帶氣憤的說:「這本書可以丟掉了。裡面的內容在網路上『估狗』一下就有,但我想要找的解釋卻完全沒有。」

找什麼,我問。

他說:為什麼「主刑」可以單獨成立,「從刑」卻不能。只看到法條,卻沒有對於法條如此分別的說明。

我好奇問他,什麼是主刑、什麼是從刑,可不可以舉例?

聽完老公的說明,我似乎有點領會到什麼,於是我舉「從刑」中的「褫奪公權」為例。

某人殺人,被判無期徒刑,這是主刑。因為這是對於殺人的罪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亦即針對殺人事實所判的刑罰。

至於「褫奪公權」則是某人被判無期徒刑後,所連帶的、附屬的刑罰。

換言之,一個人不會僅被判「褫奪公權」。

一個人被「褫奪公權」,一定是因為他做什了麼犯罪行為,而他必須「先」付出該犯罪行為的責任「後」,才「連帶」處以「褫奪公權」的刑罰。

我的說法似乎不能說服老公,畢竟我對於主刑、從刑也是從他開始和我討論時才知道的。

於是暫且擱下討論,上網詢問「估狗大神」,才知道主刑、從刑的內容如下:

***
《刑法》
第32條 刑分為主刑及從刑。
第33條 主刑之種類如下:
一、死刑。
二、無期徒刑。
三、有期徒刑: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四、拘役:一日以上,六十日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加至一百二十日。
五、罰金:新臺幣一千元以上,以百元計算之。
第34條 從刑之種類如下:
一、褫奪公權。
二、沒收。
三、追徵、追繳或抵償。
***

看完後,我又舉了一個例子:

某人因為逃漏稅而被處以拘役或罰金(我隨便說的),這是「主刑」,是處罰他逃漏稅的「行為」。

至於「追徵」則是附屬於「逃漏稅」犯罪事實上的連帶刑法,是追回某人原本就應繳納的稅款。

因此「追徵、追繳」若無「逃漏稅」的行為,就不能被當成「主刑」來罰刑。

至此,算是勉強說服老公。但他仍很氣,為什麼這些法律書籍都不「說明」為什麼,而只是條列法條而已?

看到老公如此生氣,我也開始思考這件事。

如果今天老公沒和我討論這件事,我看到法條的說明後,會懂為什麼「主刑」可以單獨成立,「從刑」卻不能嗎?

或者就只是「背下來」,而不去追問「為什麼」?

好奇之下,上網再問「估狗大神」有關主刑和從刑的考題,結果查到兩筆102學年度兩所國中的考題:

◎『刑罰』是違反《刑法》時所須負的法律責任,下列有關刑罰的敘述何者錯誤?
(A) 刑罰的種類分為『主刑』、『從刑』
(B)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留皆屬於主刑的『自由刑』
(C)『主刑』可以單獨成立,『從刑』則不能單獨成立
(D) 罰金、沒收屬於『財產刑』
◎「刑罰」是違反《刑法》時所須負的法律責任,下列有關刑罰的敘述何者正確? 

(A)褫奪公權、沒收、罰金皆屬於「從刑」
(B)死刑、拘役、罰鍰皆屬於「主刑」
(C)「主刑」可以單獨成立,「從刑」則不能單獨成立 
(D)刑罰的種類分為「永久刑」、「暫時刑」


這兩個考題究竟要考學生什麼能力呢?看到這兩所學校的考題,我突然明白老公在氣什麼了。

——以上是馬老師的說法——

許多法官與律師在大學開設的法律學分班,他們所使用的課堂語言往往讓我困惑,大多無法深入淺出的說明為什麼,我最多只知道法律實務如何如何,這些當然是書裡看不到的部分,固然很值得一聽,但我更期待的是法律專家教師們可否教給我一個有效的法律理念系統,讓我未來在自學時,更容易掌握這些廣博法律知識概念間背後的關係,而不是像一盤散沙,看到什麼才知道什麼、學到什麼。

法律專家們不斷的在課堂上講述一堆法律專門用語,我仍然不太明白——刑法與公民的關係何在?刑法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有何關聯...刑法的核心概念又是什麼呢?在有限的18週教學裡,為何法官律師等教師要安排這些課程呢?課程教授的主軸何在?他們對我們這些學習者的學習目標又是如何期待呢?他們希望我們學會什麼呢?課程的安排有系統嗎?還是隨意安排?既然刑法、民法、行政法的體系、範圍如此浩翰,教師該不該更慎重思考與安排教學重點呢?除了講授、寫報告外,有沒有其他更有利學習成效的課程活動呢?

