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學思達課程設計分享——彰師大公育系

今天到彰師大公育系和許多在職的國高中公民老師、師資生分享學思達課程設計。

上午我利用幾個小活動來引導老師參與和體會,進而理解學思達課程的基本概念、以及公民科的學科本質,例如透過hit or miss 機制讓老師進行有效教學要素的討論;帶老師玩臥底,本來要把重心放在臥底2.0版,因為大多數老師都沒玩過桌遊,所以還是從基本款開始玩起。這些小遊戲或微翻轉的課程活動比較像是課程的調味料,運用得宜能讓課程更有滋味,但要小心避免反客為主。



之後老師們實作並設計自己的臥底牌卡,裡頭好多作品讓人驚艷。

一位老師設計「身障生」與「情障生」牌卡。打算讓更多學生多關注情障生,因為他們外表不如身障生容易辨別,但仍然需要協助。尤其要提醒一般生如何協助情障生或如何與情障生相處。

讓我想起患有重度憂鬱症的新娘那席談話。對許多精神疾病患者來說,他們失去某些能力,例如失去快樂的能力,就如同視障人士失去視力那樣無法逆轉。

有老師則是設計「母親」和「老闆」對應的牌卡。希望讓學生在母親節前夕可以好好思考家務分工的性別問題。事實上,我在和這位老師對談時,他特別提到是那部應徵媽媽廣告的啟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ID-_WNy98

最叫人動容的是還有老師設計出「加害者家屬」和「受害者家屬」這對牌卡。試圖引發學生關切或思考一個犯罪案件中,加害者家屬在社會刻意甚至惡意檢視下,會不會變成另一個受害者?






下午進入課程引導問題設計的介紹與實作。相較上午的活動穿插,下午課程比較有份量。如果說上午微翻轉活動是課程的調味料,那麼課程核心概念的設定與課程引導問題的設計就是主菜吧。二者的巧妙搭配或如何取得平衡對教師的我們是很關鍵的,也是我們教學專業與學科專業的展現。

最後還介紹了臥底2.0版的活動方式,雖然沒實際操作,但透過上午基本款的參與和實作,老師們很快就明白如何進行這個活動,躍躍欲試的心情更是確實讓人感受到了。

今天有一位老師聽過我之前的分享內容,一知道她會來,我立刻大幅度修改、調整分享的課程內容,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每個老師不虛此行。

另外在研習過程中分享的報導文章【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網址如下: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26-taiwan-Tseng-Wen-chin/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嘉興國中入班授課

今天(2016/4/21週四)的行程是前往嘉興國中入班授課,之後是議課。

一結束嘉興國中的研習後,我便前往教育局開會。

呼,好緊密的行程。



入班授課前,校長、老師一再提醒我這個班是任課老師們普遍較感棘手的班級,學生較為活潑、學習動機較弱、表達意願較低。

呃,似乎有點挑戰呢。

一上課,先和學生約法三章,便切入課程主題,展開一連串的提問。學生幾乎都舉手積極搶答。可惜校長沒拍到這樣的鏡頭。但至少觀課老師應該有看到這樣的畫面吧?



沒想到授課完,第一位觀課老師回饋我,她好享受剛剛我和學生的互動氛圍。她想再恢復並繼續分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方式。
原班的公民老師似乎被打動了,對我說,看了剛剛的授課,他願意試著改變自己的教學進行分組。

其實上完這堂課,真心覺得這個班級學生很可愛啊。和我的向日葵班一樣可愛。

順帶一提,每次隻身前往偏鄉小校,宅男的我都乖乖按照google導航開車,但愈開愈偏僻時,心裡就好抖。還經常迷路啊。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恒溫的陪伴

下午有將近十位老師來觀課,大多數老師給我的提問與回饋協助我看見自己的盲點與亮點。


但其中一位老師給我的回饋比較耐人尋味,她唯一發言的一次,就是以一種指導的態度告訴我怎麼做比較好。

我靜靜的聽她說。

她一說完,我還來不及回應她,另一個觀課老師立刻表達不認同她的觀察。

反而肯定我已經做得很好了。並具體說明為何她認同我。

唉啊!指導的目光與理解的目光,這二者給聽者的感受果真截然不同啊。我真的要多用理解的目光來看待學生。

最後,老師帶著欣賞的態度問我,我從頭到尾都保持著恒溫的態度上完課,我是怎麼辦到的?

我回她,可能因為有妳們在後面觀課,所以我壓抑著情緒吧。

呵呵。

主要是這二、三年,參加了許多的輔導諮商工作坊,讓自我覺察的能力好許多。和學生的互動,會比較注意引導123法則。

什麼是引導123法則呢?

1、核對訊息、接納對方。

2、典範帶領、分享自我。

3、尊重決定、支持陪伴。




所以上課過程中,當我察覺學生的某些言行引發我的情緒時,我也會同時思考,這是彼此的習性。學生有他的習性,我想糾正他,但我自己呢?沒有習性存在嗎?

想到這一點時,我會比較放鬆,試著給彼此多一點空間、緩衝。

舉例來說,學生剛剛有幾位遲到,我會先詢問他的理由和狀況。原來他中午被導師處罰去學務處罰寫,要搬桌椅去學務處,午休結束後再搬回去,當然會遲到,如果我沒有先詢問就開始罵他,他的心理會如何?

接下來,我要思考的是我能不能提供他一些建議或幫忙?比如,幫他向導師反應一下,可否不要罰寫到下課?提早十分鐘回教室?

