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公民學思達教學操作簡介

公民學思達教學操作手冊


高雄市英明國中公民科教師 郭進成

先分享某堂課的情況——

4-1刑法的意義
01、刑法的意義為何,主要內容有哪些?(組長)有何功能?(助教)
02、刑法第一條內容為何?重點在哪?(助教)
03、此規定又叫做什麼原則?(組長)上述規定的主要意義為何?(教練)
04、請說明民法有何特色?刑法有何特色?(助教)

上列問題是某節課後半段,我讓學生討論的四個問題。

第一題,我特別提醒課文敘述的關鍵詞只有兩個,請問是哪二個(犯罪與處罰)?請找到的助教或教練舉手向我輕聲報告。確定無誤後,即可加分並請他們立刻教組內成員刑法的主要內容為何。

第二題,請助教回答。先唸出第一條的條文,再說明這一條的條文重點為何。有何意義?

有位組長(可代替助教,加分更多)說,重點在「明文規定者」,我追問,為什麼這是重點,怎麼說?

學生回我,為了保障人權。喔,為何這樣可以保障人權?

組長沉默。我先肯定她的回答,開放搶答。

某組教練回答。因為刑法對人民的處罰是很嚴重的,所以如果要處罰人民必須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才能加以處罰,才不會隨便傷害到人民的權利。

很好。然後我再次講述這一段的重點說明,才結束討論。

一下課,某組的女教練來抗議。

老師,我們根本都是看你的背影在上課!

哇,好沉重的指控,怎麼說?

搶答時,你都沒有注意到我們舉手。

呃...唉...喔...我啞口無言。勉強回她,可是我都有抽籤啊。

哼,都沒有抽到我們啊。

然後我目送教練氣呼呼的離開教室了。

回想剛剛激烈的搶答過程,看著組長被教練推派回答問題,答對問題時的自信(好可愛,小女生答對時還握拳唷)、還有看著助教精采找到課文重點的喜悅,真的是很棒的一堂課啊。

雖然被教練指控都是看我的背影在上課,但我怎麼會如此開心呢?呵呵。

上述課堂風景,是我改變教學後經常可以遇到的情況唷,如果各位也願意試試看,相信也能遇見!

那到底該怎麼著手呢?請您參考以下幾點建議:


一、翻轉行動指南

我想引用藍偉瑩老師的建議,分兩個部分來談:

備課篇
1、找一個熟悉的課程章節。
2、寫下最重要的核心概念。
3、寫下學生最可能的迷思概念或學習困難。
4、寫下學生應該學會的知識或能力。
5、寫下你認為有效的評量方式。
6、設計課程引導問題。能否引起討論?
7、了解學生會有哪些可能的答案?


教學篇
1、先從大班提問開始,一方面改變自己的上課節奏,一方面讓學生開始思考,並願意發言。
2、再由一節實施5-10分鐘開始,一個問題的分組討論也是一種進步。
3、設計課程,實施一節到數節的分組討論。
4、掌握課程設計的重點後,逐步增加實施時間。

二、分組說明

我的課堂分組主要採取大聯盟選秀分組法。何謂大聯盟選秀分組呢?簡述如下:

1、教師先依學生段考成績高低,分成四組人馬。

2、之後先由成績最不理想的學生當組長D,也就是球隊經理人D啦,然後由他負責第一輪的選秀:挑成績最好的一位同學當他的學習夥伴/教練A,同時我還規定只能選異性來當教練,這是希望藉由性別的異質讓學生在討論時能較投入課程內容。這時,教師的話術很關鍵唷。要好好引導這些學生,不妨說這是為了讓我們的球技/學習更精進啦。

3、之後再由成績最佳的這位組員進行第二輪選秀,也就是由教練A助教B,避免所有選秀責任都在組長D身上,以免組長D壓力太大。

4、沒被選上的最後一組人馬助教C,則是由他們自行選擇要加入哪一個小組。避免沒被選上的這些學生產生負面的感受。(如下圖)



因為助教C按照以往觀念似乎是各組選剩的,為了打破這種負面的感受,不再讓他們被挑選,反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要加入哪一組,即化被動為主動。

舉例來說,小草成績最不理想,小草就是組長D,然後小草選了圓圓當學伴/教練,圓圓就是教練A。圓圓後來選了小樹加入該組,小樹就是助教B。最後還沒被選上的花花決定加入小草的組別,花花就是助教C

四人黃金團隊組合完成,共二男二女。

這樣的分組再加上適當的小組競賽機制至少有二個好處:

1、戰力平均,教練和經理坐一起,且兩人是異性(男教女或女教男),教練有能力教經理。另二位助教可以自學或互學。

2、維持鬥志,教練比較有學習的意願,所以有他們在各組可以維持各組向上學習的鬥志。


三、計分方式

不曉得各位可能會如何稱呼這張圖表:蝸牛計分表?螺旋計分表?




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學思達教學)時,有段時間,我採取了輝誠老師分享的小組互評機制。效果還不錯。各組學生比較能專心聆聽別人的發言。

但,教師設計的題目不是每題都適合互評,因為有些題目屬於具體問題(基礎題),答案輕易可辨,這類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基礎學習雖說重要,但或許不太適合互評。

比較適合小組互評的題目,應該是核心問題或單元問題或比較開放適合思辨的問題

而一開始社會科每節課如果老師能設計出一題核心問題讓學生思考,應該就很不錯了。加上課堂時間的限制,如果每個問題不分類別都讓學生互評,也挺花時間的。

所以我決定混合運用小組互評機制(核心問題或單元問題,由各組學生來互評)與海螺計分表(具體問題與單元問題,主要由教師來加分)並加上撲克牌計分法,來引導學生投入小組合作學習與聆聽。

每節一上課,教師可以針對哪組迅速準備好上課狀態啦、小組討論氛圍最迷人啦、搶答最積極啦、聆聽最專注啦等等各種值得加分的情況,立即給予學生加分達到正增強的效果!另外,我還告訴學生只要小組扺達終點的話,該組還可以獲得一份小禮物,真的很小很小唷,這時教師只要再加點創意或幽默感來提供禮物,可以讓學生更期待、也更開心,有時不是禮物的價值,而是它的意義。

其次結合大聯盟選秀分組法。儘量將光環留給經理/組長。我會提醒各組學生說,如果是組長回答而且答對的話,分數加三分,如果其他人答對,分數沒那麼多。換言之,各組的教練如果想讓小組成績好,最有效率的做法是教會組長來搶分啦。

一開始使用海螺計分表時,總覺得學生會不會嫌太幼稚呢?沒想到,效果是有的。而且還很明顯。可能因為以往進行紙本小組互評,學生無法在第一時間看見小組的表現到底如何,有點無感。但加上海螺計分表後,教師可靈活運用它來營造小組合作表現、討論、發表等等。

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以加分為主,扣分為輔唷。我有時會用扣分,雖然會有效果,但其實對學生的學習氛圍是有影響的。不如說,啊,第三組的討論好棒啊,加一分。第二組都好注意聽別組發表呢!好讚。加二分。

話說回來,誠如許多老師所說的,上述種種機制都只是引導的誘因罷了。如果我們的學生已經開始投入學習狀態中,教師就不用太刻意使用這些機制了。

另外再補充一點,因為公民課每週只有一堂,班級數又多,採用海螺計分時,老師要經常回到黑板為小組加分,似乎有點花時間,也會影響教師的引導流程。

所以,後來我開始利用撲克牌來協助計分,上課時只要在小組或個人有不錯表現時,我就立刻利用手上的撲克牌為學生加分。撲克牌快用完或下課後,再請各組根據小組總共獲得的撲克牌張數直接到台前加分,也就是在海螺計分表上移動自己的小組磁鐵到得分位置。

簡單的說,就是每張撲克牌代表一分。利用撲克牌加分結合海螺計分後,效果真的好很多,課堂經營也更為流暢了。


四、問題與挑戰

一路走來,發現在翻轉教學的路程上,會持續出現許許多多的疑難雜症有待解決,例如上述分組的問題與解決就是如此。

聽過一句話,老天爺不會隨便給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愈想愈有道理,問題太大,我們根本解決不了,所以擔心煩惱也沒有用。相反的,有些問題心境一轉往往便消融不見,根本不是問題。真正需要我們去面對的問題,往往都是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也許不是在一時之間,但只要我們願意好好思考、學習,通常都有機會去化解。

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進行學習共同體,我不會遇到學思達,也絕對不會進行任何翻轉教學的試驗與改變,沒有改變當然也就不會有問題,而教學現場沒有任何問題,恐怕才是最大的問題吧?

