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有目標的對話

第二天的工作坊,阿建老師進入到對話的第二階段。

1、探索
2、核對
3、體驗
4、轉化
5、落實


亦即「核對」。核對可在三面向進行:
1、語意的核對
2、期待的核對
3、冰山各層次的核對

1、語意的核對:(1)了解、(2)回應渴望

是否真正了解對方的表達?使用語句可以是「你要說的是...」、「你想表達的是...」、我個人習慣用「你希望從我們的談話裡獲得什麼...」;如果面對的是家長,或許可以這麼說「媽媽/爸爸,你希望我怎麼幫你?」

確定了解對方的語意後,可以試著在對話裡回應對方的渴望。一般來說,渴望包含著「愛、被愛、接納、認同、意義、價值、自由」。舉例來說,結束一段對話時,應打從心底欣賞對方:謝謝你這麼坦誠,我很敬重這麼認真、努力的你。這句短短的感謝,就能回應對方的渴望「我是值得被看重的、我是有價值的」。

2、期待的核對:(1)了解、(2)合理、可討論、(3)可自我負責、(4)目標

一樣可先使用「你要說的是...」、「你想表達的是...」、「你希望從我們的談話裡獲得什麼...」等語句來綜整對方的訊息。但要確定對方的期待是合理可討論的範圍,也必須是他個人可以自我負責的部分、才能找出目標。

例如,媽媽找教師談話,討論孩子想轉學的事。講了許久,這時教師可試著設立界限,對媽媽說,某某媽媽,我只有5分鐘時間可以和你談話,可以嗎?媽媽或許會說時間不夠,這時教師可堅定溫和的回應,原來這樣的時間對你不夠嗎?但我只有5分鐘,怎麼辦呢?下次再談,好嗎?

或者可直接進行核對,使用「你要說的是...」、「你想表達的是...」、「你希望從我們的談話裡獲得什麼...」等語句。

這時,媽媽或許會說,我希望你幫我勸孩子不要轉學。

因為這樣的期待是不合理的,所以我們可以直接回應,我不知道孩子為何要轉學,所以我無法要孩子不要轉學。很可能我了解後,反而會支持孩子的想法。所以你希望我怎麼幫你?(再次核對對話的目標)


總之值得提醒的是,進行一場讓人深刻(有生命感)的對話,有幾個要領可注意:

1、深刻語言
2、渴望連結
3、日常關心
4、正向好奇

只要能這麼做,往往就能帶給對方較有覺知的對話。

3、冰山各層次的核對:比較複雜,尚未深入說明。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如何讓對話日常化】

阿建老師在高雄的三天工作坊,第一天上午老師讓大家進行小活動,分享自身參與工作坊的期待為何。

我聽到一個說法,和我的想法一致——如何讓對話日常化。

這幾年參與許多工作坊,第一次在台中靜宜大學聆聽到阿建老師的分享後,回程路上,我很堅定對馬老師說,我想好好學習這樣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內在梳理和幫助別人自我覺察。



這樣的堅信沒有改變。我持續在學習,雖然沒有很快,但慢慢更了解了。

今天阿建和我們分享了一個結合時間軸(成長歷程)與冰山的圖像,個人有了新的領會。阿建老師藉由這兩個圖像的結合來說明冰山是如何形成的,我則是在這個組合圖像看到了冰山的動態歷程,很驚喜的發現。

在阿建老師簡介冰山的語句裡,我還聽見了一個讓我觸動的說法,他說,冰山,無非就是回到原初的自己。這句話讓我第一次卸下了冰山給我的沉重感。它不只是工具,它更是和自我連結的路徑。

自己今日最大的第二個收穫則是歸納出一個開啟對話的問句公式。提供各位夥伴參考與指正,首先阿建老師試著說明對話的幾種基本形態:

1、深刻對話
2、主題討論
3、面對問題
4、冰山對話

(好奇的是2和3有何區別?)

如何進行深刻對話呢?可分成幾個歷程:

1、探索
2、核對
3、體驗
4、轉化
5、落實

下午的工作坊重點在於協助學員學習如何進行探索。多數人的對話經常容易導入答案(告訴對方如何解決問題)或導入自身設定的目標(期待改變對方),而不是開啟乒乓球的對話。

如何帶著正向好奇展開探索呢?有三個要點:

1、具體事件
透過對具體事件細節的探索,比較能夠協助對方進入情境的體驗。

2、對人關注
對話的過程是為了協助對方覺察自身的處境、衝擊與應對、選擇等等。所以要圍繞在當事人身上來工作。

3、回溯過往
透過具體事件的探索可以不斷交錯回溯過往,或在回溯過往時對具體事件的細節進行探索,二者自由穿梭。

在展現如何探索的對話歷程中,我注意到阿建老師基本上使用這樣的句型:

S+V+5W

容我細說,例如一個孩子指著天花板的投影機問這是什麼?請問如何和孩子展開探索式的對話呢?如何在對話的歷程中,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這個孩子身上,而不是直接回答孩子的提問,只解決孩子的問題。

這時,我好想找身旁的夥伴練習看看。未來如果我有機會帶領夥伴學習類似的對話技巧,我應該會在這裡停留一段時間,先讓現場的夥伴三人一組討論看看,如果是我,我會怎麼開展問話。之後再分享阿建老師的範例,應該可以讓更多夥伴產生體驗的契機。

阿建老師的示範是:

什麼時候注意到這個呢?

