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海螺計分表操作法

文/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

應張輝誠老師的邀請,加上自己也想好好整理一下這學期操作海螺計分表的心得,寫下這篇文字。




各位要如何稱呼這張圖表:蝸牛計分表?螺旋計分表?都可以。我不是原創者。我只是分享者。


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學思達教學)時,有段時間,我採取了輝誠老師分享的小組互評機制。效果還不錯。各組學生比較能專心聆聽別人的發言。


但,教師設計的題目不是每題都適合互評,因為有些題目屬於具體問題(基礎題),答案輕易可辨,這類的問題對於學生的基礎學習雖說重要,但或許不太適合互評。


比較適合小組互評的題目,應該是核心問題單元問題。(註1)


而一開始社會科每節課如果老師能設計出一題核心問題讓學生思考,應該就很不錯了。加上課堂時間的限制,如果每個問題不分類別都讓學生互評,也挺花時間的。

所以我決定混合運用小組互評機制(核心問題或單元問題,由各組學生來互評)與海螺計分表(具體問題與單元問題,主要由教師來加分),來引導學生投入小組合作學習與聆聽。


也就是每節一上課,每組都會從5分開始起跑。





為何要讓每組學生從5分開始起跑呢?當然是為了有扣分的空間啦(誤),為了好好鼓勵學生啦,你看看,才剛開始上課,就直接加5分,之後教師看哪組迅速準備好上課狀態啦、小組討論氛圍最迷人啦、搶答最積極啦、聆聽最專注啦等等各種值得加分的情況,就隨時可以再加分囉,增加學生抵達目標的機會,因為我告訴學生只要小組扺達終點的話,該組還可以獲得一份小禮物,真的很小很小唷,這時教師只要再加點創意或幽默感來提供禮物,可以讓學生更期待、也更開心,有時不是禮物的價值,而是它的意義。


其次結合大聯盟選秀制分組法(註2)。儘量將光環留給經理/組長。我會提醒各組學生說,如果是組長回答而且答對的話,分數加三分,如果其他人答對,分數沒那麼多。換言之,各組的教練如果想讓小組成績好,最有效率的做法是教會組長來搶分啦。

我在很多班級看見這樣的風景:


放錯了,不是這張。




真的真的真的很動人。

像這一週,我使用海螺計分表加上檢討考卷小組PK法(註3):


1、讓各組檢討考卷15分鐘。











2、開始認領任務關卡。





3、進行小組問答PK。PK時,只要關主無法回答或回答得不夠好,別組就可以搶答,組長答對的話乘以三倍分數,助教乘以二倍分數等等。(註4)


一開始使用海螺計分表時,總覺得學生會不會嫌太幼稚呢?沒想到,效果是有的。而且還很明顯。可能因為小組互評,學生無法在第一時間看見小組的表現到底如何,有點無感。但加上海螺計分表後,教師可靈活運用它來營造小組合作表現、討論、發表等等。


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以加分為主,扣分為輔唷。我有時會用扣分,雖然會有效果,但其實對學生的學習氛圍是有影響的。不如說,啊,第三組的討論好棒啊,加一分。第二組都好注意聽別組發表呢!好讚。加二分。


話說回來,誠如麗蓉老師所說的,上述種種機制都只是引導的誘因罷了。如果我們的學生已經開始投入學習狀態中,教師就不用太刻意使用這些機制了。

最後,各位老師在操作上如有任何建議或意見,請別客氣,歡迎交流。彼此對話也是一種學習。



註1:

有關如何設計有助於學生高層次思考的問題,請參見以下幾篇--

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


公民學思達教學分享(明華國中)


註2:

大聯盟選秀制分組法

註3:
如何進行檢討考卷小組PK法,可參考這篇--

張輝誠老師檢討考卷分組競賽方法


註4:目前我會同時使用海螺計分法以及好話牌計分法,先用好話牌計分後,再請學生上台爬格子加分(海螺計分法),如此一來教師在課堂引導過程中更有效率了,比方說,教師可以在巡視小組討論時,立刻根據小組討論氛圍給予加分,呵呵呵--

好話牌計分法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翠屏國中公民科黃珮瑜老師觀課心得

翠屏國中公民科黃珮瑜老師觀課心得

時間:2014/6/16,星期一 下午第六、七節

地點:英明國中霑雨樓5樓E化教室(五)

※第六節 二年級
課程:第四冊-權利救濟

教學步驟:
1.傳說中的螺旋記分板,就畫在黑板上,10分鐘,各組檢討剛考完的考卷。

2.老師解釋競賽規則,各組自選不同難度的任務,越難的分數越高。

3.學生討論時,老師會提醒作答要注意的事項,如:要說出為何選(A)選項,(B)(C)(D)不選,或把課本講義準備在旁邊,或把討論的要點寫下來。

4.若有小組答不出或答錯,就開放其他組搶答搶分數。

心得:
1.我觀課的是第六節,其實第五節時,我已經在教室外面等候,下課時,在教室外就聽到同學們還是繼續搶答,沒有要結束的意思,想來也是在檢討考卷,等到完全結束時,上課鐘打了,第六節的同學就進教室,老師沒得休息的。

