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很難過,但我不哭了

很難過,但我不哭了。

白冷會的歐思定修士閒話家常談起最近這次颱風帶給台東的打擊。說著說著他回想起第一次讓他感到莫大震撼的是三、四十年前的風災,當時他才來台灣沒多久,他停頓了一下,好像是第二年或第三年時,颱風對台東的傷害讓他欲哭無淚,看了幾次後,他說他還是很難過,但不會想哭了。

(為什麼?心裡忍不住提問。)

他接續說,這好像就是台灣。雖然颱風、地震很多,但這塊土地的生命力很充沛,受創後沒多久就開始長出新芽、慢慢復原。



人為何需要土地?土地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成大的蔡明諺老師透過賴和的這篇小說《善訟的人的故事》和大家進一步分享。



當「生人無路,死人無土」時,基層的人民如何倖存?他笑著說,誰想造反,逼不得已啊。他明明談的是小說裡的故事,我卻彷如被咒語驅動,淚水無法自制的掉落。

誰想造反,逼不得已。

林先生是誰?他豈是善訟者?他是悲憫者。他是有姓無名的一般人。

蔡老師這時問了大家一個問題,為何賴和不為這個小說裡的主角取名呢?有何用意?

取不取名的差別何在?

我在心裡答覆。取名就有了個性,不取名則是一種象徵。可以讓讀者看見小說人物之間的階級,也看見一種人的限制與可能,這個故事可以發生在各個時代、各個角落。

蔡老師看沒有人要回答,他自問自答:如果幫人物取名,就具象化了。例如林先生取名為林阿炮之類,讀者可能就只會看見這個人物的個性,姓名往往具有這樣的描述效果。如此一來,讀者就不容易看見其他部分。

如果一個十字路口老是發生車禍,你是主事者你會如何對應?是繼續把傷者送往醫院,還是思考會不會是這個十字路口紅綠燈發生問題呢?是解決根源,還是繼續處理事故?

我們能不能看見故事或事故的本質呢?

幾個世代的土地糾紛、族群糾紛,我們能不能看見那些潛藏其中最根源的本質問題呢?

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在保育人士、漢民族、警政體系的視野裡,到底意味著什麼?真的只是口腹之欲?有沒有可能更是一種原住民族與土地深刻的聯結呢?相關的法律政策居然是由不懂得狩獵文化的漢人官員制訂出時,持續狩獵文化的獵人們該如何維護他們的尊嚴?

陳采邑律師透過她在法扶基金會處理一件又一件原住民因為狩獵而被判刑的故事和我們分享著這體制的荒謬,或許是太荒謬了,她不斷大笑著,像是在講述伊索寓言或民間傳奇。



但,這是2016年的台灣,台灣的原住民族的日常。

我跟著大笑,然後笑出眼淚。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欣賞彼此的努力

今天(7/20)擔任靜芳老師的專屬司機,負責接送講師前往溪埔國中。

但有幸的參與上午宥姍老師的公開授課。觀課後和大伙一起議課,期間我聽到許多寶貴的教學技巧。

例如,小旭說他在為班上分組時,會特別強調他這麼做是希望能把更多時間拿來照顧班上學習最弱的同學。

我看見老師照顧學生的感受。

例如,靜芳說她會鼓勵學生學習主動請教同學。請教別人,代表著你對他的讚美。因為我們只會請教厲害的同學,所以當我們有不會的地方一定是想請教懂的人,這當然是對他的讚美。

我看見老師照顧學生的感受。



是呀,我們擔心孩子會受傷。所以我們能多一點照顧,總是好的。

但是,其實老師自己也會受傷。有時因為害怕受傷而選擇抗拒,所以有時候待在自己的舒適圈會比較好。

如果我們在改變的同時,也試著多照顧自己的情緒、內在,不要對學生的某些言行過度反應,試著多一點核對,多一點信任,也許我們的改變會比較順利一些。

這時我分享了一個故事。

剛畢業的某個學生在國二時有天忽然跑去找教務主任,投訴我的教學。主任特別來提醒我好好處理。

這時,我問溪埔共同議課的老師們,如果是你會有何感受?會不會很生氣或很難過?

有沒有可能換個角度來思考,例如,好啊,這個學生居然這麼勇敢,敢在我背後捅我一刀?(老師們笑。)

這是開玩笑的。

當時,我的處理方式是先核對整個前因後果,沒有太多的情緒。我找學生來對談。原來他是向主任抗議,我在課堂上給他的發言機會太少了!