就是因為進行了學習共同體和學思達教學的改變,我的教學才會產生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問題或困難點,但我在乎學生的學習,我也能學習,所以透過許多老師的回應,我也慢慢找到了愈來愈多的資源來協助自己解決問題。

最後,我想分享這段時間協助我面對問題的一個法則——引導123法則——這個法則讓我沉靜許多,比較能專注處理真正的問題:

1、核對訊息、接納現況。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家長的需求、學生分組的衝突、學生學習的問題等等,我現在比較不會急著下判斷,我會試著傾聽、了解真正的問題何在。很多時候,弄清楚問題、核對訊息後,問題往往就解決了。

2、典範帶領、分享自我。

學生和我們都在學習的歷程,我們比學生多了點生命的歷練,所以我們可以透過自我的分享協助學生多一點的處理策略,只要我們平心靜氣的分享,學生感受到了,通常他也會慎重考慮較妥切的處理方式。

3、尊重決定、支持陪伴。

但學生和我們都是獨特的個體,我們只能分享,不能強迫他們接受。師長如何在盡力協助後,尊重學生的決定與判斷,不要干擾他們的選擇,真的很重要。

學生的人生需要犯錯的空間,我們再不忍心,都要尊重,但我們可以陪伴他們去面對這些錯誤帶來的痛苦。我們不見得都能接受孩子所做的每個決定,但我們可以讓他們知道我們會一直支持他們和陪伴他們。

以上,是我這段時間的一些心得,希望對各位能有幫助。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什麼是文化?

上午和國一生上第四課。我們討論到什麼是文化?

我一連串問了學生好幾個問題。

請問桌子是文化嗎?空氣是文化嗎?還是自然?中秋節吃月餅是文化嗎?還是自然?

直到...請問大家,根據課本的說法,氧氣筒是文化還是自然?

那我們的便便呢?是文化還是自然?我笑著對第四堂的學生說,待會要吃飯了,老師還問這樣的問題,有點噁心吼?

學生笑。

好,請問是文化?還是自然?

結果,學生竟然產生小小爭論了。

我再問一次,是何者呢?經過短暫討論後,大家有了共識。是自然。

好,那為什麼氧氣筒是文化,而我們的便便是自然呢?

為什麼呢?

好多人都試著說明,但都沒有真正答對。

有人說,是不是因為先天和後天的差別。便便是先天,氧氣筒是後天。

嗯,很有趣,但不是唷。還有其他想法嗎?

是個人和群體的區別,便便是自己大的,氧氣筒是人們共同製造的?有意思。但猩猩也有群體行為啊。

我請全班再次回到課本閱讀課文的說法。給各位一分鐘閱讀和思索唷。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對學生說,嘿,線索就在這句話唷。

羽球隊的小智舉手了。我一直覺得他真的是很有想法的學生啊。超喜歡聽他的想法。

老師,我知道了。便便為何是自然,因為不只是人類,動物也有這個。而氧氣筒只有人類才有,動物沒有。就是課本說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是不是?

哇,大家請給小智(化名)一個熱烈的掌聲啦。

太讚了。

全班也露出恍然大悟的樣子。

好,接下來,我們來討論文化的四個特徵唷。

此時另一位國一生小治(化名)在小組討論時舉手問我,老師,戰爭是文化嗎?

我走近他然後蹲下來和他開始對談。

嗯,你覺得呢?

他陷入思索有點像喃喃自語,如果是文化,應該屬於文化裡的何種特徵呢?

我再問他,你覺得動物的世界裡有沒有戰爭?或有沒有衝突?戰爭和衝突一樣嗎?你再想想,下課後再和老師討論。現在,我們要先討論文化的四特徵唷。

他點點頭。

下課後,他來找我。

老師,我覺得戰爭應該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動物只有衝突,沒有戰爭。

喔,為什麼?這二者的差別是?

戰爭時,人類會用特別製造出來的工具來互相傷害,動物們的衝突最多只有身體直接的傷害。

所以?人類的戰爭造成的傷亡是更可怕的?是這樣嗎?

小治點點頭。


我的心裡一陣哀傷與感動。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一分鐘短講報告

2015/04/23週四,教學原理上午班,接續上週課程我運用一個活動希望增加師培生對於「課程引導問題設計」的印象,就是請每個人準備一分鐘的短講,短講內容須包含以下三點,並為這些內容下一個標題,再分別找三個不同的同學進行報告,報告結束後,再請這些同學互評給分:

1、看完上週各組互評自評內容後,有何想法?
2、你們從別組問題設計學到什麼?
3、具體問題、單元問題與核心問題之間有何關聯?




才說明完任務,師培生們就直說不可能啦!

真的不可能嗎?待會,我們來試試看啦!

你們可以的。

準備一段時間後,我問同學,好了嗎?大家一陣哀嚎聲,我笑著問大家是不是覺得我沒有人性?

某生立刻回答,超沒人性。笑。

結果經過三輪的練習後,超過一半的同學都完成了短講。之後,我請獲得同儕互評最高分的同學上台再分享一遍。

真的好精采。巡視學生準備時,光看他們的標題就讓人很想一探究竟啊。

比如有位學生標題為「魔鏡」,後來她的短講果然是最高分,因為她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來進行短講。另外兩位的標題是「核心問題的重要性」以及「討論讓我們更聚焦」,都獲得同儕的高度評價,請他們上台再分享一次時,真的讓人印象深刻啊。










其他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標題還有:

環環相扣、問題設計的後設遊戲、清晰、能說的祕密、反求諸己、層層疊疊、多麼痛的領悟、角度、球。

注意唷!這些不同標題下,談的主題都是一樣的。

再一次,透過這樣的活動與練習期待師培生能理解「短講不只是短講」,它和課程引導問題是緊密相扣的,教師不論採取何種教學法,都必須時時刻刻理解我們教學的核心概念或問題意識到底為何!!

不是一味的進行課堂活動,也不是授課內容愈多就愈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其實就是理解取向的教學,它透過課程引導問題讓學生能清楚明白到底在學什麼,以及學這些和他們的生活、生命有何意義或聯結。

一下課,我離開高師大趕回學校看學生午休,改聯絡本、處理學生事務後,怱忙吃完午餐,休息不到20分鐘後,又轉返高師大上課。因為根據課程規畫,這週的下午班也是由我來上課。

健豐特別提醒我,請我幫下午班的同學就「課程引導問題設計」的層次與聯結再進行分享。

所以,我也針對下午班的學習需求規畫了另一套的課程,希望在有限時間下,讓學生理解「課程引導問題設計」的層次與聯結。

不曉得下午班同學的收獲如何?

結束今日下午的課程分享時,方老師對大家說我的課只有這一週時,一位師培生有點遺憾的說,「蛤,才一次唷。」對我來說,實在是很開心的鼓勵。

下課後,幾位師培生也過來和我進一步交流他們的問題設計與想法。

真的很感謝健豐上週的提醒以及方老師的邀請,給我這樣的機會能夠和未來的老師們分享個人的一些教學體會與心得。

呼...鬆口氣。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高餐大張菁筠同學的觀課心得

4/14(二) 觀課心得 高餐旅遊所張菁筠

在學校課程中瞭解到目前新式教學法─學思達,因而有這次的機會來到郭老師的課堂上實際觀課。

學思達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自動預習課題、課堂參與討論、踴躍發言到課後作業複習,讓生活即是學思達。理論運行的主軸是學生,老師只是引導的角色,讓知識不只是死板板的單向灌輸,而是進入腦內迴路後吐出的精華。

課堂上分組進行外,組內還依學生程度高低分為教練、助教、組長差異,郭老師使用的大聯盟選秀法,讓組內討論時能自然形成同儕教學法的效用;同儕間的成長顯而易見,接受幫助的與幫助的同學在回答問題上顯得更有邏輯。課堂執行討論後依問題難易度請同學起立回答,回答正確時,郭老師也絕不吝嗇地給予極力稱讚,讓同學們從中找到自信感,形成良性循環正向的回饋。但若學生答非所問時,郭老師則再給出另一思考問題去延伸,慢慢地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正確答案,並且覆誦一次才能坐下結束此回合。一分一秒都不浪費沒有放空的機會,隨著討論的進行,腦內神經元的分叉連結不斷活化,讓網絡建構得更完善。