S(你)+V(注意)+5W(什麼時候/what/where/how/who/where);注意探索式對話,建議不要用why。

之後,我持續追蹤阿建老師今日和學員的對話問句,大概都是這樣的組合,覺得自己的歸納似乎可以幫助自己未來在進行探索式對話時運用,也提供各位參考指正。

範例:
你遇到什麼困難?
如何發現的?
何時看見這個的?
在哪聽到的?
你還記得什麼嗎?
你有什麼感覺?
你指責他什麼
你有被愛過嗎?

假設問句要進入回溯過往,這時就可以加入when/how long來提問:
(你)這經驗多久了?
(你)這疏離多久了?

練習:

孩子看到火車窗戶貼膜黑黑的,問為何這麼黑?

請問如何對話?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共備坊帶給你最大的觸動或收穫】

2017暑假學思達公民共備坊回饋表

1、【共備坊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2、【共備坊帶給你最大的觸動或收穫

大家一起想要做對學生好的事

大家一起心甘情願來燒腦三天。空空的來、滿滿的踏上歸途,很棒。(進成案:這三天夥伴的全然參與令人印象深刻,給了我們講師很大的鼓舞。)



結識了更多夥伴,學到了更多方法與心法。

透過不同教學方式與案例的引導,使公民課有更多的可能性,此次了解原來一個社會新聞,背後有更多的議題可以去觸及,但是詮釋的部分是由新聞媒體去操作,我們如何去辨別,試圖找尋真相,並有反思與批判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進成案:有機會的話,真的可以在課堂上實施此課程,大概需要兩節課,在發下大貓時報(笑)後,可以帶領學生先進行一些對話/問答,引導學生思考媒體對我們的影響、如何判斷真偽?等等。再繼續讓學生參與活動。)



接觸新的教學法及工具,以及有共同的夥伴腦力激盪,發現彼此觀點的異質性。

觸動:原來我一點也不孤單,有許多的老師跟我有相同的困惑與困境(不知從何開始),也發現大家都是如此樂意的幫助彼此成長。 收穫:對於如何開始改變有了更具體的想法與做法,壓力果然會使人成長啊!(三天的壓力大到無法想像,尤其是最後一天的抽籤!)(進成案:我經常提醒自己在課程設計時,要注意檢核三要點——核心、意外、具體,這也是我個人在學思達教學歷程很大的收穫:如何讓課程核心概念藉由具體且帶著意外/驚訝/驚喜的課程設計引發學生的持續學習可能,是很有挑戰同時也是很迷人的歷程。)

投入才有答案,終於找到確實的執行方法,開心向前行(進成案:欣賞你的詮釋,如果一時之間找不到答案,或許可以到公民教學社群尋求對話或持續參與未來的公民共備坊。)



設計課程結合不同領域,持續給予機會教育,結合時事、人文關懷,培養孩子自學、反思、回饋和創新的能力,深受感動。(進成案:一直覺得能成為一位教師已經是很有意義的事,況且我們還是公民老師,可以在教學現場對未來的台灣公民社會盡一份心力,實在是太幸福了。)



各界夥伴都有齊聚做出改變

夥伴們的分享,激盪出精采的火花,而且是課堂上可運用的!(進成案:我們講師群在工作坊前不斷的共備,一直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這些課程內容與原則必須是我們具體實施過的或持續思考的。)

自己在壓力之下,在一個原本熟悉的教材中,想出一個新的小活動,把學習思考的能力還給學生時,就覺得自己好棒!看到或聽到夥伴提出的點子就覺得,哇!我也好想試試。有夥伴一起想的感覺真是太好了。(進成案:可以感受到你的喜悅與滿足。我也是覺得我們講師群真的好棒。不斷共備、不斷反思、不斷實踐與對話,才想把這樣的感動也複製或傳遞給大家。)



1、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知道自己遇到卡關時可以向夥伴求助。 
2、夥伴提供不同的課程設計,豐富自己的課程內容。 
3、下午的觀課讓我看到不同的上課風景,讓我思考課堂改變的可能。(進成案:許多事需要一個人靜靜思索,但許多時候只要找個人對話一下,就能激發更多可能。)

觀議課。雖然每位老師都只有短短15分鐘上台,但藉由扮演學生,觀察者及主講老師的回饋,學習她們的優點,改善並轉化在自己的教學現場,覺得很受用。(進成案:謝謝夥伴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



感受所有老師對教學的熱情和積極

試著採用不同教學法,並且得知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進成案:記得卡關是正常的、遇到問題也是正常的,就像學生在學習的歷程,當我們願意讓教學保持成長與改進的可能,或許就能更深刻體會孩子在學習中所面對的壓力與困難。)