我當下忍住大笑的衝動。繼續問他,公民課應該是最鼓勵大家表達想法的一堂課吧?只是你表現的太好,所以我希望也多聽聽其他同學的想法,才比較少點你發言啦。我比較好奇,你其他課怎麼辦?幾乎不能講話耶!

他看著我,幽幽地說,老師,就是因為這樣,公民課你更應該給我機會好好說個夠啊。

就這樣在核對完訊息後,這件事就過去了。也讓我印象深刻。

我的結論是,當我們願意照顧學生的感受時,千萬也別忘了照顧自己的感受。當我們願意欣賞孩子的努力時,千萬也別忘了欣賞自己的努力。(謝謝元忠的提醒)

也許當我們這麼做的同時,我們的改變會比較長久、穩健。

認識勞動權益人人賓果

文/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

寫課程記錄,真的很花時間。但一想到可以讓更多老師方便操作,就持續寫下去。

寫著寫著不知不覺也超過十年了。之前分享在另一個部落格,之後是在臉書和這裡。

希望我的抛磚引玉有日能看見成效。

今天的課程記錄一如以往已經寫了快二個小時了,一面寫,一面做家務。

有些夥伴希望我再多寫一點時,我真的不曉得該怎麼回應。雖然我真的很想,但時間和心力實在有限啊。


之前長官也感到不解,明明我的課程記錄這麼多,隨便整理一下就可以達成進階教專的要求,為何還執意放棄。理由很簡單,一個是我想做的事,另一個是我不想做的事。

今年公民暑輔的課程主題是勞動權益,約四堂課。

讓學生進行「人人賓果」活動的同時,期待學生開始多一點對身旁勞動者身影的觀察與關注,也能去思考一些有關勞動權益的議題。

課堂流程

第一堂45'

1、說明活動規則10':請各位同學待會要扮演記者採訪其他同學,所以這張人人賓果單是各位的採訪單,由各位記者自行填寫,只有簽名處是由訪談對象簽名,請被採訪的同學要確定記者筆記摘要的內容和你口述的內容有沒有一樣。每個人都要採訪九位不同的同學,性別也要平均。(此時發下賓果單)


這時,我點了幾位看似不專心的學生詢問,確認大家是否了解訪談過程。

2、個人回答問題10':為了增加待會訪談的深度和流暢度,現在請各位記者先寫下你自己的答案,這樣待會你在訪談時,會比較方便彼此的相互採訪。(個人填寫10分鐘)

讓學生先填寫自己的採訪稿,許多孩子這才驚覺自己其實不太了解家長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

問我怎麼辦?

沒關係,利用這次機會回家和爸媽聊一下。問問看他們的工作甘苦。

記得我小時候常抱怨爸媽很少帶全家去玩,後來老媽坐下來和我說明家裡的開支收入具體狀況後,我變得比較懂事,甚至連國中畢業旅行都主動放棄了。

也許家長適時的和孩子討論家中經濟,應該可以讓孩子明白一些事吧?

訪談結束後,我請各組討論一個問題,家庭成員的工作狀況會不會影響全家人呢?會如何影響?


學生的回答有,當工作太辛苦、過於疲累,就算放假可能也沒力氣去玩了;有的說,一個家庭如果能夠經常出去玩,背後應該也反映了這個家庭的經濟能力;還有人說,許多人因為家庭經濟有問題,也不會有機會出遊。

3、小組討論策略02':待會我只會給15分鐘讓大家進行訪談,所以請各組先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採訪比較有效率,了解嗎?給各組2分鐘進行討論。

4、各組分享策略05':有沒有小組想先分享妳們的策略?好,第六組請說,我們會兩兩一組分別去採訪其他人。這樣比較快。很好,還有沒有其他方法?第四組,來。我們小組先互相訪談,再去訪談其他組。咦,很棒唷,好方法。還有其他建議嗎?我們想四人一起去訪談其他人。呵呵,與其兩兩一起訪談,不如整組去訪談其他人,是嗎?好像更有效率了。好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5、進行實際訪談18':15分鐘。計時開始。



——

第二堂45'

1、製作名牌05':我現在發給每組一張A4白紙,請分成四等分,每人一小張寫上你的姓名,並回答幾個心理測驗問題(Kolb學習風格分類),為了幫助各位更了解你自己,請各位依照直覺回答就好。不要想太久。

(不久後收回,當成唸賓果號碼的個人牌卡,另方面這份測驗也可讓我當作小組未來分組的參考資料之一)

2、回顧課程05':上節課,我們進行了人人賓果,其中有一題題目這麼問「全球工時最久前十名國家有哪些?說出三個。」不曉得大家答得如何?大家都猜哪些國家呢?你的猜測有何依據?