除了學業上的帶領外,最令我感到敬佩的是郭老師對於班級氣氛的掌握。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有諸多情緒或人際關係無法妥善處理,若老師的角色稍為介入不當,很有可能帶給學生一輩子的傷害。郭老師選擇私下的關懷,面對鬧憋扭的孩子絕不讓他成為大眾焦點,太多的視線反而只會更無所適從。老師從旁引導孩子讓其能獨立面對青春期惱人的尷尬和糾結並排解,使班級團體活動更為順暢不被影響。

最後感謝郭老師在課後給予會談時間,透過會談讓我有不同角度去重新檢視自己,從前所堅信的信念是否太單一面向、太過主觀且存在著盲點。人生即是不斷地學習、思考及概念建構發展,學思達也是人生課題之一。

高師大劉怡秀同學的觀課心得

高師大師培課程教學原理學生觀課心得分享

英語系劉怡秀同學觀課心得分享 

內容概述:
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法,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且,「學思達」的教學理念,能夠鼓勵學生深層思考,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非常榮幸能前往高雄市英明國中,觀摩郭進成老師如何在課堂上結合分組合作學習與學思達的教學理念,帶給學生相當充實的課程。以下細分四個面向分析課堂上所觀察到的流程與互動:

一、教學流程與活動:
課程一開始時,老師先確認每組學生是否到齊,全員到齊的組別給予撲克牌加分。另外,老師請學生就上次上課內容複習五分鐘,並且給予提問單,讓學生準備回答該問題。各組的成員從低成就到高成就為:組長、助教、教練;各組組員為男女平均混合;座位安排為ㄇ字型 (見圖一)。提問單上老師將問題分等級,在問題後明確指出該問題是要各組的組長、助教或教練回答。

在學生複習五分鐘之後,老師請各組組長站起來搶答,並且要求他們不能看課本,答對的組別給予撲克牌加分。若組長於搶答時間無法答對老師的問題,那就得找教練回答該問題,成功後就能坐下。搶答完之後,老師給予各組一段時間準備接下來的問題,並且巡視各組進度。接著,老師再從提問單上的問題一一提問,運用抽籤的方式,抽到的組別必須回答該問題。當學生有任何疑問,或小組對於該問題無法解決時,老師將會過去該組協助學生。若學生答錯時,老師會給予他正確答案,再請該位學生複述正確答案一次,以加深印象,但是仍舊會給予撲克牌獎勵。

二、師生互動:
在這次觀課中,看到相當良好的師生互動。正如郭老師所提及的,運用ㄇ字型的座位編排法,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是等距的,而且老師也能很便利的與各組互動。師生的互動關係是良善、和諧、熱絡的。學生在面臨困難時,會勇於舉手向老師提問,並且老師也會給予撲克牌肯定提問行為;因此,促使學生更願意提問,也更願意進行深層思考。並且,ㄇ字型的座位安排法,老師處於教室的正中心,可以毫無障礙的觀察到各組的互動。

課堂的氛圍是相互討論,並且找尋該題的可能答案。同時老師也會適時提醒各組要仔細聆聽他人的發言。再者,老師將組長與教練排在各組的前面,是最貼近老師的位置,老師也能適時關注教練和組長的互動是否和諧,是否互助合作。在課堂活動中,顯現學生是相當信賴老師,而且對於老師所安排的活動也是樂意進行的。師生互動並不是緊繃的,而是相互尊重,並且運用溝通、對話的方式了解彼此。在這種氛圍下,學生願意與老師互動,也不會認為老師在強迫學生學習。

三、同儕互動:
課堂上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並且鼓勵學生自行思考、表達。因為各組為異質性分組,在同儕互動上,發現學生願意互相幫助,並且會針對該問題進行討論。並不是一個人獨打天下,或者是一個人完成所有問題。當該組成員有人有疑問時,同學會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問題就會適時地向老師求助。

因為老師相當重視組長的學習態度,所以其他組員不會嫌棄組長,反而會盡自己所能幫助組長答對問題,以爭取加分的機會。對於各組的組長而言,助教與教練就是他的小老師,而組長也會把握表現的機會,讓組員肯定他。同儕互動是相當和樂的,而且也是願意互助合作的。

四、學習評量:
該課堂上,郭老師運用提問單,讓學生回答問題,並且同時檢視學生是否了解該章節的重點。在提問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進度,也可以了解還有哪些部份需要再加以澄清。藉由提問問題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於該章節的知識更加了解,因為他們學會如何用自己的話表達。把課文轉化成自己的語句,是一種編碼的過程,也是一種精緻化的學習策略。

老師不必運用死板的紙筆測驗,藉由口頭提問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當學生說得出來該課的內含,也了解如何有條理的表達,就代表學生已經掌握該課的重點。過度死板的紙筆測驗,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反彈,也會讓學生產生厭惡感。如果是口頭提問,學生反而會較容易接受,也會較願意學習。

已知
(Know,K)
在觀課前,對於郭老師所授課的班級狀況、學生情形,有以下三點已知:
一、課堂採用分組合作學習。
二、運用學思達的教學理念。
三、學生年級為二年級。

想知道
(Want to, W)
由於目前尚未有教學的經驗,所以對於時間的掌握、活動的安排、師生互動的部分有以下四點想知道:
一、如何在課堂上運用「學思達」的教學理念。
二、課堂中如何鼓勵學生舉手搶答。
三、課堂中如何鼓勵小組合作互動。
四、學生答案錯誤時,應該如何給予糾正與回饋。

學到
(Learn, L)
觀摩的期間,對於教學流程、師生互動、教學法應用方面都有所收穫:
一、較難的部份由老師講述,較簡單的部份鼓勵學生學思達。
二、運用撲克牌加分,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回答問題、舉手提問。
三、當學生注意力渙散時,告知學生「注意」,拉回學生的注意力。
四、把該課基本題給予較低學習成就的學生搶答,能夠確認學生學習程度,以及小組是否相互合作。
五、請學生自行對於較易混淆的部份,想出解決方法。讓學生與同儕相互學習。

(Question, Q) 
於觀摩的期間,對於教學、師生互動方面有所反思與回饋,並且產生以下四點提問:

一、座位的安排是否對教學流程、師生互動有其功效、正向作用?

進成答:因為有專科教室,所以座位排成ㄇ字形有它的效果。例如教師和所有學生是等距的,各組報告時可以互相看見,有助於討論與對話。但如果沒有專科教室,例如我去代課時,會讓學生就近分組進行小組討論,效果也還好。

二、各組學生的組成為何?學生的個別程度為何?

進成答:異質性分組。請參考大聯盟選秀分組法。

三、如何運用「大聯盟」策略分配組別?

進成答:請上網查詢。

四、各個組別維持多久的時間,是否會換組?


進成答:一次段考會換一次座位。

高師大賴姵臻同學的觀課心得

高師大師培課程教學原理學生觀課心得分享

英碩二賴姵臻同學觀課心得分享

2015/04/13,14:20~16:20分,210班

內容概述:
這次有幸到郭老師的課堂上進行觀課,郭老師採行學思達的教學方式,引發了我的好奇心,上教學原理課時,我是參與者,而這次終於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觀看,此堂課獲益良多,以下將會對郭老師的教室安排、教學流程、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進行敘述。

一、教室安排
首先,踏入教室映入眼簾的是獨特的桌椅安排,如下圖:
每組有3-4人,成員分別為:組長(低成就)、教練(高成就)以及1-2名助教,此種的座位安排方式除了方便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外,也能讓學生將目光聚焦到中央,學生與老師等距的座位安排,利於老師進行課堂巡視看到各組的活動。中央的空間,據郭老師的說明是有時候課堂會有公民小劇場,此時中央的空間就成了學生的表演舞台。


二、教學流程
上課鐘響,如果小組全員到齊,老師會給予加分,此種方式,可以鼓勵學生養成上課準時的習慣。課堂的一開始,老師給予五分鐘的時間,讓各組討論上次上課老師提問的題目,此時,老師會發新的提問單,並要求小老師回收上次的提問單。五分鐘一到,老師要求組長起立回答問題且答題時不可以看課本或是筆記,答對者即可坐下並且加分,未答對者,必須找教練,答對後才可坐下並加分。

接下來,老師給予三分鐘的時間給各組準備提問單上的題目並到各組巡視,若學生有疑問,可舉手發問。提問單上,老師均有加註各題的回答角色為誰,問答活動採用抽組別的方式並指定角色回答,答對者,給予加分,答錯者,老師會及時提出糾正,並要求學生重新回答一遍,但仍會給予加分鼓勵,藉由複誦加深學生的印象。老師提問問題時,會運用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聯的事例輔佐,例如:到阿亮雞排買雞排,你(指學生)和老闆之間的契約關係為何?