太多了,要跨出這一步很難,可是看了參與夥伴和講師們的心路歷程,會告訴自己,做就對了,會有改變的。(進成案:好高興最後一天上午的分享能觸動你。)

第三天的實做+試教才真是讓我體會到「逃避未必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受」,也更知道面對課堂困境時要勇敢不逃避!(進成案:好有趣的對句,呵呵,謝謝大家願意接受這份邀請與挑戰。)

1.工作坊能集結全國熱血老師三天齊聚一堂,能量與魅力之大,撼動了我! 
2.許多老師願意放下牽絆(媽媽角色,傳統講述…),追求另一種可能(改變教學方式,改變自己在家的處境…)—告訴我改變真的需要勇氣!最近正好看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開心自己也踏出第一步了!(進成案:別忘了回來和大家分享你的實踐心得,無論成敗,這樣的覺察歷程都令人好奇與欣賞。)

想調整的人也許不只自己吧? 也該問問自己爲什麼想調整(進成案:,最重要的是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1.嘉怡老師授課,提問方式非常生動有趣,抓住學生目光,讓我收穫很多。 
2.進成老師與碩玲老師,溫和的眼神及堅定的語氣,讓我們覺得非常溫暖,也安撫了我們的不安。 
3.馬老師分享自己受挫及努力嘗試後的失敗經驗,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寂寞。(進成案:未來一定要邀請嘉怡來擔任我們的工作坊講師了。請更多夥伴互相帶領彼此成長。)



有繼續精進的動力

馬老師和進成老師的分享:雖然我們看到講師們現在教學進行的很順利,但是也曾經遇到許多難題。要給自己一些肯定與自信。(進成案:當我遇到教學生涯最大的挫折時,很慶幸自己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開始踏上自省與學習的旅程。)



覺得全台各地都有對教育十分有熱忱的優秀教師們,真的相當感動,也期許自己能一點一滴慢慢有所改變,讓學生能愛上公民科。

閱讀理解雖然很基本,卻是我往往忽略,認為學生理所當然會懂。(進成案:未來一定會再請碩玲分享更完整的操作歷程。)



因為當學生常狀況外(進成案:大家這幾天當學員比較能體認學生的處境),所以覺得學生有時真的會抓不到重點,且同組反應快同學真的會有壓力。(進成案:如何在教學現場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將是教師省思教學時會面對到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也是我們必須持續省思教學的原因。謝謝你的回饋。)

每位夥伴都有很大的包容力,彼此提供溫暖又中肯的支持和建議,讓我可以放心的暢所欲言,激盪所有的念頭。(進成案: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經驗回到教學現場,思考如何複製這樣的共學氛圍。)

認識好多公民科共備的夥伴。大家集思廣益想出教案設計,夥伴一起共備的感覺好棒!

看見自己的改變成長,和自己對話,堅持對學生教育的初心。
最大的收穫是,1.更清楚世界咖啡館的操作,2.能夠較為清楚如何寫引導單與相關策略,3.重新省思過往設計課程的流程順序,似乎應該回到基本面思考,我們期待交給學生的能力是什麼,我要期待學生在這單元或這課堂中,可以學習到那些知能與情意,真的感覺有砍掉重練的感覺。 最大觸動,聽到祥儀的分享,一個媽媽卻帶著小孩仍勇敢追夢。2.這麼多夥伴願意來這麼操的研習。3.在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我們這組選擇的兩個字「堅信」,在翻轉教學的路上,或多或少都會自我質疑與外界質疑,這時候真的需要「堅信」。 (進成案:好感謝你的發現,你的發現好多都是講師群想和夥伴說的話。)

學習到課程設計:從能力指標到目標、提問與具體呈現,好形成課程教學的引導。不是老師天馬行空的教,引導單也幫助我協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的方向;最觸動的是夥伴們努力的身影,知道改變的路上不是孤單的。(進成案:是的,希望我們的學生遇到困難時,能開口求助,我們也能如此,願意找尋夥伴同行共學。)

有夥伴提到擔憂自己教學不夠精進,有「對不起學生」的焦慮感,獲得現場所有老師的支持。也有夥伴公開授課後,說到這堂課是自己改變教學方式的起點。很想好好記住這些動人的時刻。(進成案:深深認同啊。)

最大的觸動是,有許多老師已經教學或翻轉多年,仍願意犧牲休息或陪伴家人的時間,全程參與三天的共備,和夥伴們互相分享心路歷程,討論問題設計,並思考辯證深刻的公民議題;最大的收穫是,共備過程中,透過彼此激盪、修正而獲得的觀點、方法與產出的課程設計,可以在新學期課堂中馬上操作。(進成案:有機會的話,要回來和大家分享唷。)