18週的課程,最後我只去了十幾週,因為發現法官、律師的課程只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有時他們還會遲到許久。沒有具體的教學目標。唯一差異的是每個人口才不同,有些人很幽默,有些人較沉悶,但一樣的是他們很少根據他們事先準備的講義來上課。而這些講義很像是他們國家考試的筆記整理。

我後來又去另間大學修課,不同的法官和律師,但上課情況一模一樣。

專家真的不等於教師啊。好的專家也一樣啊。他們只是學有專精,但尚未能協助學習者迅速掌握或理解課程的核心概念。

這也是《重理解的課程設計》不斷告誡的「孿生之惡」。有時,教師的教學只是塞滿了大量的課程內容知識,卻毫無目標方向,不知要把學生帶到哪(內容取向)?有時,教師為了活化教學,在課堂中準備許許多多熱鬧的活動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課程,但這些活動最終與課程目標的學習有何關係,往往師生也不太明白(活動取向)。

除非我們先確定課程的核心概念(大概念,不等於基本概念)為何,才可能避免上述的「孿生之惡」。這也說明了為何課程為何要逆向設計?

階段一:期望的學習結果

階段二:評量結果的證據

階段三:學習計畫的安排

而為了協助學生學習與理解上述核心概念,課程設計在【階段一】時,須具體指明主要問題為何,亦即核心問題。學生將經由對核心問題的探究(而非解決),更加了解核心概念。

然而在設定課程目標時,卻可能遭到許多挑戰,例如目標太多、太大、太小或太模糊,必須注意。

「同理心」為何是理解?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第四章讀書心得:「同理心」為何是理解?

同理心:進入另一個人的情感和世界觀之內。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頁107。


那天在教師會的讀書會,我們就「理解的六個層面」的「同理心」為何是一種理解的層次而論辯許久。

很有意義的一段討論。

我試著說,我認識一些深藍的朋友,也認識了一些深綠的朋友。有時,我在想他們雙方看起來好像在兩個端點,但在我看來,其實兩者相似的不得了。本質根本是一模一樣。如果不要看他們的立場,例如消音,你會發現他們在談論許多議題的激情和理盲一模一樣。

所以,當我遇到這些人時,我會選擇保持距離。他們只想看到他們想看到的。

就好像我認識的一個教授,雖然自詡是女性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但她的言行和她口裡批判的對象一模一樣。

一個自詡自由主義者的教授,經營著一個論壇,只因我的意見和她不同,就任意刪除我的貼文,直到另一位管理員制止她。

話說回來,以偏概全的人到處都是啊。

只因一次發言或對話,就認為某個論壇或社群如何如何的人還真的到處都是啊。

有的會用自由主義者自我包裝,有的以公民運動者自我包裝,表面上希望對話,但到頭來都只是想看到他們想看到的。

我忍不住想,那我呢?我又是用什麼在自我包裝呢?我是不是也只想看到我想看到的呢?

回到這本書,作者當然認為同理心是理解的一種層次,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種層次。

在「重理解的課程設計」一書裡,作者認為「理解」有著這六層次的分別——

1.說明(explanation):透過通則和原則對於現象、事實、資料等提出可辯解的、有系統的敘述;做出有洞見的連結提出闡明性的舉例或例證。

2.詮釋(Interpretation):講述有意義的故事;提供適當的翻譯;對概念能揭示歷史或個人層面的說明; 透過圖像、軼事、類比、模式而使其易於說明 。

3.應用(Application):在多元、真實的情境中,有效使用已知的知能活用這個學科。 

4.有觀點(Perspective):透過批判的眼光照見全局,聽出觀點。 

5.有同理心(Empathy):根據直接經驗能敏感地覺知, 進入另一個人的情感和世界觀之內, 就是體諒。

6.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表現後設認知的覺察力, 覺知個人風格、偏見、心理投射,同時形塑個人理解的心智習性; 省思學習和經驗的意義。 

我在想,許多時候我對於某些事的理解應該只到「有觀點」的層次吧?

但現在,我慢慢開始理解「同理心」的價值與意義。它也很像孔恩的典範,社群成員在同一典範裡習得相關的研究語言、研究工具,到頭來面對異於自身典範的新現象時,會自動將它排除或忽略其存在。果然一往下讀,沒錯,書裡確實直接引用了孔恩的說法:

當閱讀重要思想家的作品時,先尋找文本中荒謬的地方,然後問自己,一個有理智的人怎麼會寫出這樣的文字。當你找到答案,當這些句子讀起來合理時,你會發現,以前你認為理解的那些更重要句子,它們的意義已經有了改變。

天啊,這真的是我這兩年在某些時刻的顫抖。有種終於讀懂的驚喜。

這學期每月和幾位書友相聚共讀一章,雖然隨著時日後期書友愈來愈少(一開始有十來個,最後一次書會只剩五人),但不得不說這本書真的給我太多啟發了。

不只是對於課程設計,也對於自身的人生體會有著同樣的效果。

謝謝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的搭建平台,讓心裡的一個夢可以實現。畢竟想找一群願意好好靜下來讀一本這樣艱難的書的夥伴,真的很不容易啊。