最困難的是最後一項,尊重他的決定,並持續保持師生的正向關係。要很努力、很努力去提醒自己。

很感謝觀課老師的對話與回饋。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用usb連接手機與桌電,讓沒有無線網卡的桌電也可以利用手機網路上網?

如何用usb連接手機與桌電,讓沒有無線網卡的桌電也可以利用手機網路上網?

1、將usb線連接二者。

2、進入手機設定。



3、進入「更多」,如上圖紅色框框。



4、再進入「數據連線與可攜式無線基地台」,如上圖。



5、最後打開「usb數據連線」即可。

看見學生的努力

剛剛二位在本校實習的師資生忽然跑來問我,這一節想觀課,可以嗎?

(呃,這麼突然?)沒問題啊。

有點想婉拒,因為是讓國三學生上台報告,擔心對師資生沒什麼幫助。由教師主導的國二學思達教學比較適合觀課啊。

果然,其中一位師資生觀課後很坦率的回饋他看到的許多問題。

當下,有些不舒服。我試著在內心核對自己的情緒。他看到的問題也是我看到的問題,包括某幾組學生在小組上台報告時不討論等等。

既然也是我看到的問題,為何我還是不舒服?

我試著想去解釋。後來便放棄了。為什麼不想進一步解釋呢?一部分原因是累了,剛剛才想到中午忘了吃午餐,實在沒時間吃。甚至連師資生觀課完的下課,我還請他們稍等一下,讓我先和其他班國三學生先討論完報告內容。

另一個原因是他的指責型目光。他的目光是大多數老師們慣有的習性。也是我的習性。這種目光是我們的本事。

協助學生準備報告時,我常不自覺的指責學生。不容易看見學生的努力,常自以為是的下判斷。正向引導的語言,我學得很慢很慢,必須不斷和自我的情緒與慣性拉拒。

所以當一位國三生向家長反應並由導師轉告他的不滿時,我一點都不訝異,也不怪責學生,因為我真的忽略了他的努力。我只看到他的不努力、看到他的不認真。但這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他有認真、也有不認真的地方,他有努力、也有不努力的部分。



其實是我往往在焦慮,焦慮時間不夠,焦慮自己此時的無能為力。

有時師生都卡住了,也不曉得為什麼。有時師生互動流暢,讓人欣喜不已,好想現場直播。

這些...都是教學的日常。

師資生的提問,讓我不舒服,卻是很有力的質問。正向引導的語言畢竟不是逃避責任或逃避問題的語言,而是我在當下努力了,同時,還在找尋——協助彼此更良善互動成長的方法。

謝謝彼此的看見與沒看見。欣賞與接納學生,也該如此自我對待。

補記:這篇文章裡的師資生是主動前來觀課學習的,非常值得肯定啊。我的文字重點在於深深感受到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環境或家庭環境充滿了指責的語言或目光,這些指責常常被包裝成我是為你好,這幾年我試著檢視自我更深層的感受時,發現其實不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只是把自己的情緒轉嫁給學生罷了。說穿了,只是我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或感受罷了。還好,我學得慢,但願意學。

天佑日本

國三生今天報告時,用這張投影片問了一個問題:



台灣電腦工程師自發的在電腦主機板刻上GOD BLESS JAPAN幾個字,對日本加油打氣,請問這算不算是一種國際援助?

這個問題引發同學討論,有小組認為算,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打氣與支持,有小組認為不算,舉例說明,有人掉進水中,結果我只是在旁喊加油,意義不大。不管如何,透過這個問題,全班一起思考了國際援助的可能方式。

雖然學生在報告前已經和我討論過這個問題了,但當學生在課堂上秀出這張投影片並詢問班上同學時,還是讓我很震撼。

這就是所謂的珍珠吧?!隨著一節又一節的下課時間協助學生準備報告,真的很考驗我的耐性,尤其要一再提醒許多已經提醒過N次的注意事項時;但有時在這些過程中,忽然又出現閃爍著光澤的時刻,一些學生的報告讓我在心裡歡呼不已。

好棒啊,孩子。

謝謝你讓我有勇氣、有理由堅持下去。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2906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6ep2ejEJmw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一致性的課程設計

謝謝珊珊幫忙購買的內在冰山牌卡,這組牌卡有助於個人、師生間的對話與引導。



昨天和馬老師談到牌卡作為一種教具的實際運用價值。對於專家,教具或許不重要,但對於初學者有具體可供操作/聚焦的教具或牌卡協助學習或理解是很有用的。



那天去台師大聆聽侯惠澤老師的講座,他的許多觀點讓我受益良多。因為我這段時間的教學與體會也是如此相近。

一個有效完整的學習歷程,有賴於引導者(教師)一致性的兼顧自我、他人與情境三者。

簡單來說,就是教師不能只沉浸在個人感受流於自說自話,他必須試著用對象的語言來設計課程。但也不是討好學習者,而是藉由學習者容易理解的語言將我們想帶給他們的課程核心概念更有效的傳達給對方。所以,教師必須考量課程的情境胍絡,也就是透過課程活動的妥善安排讓學習者更容易進入課程情境,進而掌握課程的核心本質。



其中情境的塑造,如能適當運用桌遊、活動、教具或多媒體讓學習者親身經驗、參與操作,學習效果應該會更好!但如何避免課程設計淪為單純的活動體驗?這時教師(課程的設計者)在「體驗/經驗」後如何帶領,反思引導的能力就益顯重要了。



該如何達成上述目標呢?或許可以透過有層次的課程引導問題來帶領學習者深入課程核心,讓學習者沉澱所學,思索所學。最後就有可能成為學習者自身的能力。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