3、問題討論20':現在我們先來揭曉答案吧。老師這裡有一份資料是由OECD公告的資料。工時最長的國家,第一名是墨西哥,誰猜對了?再來是韓國。第三名就是台灣了,緊追在後,原來我們的工時這麼驚人!大家有何想法?分享一下。一一揭曉工時最長國家。有沒有發現,工時長不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比較好耶。再來,讓我們看看工時較少的前十名吧!

德國、荷蘭等國是經濟表現不錯也是工時較少的國家,請問這些國家和台灣平均工時差了多少?喔,沒錯,相差了快700個小時。很驚人唷。但為什麼會這樣?有沒有人想分享妳的看法?

4、進行賓果10':連成三條線的同學要喊賓果唷。

5、課程小結05':頒獎,並進行課程小結。

題外話,某班學生第一堂課結束時,嚇了一跳,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他們第一次上我的課。

完整流程可參考下文:

2016暑輔:認識勞動權益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大家來找碴:真人秀?增能秀!

馬老師的破冰帶得好精采。真人秀?增能秀!讓我驚嘆不已、學到很多。

她運用楊田林老師《遊戲人生》一書裡的察言觀色來帶領夢二公民組第三天的破冰,她改名為「大家來找碴」,時間約30分鐘。


我在教室後頭觀課,觀察她如何引導學員進入情境,再起身進行活動,一開始她讓學員兩兩一組互相進行,之後再進階成團體間的小組對抗。


最讓我驚豔的是馬老師收斂課程的反思提問。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引領老師思考改變的意義與困難。

最後她透過鋼琴樓梯影片既帶感性又帶幽默的問詢學員,幾位講師今天在台上分享,並不是我們多厲害,而是像影片中的剪輯一樣,我們只是呈現了教學較成功的那一面,我們一樣有著挫敗與辛酸的過程,只是妳們沒看見。

現場老師笑出聲。

改變需要堅持,改變需要方法,更重要的是改變需要夥伴。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齊聚一堂的原因吧?


謝謝我家馬老師在教育部結案報告繁忙之餘,居然願意接受我們三人的推坑擔任這場破冰的講師,這場破冰真的讓我驚嘆不已啊。為何驚嘆呢?因為她更細緻的處理了情境氛圍、也增加了團體間互相的競合度,最後在問題引導部分,能具體呈現Kolb的經驗學習脈絡層次。

讓我學到很多。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桌遊融入公民教學(南策分享)

全國中小學課程推動課程與教學成果分享會

發佈日期: 2016-06-24 00:10:00

〔記者呂佩琍高雄報導〕全國廿二縣市三區策略聯盟教育夥伴,昨天在高雄展覽館,舉辦聯席會議暨成果分享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黃子騰、高市教育局長范巽綠到場致詞時,希望三區策略聯盟夥伴,透過經驗分享與對話互動機制,建立跨縣市合作關係,成為翻轉教育推動的平台。

三區策略聯盟以區域分為北中南三區,成立於民國九十一年、早期為協助推動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近年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逐漸以討論議題方式重新聚焦,並配合中央進行政策與方案執行宣導;三區策略聯盟昨天在高雄展覽館舉辦聯席會議,均為各縣市在課程與教學推動的重要舵手,分享在「創新教學」上的努力成果,以「課室移轉的教學芭蕾之美」為主題,強調成功的教學,來自基本功的累積,能與他人融合共舞,又能展現出各自多元的風采。

這次成果分享會,以「創新教學」作為年度成果主題,現場同時安排桌遊融入教學的體驗課程,由實踐大學馬琇芬教授、英明國中郭進成老師、福山國中周靜芳老師、高雄市國教輔導團社會領域專輔吳宜蓉老師及人權議題專輔謝孟足、李紅蓉老師,共分四組進行國文、公民、數學與人權桌遊融入教學課程,參與的各縣市夥伴表示收穫良多,未來將在教師社群共同備課中,進行推動與研發。

黃子騰肯定策略聯盟夥伴們透過交流與對話,激盪出新思維與凝聚共識,帶動教育翻轉,落實十二年國教推動,同時以學生為主體回應一○七課綱課程革新。

范巽綠表示,高雄是一○四學年度南區策略聯盟的承辦縣市,搭起串連南部七縣市夥伴的橋樑,教育夥伴們每個月討論各項重要教育議題,到各縣市彼此觀摩,足跡遍布嘉義、屏東、台南與台東,同時透過實際的參訪交流,從議題中發現在地的困境與差異,也相互觀摩學習彼此特色。



一瓶可樂為何賣100元?