謝謝大家的共學成長。希望下學期還可以和書友們一起共讀這本書的後半部。

中山大學師培生的觀課心得

授課老師:英明國中郭進成
觀課日期:2015.06.10週三下午第一堂
觀課班級:209班公民課

中山大學師培生的觀課心得(一)

從學生進教室到正式上課,我發現了郭老師班上的學生上課態度與其他班級的不同,明明已經上課5至10分鐘,教室外仍有其他班級的學生在走動,但郭老師班上的學生已經開始依照郭老師的指示開始小組討論及複習上次上課的重點在哪,而針對遲到的學生要求罰站,並於回答問題後才可以坐下,讓學生清楚知道,遲到在這個教室是不被允許的。

進入課前複習階段,不是用傳統的老師講述,而是問學生,在上次上課他們學到了什麼?重點他們覺得是什麼?從他們的回答可以知道哪些組別或學生已經抓到了單元重點,在複習的同時,重複學生的回答,讓其他學生再次聽到重點,並請分心的學生再次附述重點為何,讓他們知道老師不是沒有在注意他們,將他們的注意力抓回來課堂。

在學生的問與答之間,郭老師沒有表現出對於答案的不滿意,但對於回答得好的會給予額外的加分,並讓其他學生知道,這位回答的同學,答得很好,除了自己附述一次重點,也會希望其他同學也能附述重點。

但針對特別的組別,郭老師似乎表現出因為組長本身較害羞?所以在問這組問題時,都會習慣問到,這題由組長回答可以嗎?讓我感覺到,是不是對這位學生需要特別的照顧?

而在最後的文章討論中,郭老師請學生回答為什麼給他們看這篇文章,其實我看完我也有點疑惑,到底這跟學生在上的第六章有什麼關係?是因為教育方式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還是?

在這次觀課,我想我要謝謝郭老師,因為我總把公民科認為是弱勢,占社會科中的三分之一,只要上課有帶到重點,不要讓學生在這科上面花費太多時間,有其他主科更重要的,但我忽略了,其實人格的教育,遠比其他主科教授的知識重要得多,謝謝郭老師讓我想起這點。

***
中山大學師培生的觀課心得(二)

這次主要觀摩內容是「翻轉教室」的實際上課方式及運用技巧,在還沒觀摩前我事先了解翻轉教室主要重點在於「問題設計」是上課前的主要功課,因此這次觀摩我把主要觀察重點也放在課程問題如何設計方面上。

到了現場我發現除了在問題設計上還有幾個郭老師的重要個人特質我也認為非常重要的參考,分為「互動」、「禮儀」,先從互動說起,一開始上課前先複習上一堂上課的重點並且要求各組成員舉手說明重點內容,除了加分制度以外有時會特別找容易分心的同學「再問一次」剛剛那位同學說的重點內容大約是什麼,如果被問到的同學不會馬上就會由各組同學舉手搶答加分,這種獎罰制不會讓孩子感覺受到汙辱或自信心受到傷害,同時搶答的同學「專注問題」、「敢於表達」,這樣的互動小技巧是不容易的。

接著是郭老師上課態度以「禮儀」方式,在學生表達內容時不管內容的好壞以及有沒有說明到重點,郭老師都是正經的表情並且耐心聽完學生主要表達內容是什麼,幫助他們再整理一次想要表達內容的重點是什麼,在每一次的問與答都一定會有「請說」、「請坐」,似乎禮儀就是課堂上的潛規則在進行。

這次觀摩實際上課內容我學習郭老師在問題設計上運用,在互運過程中就已經不斷在提問課程重點同時還有新聞案例的開放思考,已經非常熟練的把問題在互動中融合在一起,這是一個寶貴的實際觀摩經驗,感謝郭老師。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20150610高師大教育三-黃寶億高師大師資生觀課心得

高師大師資生觀課心得

高師大教育三 黃寶億

觀課時間:104/06/10(三)

觀課地點:高雄市英明國中E化5

觀課老師:郭進成老師

今天是我第一次踏進英明國中觀課,但卻帶給我的許多深刻的感動與啟發,也發現翻轉教學中難能可貴而美麗的風景……

在自己以前求學經驗的公民課堂中,學生人手一書,老師在台上提綱挈領地教導知識,學生在台下默默咀嚼各式各樣社會議題與法律知識……難以消化只能「背」多分~~

但在郭進成老師的公民課堂中,學生轉變為學習的主角,老師成為輔助與引導的協助者,學生可以盡情舉手發言、搶答,忘情投入於學習之中,並在分享與討論中,思辨與關懷弱勢,勇於提出己見,創造新觀點、新思維,真的很精彩!!!

學生因主動學習而露出自信的笑容的畫面,真的讓我印象深刻!!那真的是教室中美好的一幅風景,好真誠、好感動!!!