此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而非死背課本的文字。若遇到易混淆的部分,例如:男女訂(結)婚年齡,老師會徵求學生的記誦方式,再做延伸問題:這樣的規定合不合理? 這樣可以訓練學生表達及分析統整的能力,有時候,老師也會出題讓學生進行短暫地小組討論,例如:你認為父債子還合不合理? 課堂快結束時,老師會採用提問的方式複習上課內容,答對者加分,並且交代作業。

一開始上課時,老師會問組員是否均有攜帶提問單,若全組均有帶,加三分以示鼓勵,若未帶,則會扣分以示警戒,課堂進行中,學生隨時可以提問,或是舉手發表意見,老師均會給予加分獎勵,當老師手中的撲克牌發放完畢,就會請各組進行分數的總結,並上台在海螺記分表加分。

三、師生間、同儕間互動關係
學思達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自學、自行思考以及小組討論,因此老師採用合作學習的策略並採取異質性分組方式。這次的觀課中,我發現到小組間的同學的互動非常良好,每個都是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並沒有出現把問題全部丟給教練解決的情況,遇到問題會一起討論並解決,或是尋求老師的協助,由於老師給予組長較多的表現機會,因此,組員更會積極鼓勵組長回答問題也更願意耐心地協助組長解決問題,給予組長正面的肯定。

課堂進行時,師生間的互動熱絡,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勇於表達,遇到問題時,學生也會主動詢求老師的協助,由於老師會給予加分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因此學生面對老師給予的任務,不會有排斥的行為出現,整堂課的氣氛十分良好、和諧,學生願意參與課堂活動,而面對特殊情況的學生,老師也會適時地關心他們,並且給予他們空間,讓他們更願意學習。

四、補充說明
1.分組方式: 郭老師採用大聯盟球團選秀分組法,先依照段考的成績將學生分為四組人,首先,由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當組長(此班級分為7組),再由組長挑選成績好的異性學生當教練(女組長挑男教練;男組長挑女教練)作為他的學習夥伴,接著,教練再選擇一名成績中等的學生當助教,最後,沒被挑選到的學生可自行選擇想加入的組別,打破以往被挑選的分組方式,化主動為被動,避免學生有負面的感受。每次的分組會維持四到六週,每次段考後就會更換組別,因此,有的學生會有角色轉換的可能。

2.加分方式: 加分因身分而異,組長加三分、助教加兩分、教練加一分,因此,小組經常會鼓勵組長舉手回答問題,增加加分的幅度,藉此也能鼓勵低成就的學生勇於表達,增加他們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

已知
(Know,K)
觀課前,對郭老師有以下幾點知悉:
1.授課科目:公民。
2.分組合作學習策略。
3.學思達教學理論。
4.使用撲克牌加分及海螺記分表。

想知道
(Want to, W)
由於尚未有教學經驗,面對此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有些問題:
1.學思達教學法如何運作?
2.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有效地安排課堂活動?
3.如何協助學習力較低的學生或是特殊狀況的學生?
4.如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及合作學習?
5.如何施行學習評量?

學到
(Learn, L) 這次的觀課,讓我有些收穫:
1.正式上課前,給學生5-10分鐘,進行自學。
2.較簡單的單元由學生自行學習,用提問單的方式,促進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3.較難的單元由老師講述,再進行提問,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況。
4.給予低成就的學生多一點的表現機會,以增加他們的自信心。
5.當學生答錯時,應及時糾正,且給予加分鼓勵,避免學生產生自卑感。
6.不吝於給學生加分,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發表看法。
7.當課堂吵雜時,須切換學習的樣貌,利用小白板回答題目或澄清迷思。
8.當學生開始浮動時,利用“注意”的手勢,拉回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就能節省管秩序的時間。
9.每個章節結束後,各組教練負責各章節的心智圖的建構,除了可以訓練學生統整能力,也可以幫助組員更快了解及吸收該章節的重點,此外,各組教練必須互相觀摩彼此的心智圖,並分享給組員。

提問
(Question, Q) 觀摩結束後,仍有些疑問:
1.若有學生不滿意自己的分組,該如何與學生溝通?

進成答:先了解學生不滿意的原因為何,核對訊息。再就其原因進行溝通。呃,好像很久沒遇到類似問題了。如果學生真的很在意,我會請他給彼此一點時間。

2.面對特殊情況的學生,要如何協助他們學習?

進成答:特殊情況?目前我任課班有選擇性緘默的學生、情緒容易失控的學生、容易害羞的學生、不習慣競爭的學生,還有很多很多,其實每個孩子都很特殊唷。

透過分組合作學思達,我比較有機會去滿足或去協助孩子的各種狀況或需求,進行個別關懷或差異化教學。在以往的大班講述裡,我好像不容易做到這一點。

3.因為運用抽籤的方式抽組別,若有學生抗議他那組被抽到的機率太低,該如何解決?

進成答:這是甜蜜的負擔啊。好好享受吧。開玩笑的,最好是以抽籤為主啦。

如何設計好課程引導問題?

有時會有老師問我,該如何設計好課程引導問題?

我也好想給出對老師有幫助的答案。但始終難以說明清楚...

然後剛剛當我在研究「民法行為能力」的定義時,忽然又得到了兩個很值得思辨的問題。

行為能力,為何要分成這三種類別,而不是二種或四種呢?

還有,為何要有「行為能力」這個概念?學會這個概念,對於理解「民法」的核心概念有何幫助?

(有關這一段課程實際討論情形,請點我)

有了問題後,我開始抱著它們,不斷思考、品味,將它放在心上不斷琢磨,直到我找到較適當的說法/觀點/答案,才將它放進正式的課程引導問題中。

這個過程,很像教師自己的學思達。雖然課上完了,我依然覺得不夠、不滿足,仍然不斷想追問知識的本質。為何要有這個概念?它與大概念/核心概念的意義、聯結為何?

好像是這樣的執念讓我有機會設計出較好的課程引導問題吧?
想問題、思考問題,試著努力用一己之力找到一個合理的說法,在心裡,在路上、旅程中不斷的想。

沒有捷徑,儘可能依賴自己慢慢摸索,要有耐性,不妄想一時之間就得到解答,陷入小小的痛苦中,但想通時,感到暢快。
會不會這就是我著迷於課程引導問題設計的原因呢?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請問性別有幾種?

今天第八堂運用不久前學到的桌遊機制「hit or miss」和學生談多元性別。







一樣是透過「50歲男師變性 中一中挺到底2015-04-08自由時報」這篇講義,繼續和學生談多元性別與認識自我的勇氣。

(參見接納自己的勇氣二部曲:因為愛一個人,請點我)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問了一個生難字詞——

老師,什麼是友善廁所?

我詢問其他組學生,有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友善廁所?

好幾組學生高舉著手。

好,請說。

...很好,說的沒錯。友善廁所是要讓像變性人、或打扮較中性的人或可能擔心遭受異樣眼光的多元性別人士能自在的上廁所。

好,請問了解了嗎?

我又抽問了一組,沒想到這組竟然說,友善廁所就是要給變性人或角色扮演的人上的廁所...

呃,學生似乎沒有弄懂。

這時,我靈機一動,決定讓學生進行一個活動。

好,老師想問大家,請問性別有幾種?這時,我花了一點時間幫學生複習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取向等概念。
好,現在給各組五分鐘,你們可以想到幾種性別,就儘量寫在小白板上。

各組開始討論並寫起來。

好,時間到。各組請把白板筆收起來,沒收起來的小組不能進行遊戲。

老師現在和各位介紹遊戲規則。待會每組都可以根據你們小白板的答案進行挑戰,挑戰什麼呢?

你們可以決定挑戰「相同的答案」或「獨一無二的答案」。如果是挑戰第一種,那麼全班共七組,只要有其他三組以上和你們的答案一樣,你們就可以加一分。

但如果你們要挑戰的是「獨一無二的答案」,也就是你們認為你們想到的性別類型是別組沒想到,那麼一旦挑戰成功,你們可以獨得三分。咦,這樣會不會太嚴格?好啦,只要全班包括你們只有兩組一樣,你們就獨得三分,另一組可得一分。

了解規則了嗎?