We learn more by looking for the answer to a question and not finding it than we do from learning the answer itself.

我們因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沒找到它,比起學習答案本身所學到的還要多。

——洛伊‧亞歷山大(Lloyd Alexander)

2016年暑假某天一大早,便和高雄學思達夥伴前往位於高雄市大樹區的溪埔國中,和該校以及鄰校的老師進行一整天「分領域、分科」的教學共備。在社會領域的共備過程中,意外激發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溪埔國中社會科林老師想在暑假輔導期間,帶領學生討論「英國脫歐」的主題,並分享他如何運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

他想問學生:為何一瓶可樂在台灣賣大約20元,但在歐盟卻是賣將近100元台幣呢?一模一樣的可樂,無論內容或容量明明都一樣啊,怎麼會價格差這麼多? 

擬答:會不會是因為可口可樂來自美國,不是歐盟各國的商品,為了保護歐盟自己的商品,它會刻意課以較高的稅率來增加本地商品的競爭力?

共備夥伴翁亭鵑老師提醒我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值得再思考的:1. 可樂和大麥克的售價還要考慮的點是各國的薪資、物價;2. 可樂的例子不太好用來說明貿易保護主義,因為歐洲並沒有其他和可樂類似的飲料品牌來和可樂競爭。據她個人經常在國外自助旅行的經驗來說:如果有其他品牌的話,據我在國外超市購物的經驗,那些品牌也沒有便宜多少。


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好問題啊!透過這個問題或許便可以讓學生試著更深入了解什麼叫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歐盟等議題。真的很精采。我興奮的追問林老師,你會如何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呢?

A、是丟出這個問題的同時,老師自己回答嗎?

B、或丟出這個問題,但不主動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藉由一連串的課程設計,利用適當的文本或活動,讓各組學生進一步閱讀、參與進而解謎呢?

林老師聽完我的提問,若有所思地回答,如果可能,似乎是採取後者比較好(B方案),但他擔心要花很多時間備課,或課堂時間不夠讓學生進行這樣的討論。

確實如此,大多數的老師應該都是直接講述來處理一個好問題,認為受限於時間可能沒辦法讓學生互相討論、思考和回應,會直接解答,然後繼續講解下一個概念。這樣的教學比較不花時間,教師似乎也比較能掌握進度。

但,如果教師能採取B方案來授課,例如學思達教學(如下圖),學生在參與解謎的過程中會不會學到更關鍵的能力呢?藉由這樣完整的學習歷程,學生有機會親自解題,面對文本提出質問、找尋可能的線索、論據並與同儕進行討論對話、核對訊息,最後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說法或結論。



即便最後師生不見得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但這樣的教學歷程會不會讓學生在未來一旦遇到棘手的困境或問題時,他仍然具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我很好奇。

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後,溪埔另一位老師(江老師)很感興趣的詢問我,想了解我會如何具體進行這樣的課程。於是我和她分享我可能的課堂流程,也就是學思達教學的具體流程:

1、教師提問:詢問學生為何一瓶可樂在台灣賣大約20元,但在歐洲卻是賣將近100元台幣呢?鼓勵學生表達他們的猜想。教師再引導各組學生就各組的猜想進行討論對話。

2、學生自學:教師發放課堂講義(講義包含課程引導問題),讓學生閱讀自學。這樣的課堂講義必須考量學生自學的需求。

3、小組討論:各組針對講義內的課程引導問題進行討論。

4、師生問答:教師針對課程引導問題抽籤抽問各組。

5、教師總結:根據各組回答給予回饋或澄清。



江老師熱烈探究的神情,給了我很大的鼓勵。當我們的備課都能互相激發出這樣的熱情時,或許我們的課堂也才可能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吧!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國中生騎腳踏車違規的代價?

國中公民二下法律生活第五課權利救濟。

課程引導問題設計,歡迎指正:

1、請圈出公民課教過的相關概念。並說明這些概念的意義。

2、請問事件中的雙方上法院,主要是進行何種訴訟,如何判斷?