在國一和國三地理的課堂中,我嘗試過異質與同質性分組交替實施後,讓學生進行比較與回饋。中高成就的學生普遍較喜歡同質性分組,但是會遭遇到討論時意見整合不易的狀況,因此有少數幾位高成就學生,會排斥分組,寧願單機作業。站在教師的角度,我當時是很理性的告訴學生,這就是一種學習的歷程,巴拉巴拉的…。 這三天的課程中,除了學習設計提問和教學方案,我比較常在進行觀察和聆聽。工作坊的分組成員,是一種同質性分組的狀態,相對於公民科的夥伴,我就如同是平時課堂中的中低成就學生。我的高成就夥伴們,很快地會進入討論與探究的狀態,但是我發現我們常常會忘記時間的限制,所以剛開始我會試著計時,提醒大家時間,但是可能有人一開始會覺得你為什麼不讓我講完…,所以後來第二天我就放棄計時,自然地投入課程。但是我學會,未來分組討論時,工作的分配要更詳盡,組內也需要有計時員和仲裁者的角色,也要教導高成就學生在遇到爭議時,要有一個人適時擔任仲裁者,並統整大家的意見(我發現在其他組別中,會有人適時地提出那我們來進行表決…,但是我們這一組沒有這樣的角色。) 其次,就是比較有想法的高成就夥伴,會很快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說服大家朝向他的方向走,有時我會提出我的想法或是疑問,其他人當然也是,但是在做決定時,比較強勢會比較堅持的人,意見就會比較突出,而低成就學生的疑問和意見,就很容易被淹沒,然後在缺乏產出的情況下,就很快陷入自我放棄的心態,之後就開始會被其他組員排擠,而且高成就的學生常會為了績效而搶走低成就學生的工作…。所以,我喜歡第一堂課咖啡館的模式,每個人都要寫出想法,再共同統整相似的想法,每個人還要再把統整的想法與他組分享,並帶回他組的想法,這樣的過程中,低成就的學生就可以被安排到無法被取代的工作。 所以,到底我被觸動的是甚麼情緒和想法呢?就是我在分組的活動中,同時體驗到高成就學生所遭遇的困難,和感受到低成就學生的心情,那是我在講台上時,經常無法顧及的部分,即使學生已經回饋給我了,因為我無法同理他們的感受,自然也無法提出解決的方案。這三天,我觀察到、感受到、衝擊到、省思到…。也在每一堂講師所實施的課程策略,逐漸找到答案。 (進成案:謝謝你的深刻省思與用心回饋,你的這些提醒很值得大家共同思考,這絕對是所有教學現場都可能發生的狀況。五南書局出版的《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幫助我許多,介紹這本書讓更多夥伴參考。)

了解到老師們在教學現場的困境及需求的,並踏出改變的那份勇氣和緊張。

老師好用心的在準備和設計課程。因為從開始的世界咖啡館來打開心房讓老師們開始投入。找課程核心、閱讀理解來設計引導單,課程設計與情境教學...等到最後的寫教案到上台。循序漸進的幫助和帶領參與共備的我們開始自己的改變。共備工作坊雖然結束了,但課堂上所感受到的信念,會讓我有動力著力持續下去。馬上就收到夥伴的line問要不要ㄧ起共備,要不要相互觀課....以前的我會考慮,現在的我居然毫不猶豫的說"好"。這是哪裡來的勇氣啊~(進成案:握拳,這就是改變的勇氣啊。擊掌!)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共備坊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2017暑假學思達公民共備坊回饋表

1、【共備坊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上台XD(進成案:夥伴是指公開授課的部分)

我們這組伙伴第五冊的公開授課

必須在短時間內燒腦產出很多東西。

案發現場(進成案:應該是指林鉞的犯罪現場)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閱讀理解策略,所以填「閱讀理解策略」

全場環繞著大家的熱情與堅信,大家努力踏出舒適圈的勇氣。

改變的勇氣(進成案:因為我們講師群有察覺許多夥伴想踏出舒適圈,但有些許不安,於是經過前晚的備課後,決定在第三天的上午增加這一段分享,由講師分別說出自身改變教學的理由與心路歷程,並將此段分享的講題定為「改變的勇氣」。)

講師和成員之間的互動,一問一答間,澄清彼此的理念想法,激盪出新的火花,滿場火花四射,令人目不暇給。

一邊哀嚎一邊實作

今天下午的公開授/觀/議課,史上最恐怖的研習!(進成案:大家對第三天下午的工作坊成果驗收——公開授課,應該會永生難忘吧!)