好,開始進行遊戲囉。

請問,你們要挑戰「相同的答案」或「獨一無二的答案」,哪一個?

相同。好,請說。男性。好,有寫男性的小組,請舉手。全班都舉手了。

每組一分。

來,你們呢?獨一無二。好,請說。雙性戀。

哇,好厲害。有寫到這個的,請舉手。竟然還有三組也有寫到。很抱歉,挑戰失敗。其他組可得一分,你們沒有分。

你們呢?獨一無二。請說,無性人(無性戀)。聽完小組的解釋後,我問全班,也有寫到這個的,請舉手。哇,竟然還有另一組也寫到了。

這個班級很讚唷。挑戰成功。你們可得三分,另一組可得一分。

進行二輪後,下課鐘響了。

就這樣進行完活動後,我再問學生,性別有幾種?

這時,某位學生忽然感嘆的說,不確定。

太棒了。沒錯。其實性別的組合與樣態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唷。

我簡短交待一些事項後,就讓學生下課。然後請某組留下來談話。因為這一組好幾節課在進行活動時,某個學生一直臉很臭,我想了解發生什麼事。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學習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勵

今天上午又是連四堂。

三節正課,一節和觀課者議課。

其中一位師培生提出一個很棒的問題,她問除了加分外,還有什麼是對學生更好的獎勵?

我試著回答她的問題,妳的問題很關鍵,上課小組加分是一種激勵機制,另方面也是為了學校的評量不得不然,但我也認為它真的不該是主要的獎勵。

那什麼是呢?

我覺得是投入學習後,參與課堂對話與思辨的成就感與參與感。如何引發學生投入學科核心價值/核心概念的討論,並藉由這樣的討論,學生能夠在集體思辨歷程中獲得肯定,例如被同儕肯定或仰慕(笑),甚至他開始理解學習本身的價值與意義時,他就會發現,學習本身就是獎勵。

是的。學習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勵。

但必須是有意義的學習,填鴨式的學習應該不太可能獲得這樣的效果。

因為教師對學科的熱愛,將這份熱愛化為對學科核心價值的認知,試圖設計出課程引導問題,讓學科的核心概念還原到未知的狀態,邀請學生共同思辨,為何會這樣?

為什麼我們要學這些?這些概念是如何被認識的?這個概念和上位層次的大概念又存在何種關係呢?

比如說,民法是規範私人間權利義務關係的一種法律。那麼行為能力這個概念對於我們理解民法有何意義呢?認識了「行為能力」此概念,將對於我們理解「規範私人間權利義務關係」這件事有何價值呢?

一個人獨自在房間睡覺,會不會涉及民法?

應該不會,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和另個人產生任何關係。更不用談什麼權利義務關係了。

所以?必須先確定他是否有和另個人發生任何民法所規範的關係或行為。

好,老師請教各位。

老師今天決定把家裡的腳踏車賣給一個人,請問我們之間的行為是否有效?

A同學立刻說有效。B同學也馬上回他,不一定。我問為什麼?

因為那個人可能是2歲的小朋友。

說得很好,很棒。

所以,請問,為何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行為能力呢?了解之後,它對於民法有何意義?有何功用?

請各組花2分鐘討論一下,再回答我。

來,有沒有人想說說看。

好,組長妳請說。行為能力這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確定人民與人民的權利義務關係是否成立!

太棒了。

還有其他說法嗎?

了解行為能力後,我們才知道和其他人的契約是否有效。

很好,還有別的說法嗎?......

回到師培生的問題上,這樣的課程需要我們教學者先自我扣問,什麼是我學科的核心價值…我的學生應該從這門學科學到什麼核心概念,帶走什麼能力呢?

我想,除非我們也對我們的學科擁有極大的熱情,深刻了解我們教學的目標為何,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得到這個獎賞吧?

如果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何要教?又如何能夠帶給學生我們自己都沒有的能力或價值呢?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什麼是「理解」?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第二章讀書心得:什麼是「理解」?


以前常說理解、理解,但到底什麼是理解呢?


本圖來自博客來

第二章,書裡試著這麼界定,「理解」就是「有意義的推論」(頁30)、「理解」就是「可遷移的能力」(頁33),個人覺得這兩個定義很有幫助。書裡引用杜威的說法(頁31),來說明何謂理解——

掌握事物、事件或情況的意義是指,了解它和其他事物之關係:了解它如何運用或發揮作用、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由什麼原因造成、能派上什麼用場。

比方說,知道一件事和理解一件事的區別,一個是「事實資訊」,另一個則是能掌握「事實資訊的意義」。

就像最近我上到公民第四冊,和學生談到「消滅時效」的概念,這只是事實資訊,但我試著追問:

為何要有消滅時效這樣的規定呢?權利又不是食物,為何要有保存期限?

這樣的問題設計,對我來說,就是希望學生不但能知道這個概念,還能理解這個概念。這也意味著「理解式的教學」絕對是可能落實於教學現場中的。這正是我教學最大喜悅的來源,我也經常看見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挑戰下而充滿學習的熱情。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4月16日週四我到高師大為師培生上教學原理。我們討論到何謂深度思考?深度思考其實就是理解的一種情況,其中一位學生說,深度思考就是我學了這堂課後,未來能將所學用在自己的教學現場中(「理解」就是「可遷移的能力」),這就是一種深度思考。

我很贊同他的說法。正如同書裡所說(頁33-34)——

理解和學習遷移有關。真正的理解力需要具備將所學遷移至新的、有時令人困惑的情境。

理解有很多層次與情況,但不會是單純的記憶——亦即僅僅背誦出事實資訊。

但如何透過教學促進學生理解的更高層次,則是我還在學習的目標。

目前個人想到最關鍵的就是教導學生理解學科的核心概念/大概念,「因為它們提供了學習遷移的基礎」(頁35)。

第二章另外一個讓我很有感觸的地方是第五節提到的「理解的證據」,它引用一段文字(頁45)——

當唯一的學習評量方法是記憶時,許多教學方法看來差不多......當我們從學習如何有效遷移到新問題和新情境的觀點來評量教學時,教學的差異變得更加明顯。

這段文字讓我深刻覺察到我們社會過度重視段考等記憶式考試成績的後果,往往是對於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等教學法的嚴重錯估或低估。進行教學創新或翻轉教學的教師將不容易在這一類以記憶大量事實資訊的考試框架下,獲得較適切的評價。

換句話說,願意進行教學創新的老師如果能認知到上述狀況,或許將更能平和的堅持以理解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第一章讀書心得,請點我。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成功真的很容易

很高興今天陪馬老師到彰師大參與一個論文發表會。


宅配夫妻的小旅行幾乎都是因為研習而出發。呵呵。


看著幾位研究生發表他們的論文,聽著包括馬老師幾位老師的講評。發現在這樣場合裡,如何有效精準的表達真的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比如說,今天的一位研究生明明研究一個很吸引人的題目:媽祖繞境,而媽祖繞境剛好就在今天彰化,他卻把投影片當唸稿機用...真的覺得好可惜!

然後,在時間到的鈴聲響起時(論文宣讀是15分鐘),竟然才出現第一張圖片,而這張圖片就是媽祖繞境的路線圖啊。時間都到了,又能如何呢?

只好草草結束他的論文宣讀。

如果是由我指導他,我一定會叫他把繞境路線圖擺在第一張。
然後說一下自己想研究媽祖繞境的個人故事。

如此開場,這場論文發表或許就成功一半了。

反觀馬老師才10分鐘的評論,卻如此用心準備,聽完她現場的評述讓我大為折服。研究生好幸運,能遇到馬老師。



馬老師不但是唯一有做ppt的講評老師,還相當精準、層次分明。十分鐘的評述裡,提醒了研究生的亮點與不足,更從研究的問題意識裡給予了研究生明確的建議。

如果我是現場接她後面的講評老師,一定會很有壓力吧。



馬老師為了這場十分鐘的論文講評,在家中花了多少時間,我是看在眼裡的。猜想,研究生也許必須等到未來的某一天才能理解,她今天和馬老師的相遇是一份很美好的禮物。

只是現場發表會的研究生報告,仍有許多改進空間啊。

深深感到可惜。


這麼重要的場合,更應該就如何發表論文這件事情上,多花點時間好好練習。看得出她們的緊張,但到頭來她們或者在唸稿或者沒有清楚呈現論文要點。

記得以前在考教甄時,我為了試教所做的練習至少十遍以上。還錄音試著找出自己的表達有否問題。

當年教甄,最後我是公民科第一名。這麼多年了,發現原來還是一樣。

成功真的很容易。

只要有心,想成功的人機會依然很大很大。讓我好奇,為何這麼多人沒發現這一點呢?既然決定要做這件事了,為何不好好準備呢?為何不全力以赴呢?