今天,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連續觀三堂課、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班級,在相同的單元學習進度中,不同班級的學生、不同班級風氣,具有不同的學習感受,每個班級中的學生都有其獨特的見解,有些重複,也有些差異,郭進成老師會依照不同班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學的節奏與步調,啟發的程度也會視學生學習情況而些微調整,但核心主軸-思辨與關懷弱勢仍然不變。我覺得這樣的翻轉是很貼心的,每個學生都有差異,更何況是每個班級,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孩子都表現相同,但卻可以啟發每一個孩子的巧思與創意,創造不同的差異之美,也正因為有此差異,才能讓學習有其獨特與無限可能。在翻轉課堂中,教師不再是學習的唯一領航者,而是一名協助者,視不同情況運用、調整教材教法,將能有助於讓學生發揮與接納。

感謝郭進成老師用心、耐心地回應我的提問,讓我受益良多!!!要連續上三堂課後又接受議課,真的很辛苦,但郭進成老師仍然很有活力與耐心地在教育中互動與分享!!!這點真的讓我很佩服,從中,我深刻感受到一位有熱情的教師為了學生與教育而願意不畏辛勞付出,活化教學、創意設計課程的用心,真的很感動!!!!!!!!身為高師大師資生,我很慶幸有此機會向老師學習,我也期許自己未來也能常保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情與用心,我以此自勉,加油!!! 莫忘初衷!!!

無處不教學

今天一整天到高師大擔任「五育理念與實踐教案」的評審之一。

謝謝方金雅老師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和師培生分享自己的一些觀察。



我試著利用講評時,進行大約十分鐘短講的示範與回饋。

回饋師培生的重點有三:

1、瞄準核心——我們的教案是先射箭再畫靶呢?或先畫靶再射箭呢?我想後者才能展現一個弓箭手的能力與專業。前者似乎比較是有什麼教什麼。

換句話,教師的教學要有明確的核心目標,到底我們的教學要帶學生到哪?這是值得思考的重點。

2、小題大作——作為初學者,我們或許可以像太史公寫「張釋之執法」這篇文章那樣,要專注在一個概念就好,寧可小題大作,也不要大題亂作。好好經營教案裡的一個亮點,把它細緻化、具體化。好像太史公寫到——良久,上曰:「廷尉當是也。」——這一句話,根本是微電影啊。太史公這位導演太神了,短短幾句話,就把漢文帝的天人交戰與不凡性格刻畫出來了。細節、細節、細節。

3、教學實踐——剛剛聽到好多同學報告時,一直在說,這份教案還沒有實際教學實踐過,所以...,但我想換個角度來問大家,我們真的沒有教學實踐的機會嗎?比如說,今天的上台報告,這八分鐘的報告,不正是各位推銷你們教案的時刻,這個會議廳不正是你好好練習教學的現場,當你開始報告時,你能不能打動台下的同學和老師?能不能抓住大家的目光?當你一直背對大家看著投影片報告時,如何說服我,你是重視「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者?

我想,如果有心,無處不是教學現場與教學實踐的好時機啊。

各位的表現其實很棒。

就像我今天去洗手間拍下的一張品德格言,原本上頭寫著:

知道自己的缺點越多,成長的速度越快,對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堅定。

但我更喜歡不知名人士將裡頭的「缺點」改寫成「特別」。

知道自己的「特別」越多,成長的速度越快,對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堅定。祝福各位。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為什麼台灣的社會風氣不接受罷工?

今天下午第一節有將近十個老師(小港高中三位老師、中山大學教授和幾位師培生、高師大師資生)來觀課。

很不好意思的是原本排訂要議課的第二節,忽然又被排課了。只能向這些老師說聲抱歉。我短短利用了下課幾分鐘讓他們提問,回答了四、五個問題。

所以下午是連三堂。

下午第四節和一位師資生對談。

這位師資生從第一堂看到第三堂,連看了三個班級。他發現三個班雖然是相同的進度,我的教學卻呈現了三種不同的課堂流程與提問。

今天的課程主題是二年級第四冊法律生活第六課「少年的法律常識」6-1、6-2,補充教材是「讓人民不再是弱勢!德國家長支持老師罷工 台灣沒有的團結」這篇文章。

我對他說,嗯,因為前兩個班都是我從國一帶上來,第三個班是國二才接手的。

我問他,看到什麼差別嗎?他回應我,原來如此,前兩個班學生比較能討論較開放式的問題,我會一直抛較開放的問題來挑戰學生,最後一個班,我的提問比較封閉,講述比較多一些。
換句話說,今天下午我算是連上了四堂課。呵呵。

附圖是我請學生在看完「讓人民不再是弱勢!德國家長支持老師罷工 台灣沒有的團結」一文後,試著設計一道問題讓全班討論。


為什麼台灣人總是無法團結起來為自己和別人的利益發聲? 
為什麼家長支持老師罷工?

為什麼台灣與德國人民的反應會差這麼多?

團結之後可以改變什麼?