討論的氛圍真是迷人,我會非常非常懷念。

大家一起腦力激盪,面對不同意見時能說出自己的理由,尋找共識。

大家互動討論,共享資源,認識更多願意改變的夥伴
學思達觀議課(進成案:哈哈哈,一口氣看了三場不同夥伴的課堂風景。)

教學演示(進成案:學思達觀議課真的太令人印象深刻了)

參加的夥伴,因為有來自各地,不同的年資,甚至有不同領域的夥伴。像我們這一組,除了國中公民老師之外,還有高職的公民老師,從大學講師轉任國中老師,生物專長的師培生,兒童之家的輔導員。在這一組大家互相表達意見,互相合作完成任務,這讓我很感動。(進成案:夥伴的陪伴與支持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更有溫度。)

*每天的課程都重視產出,實做真正應用了課程所學 *分組討論時的腦力激盪和多元觀點

1.閱讀理解策略+課程引導單(可讓我回教學現場馬上實作,超實用) 2.觀賞三位教師現場教學(不同風格的模式創造不同教室風景,很美好)

講師群們的分享、透過分享才能肯定、修正、反思

第二天早上有位老師分享當媽媽是否願意拋棄媽媽身分追求夢想,她很感性分享心路歷程並且勇於突破,讓我非常感動。馬老師主持方式安撫了那位老師,也安撫了大家。
令人感動的熱情。

碩玲老師閱讀策略的示範(進成案:未來我們一定會給更多時間讓碩玲好好分享公民科的閱讀理解策略)



教師們都很有討論和分享的熱情,氣氛持續熱絡,是以前參加的研習所沒見過的。(進成案:謝謝你的肯定,我們講師每晚的共備就是希望讓大家能體會共學與對話的必要與美好。)

同儕討論讓我恍然大悟好多事喔!(進成案:真令人好奇你的收穫。)

不要被框架——包括提問、月考範圍、標準答案(進成案:這真是我個人很深刻的體會,面對教學現場的限制,很多時候是我自己綁住了自己)

睡眠很少,心情很好,分秒燒腦(進成案:這句話以後可以當成學思達公民共備坊的標語。哈哈哈。)

講師分享自己從過去傳統教學到教學改變的歷程(進成案:回顧來時路,真的要好好欣賞自己,自己真的很用心、也很努力。)

學員的專心、講師的用心、夥伴的貼心!

1.一堆夥伴放學後,仍埋頭趕著繳交出場作業,畫面好美啊!!!(啊~~我也在其中) 2.書商把一堆新書提供給我們使用。 3.屏東至正國中夥伴祥儀的真心分享。 4.台北無界塾夥伴嘉怡精彩的教案教學分享。 5.世界咖啡館的討論風景。 6.有任務的課堂,時間過得很快。 7.碩玲給我們看「領導人的三種角色」建築師、機長、導遊。 8.馬老師給我看的瑞典的鋼琴鍵的樓梯改變了人的習慣。(進成案:謝謝你一口氣分享了這麼多點,相信可以幫助夥伴複習與回顧這一切的美好。)



公開觀課的豐富視野、設計課程的緊湊壓力、學習到課程扣緊目標、提問的設計歷程方法、學習開始使用,還有講師們願意分享心路歷程,給我們許多鼓勵,知道會困頓是必然的。(進成案:一直擔心第三天下午的隨機抽號公開授課會不會帶給大家太大的壓力甚至讓大家卻步了,沒想到大家仍然願意留到最後接受挑戰!)



講師群分享自己「改變的勇氣」,說明自己為什麼要改變教學、改變時遇到的困難。這給我很大的力量,讓我能夠告訴自己不要著急、慢慢來,讓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我不必當個每堂課都非常完美的老師,但我一定要當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精進的老師。(進成案:好欣賞你對自己說的這段話,接納自己真的很重要啊。也請你記得夥伴就在我們的身旁,遇到困難別忘了找個夥伴說說話。當然,喜悅也可以分享呀。期待你日後參與工作坊和我們分享。)

最後一天的教案產出和抽籤學演示,是我參加過的研習中,最令人震撼且充滿高度挑戰的研習形式,除了要在兩三個小時內,利用共備的教學目標和問題設計,產出個人完整的一節課教案外,還必須克服可能隨時要上戰場的心理壓力,彷彿置身高手雲集的教甄試教現場,這樣的體驗,讓我大開眼界,非常難忘。(進成案:謝謝大家願意給自己和夥伴這樣的對話機會,藉由公開授課,我們可以看見自身的盲點與學習他人的亮點。)

從七月份參加闖關活動研習開始,就感受到工作坊課程運作的方式,導入了合作學習的策略示範,除了實作要有即時的回饋之外,這一次又更有效率的計時(後來會對助理們調時間的聲音很敏感…)。講師群也不斷地在轉換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將自己精心建構完成的作品,時而擔任機長領導我們學習,時而轉化為課程主持人,帶領我們用不同的視野體驗課程,主持人不一定要搞笑喧嘩,但是卻能讓參與者投入且引導大家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引起更多的共鳴或討論。這樣的感覺就像是半自主旅行,有講師精心設計的行程,卻又能讓我們有各自不同的體驗和感受,雖然知道行程規劃,但是體驗的過程充滿驚喜和感動,還有許多的省思。經過幾次這樣的”半自助旅行”課程,再去參加”跟團”課程時,就會比較容易分心…。也因此,更能體悟到學習金字塔的理論…。(進成案:真的回不去了,自己的研習自己辦,自己的課堂自己救。謝謝夥伴這麼豐富的回饋。)