3、讀完這篇新聞,你認為法官的判決適當嗎?理由為何。

國中生騎腳踏車違規害死機車騎士 父母判賠413萬
2016-07-04  22:29
〔記者葉永騫/屏東報導〕萬丹國中唐姓學生去年騎腳踏車上學時,突然轉彎造成同向機車騎士郭文嫈刹車不及撞上腳踏車後死亡,屏東地方法院判決唐姓學生的父母應賠償413萬元。

這起車禍發生去年4月14日上午6時43分,當時唐姓學生騎腳踏車行駛於萬丹鄉新鐘路往學校方向,提早到學校上學,當時學校還沒有進行交通導護,而擔任水泥工的死者郭文嫈騎機車同方向行駛在後方,準備到高雄上工,唐姓學生快到了學校大門口時沒有注意減速及停字標線也沒有以手勢顯示就直接左轉,造成郭文嫈剎車不及撞上腳踏車後人車倒地,經送醫急救仍不治死亡。

經過車禍鑑定後認為,唐姓學生應負車禍過失60%責任,郭文嫈應負40%責任,由於死者郭文嫈為家庭中主要收入者,事發後造成家庭重大傷痛,其女兒還因此罹患憂鬱症,由於唐姓學生未成年,刑事責任未予追究,民事賠償部分,監護的父母親必須連帶賠償,雙方到萬丹鄉調解委員會調解時,學生的父母誤認責任不重,僅願意賠償60萬元,後來再增為120萬元,但因態度被死者家屬質疑,協調破裂,進入法院審理時,態度上也不被法官認同,因此判賠死者的母親、丈夫、兒女各60~90萬元,共計413萬元。

唐姓學生的父母親對於法官的判決表示不服,已經向高雄高分院提起上訴,死者家屬則認為法官還其公道,希望二審法官也能公平判決。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751559

從路平工程談地方政府與公民的互動

王浩宇議員原文:
不懂、自私、一直罵,是路平施工的寫照。
路平工程分為好幾個步驟,首先是路基改善、孔蓋下地工程,為刨鋪工程做足準備,這時候因為區塊修補的關係,短時間會出現一塊一塊的補丁,這時候,很多人會批評路平只鋪一塊一塊的,卻不了解路基如果不改善,刨鋪就是白做。
接著是刨除加封,也就是把柏油刨掉重鋪,本來應該靜好幾個小時的路面,但路一封閉就被罵爆,管制的交通人員常常背三字經招呼,甚至差點就被司機拿球棒狂毆,路面維持也就...算了。
最後,是人孔蓋調升作業,要把部分重要的民生孔蓋重新挖出然後調整成跟路面一樣平整,這時候很多民眾會批評:「才剛鋪好,怎麼又在挖?」「挖路賺錢!」也讓工程人員好無奈。
公共部門做事確實不易,但如果能在事前充份溝通,或讓資訊更加透明,會不會更好?

猜想人民和公務員的互動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矛盾,會不會是彼此在溝通的方式上沒有改變?讓一方委曲或另一方誤解,應該不是最好的狀況。

我在想這個議題也可以讓我的學生在國二政治生活討論地方政府這一單元時來思考如何解決。

比如設計更簡單明瞭的看板說明工程進度,或更幽默的圖板來表達,會不會就是一種方法。

另外,現今手機app這麼發達,有沒有可能透過有創意的app來建構彼此的溝通平台?記得曾看過國外相關資訊,某區域有重大工程或意外時,政府可透過手機發射台傳播區域內的人民,告知必要訊息,減少人民不必要的誤會。

應該有很多解決方式。

當然王議員透過臉書告知此一狀況,也是功德無量。

課堂引導問題設計,歡迎指正:

1、根據本文,請問路平工程大致可分成哪些階段?它是屬於地方政府哪一項工作?

2、請問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他希望達成什麼效果?

3、看完本文,請你寫下十字以內的摘要。

4、如果你是負責該工程的公家機關(公務員),你可以怎麼做來減少文中敘述的狀況?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學習如何發生?

人類的社會有侷限,一般人看重的「能力」,只是多數人約定俗成的標準,並非一個絕對的真理。在約定俗成的標準裡,這個社會開發人類能力的方式,讓人大大受到限制,很多特別的能力無法被開發。——李崇建,心念。

昨天看內向者的力量,講者提到美國的社會氛圍和學校環境對於內向者很不友善。明明個人就能完成的功課,教師還要求學生必須進行小組討論。


之前有些老師看了這部影片後,特地以此來質疑學思達或其他較重視小組討論的教學法。

但這樣的質疑真的恰當嗎?好像台灣學校和西方學校一樣,大多數課堂已經非常重視小組討論?