關於講述,自知不是舞台魅力型的人,我必須透過練習與在乎,才可以在講述上有好一些的表現。其實在學生時代,我就很在乎這件事。講述和教學,對我來說,有很大的交疊。但那時,沒有今天的網路資源,沒有隨手可得的TED影片可供觀摩。所以,現在很慶幸我能輕易透過網路資源自學然後成長,甚至與人分享。

我想說的是,講述這件事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般容易啊。不是拿了麥克風,就自然能講啊。雖然一大堆人是這麼看待,但也因為這些人的態度才讓成功的機會俯拾皆是啊。

然而短講不只是短講。

透過更限縮的時間,我們才能意識到精準表達的重要性。時間愈短,不是要我們加快講話的速度,而是找出我們想與人分享的觀點中最核心的概念!

藉由這樣的限制與練習,我們將更能理解學習為何要有問題意識。為何寫作要有問題意識,為何教學要有問題意識,為何閱讀要有問題意識。因為有了問題意識,我們才能專注找尋看似散亂無章文本裡的目標與意義。才能在與人有限的相遇裡,給予彼此一份有意義的禮物。那份禮物不宜過度包裝,也不宜赤裸示人,它應該帶著一點點驚喜、一點點懸念,讓人期待。終究當我們興奮打開這份禮物時,它蘊含的意象卻如此質樸而動人。讓我們會心一笑或熱淚盈眶。

這是短講不只是短講的緣故。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以關廠工人為例

今天到高師大為師培生第三週上課。

課程主題: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實作篇。一開始,我們先回顧第一週的課程,請學生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完成visual ranking的習題。透過這個課程活動,澄清何謂深度思考?以及如何設計問題才能促進我們的學生深度思考。

之後,請師培生共讀管中祥的文章「人人都是關廠工人」後,依據這三週課程所學,設計課程引導問題:具體問題、單元問題以及核心問題。

並且請他們設計完後,將問題畫在海報上,再找一個角落拍攝二分鐘的小組報告影片再上傳至課程專屬的臉書社群,以供其他各組進行觀摩互評。

看著學生簡短卻認真的影片,真的很驚豔啊。報告者簡直都有著當主播的架勢,口條也很清楚,而當我回家拍下學生的問題設計海報時,又被他們的問題設計所感動。天啊,他們怎麼能在短短時間內(30分鐘內,要讀完文章、進行小組討論、設計問題、然後畫海報再拍攝報告影片)完成這麼棒的問題設計呢!

例如

第二組的問題設計——

具體問題
1.關廠工人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產生?
2.1996-1997年間,關廠工人做了哪些行動?
3.修改勞基法28條的目的?

單元問題
1.你認為作者為何訂定此標題?
2.承上題,你認同嗎?為什麼?

核心問題
為什麼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關廠工人?在生活中你如何捍衛自身權益?

第五組的問題設計——

具體問題
關廠工人的訴求是什麼?
關廠工人抗議的結果有哪些?

單元問題
他們為什麼要採取「這些」手段抗爭?

核心問題
為什麼這篇文章的命題是:人人都是「關廠工人」?

第六組的問題設計——

具體問題
1.文中有提及那些類型的關廠工人呢?
2.其抗爭促進何種法律修訂?
3.關廠工人做了那些抗爭行為?

單元問題
假如你是關廠工人,那你會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呢?

核心問題
如果你的父母是抗爭活動的一份子,你是否支持他們的抗爭行動? 如果是,你願意做什麼來支持父母參與抗爭活動?

第八組問題設計——

具體問題
1.本文關廠工人的定義?
2.關廠工人是否包含其他職業
3.他們使用了那些手段吸引媒體的目光?

單元問題
1.那些手段是有效且不傷己的,又能夠引起媒體與政府的關注?

核心問題
1.文中關廠工人因不可抗拒的外力陷入困境,他們透過自救因而使得社會獲益,投射到人生之中,你要如何自救?那方法是否能為他人帶來益處?

學生的影片很有趣也挺有看頭,不曉得他們是不是第一次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報告。如果是,我必須再度表達我的敬佩了。大家台風都好穩健。想起當年這時的我,應該會抖到不行吧!但學生的表現實實在在都發生在我眼前了。不得不說,這班學生的資質與學習態度很驚人的優啊。

以下是學生們的作品,好精采。已經迫不及待希望第四週到來,和學生對話互學。

因為有些我沒拍好,所以先挑選幾張作品和大家分享。








總之,學生已經多少能夠理解這三種層次的關聯與區別,希望透過網路的作品互評觀摩,可以更深入體會問題設計的魅力。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為何要讀秦始皇呢:新北市恒毅高中分享

今天上午到新北市的恒毅中學進行分享。







一開始我問了老師們,非洲有多大的問題。大多數老師果然答錯了,然後我再追問為何會如此?我們為何會認為非洲沒有那麼大?

有老師回應,因為刻板印象。喔,什麼刻板印象呢?

就這樣透過提問開始了今天的分享。

後來,我問現場的國高中社會領域的老師。

各位多少都讀過秦始皇的事蹟,但為何要讀秦始皇呢?

請老師們就近找夥伴對談一下,好嗎?

抽問一位老師,老師你可以說說看嗎?他回答,呃,鑑故知今。大家笑了笑。

我繼續追問,可不可以再具體些呢?

於是我又再給老師們幾分鐘的討論時間。

之後有個老師回答,秦始皇的相關施政是中國文明很重要的分水嶺。我先肯定他,再追問,但如果只是這樣,到底和我們的學生有何關係呢?

一個國中生、高中生為何要知道這些事?除了會考、段考會考以外?

這樣好了,老師。我們換個方式問各位,請問在座的每位老師,秦國的發跡史或發展過程對我們有何啟發呢?

我再給老師一個線索,呂世浩老師在那本書裡: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提到一個識人的方法,也就是如何看清一個人。

他說,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只要看二件事。

看他失敗時,所做的第一件事。

看他成功時,所做的第一件事。

各位老師應該聽過日本的德川家康吧?之後,我簡略和在場的老師分享德川家康的事蹟,各位老師你看,他是不是一個很令人敬佩的人物,在他人生的大挫敗中,他所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找畫家把他最狼狽的模樣畫下來!


本圖來源:維基百科


最後日本戰國時代,由他尊定真正的長治久安,似乎也不難理解了。

回到秦始皇,我們為何要讀他呢?讀他和我們每個人有何關係呢?

我揭露了呂世浩的觀點。

自知之明。

秦始皇是放大好幾萬倍的我們。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隱微的秦始皇。透過對這段歷史的閱讀,我們也在閱讀自己。當我們遇到人生挫敗時,我們到底做了什麼?我們成功時,又做了什麼?

這一段的帶領與提問,似乎有觸動他們老師。

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圍繞在這些類似的提問上,學生會不會比較有機會進行思辨呢?會不會比較感興趣呢?提供各位老師參考。

在短短的90分鐘分享下,我還帶現場的老師玩了臥底桌遊。

我帶他們玩的臥底卡是「流浪漢」(臥底)和背包客。

大家玩得很開心。我提醒老師,透過這樣簡單的活動機制,是不是可以讓學生更有參與或提升學習動機呢?

但活動不是目的。它只是包裝。例如,剛剛所玩的臥底,透過各位老師的敘述,二者幾乎無法分辨,大家甚至還猜錯了真正的臥底者。

所以,請教各位老師,流浪漢和背包客的臥底活動,我可能是想讓學生討論什麼議題呢?思考什麼?社會階級?刻板印象?