老師們模擬班級的混亂景象(進成案:公開授課最後一堂課的授課老師真的很勇敢,即便沒有過分組教學的經驗,仍然上場了,讓我發現她擁有極大的親和力,雖然是夥伴扮演學生,但很自然的就開始和授課老師產生好多古靈精怪的對話,真的讓人拍案叫絕呀。)

2、【共備坊帶給你最大的觸動或收穫】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新學期學思達公民共備工作坊報名表

新學期學思達公民共備工作坊報名表

未來一學期我們會在台灣各地(高雄、雲林、新竹、花蓮)舉辦工作坊,每場工作坊主題不盡相同,會邀請不同的講師,幫助我們深入認識各項公民議題,協助夥伴增能以提升學科專業;同時也會以社群共備的方式,針對國中公民上學期各課內容,進行學思達公民講義的產出。


(照片說明:暑假公民共備坊夥伴的產出)

歡迎夥伴全程參與或選擇您能參與的場次。每場次名額為40人,在地夥伴優先錄取。如果您想了解如何在課堂中進行學思達教學、想了解如何製作學思達公民講義,或關心如何將公民素養落實在課堂中,歡迎前來參與共學。

報名資格:關心公民教學與有效教學,就可以報名。

工作坊時間為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整。研習地點均為暫訂,如有更改會通知大家。

#感謝各縣市好夥伴場地提供
#感謝學思達後援會經費支持
#歡迎轉貼與分享給更多夥伴

https://goo.gl/forms/9w2O7KkTPnWhsSLH3

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2017年暑假學思達公民共備工作坊課程表

各位關心公民教學的熱血夥伴們

就是週三了。2017年暑假學思達公民共備工作坊連三天即將在高雄市前鎮國中舉行。

8/16~18日,共三天。上午8:30到下午4:30分,連續三天的課程。

謝謝大家願意利用暑假三天前來參與此研習,為了準備此次工作坊,我們幾位講師實體聚會和線上討論不知花了多少時間,只是如此的對話彼此都很有收穫,相信再透過彼此的共學對話,一定可以幫助彼此共同提升教學專業。

以下幾點通知:

1、請帶個人筆電或平板方便產出公民講義與上傳社群。
2、如果你手邊剛好有《核心問題》一書,請帶過來。
3、新版教科書不用帶,我們有請出版社協助提供。
4、課表如下圖,請參考。
5、有任何問題可立刻提出。

#此次工作坊報名早已額滿了
#新學期工作坊敬請密切注意
#謝謝母校前鎮國中大力支援
#謝謝學思達後援會經費贊助


羅志仲【運用對話,讓師生關係更健康】

志仲老師一開場便透過一則臉書私訊裡的對話示範何謂真正的對話?

真正的對話是帶著正向好奇的探索,不是帶著指責的訓話。但成長於「聽話系統」的我們(大人、老師、家長)卻往往把過去的生命經驗複製在世代之間的教養裡。



我在志仲老師的示範裡複習了對話。也想到了未來可以如何提問避免對話卡住。

我想到的方法是在對話的進行過程裡,可以多透過what、how、where、who、when來追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以維持正向好奇的探索。但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問why。因為透過why的問句容易帶著較高的溝通姿態,反而不容易打開孩子的心。

比如說一個孩子(國一要升國二)想要為有菸癮的同學保管香菸 ,來協助他們少抽菸 。後來孩子因為信任而對我們說了這件事。

那麼你會如何進行好奇探詢呢?

你幫同學保管香菸啊,那麼你都放在哪呀?(where)

我都放在書包。

放在書包呀,你會不會擔心呢?(探詢感受)

會呀,我蠻擔心的。

那你擔心什麼呢?(what)

我擔心爸媽知道,也擔心學校老師、教官知道。

如果被知道了,會怎麼樣呢?(how)

會被處罰。

這樣的對話就是在對孩子進行好奇探索。

孩子往往就會因為這樣的對話(被好奇探索、被接納)開啟對自身行為的深入覺察進而成長。

好,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核對目標

這時,我們可以思考自己究竟想藉由這樣的對話(親子之間、師生之間)獲得什麼呢?想清楚後,就比較可以進行接下來的對話了。

之後,志仲老師藉著他親自經歷的另個事件讓現場的學員進行體驗思索,如果是你該如何處理?

一個新接的班級,課堂上有個孩子聲音、笑聲異常宏亮,又不知節制(在課堂中想說話就說話),你該怎麼辦?

請學員三人一組進行討論,各自分享自己可能的處理方式。

十分鐘討論完後,志仲老師開始簡介四種不一致的溝通姿態,簡介的方式很具體,就是直接用剛剛的情境來舉例——

1、指責

多數教師都會透過指責來對待學生,例如「閉嘴,安靜一點」,內容與語氣都帶著憤怒。這樣做因為經常有效,多數大人也就習慣使用。但代價是學生會處在恐懼之中,更令人擔心的是學生因此也會學到這樣的溝通姿態,不斷惡性循環在世代之間持續複製。

2、討好

有些害怕衝突的老師就會轉為討好的溝通姿態,對學生說:「你安靜一點,好不好?」像這樣的問話,就是討好。老師求你安靜下來,好不好,可不可以,好嗎?既然如此,學生真的拒絕了,怎麼辦?