為什麼我們台灣沒有辦法和德國一樣,體諒他們面臨的困境?

為什麼德國人民能團結,台灣不能呢!?

為什麼台灣的社會風氣不接受罷工?!

瞧,學生是不是很棒呢?都能問出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啊。今天當我們開始教導學生關心弱勢和互相團結,相信我們年老後,他們也會願意關心我們吧?

這樣師生共學的課堂,我問你答,他答我再追問的課堂,總是讓一堂課過得好快啊。而且看到學生發亮的眼神,以及思辨後想搶答的畫面,也讓身為教師的我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應該有在栽培我們的未來吧?

工商服務一下唷~~

北部的夥伴們,揮手~~

希望各位夥伴共同來關心勞動權益教育。2015/7/8 週三當天我會採取學思達教學的方式來示範,歡迎大家前來共學。

謝謝大家。

課程編號 1790333

高中、高職及國中 / 教學 / 人權教育 / 勞動權益教育
研習名稱 104年度勞動權益教育種子師資培訓班-基隆場
研習地點 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暖暖街350號)。
報名日期 2015/5/12 起 至 2015/7/1 止
參加對象 高中(含完全中學國中部及高中附設國小部) / 高職 / 國中校長、主任、組長、教師
104年7月8日星期三
09:10~09:20 報到 
09:20~09:30 始業式 
09:30~12:10 勞動權益教材(微電影)教法解析
【含影片欣賞-我的A咖青春(上、下)】暨勞動權益法令解析 
國立台南大學林斌教授
12:10~13:00 午餐 
13:00~13:50 教學示範 
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老師
13:50-13:55 休息 
13:55~14:45 分組討論(設計學習單及教學活動)
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老師
14:45-15:00 茶敘 
15:00-15:50 分組討論暨分享與回饋
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老師 
15:50-16:30 綜合座談 勞動部代表、全教總代表

16:30 賦歸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

今天到內門實踐大學和他們的大學生演講。有3百多個大學生。這張海報是實踐大學應中系學生的設計唷。很棒。



往內門的一路上,真的是很無垢的風景啊。

然後,我設計了許多提問要和大學生對話與省思。但是...



一到現場才知無線麥克風不能用。不能用。不能用。大崩潰。

呵呵,還是硬著頭皮上場了。

結束後,感覺元氣大傷。慶幸的是,還是有許多學生願意回答問題,我準備的加分卡大約有100張,竟然幾乎都送出去了。



後來因為實在太累了,在沒有無線麥克風的情況下要和三百多位大學生對話,真的快不行了。所以就減少了互動,但感受得到多數的學生還是仔細聆聽著、思索著我的提問。

雖然最後比較是由我自問自答,但我想我今天的使命應該多少有達成吧?

看見差異,尊重多元。咦,到底和「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有何關係呢?

拿到三張以上加分卡的學生可以獲得這份禮物唷。準備了七條毛巾,全部送完了,而且還好幾位沒拿到。



今天獲得的寶貴經驗是未來無論去哪分享,藍芽無線麥克風一定要隨身帶著啊。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溫柔看待自我

今天有五堂課,然後空堂的兩堂都和來觀課的老師(陳虹妏和何憶婷老師)議課。

好像連上了七堂課。

對談的過程裡,讓我有機會重新省思自己的教學脈絡。透過他者的觀察,我也試著去觀察自身。

和觀課老師對談時,有時也像在對自己的心裡談話。

來日方長,與其自責,不如溫柔看見自我的改變與進展。一天進步一點點就好。透過傾聽,可以了解學生更多。教師的角色像是搭建一個平台,讓我們的學生和學科的核心問題對話、和學科的大師一起思辨。

這是有可能的,因為人類原本就充滿了好奇心,當我們用問題引導來架構課程時,學生自然就會參與其中。如果沒有,有可能是我們的問題設計需要再調整,有可能是我們的班級經營還不到位,有可能學生個人的狀況需要再了解,但我們可以慢慢處理與調整,只要我們願意改變,願意就課程的核心概念邀請學生來共同思考,那麼每堂課可能帶來的驚喜都是無法預料的。

事實上,我經常獲得這樣的驚喜。原來學生是有想法的,可惜以前他只能放在心裡,甚至就在小考、填鴨的過程漸漸放棄了個人獨特的觀點。



如今不然。她有機會在小組內提出她的想法,透過對話更加具體明確的開展她的思路,最後在師生問答時,獲得肯定或澄清。帶著成就感或好奇離開課堂,展開她另一段個人的自學時刻。

所以,我想這是我作為老師、作為公民老師感到很美好的地方。

台南市中山國中何憶婷老師的觀課心得

2015年6/8 觀課 207班

這兩年自己也嘗試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但是始終卡卡的,今天去看了進成老師上課,解決了自己很多問題。