有幾位老師陷入思索。

最後,我透過到他校入班授課的照片簡單分享我的問題設計與課堂流程如何進行。

順利完成分享。




哇,12點了,要趕12點38分的高鐵回高雄上第七節的課。有一位老師在下課後,想和我進一步討論。

對他說:實在很抱歉。但請他務必加我臉友,我們未來再進一步交流啊。

不曉得恒毅高中的老師感受如何,不過,對我而言是很愉快的一次分享。

趕回學校後,第七堂課我繼續用問題折磨我的學生們。呵呵,今天的單元問題是:為何民法的權利行使要有消滅時效?權利就權利,又不是食物,為何也有保存期限?沒想到,上堂課,我折磨完學生後,好幾個學生不認輸,主動回家上網查了資料,要來回答問題,但可惜學生只是抄了一堆法律概念,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概念。


但我很享受不斷用問題折磨學生的歷程,誤,引導學生思辨的歷程。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接納自己的勇氣二部曲:因為愛一個人

今天第八堂讓學生進行「接納自己的勇氣」二部曲。

(接納自己的勇氣首部曲,請點我)

上週已經讓學生進行了繪本「勇氣」的學思達,應該算是首部曲。

一上課,我對學生說,今天要進行「臥底遊戲」唷。學生眼睛立刻亮了起來。

和之前的玩法一樣唷。

你拿到什麼樣的牌卡,就要好好描述自己的身份,但要有點模糊,不要一下子又被猜出你的身份。更重要的,既然這是你抽到的牌卡,請你要正面描述自己是誰唷。

不要自我否定。好嗎?

各組學生拼命點頭。

好,現在老師把牌卡發下去,共七張牌卡。(其中一張寫著「同性戀」,另外六張寫著「變性人」。學生不知道牌卡有什麼身份。)每組抽一張牌卡。




好,請第一組說說看,你是誰?

我是奇怪的人...?

呃...,這位同學,你的說法好像違反我們剛剛的約定耶。可不可以換個說法...

喔,好。嗯,我是希望可以和大家做朋友的人。

哇,好棒。

好,下一組,你是誰?現在我才能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喂,你們這一組也太讚了吧。我做出超欣賞的表情。連聲稱讚。

喔,令人期待唷,下一組。

我比較喜歡現在的自己。

漂亮啦。來,下一組,你是誰?

我是直到現在才能快樂生活的人。

哇,老師真的真的太佩服你們這一組了,太會形容了。

再來,你是誰?

以前不愛自己,現在很愛改變後的自己。

天啊,這個要加五分啦。

下一組,你是誰?現在的我是最真實的。哇,好幾個答案都讓我驚豔不已。

例如,我希望我是一個能包容自己的人。










最讓我激動的是這個說法:

第四組:因為愛一個人,所以為了他而改變自己。

就這樣,我讓學生連續進行了三輪,儘量讓每個學生都說說自己是誰。三輪自我描述後,才讓各組一起討論哪一組才是臥底(同性戀)。也就是學生必須根據剛剛各組三輪的自我介紹來推測誰的牌卡和大家不一樣。

結果好幾組都猜第四組唷!認為他們拿到了臥底牌卡。

但猜錯了。

不是的,第四組其實也是和大家一樣拿到「變性人」的牌卡。所以我好喜歡、好喜歡、好喜歡第四組的說法。

因為愛一個人,所以為了他而改變自己。

喜歡到掉眼淚那樣的喜歡。原來他愛的人是真實的自己,那個在心裡的自己。

統計完小組得分,頒完獎後,我問學生,上週我們不是看了繪本「勇氣」嗎?大家還記得勇氣是不是有很多種呢?

我覺得唷,同性戀和變性人他們的故事為我們示範了一種很重要的勇氣唷。提醒我們這種勇氣的重要性!

有誰想說說看是什麼勇氣呢?

有四、五個學生高舉著手。我點了其中一位女生。

她毫不猶豫的答說,面對自己的勇氣。

妳真的好棒唷。老師也這麼認為。有時,面對自己或做自己真的不容易耶。因為別人可能不會理解。

所以,老師想進一步和大家討論一個新聞唷。請大家先看完這則新聞,我們再來討論。

沒想到一發下去,學生立刻安靜專注的看著報導。直到下課鐘響,才請學生離開,提醒他們下次要記得帶這份新聞過來討論。





對了,來考考大家,那到底是哪一組拿到臥底卡「同性戀」呢?

50歲男師變性 中一中挺到底2015-04-08自由時報

〔記者蘇孟娟、林惠琴、李欣芳/綜合報導〕「半世紀以來,我心裡一直住著一個小女生」。台中一中教師「曾愷芯」曾是風趣的生物男老師「曾國昌」,還結婚娶妻。妻子去年病逝且人生走過半世紀,曾國昌決定做回自己,他先申請改名為曾愷芯,暑假更將做變性手術,做個真正的女人。

曾愷芯是台中一中創校百年來,首位公開是變性人的教師。一中校長陳木柱表示尊重老師個人選擇,裁示「平常心」看待。輔導室除當她的精神後盾,更打造「友善廁所」等,助她適應新生活。

接著她逐一對任教班級學生開誠布公。學生說,知道真相後,反不覺得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眾人也就接納了這名「似曾相識」的新生物老師。

在一中任教十年的曾愷芯說,在決定公開真相前,她預想過任何最壞的打算,「大不了申請退休」,一中師生全然接納讓她既驚又喜,雖然母親還不能完全接受,只能用時間等待。而她挺身而出,最盼社會尊重變性者。

妻逝後 決定做自己

曾愷芯學齡前總是羨慕可以蓄長髮、綁辮子、穿蕾絲服飾的小女生;對短髮褲裝扮相不自在,隱約察覺自己性別認同有異。但早年風氣保守,對變性人多負面評論,加上身為家中長子,他只能極力壓抑。

曾愷芯出社會後一度吃荷爾蒙藥物,讓生理變女性化,直到從網路認識心怡的女性。她說,她雖是女生,但也喜歡女生,於是停止吃藥,更向女友求婚。曾妻後來罹患乳癌,曾愷芯因擔心衝擊妻子病情,終究沒向已撒手人寰的妻子告白。

去年想到年過半百卻從未能做自己,暗自訂定「變身計畫」,一百七十公分高的他半年內從九十公斤瘦到七十公斤,打扮趨中性,再蓄髮、塗指甲油上課,漸進讓一中師生看見「他」變「她」。

生物科教師群擔心他是喪妻傷心過度使然,被拱出面關心的教師硬著頭皮問:「你怎麼愈來愈漂亮?」曾愷芯大方說:「以後我會愈來愈漂亮。」之後他跟同科老師群坦白,眾人佩服曾愷芯的勇氣,商討如何向其他老師說明,開放的態度打破曾愷芯心底的顧忌。

日前校內美術節活動,曾愷芯扮成新娘穿上婚紗上台走秀,全場一片叫好,有時穿著好看些,還會有學生對她大喊:「老師好正。」

放寬性別登記 內政部評估中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表示,目前對於變性手術的規定為年滿廿歲、取得父母同意書。若要辦理個人身分的性別變更,則須經由兩位精神科醫師評估鑑定心理狀態。

衛福部專家會議之前曾做出結論建議,指性別認同不是疾病,不該由精神科醫師認定,也不該用生理特徵做判斷,應更重視當事人心理層面與人權觀點,已將相關建議送給內政部參考,由內政部決定是否放寬變性人性別登記。

內政部表示,若要放寬性別登記,在執行面也必須有配套,因此還要再找法務部等相關機關會商,並廣徵民間團體的意見。
問題與討論:

1、「半世紀以來,我心裡一直住著一個小女生」。請問讀到這句話,你有何想法?

2、為何這半世紀,他不選擇做自己?

3、為了做回自己,他可能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4、如果你是他的學生,你想對他說什麼?

5、如果他是你的爸爸/哥哥/弟弟,你會有何想法或感受?

6、「性別認同不是疾病,不該由精神科醫師認定,也不該用生理特徵做判斷,應更重視當事人心理層面與人權觀點」,請問什麼是性別認同?你同意這一段的敘述嗎?為什麼?

7、有哪些國家是承認變性人和同性婚姻的?請問那些國家的人為什麼可以接受這個觀點?