3、超理智(說教)

對孩子說長篇道理。

4、打岔

刻意視而不見眼前的問題。例如全班鬧哄哄,教師完全不處理就是一種打岔的形式。

志仲老師簡介完這四種溝通姿態後,進一步挑戰現場各組的初任教師有沒有可能不使用這四種不健康的溝通姿態,那麼該如何處理或對話呢?(小組討論5分鐘)

時間一到,他邀請各組的老師分享組內的討論。聽完兩位老師的分享後,他再分享自己的做法。

他會直接對學生堅定而明確的說「你太大聲了,你影響我上課了。」語氣與內容平和就好。但也要了解這樣的處理不可能一次到位,老師千萬不要抱持不切實際的期待。

很有可能過不久後,孩子又說話了。那麼我們可以進一步再對孩子說:「你影響我上課了。你下次再這樣,我就要你站起來。」之後,孩子或許就能安靜較久了。

過了一會,孩子又講話了。志仲老師走過去要求他站起來。孩子不願站起來。志仲講了三次,他才站起來。十幾秒後,他就讓孩子坐下了。就這樣一次又一次耐性的引導提醒孩子課程規則。這樣的過程,志仲老師沒有陷入上述的不健康溝通姿態中。

這時,志仲試著問現場的老師,那如果你要求他站起來,已經講五次、十次了,學生仍然不站起來呢?你怎麼辦呢?(讓各組老師討論5分鐘)

時間到,邀請二位老師分享。

志仲老師邀請大家思索一開始我們要孩子站起來的本意是什麼?應該只是希望孩子安靜下來,不要干擾課堂。既然如此,如果孩子真的不肯站起來的話,他會這麼說:你不肯站起來嗎?你不要影響我上課。就此打住即可。

接下來,志仲請初任教師揣想如果真的在教學現場發生這樣的狀況(師生僵持不下的狀況),當下的你內心可能會有哪些負面情緒呢?請就以下情緒詞的清單,加以圈選。


常見的「負面情緒」清單
生氣(憤怒)、難過、驚訝、受傷、煩躁、挫折、沮喪、憂鬱、孤單、害怕(恐懼)、尷尬、焦慮、不安、緊張、悲傷、自憐、自責、內疚、擔心、遺憾、懊惱、無助、無奈、無力、後悔、著急、羞愧、委曲、失落、失望、絕望、心疼、不捨、惋惜、慌張。
(志仲老師提醒我們不妨把這些負面情緒清單印製下來放在身邊幫助自己辨識事件發生時自身內在的情緒)



一分鐘後,邀請幾位老師分享你會有何情緒。我自己圈選了好多情緒詞:生氣(憤怒)、受傷、煩躁、挫折、尷尬、焦慮、不安、緊張、自責、懊惱、無助、無奈、無力、後悔、慌張。

接下來,志仲再邀請老師猜猜看,當我們三番兩次要求學生站起來時,學生呢?當下的他又會有哪些情緒呢?

剛剛是圈選(教師的情緒),現在直接在情緒清單底下畫線(學生的情緒)。

我很震撼志仲老師這裡的課程安排,忽然間我似乎闖入了孩子的內心,明白了什麼。覺察到孩子一樣也是一個有著各種情感的個體,有著和我一樣的情緒。我有的情緒,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我想像著學生在這樣的僵持下,可能會有著什麼樣的感受:生氣(憤怒)、難過、驚訝、受傷、煩躁、挫折、沮喪、孤單、害怕(恐懼)、尷尬、焦慮、不安、緊張、內疚、擔心、懊惱、無助、無奈、無力、羞愧、委曲、失望、絕望、慌張。

當我仔細揣摩著學生的內心時,心裡漸漸難過起來,眼眶也熱了起來。這是很可能的,他可能會有著更多的負面情緒。大部分感受很可能是和我一樣的,也會出現一些在學生處境下特有的感受,例如孤單、委曲、羞愧、絕望等等。

很感謝志仲老師這裡的課程安排,讓我好像走了一趟對孩子內在冰山(感受)層次的感知。

情緒與行為(事件)

藉由上述情緒的探索,發現其實教師和學生都有情緒。只是我們從小被教導「不可以」不開心,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壓抑」種種的負面情緒。但為什麼孩子不可以有負面情緒呢?當我們接納孩子可以有著他的情緒,不代表我們也一併接受他的負面行為啊?我們可以對情緒與行為有著不同的處理。不對的行為要處理,但孩子伴隨的情緒我們可以接納、可以幫助孩子去覺察自己情緒的存在。

因此如果時間允許,我們應該著重情緒課題的處理與照顧,往往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包括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感受),多數問題就化解了;但如果時間不允許,不妨就像以上的方式簡單來處理事件/行為就好,之後再找時間去照顧學生的情緒。

如何照顧呢?志仲老師在最後有示範如何和孩子對話。

但在處理學生的情緒前,教師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那麼如何處理情緒呢?