我只有一個任課班—24人,一個導師班—26人,因為人數不多,我一直都分成六組,在座位安排上就成了前三組、後三組。雖然我參加學習共同體的研習時,看到分組是ㄇ字型,可是我從沒思考位置的安排的影響,雖然,我有感覺自己不容易在組間走動,還有舉小白板時有些組別看不到。今天看著郭老師上課,我才發現ㄇ字型很重要,老師可以兼顧每一組,而且,不同組之前才看得到別組的小白板,還有看到到說話同學的臉。

專注卡、全組到齊卡,好有趣的卡片,「專注卡」讓學生能專注於小組討論,今天看到學生都能參與討論,不會放空發呆或者只有教練在忙;「全組到齊卡」,讓學生移動到五樓的E化教室上課,卻能在打鐘前就在教室外等老師,進入教室後乖乖坐好,想到自己的學生每次要移動到生物實驗室上課……,以後也要來試試。

我也使用提問教學,但我的學生常有答不出來的狀況,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理化有點難,但我覺得一方面也是自己的鷹架搭太少,今天的觀課我發現學生答得不理想時,郭老師會運用舉例讓學生思考,我自己在處理問答這部分還要再努力。

「誰回答?」原來也可以用變化,我常只有小組回答一種,但今天看到各組一起舉小白板、抽中組別回答、組長負責舉圈叉、自由舉手老師指定回答,讓我想到今年的教專觀課時,我的夥伴也覺得我問答方式太單調,也是要調整的部分。

今天非常謝謝郭老師,接下來,就是自己要努力做好!!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一天一點改變

今天到台南黎明高中和他們的社會領域老師分享「社會學思達」二個小時。



羅校長全程參與。另外十位老師也是相當投入,馬老師說我今天的分享很熱血。我想了想,應該是現場的老師願意積極聆聽我分享的緣故吧!老師們的專注神情讓我一口氣分享了二個小時,中場完全沒休息,過程中或講述或問答,老師都很配合的進行小組討論與分享。



最後的問答時間,一位老師詢問了幾個問題,讓我更加了解私立中學擔任社會科老師的辛苦之處。所以,我的回應是讓我們一天一點改變就好。相信在兼顧課程進度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有機會帶領學生學到更多的能力,例如獨立思辨的能力。這也是我今天和現場老師藉由研習示範一小段學思達教學的原因。

而在具體操作上,二個關鍵需要注意:

1、大聯盟選秀的分組法。

2、課程引導問題的設計。

藉由二者的搭配來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如果就能幫助我們的學生學到更多、學得更好,為何不試試看呢?








我還和黎明的羅校長與老師們進一步分享,這段時間最開心的一件事,是我們校內幾位同事願意來觀課,他們看見了學生的可能與潛力。許多時候,不只是學生的學習態度需要提醒,也在於我們教師願意主動改變教學方法吧。

就像投手如果從頭到尾只會快速直球(講述),除非我們的快速直球很強很強、很快很快,否則也很難應付球場不同的打擊者,相反的,如果我們能多學會其他球種(分組合作學習、學思達教學法、學習共同體以及其他機制)來搭配我們的快速直球,是不是更能展現投手的威力呢?

幾位老師聽得頻頻點頭。分享結束後,一位老師特地再過來問詢我的課堂流程圖如何微調。




我想今天的分享應該有機會影響他們的老師吧?

註:同事李香瑩老師的觀課心得【今天,我看到學生思考的光芒,好美!】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我們之間距離有多遠呢?

這一波的廢死討論裡,許多人第一時間就要求別人應該表態或什麼的,我忍不住在想這些人到底怎麼了?心裡暗自嘀咕。

很像佔有式的人格特質,不能容許他人對自身立場有所質疑。往往呈現為「如果我對,你就不對」的對話模式,表面會假裝可以對話,但其實只有他的立場是對的。

我也經常這樣。

也就是像我這樣的人似乎很難理解正義是多元的。很難相信「對」可以有很多種。

實際上,如同我轉貼的那篇文章所說的(隨機殺人事件已經夠悲痛了,別再讓一個罪犯撕裂我們的社會)——


「站在邪惡對立面的不一定是正義,可能是另一種邪惡;同樣的,站在正義對立面的,也不見得是邪惡,可能只是不同的正義主張而已。我們以死刑的存廢為例,不管你是死刑的擁護者,或是反對者,相信沒有人是希望縱容犯罪的,只是理念的實踐方式不同,但是今天,彼此的敵視與攻擊,比對嫌犯更激烈,你對沒有犯罪的人的詛咒,比對犯罪本身更惡毒。」

因為覺察到這一點,有點感到不安。我這樣不容易接受異議的習性和動手殺人的他們本質上距離有多遠呢?

直到今天讀到黃哲斌【不勇敢的人】一文後,情緒才消解許多。

好像知道我到底在氣什麼或在意什麼了。

有些事,很多時候,我其實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對的。

但有些事,我知道有個底線。

重要的是,對於很多議題,我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思索。到底多久?需要多久就多久。

我好像沒有太偏好的立場。例如我支持過阿扁也支持過馬英九。當有人認為不存在所謂的中間選民時,我會很納悶,如果我不是中間選民,那我是什麼?

