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教孩子之前,先和自己的內在情緒相處

回國前,家人排隊準備寄放行李程序。


唸幼稚園的外甥女樂樂靠了過來幫忙推行李,其實是在玩耍。

才一會就撞到別人,打算和樂樂對話前,我先觀察自己的內在是否如常平靜。

確定如常後,我才彎腰低頭語氣平和的對樂樂說,樂樂,這裡是排隊的地方,不可以玩。

聽了我的話,樂樂停止了玩耍,沒有太多情緒反而是撒嬌的靠在我身上,之後也能自律,直到排隊結束。

重點是我的應對姿態,以前我絕對會帶著怒氣指責孩子,如今了解一些對話和大腦神經科學後,我明白了更好的做法。我沒有指責、沒有說教、沒有討好,當然也沒有打岔。

樂樂雖然活潑、雖然還小,但和多數的孩子一樣,即便是要教導規則,只要語氣平和,簡單敘述明確的訊息,孩子通常就能接受並配合。

過程裡,我沒有因為樂樂撞到了人,就對他說:你看吧!剛剛就叫你不要玩。(指責)一旦我這麼做了,我的語氣和語言,很容易讓他以為是威脅,樂樂的情緒腦會讓他開始產生防衛或抗拒,那麼我想告訴他的訊息,就不容易被他接收內化。

這只是一件日常的小插曲,但自己卻深深明白,最不容易的是我的改變。因為我開始學習和自己內在負向的情緒相處,不再輕易自責或漠視、壓抑這些情緒。

即便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此時此刻,我很欣賞自己的變化。

原來,教孩子或學生之前,應該先和自己的內在情緒相處,整理自己的內在,而不是急著教。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如何面對不表達的學生?

7/12日週四去彰化大葉大學帶一天的工作坊。


主題是「學思達與師生對話」,還蠻喜歡我和馬老師的課程安排,覺得這樣的帶領,可以幫助更多老師或家長更容易了解正念的對話脈絡。

後來收到一位老師的來信詢問:

「學思達注重表達,但如果你們在課堂上遇到像我這樣的學生,害怕在公開場所(或演講)表達意見的學生,你們會如何處理? 順應理解孩子害怕的心就不讓他上台了, 還是會請他上台呢?」

我的回應如下:

遇到不表達的學生,我的做法是先覺察自己的內在是否有情緒?(如果有情緒,我會運用崇建老師的情緒安頓方法來自我對話。)

如果是平靜的,那麼第一時間我會邀請他(試著說說看),但尊重他的決定。

之後,如果我願意和學生對話,時間允許,我會詢問他是否願意和我對話,這時,我會好奇他的決定。再來判斷如何幫助他,但我也會在這些過程中,持續覺察自己的內在是否平靜自在。

猜想,這位老師的問題,或許也是許多老師的問題,和大家分享,提供參考。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願我自在

7/9~11日是三天的英明師生對話工作坊,有一半是新成員,另一半是原本共學的夥伴。

這樣的組合實在太美好了。

因為共學夥伴這半年持續在志仲的帶領下成長學習,透過新成員的加入,我們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原本的夥伴擁有一定的基礎,就可以在三人對話小組,擔任學長姐,協助新成員更快進入師生對話的脈絡裡。

加上志仲的對話課程設計,彼此的學習成效就更令人贊嘆了。

我擔任揪團自費研習的主辦人,看著眼前的這幾十位老師,很多同時也是家長,這麼努力的利用暑假三天自費來學習對話,一心想更一致和諧的和學生、孩子互動,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又令人感動的畫面啊。


忍不住在最後一天的下午課程開始前,和大家分享幾則故事,裡頭有許多隱私,就不在臉書上分享了。

但我的重點是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想學薩堤爾或師生對話,不是想改變家人或學生,而是想先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真正改變自己。

改變的過程中,混亂在所難免,有時就算夫妻只有一方學會對話,其實何嘗不是好事呢?像我和琇芬同時在學對話,兩人偶爾也會吵架,甚至大吵,這時懂得對話,一時之間反而更難處理,例如另一方會指控對方在打岔等等,或大喊我不要深呼吸。(大笑)

這時,如果只有一方學會對話,說不定更好吧?

許多夥伴都說這三天工作坊讓他很放鬆,很安心。無論是令人期待的中午豪華便當,或茶湯會的三桶飲料任你選,加上三天薩堤爾與師生對話的心靈饗宴,都讓他們享受不已。

更令人訝異的是不過才三天,我們三十人,三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由陌生到熟識,每天下課後,一群夥伴總是自在的在會議室內外找個角落繼續對話、閒聊。

忽然有種錯覺,我們像是一群老友相聚,沒有人急著要去哪,只是專注的陪著彼此。

好開心啊。

今天結束三天課程,將場地恢復原狀。一群人相約去La One餐廳晚餐,不期而遇另個夥伴,他利用回家前的一段小時光,在這裡獨處。


忍不住對他說,你真懂得享受人生。

能自在的和自己相處,多麼靜好的畫面。

願我平安、願我健康、願我自在。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醫生手術前千萬不要洗手?

2018年暑假的第一週,我參與了夢N台南場。擔任第二天的分享者之一。

如果有人對你說,醫生手術前千萬不要洗手,你會有何反應?

感到不可思議吧?

這正是我分享的一個故事,一個重要觀念的故事。

醫生為何要洗手?是為了避免病患交叉感染,但人類文明知道這個事實是在多早以前呢?

大家猜想一下?

大約在1848年。但什麼時候醫生必須洗手才成為明文規定呢?

人類花了多少時間才正視這件事呢?

大家再猜一次數字?

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觀念改變,一個小舉動的改變,但卻能拯救無數的生命。


Ignaz Semmelweis 醫生

人類文明花了多久才接受呢?

幾乎是花了100多年的時間。

發生什麼事了?

我在想人類大腦神經科學的許多發現會不會也是如此呢?

這些新的知識或發現明明可以讓更多孩子或學生的心靈可以擁有更健康的發展,只要老師與家長願意改變我們的教養方式,不指責、不說教,以正念(不是正向)來教養的話,親子關係、師生關係絕對可以更和諧,孩子在家庭中獲得和諧的教養對待,來到學校也比較可以更投入學習當中,但為何這些知識與發現,這麼多人不太知道呢?或誤解為縱容溺愛呢?

難道人類文明必須再花上一百年的時光才能改變教養和教學模式嗎?代價會不會太大了?

「洗手觀念」的普及和「覺知教養」的普及,對人類生命(生理與心理)的健康維續都太重要了,刻不容緩啊。

為何薩堤爾對話可以觸動你我和孩子呢?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說明了一切,但網路上仍然在傳播體罰孩子的好處與必要,看到這樣的文章,對我來說,彷彿就等同有人仍然在鼓吹醫生手術前千萬不要洗手一樣的荒謬。

發生了什麼事?

期待有一天我們的社會可以理解什麼叫「正念」,同時斷然拒絕體罰與指責的教養文化;甚至當有人轉貼推崇這樣的體罰文章時,我們立刻會充滿驚訝帶著不敢置信的目光去對待他,這個社會或許才能稱為文明的社會吧?

https://www.ntuh.gov.tw/ifc/hhc/about3.aspx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