處理情緒的方法:5A(詳見李崇建,心教,一書)
1、覺知情緒(aware)
2、承認情緒(acknowledge)
3、接受情緒(accept)
4、轉化情緒(action)
5、欣賞自己(appreciate)

暫且讓我們將各種負面情緒統稱為「不開心」。那麼請教各位,你會如何處理這些不開心呢?有沒有是這樣處理的:哇,我現在出現不開心耶,好久沒有不開心了,我好開心唷。有嗎?應該很少人會這麼對待自己的不開心吧?反過來說,多數人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呢?通常會對「原始的負面情緒(各種不開心)」更不開心!而試圖壓抑。

處理的方法很簡單(但也不簡單),就是允許負面情緒的存在。那麼原始的負面情緒就不容易擴大。就如同我們開心時,我們通常對這些原始的情緒(開心)不會存在太多情緒,不久之後這些開心就自然的離開了。

因此,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也是如此,就是覺知、承認、接納、允許這些情緒的存在。總結來說,就是「允許」一詞。

回到剛剛的情境題。

如果我們想處理孩子的情緒,我們確實也照顧/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了,這時我們就可以請學生過來辦公室(或其他相對安靜、安全的空間),專注的和孩子對話。

以下是對話的示範:

剛剛老師這樣和你說話,你有覺得不舒服嗎?

(我們可以把學生種種產生的負面情緒統稱為「不舒服」,會比較好對話;同時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自身的話速更緩慢些、語調更低沉一些)

孩子可能會有三種反應。

1、不理你

師:下次你覺得不舒服,你可以跟我說。

生:跟你說有什麼用?!

(老師可以不贊成孩子的行為,但我們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

師:因為我很關心你的感受,但我不同意你的行為。我想知道你的感受。

2、否認

生:我沒有不舒服。

師:你沒有不舒服啊,好,下次你覺得不舒服,你可以跟我說。(請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表達或不表達的自由,不要逼孩子)

3、承認

生:我很不舒服。

(這時有些老師一聽見孩子這麼承認,會立刻道歉,但老師如果不覺得自己有錯,其實不用道歉。因為這是學生的情緒感受,不應該由我們來負責。)

那麼老師該怎麼說?

師:我知道你不舒服,(說完這句話刻意停頓一段時間,代表你確實接納了孩子的感受),但你不能影響我上課(再次提醒課堂規則)。

師:我這樣說,你有生氣嗎?或你有委曲嗎?(再問你的委曲是什麼呢?)

師:我知道你在生氣,但你不能影響我上課。或你在生誰的氣呢?...可以開展許多的對話路徑。

多一點核對,或許就可以把握住每一個協助孩子的機會。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初任教師的第一哩路

謝謝輝誠老師和夥伴的推薦讓我有機會擔任這一次由教育部舉辦/彰師大承辦的《初任教師志業暨教學實務導入研習》的共學輔導員以及工作坊講師。

研習地點剛好是在大妹的母校輔仁大學,這也是我第一次踏入輔大的校園。



今天(週五)擔任第二天的共學輔導員(輪流帶領兩組初任教師,共16人)和下午的講師。

一整天的忙碌。

上午還特地找心儀共備,時間有限,只有針對心儀上半場的分享內容討論。

謝謝心儀願意接納我給她的許多建議和回饋,進行調整。

我是下半場的分享,講題現場做了調整。因為學員人數較少,不適合原本的講題:鑽石競標。

改成【學思達微翻轉】,因為對象是初任教師,希望他們慢慢站穩腳步、熟悉教學現場後,能持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就好。

所以一開場我只用了小活動「派對遊戲」讓他們根據此主題「你最想提供孩子什麼樣的學習經驗? 」來分享彼此。



之後再透過問詢核對,讓大家思考教師的訊息傳達(教)和學生的吸收學習會不會經常有著落差呢?這樣的落差是如何產生的?我們(教師)又該如何做來減少教與學的落差呢?我們如何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



當我們認真思考這些問題時,就不難發現教學現場為何要進行分組,以及課程活動為何必須不斷切換節奏了。

既然如此,具體怎麼做呢?到此,我詳細說明學思達課堂的操作內容。



這大概是我想和初任教師的分享內容,也是自己的一份祝福。

這兩天的午餐和晚餐時光則是擔任共學輔導員,經由我的陪伴與帶領,我試著再邀請這兩組初任教師未來或許可以考慮定期聚會,既然都是大台北地區的老師,有此緣份極為難得,不妨就依照此次研習手冊裡的聚會方式開始有意義的定期聚會。



其中一組早已打成一片歡笑連連;另一組則在我帶領下,進行【誰來晚餐】時,二位學員忍不住落淚,我也跟著掉淚。相信如果未來初任教師願意持續這樣的成長聚會,將會對他們日後的教師生涯助益甚多。

期待未來自己還能持續參與這樣的活動、陪伴新手教師踏上教職生涯的第一哩路。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