課後省思:

1、我後來想了一下,在發表前,或許可以先請每個學生想出自己的說法,寫在白紙上,再進行遊戲。一方面讓每個學生都確實參與了活動,另方面開始進行臥底遊戲時,也會比較順暢。

我通常會準備A4白紙在教室,隨時可利用。每組一張,各組自行裁成四份。一人一份,就可以書寫了。

2、進行完活動後,應該讓各組思考進行這個活動的意義是什麼?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外行人磨課坊課程回饋:《別人愛的不是我,我愛的我才是。》

有時,我們會不小心看見人們靈魂的片段。

那一刻忽然有了理解與眼淚。

信德老師分享《別人愛的不是我,我愛的我才是。》他的生命故事,讓我想到自己也再次梳理自己的心。

謝謝信德老師。

啊,也謝謝你們當天下午和我分享的雞蛋糕。呵呵。

信德老師的故事標題取得真好。《別人愛的不是我,我愛的我才是》實在很吸引人。

結束昨天磨課坊後,我手邊有一堆老師們的故事卡。好多卡片的標題都很吸引人。

真想聽到這些故事。

昨天上台分享的兩位老師,故事也超動人的。

我回家分享給馬老師聽時,自己都眼眶泛紅。

現場讓老師練習二分鐘的故事分享/短講,總共可以說三次,彼此分享並學習修正/精練想表達的內容。

最後小組分享時,我聽到一個很棒的回饋。

一位男老師站起來說,今天來到這邊好幸福。我們這組比較特別,我總共聽到四個生命故事。每個故事都很令人感動。


聽到這位男老師的分享,我也好幸福啊。

對了,我是請老師們參考這張架構來呈現自己的生命故事。




另外,分享一下其他老師的故事標題,好想知道她們的故事唷~~

火車之旅
被"神"偷走的孩子
我的天堂路
原來,是愛--難以說出口的我愛你
小女孩的噁心事件
別小心陌生人
兩顆水球的震撼

上台分享的兩位老師故事標題如下:

心靈捕手(游老師分享的故事獲得小組最高分)

老師,您有夢想嗎?(李老師的小故事,也是獲得最高分)

***
今天上午的短講,謝謝進成老師用這麼棒的案例引導我們自己進行一次短講,在交換夥伴分享的過程,我漸漸講的越來越好,不過我也有些誤解。因為一開始是要我們準備10分鐘的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然後在跟夥伴分享的時候是要講2分鐘,我每次都只能講我故事的開頭~後來大家要我把後面的講完,其實我也有講,但總覺得我好像跟我的標題不太一樣。但這樣的練習對我是件好事,我的口才真的不太好,我今天收穫非常非常的大喔!

在設定故事的時候,我知道是自己的故事才是最能感動人的,所以我也沒有篩選、避開什麼,我就很真誠的講了我的故事,後來聽了分享後覺得自己的東西有點太雜亂了,唉,我知道我想表達的是什麼,但就真的很難具體化或很精準的用口語說出來,所以在此時此刻改用文字的方式分享我的故事,並回應進成老師今天早上精采生動的帶領。

標題:《別人愛的不是我,我愛的我才是。》

曾經有一位小男孩,他生長的環境有一位嚴厲並常會打罵家人的父親,所以他從小就很自卑,但他有一個唯一被稱讚的優點就是很會念書,但在好成績的底下,他覺得這一唯一能夠讓別人愛自己的方式。

在他很順利的考完高中聯考的時候,看到成績單的分數他知道他一定能錄取第一志願--雄中,因為他考了643分,是當時他讀的國中的榜首。要念高中要照成績順序填志願卡,他排的很前面的次序,當時在候位區叫到「第30到40號來畫卡」時,他老神在在、不急不忙的坐在那等前面的人走,但心急的父親突然從他身後冒出來,用力地往他的頭上打下去,憤怒的說道:「輪到你了,你還坐在這邊?還不快去!!」當眾被巴頭讓男孩呆掉了,他唯一的一點自尊心也被打碎了。

但他沒有反抗,他順從家裡的期望,念到研究所碩士,之後找了一個在傳統產業當研發工程師的工作,也慢慢的做到了現場單位的股長。

當時他覺得帶這些比他還要資深的操作員不好帶,就盡自己的能力做做看,能為底下的人爭取什麼權利就做。可是他有時候想的太簡單,以為自己想的是對大家都好,所以他更動了過年時間的排班班表順序。可是有一位班長看他這樣很不滿,有一天他直接對著這位年輕的股長拍桌子嗆聲:「你是懂還是不懂?!為什麼之前都是那樣排,你要給我這樣排?!你是在亂搞!」

當時班長憤怒的情緒與凶狠的氣勢,讓他又呆掉,直到走出操作室他一邊走一邊掉著眼淚回到辦公室跟他的上司報告,他想,帶人真的好難.........

沒多久他就離開了這間工廠,輾轉換了許許多多的工作,但就再也沒有當過需要管理人員的職位。也許是老天爺的安排,過了好幾年他應徵了國中的代課老師。

老師真的是要跟學生打好關係,相處取得彼此的信任,才能再進一步做教學,但完全沒有任何經驗的他就是一個菜鳥,而第一年他就遇到了一位脾氣很不好的流氓學生,菜鳥老師跟學生的相處太像朋友,而學生也沒有把菜鳥老師放在眼裡。

直到下學期有一天,這位學生在課堂中走來走去旁若無人時,老師叫他坐回位置上,他反而回嗆老師:「幹你娘!你教你的課就好了啦!不要來管我做什麼!」老師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極限了,因此丟下班級自己走到學務處求助,他真的想到那一天被班長嗆聲、被父親巴頭的痛,為什麼自己想努力做好,而換來的卻是別人這樣子的回應?但他不想再這樣委屈自己了,於是他請學務處訓育組長幫忙,而組長請這位學生的家長來學校對話。

這位家長外型相當粗壯,一進來聽到組長這麼說,就質問了他孩子:「你為什麼要這樣對老師說話?老師有沒有對不起你?」不是凶狠的口氣卻隱約有著將要一觸即發的氣勢。學生低著頭,憋著嘴搖搖頭。家長繼續說:「妳怎麼不講話?你是啞巴啊?」學生說:「沒有。」接著他就跟老師道歉了,並且寫了一封滿滿都是字的紙條給老師。

這次的經驗讓老師明白,不是只有對學生一昧的好,而是也要有自己的界限,老師需要教室的規矩、要求的標準。當我們都在討好別人的時候,就算對方因此而喜歡我們,但那也不是真實的。

之後老師慢慢的學習保有自己的尊嚴,也就是自己是重要的,但偶爾從小去習慣性討好、再加上他希望讓學生喜歡上他的課、希望學生覺得他的課是有趣的,所以老師常沒有自信,也覺得很困惑自己怎麼做是對的?但他可以覺察到沒有自信的自己,也常常給自己愛的勇氣,他知道自己對自己的愛才是真的,討來的愛那個不是我要的。

故事中的男孩、年輕人、菜鳥老師都是我,只是從第三人稱,我才能說出來,生命中有很大的比例我都在恐懼,因此我也很容易更有勇氣。說說自己的故事,做做一些改變,但我還是一邊教、一邊學,我知道我還沒有辦法做到的是什麼,但我相信時間可以累積更多的經驗,讓我得以成長。

五月份外行人磨課坊

深深感恩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書攸理事長和團隊再次協助四月份外行人磨課坊的舉辦。又是收獲滿滿的一天。

下午磨課坊,陳詠絜老師的數學磨課場好精采。


 




讓我明白數學其實可以這麼吸引人,詠絜老師在三月份磨課坊聽完馬老師分享的「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所試著設計的單元問題真的好精采,讓我好想知道學生的反應。

期待詠絜老師未來上完課後,能分享學生的反應。

很感謝妳今天擔任磨課師為我上了一堂很棒的數學課。

***
鄧正辰老師的國小社會理財課,也引發了現場許多老師的對話與回饋。





謝謝正辰老師的分享。

如何解構教材,找出我們自身的教學核心概念,是很值得挑戰也是很迷人的一件事。

***
另外陳家如老師的地理磨課場現身說法,真的很動人耶。

分享她如何鼓勵自己進行學思達教學,讓自己如何義無反顧的實施下去,如何挖坑讓自己跳,真的很有趣。







希望未來彼此能在學思達之路上同行互勉。

***
今天下午場的主持人是宜岑和我。感謝好夥伴宜岑一路上的相伴與同行。

最動人的是結束磨課坊後,現場還有許多老師繼續留在會場熱烈討論中。雖然這是當初我們發起「外行人磨課坊」期待看到的畫面,真的看到時,竟然這麼感動。




謝謝大家為彼此和我們的學生這麼努力。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