我支持過死刑,如今也開始改變立場傾向主張廢死。而我也曾在主張死刑時,講過極為不當的話來嘲諷廢死主張的人。

所以,我是這樣的騎牆派嗎?

我不認為我是這樣的人。我認為是我的學習有限、思辨有限,受限於有限的理性,所以我在當下、在我理解的範圍裡,做出一些判斷或有了某些立場。

但隨著對話、學習與思辨,我可能改變。這不就是教育的本質嗎?這不就是言論自由的意義嗎?

所以,我會提醒自己無論再如何討厭一個人的言論,仍然要儘可能忍耐,因為在他的言語裡,可能也有值得參考的價值。

雖然內心裡老早就想找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後,立馬把對方刪除臉友之類的。

但對我來說,如果彼此輕易放棄對話的可能,我們又如何互相理解或學習成長呢?

作為一個教師,如果不相信對話或教育的意義,那我們到底還能做什麼?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如何使用專注卡

感謝詠潔老師分享,侑真老師提醒,二次段考後我開始增加了專注卡來引導學生學習討論與合作。

效果真的好好。現在各組學生會很注意小組討論的氛圍(比如,其中一人在分享時,其他人要專心看著他),還有當別組在發表時,每組都要專心聽。當然也包括教師在講述時,各組務必認真聽囉。

專注卡是小組討論氛圍很專注或能懂得在別組發表認真傾聽時給予,一張可為小組加兩分,最後下課才加分,分數的多寡視教師想引導的效果而定。

一節課每組只會獲得一張,而且每張專注卡上都有小組編號,換言之,只要教師查看手上還沒發出去的專注卡就可以知道哪一組目前專注情形有待加強。

一旦發給各組,那麼只要各組在課堂活動過程一直維持專注,就能持續保留專注卡。但只要一不專心,教師會靜靜抽走該組的專注卡。這時小組就會立刻互相提醒改善,只要一改善,我會在小組達成任務時,發回專注卡。

下課時,如有小組未能拿到專注卡,我會請小組留下,進行分組合作技巧或相關課程概念的輔導。

為何不用撲克牌直接加分呢?原本我就是這麼做,但經由兩位老師的分享後,我覺得能讓學生知道教師為何要幫他們加分,讓學生了解教師在肯定學生什麼,真的會更好。

真的好感謝老師們的思考與分享。

互助卡部分暫時未使用,主要是想簡化課堂規則。

目前專注卡很陽春,有時間再好好製作精美一點的。呵呵。背面應該加個名人格言之類的吧!



雄商highthree老師的觀課心得

雄商highthree老師的觀課心得
2015.6.1
任課教師:郭進成
任課班級:207
地點:英明國中五樓E化教室
時間:9:15-10:00

一、問題意識:
會想要來進行觀課的這個想法,在腦海中浮現已久,但一直未付諸實現。因為聽過學思達,也上過相關的研習,但我知道一個新的教學法需要夠過自己的執行才能看到細節,很多的教學活動基礎架構在與學生的互動與瞭解。所以,我知道我必須帶著問題意識來到現場。

而出發前,基於上課同樣分組討論的型態中,一個長久以來常趴睡的學生告訴我說:「小組討論又沒什麼…」,他的不配合讓我重新檢視,我的分組討論教學的方式,可能在執行的過程中少了一點什麼(是教學樂趣?教學競爭?還是….??)。因此,我決定跟課,透過實際參與來看到底自己還少了什麼。

二、教室安排(略)

三、課程節奏
1.上課前:上課前學生隨著老師開了門就進入教室,三三兩兩,有的已經坐在位子上就位,有的還在與學生閒聊。但是有趣的是,一聽到鐘聲就已經知道要坐好。這樣訓練有素的開場白,令人眼睛一亮!

2.開始上課了
(1)老師先簡單前情提要,提醒上週上課的未講到的重點。並給3分鐘討論,學生大略分為兩類,一個是找小組討論,另外一個是就算不討論也會看著自己的公民講義。(真是令人驚訝,不會想滑手機或者放空、睡覺)

(2)老師發下專注牌,並溫柔的提醒他們專注牌的使用規定。

(3)進入主題,刑事訴訟。郭老師從頭到尾都沒有拿過講義或課本,很有效率的,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的為學生開始了思辨的過程,並透過哚拉A夢被胖虎欺負的例子,與學生們討論。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相當的踴躍舉手(目視大約6-7個學生,但一個班人才22位,算是相當踴躍!),但我以為老師會順勢點人,但不然,透過抽籤的過程,逐一讓身為組長的學生起來發言。講的好的,並給予撲克牌的鼓勵。遇到回答比較長的,甚至是個很棒的答案時,老師會再抽一支小組籤讓組長起來重複回答,確定他們真的有專心聽到了。在這過程中,難道每次學生都很棒嗎?有些確實是,有些則有點緊張、忘詞。但是老師真的很像是蘇格拉底般,透過引導的方式,完成他能力所及的發表。