如果台灣的社會與學校真的是非常強調外向的學習方式,比較活潑、喜歡人際互動的孩子在課堂上又怎麼會受到那樣的對待(要求安靜坐好、不可隨意發言走動)?難道我們真的不知道嗎?真正採取分組教學的老師,相較於主流的教學方式比例到底為何?難道我們真的不知道?

也許重點不在於課堂氛圍到底是支持外向或內向的學習者,而是學習如何發生?

學習如何能夠發生?既然我們這麼關切不同氣質的學習者,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的學科屬性、我們的課程設計能不能讓多元異質的學習者都能受益?得到幫助?

鼓勵小組討論的課堂一定會壓抑內向學習者嗎?有可能。更想問的是難道教師不斷講述的課堂就不會壓抑內向學習者嗎?

看了這部影片後,我試著省思這十幾年來我的課堂是否能讓內向者或外向者根據他的學習心性學習呢?

前十年的教學,大致以講述為主。這三、四年,轉換成學思達教學為主。老實說,我真的覺得這三、四年,我的教學改變比較能讓不同學習特質的學生好好學習。甚至是內向者的學生還特別寫信回饋我,他在課堂上雖然很少發言、小組討論時也比較是傾聽者,但他感謝我的課堂讓他學到很多、也思考很多。

雖然如此,我仍覺得課堂可以改進的地方真的很多,尤其是我個人的部分,內在的安定與否常常會影響我和學生互動的品質。這方面的自省讓我開始接觸薩堤爾的家族治療,參加許許多多輔導諮商工作坊(花蓮、台北、高雄、屏東各地),這幾個月還參加了家族治療結構讀書會。

最後想和願意不斷省思自身教學的夥伴分享一段話:

很多人把一切簡化成兩個選擇:如果A行不通,就非選B不可。不過這樣不對,英文還有其他二十四個字母。——卜洛克,八百萬種死法。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夢二公民組講師群備課

上午還在宅配家晾衣服,享受居家的閒適與放空。下午才過一點半,我人已在烏日高鐵站和夢二另兩位公民講師進行第三次共備。

我們三人第一次共備是在高雄,第二次、第三次共備則是約在三人的中繼站烏日高鐵,三人都是自行請假調課、自費前來。每次共備幾乎都是二個小時以上,而最近兩次的共備,居然長達四個小時。

這樣的共備要付出許多有形或無形的心力,但彼此都有很好的默契,希望讓參與夢二公民組的老師能不虛此行。雖然這只是靜態備課,卻讓我很享受其中,因為能遇見熱愛教學的好夥伴,真的很不容易啊!也多虧了這幾次共備,經由彼此的不斷對話與發想,三天課程的整體架構與細緻內容才漸漸得以形成。

例如,我們確認了這次夢二公民組的核心是「共備」。既然是共備,那麼第一堂課到最後一堂課,應該如何設計課程來貫穿這個主題呢?如何安插活動,讓活動成為課程的必要而不是花俏呢?我們三人在這幾次共備中,不斷發想與確認。誰來擔任講師?助教的工作是什麼?分組的方式?實作小組?活動小組?小組上台分享的機制?然後我們三人不約而同為馬老師挖了一個坑,再由我回家向馬老師報告。

就這樣,我們一路討論到五點多才告一個段落。心想,啊,總算比較踏實了,可以好好休息了。這時,好夥伴問了一句,要不要再來一次共備,做最後的課程確認?

我張大了嘴巴,第一次遇到和我一樣這麼積極投入的夥伴,我立刻答話說:好啊。不到幾分鐘,三人又約了第四次共備。我張大了嘴巴,是因為以前我擔任磨課師主持時,雖然很想約大家前來,但諸多考慮,總不好意思開口,沒想到這一次能遇到這麼契合的好夥伴,真的很幸運啊。

無論如何,我們這幾次的共備,其實都只是靜態備課,真正的備課完成必須要等到課程實際進行且結束的那一刻才算數。我始終覺得備課大約可分成這兩個階段,靜態的備課與動態的備課。

靜態的備課就如同我們三位講師這幾個月的共備,但更重要的還有教學現場的動態備課——也就是隨著學生的參與課程和師生互動、小組互動歷程,教師必須時時刻刻察覺課堂的水流做必要且即時的調整與取捨,直到課程結束才算完成真正的備課。

當然,這樣的課程永遠都有無可預期的變數需要我們去觀照,但也讓課程變得更迷人、更令人期待吧?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