(4)上課節奏相當的緊湊,透過老師一連串的引導與討論,學生在過程中有的歪著頭思考,有的看著講義,有的看著課本…。而我在想,連老師的步伐學生都會想要跟上的時候,是不是學生在課前都先預習好了?(Q1)

(5)課堂快接近尾聲,題目也變難了,老師給學生三分鐘的思考,並用現代社會的議題(EX:割喉案、兒子殺了久病臥床的老父等)讓學生重新思考近來「廢死」與「支持死刑」議題爭論的再思考。當然,也可以從言談當中,感受到這堂課要接近尾聲。

3.鐘聲響起
(1)郭老師說專注卡沒被收回的,可以再加2分。學生把前一輪的加分總計在海螺圖上。很有秩序的把小組成績加總在黑板上。

四、事後疑問與討論
1.學生是否都先預習過課本了?
A:沒有,透過上一堂課的自學,並將學習段落切為一小塊一小塊。

2.在一開始進行學思達教學,是否擔心進度問題?
A:只抓住核心問題後進行問題設計,所以沒有過進度問題。(天阿~真厲害)

3.對於像一開始趴睡或者是放空的學生,您都如何處理?
A:要從一開始的教學活動就透過遊戲或活動吸引,之後再以教學主題為主。

五、觀課後心得有感
從實體研習到上FB問問題,到今天實際跟課,還是有很多新的收穫。包括不同學生的問題要有不同的方式去解。還有我最關心進度問題以及是否預習的這件事。做適當的教學轉換是必要的,我也必須思考我的學科(地理)如何在透過好的講義設計的過程,來引導到最終學科本質:對空間與地方的認識,以及透過瞭解他人與他地,知道自己的特色與存在價值。我相信社會科共同的本質不變,但實際怎麼操作的內涵還是有賴於我(教學者)的精進!謝謝郭老師的打開教室,真的很有討論的空間阿!

各位法官,你們會怎麼判?

問學生一個問題:

有個中年男子試圖殺害父親,卻被護理師發現而失敗,後來被檢察官求處16年徒刑。

請問合不合理?為什麼?

請各組法官思考判斷。可以問老師一個問題。但請各組先討論二分鐘後,再提問喔。

老師,為何他要殺他父親?某組提問。

太棒了,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殺父的中年男子有沒有身心障礙?

哇,很棒唷。(學生正在運用我們之前教過的犯罪成立要件概念來思考。)

後來,我完整敘述:

一位領有殘障手冊的56歲男子連崇凱,長期照顧中風、失智的父親達十多年。原本的家庭孝道分工安排是由他照顧父親,而他大哥負責賺錢,每個月給連崇凱一萬多元,當作父子兩人的生活費用。如果加上政府每個月補貼的4000元,大概足夠父子兩人生活。

但是2010年四月,他的父親病情加重而送醫治療,同期間,他的大哥也失業了,並且告知他無法繼續供應每個月1萬元的生活費,而僅剩下的4000元根本無法維持父子兩人的生計,在擔心經濟斷炊的壓力下,他決定用枕頭悶死其父親之後再自殺。他的殺人行動及時被護士發現而沒成功,但也因為這樣子,被檢察官以殺害直系尊親屬的罪名提起公訴,求處16年的徒刑。
各位如果是法官的話,你們會怎麼判?

(摘自: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0/07/wanghongzen-2/)

於是我的某組學生這麼說,不合理,應該判輕一點,因為他的經濟狀況困難,如果法官也和他一樣,可能也會如此。




另一組學生則說:合理(求處16年徒刑沒錯),他應該求救啊。怎麼會選擇這樣的方法呢?(哇,好精采的回應,我都沒想過這個可能。)

嗯,很不錯唷。我們來思考一下,有沒有可能是他已經試過了,卻找不到資源,或政府已經給予協助,但給的不夠。根本不夠?或他真的不知道還有其他管道?

別忘了,他有殘障的限制,而且他日復一日的照顧父親,會不會已經心力交瘁了呢?連進一步求救的意願都喪失了?

謝謝這一組提出的回應。

總之,這節課,我讓學生去思考這個課題。我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調整,但真的很感動我的學生沒有直接給予情緒的回應。第一時間都懂得先弄清楚案情始末。

忍不住對學生說,如果他能遇上各位法官就好了。

最後,我透過問答讓學生總結「無罪推定原則」的意義。為何在法官公平審判前,任何人都應該被認為是無罪的?以及為何這個原則對於人權的保障意義重大!

謝謝我的學生。讓我有機會進一步去思考這個議題。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