2.10分鐘的討論,學生參與度很高,有討論熱烈的,不然也是自己翻著課本找答案,比老師站在講桌上問「有沒有問題」的方式來得好。

3.從學生回答的狀況,應該就是傳說中(again)的大聯盟選秀,看得出不管是什麼程度的學生,都很努力地要爭取分數。

4.學生蠻習慣用麥克風提問跟回答,不會扭扭捏捏(扭捏的是我的課堂啦,吼!)。

5.老師像主持人要隨時穿針引線,稍微給點線索引導學生說明概念,但又不能太直接了當,不然別組要抗議,又破壞學生學生的思路。這真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啊!

(進成案:學生超愛計較和抗議的,哈哈。)

6.老師會照顧到分數落後太多的小組,以免他們因為分數差太多,失去動力。

小小的建議:
1.這點跟學長討論過,可能記分的方式可以再精簡一點。

2.後面可以再給個2~3分鐘,讓學生討論一下策略、調整一下或是彼此提醒一下第一次討論時沒注意到的,現在經過一番PK後要注意的部分,或許後半段的檢討會有不同的風貌。

(進成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摸索調整的過程,很多時候真的很累,很困惑,所以彼此的共同備課與互相觀課或許才能有效減少摸索的心力和時間,這一點很感謝輝誠老師的鼓勵與提醒:共同備課/分享講義與開放觀課,但就算沒有外界的資源與支援,我還是想做。

記分的調整就是如此,一開始看見有老師分享輝誠老師檢討考卷的方法後,就很想試試看,但等到自己憨膽去做了之後,才能知道如何進一步去調整。也因為我做了,看到學生們真的很主動投入檢討考卷後,就更確信類似的機制是對的,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調整以便這樣的機制更適合我們的學科與學生。如果,我只是觀望與等待,到頭來什麼都不會發生。)

※第七節 一年級
課程:第二冊-社會福利
教學步驟:
1.每個人先自己閱讀課文5分鐘。
2.看不懂的圈起來與小組討論,2分鐘。
3.寫白板回答三個問題,讓幾個小組回答。
4閱讀「工業革命」的文章,回答工業革命跟社會福利的關係。

心得:

1.原來以為老師的問題太抽象、太難,學生回答不出來,可學生依照課文或延伸課文內容,都回答得很不錯,所以別小覷學生的能力啊!

2.課本裡有提到工業革命卻沒有多說,我的方式是在課堂裡跟學生多解釋一下,但學長則選擇讓學生自行閱讀文本,真的很棒!

3.因為學生去聽演講,所以算蠻晚進教室的,時間不夠讓我多看一些他們的發表,有點可惜,哈!

非常謝謝學長大方開放課堂讓我去觀察,你的課堂風景真的是很美麗!

(進成案:學校安排學生去看行動劇,因為時間延遲而影響到第七節課,我還到處找學生,哈哈哈。這堂課實際上我只有20分鐘可以真正運用。每節課的問題的設計,我總是一直獨自在思索,後來這堂課結束後,我又重新調整了核心問題與單元問題。我非常認同妳的觀察,我的提問真的很難,雖然有組學生仍然答出來。但受限時間,臨場調整不夠,仍然必須改善。

希望有更多的公民老師或社會老師進行學思達教學/翻轉教學,我們可以一起運用網路工具、臉書社群共同備課。所以我成立了公民教學社群,就是期待透過不斷的抛磚分享,讓更多的社會科老師們願意參與。相信我的分享很多地方一定很不成熟,但開始行動才是關鍵,畢竟別的老師的進步總是別人的,他的進步只能有助於他的學生。只有我們自身真正改善教學技術,甚至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才可能實際幫助到我們自己的學生。說真的,我的教學一直是在摸索與調整中,但走上學習共同體也好,學思達教學也罷,我深深確信一點,學生在課堂的投入參與和發亮眼神才是一切。) 

為何會有貧窮?

課程聯結:第二冊第六課

一年級的課程,上到社會福利。

我先讓學生看完第六課社會福利的前半部課文,並引導各組完成課本習題與討論後,開始導入一個核心問題。

我問學生:

為何會有貧窮等社會問題的產生呢?為什麼呢?造成許多人貧困的原因為何?

請小組進行討論。並將討論結果寫在小白板上。

緊接著,我又請學生針對造成台灣貧窮可能的主要原因,進一步說明。各組報告一分鐘。讓學生報告時,我加以追問。

第一組學生寫在小白板的答案很讓我驚豔,但我不動聲色。因為他們竟然提到了政策。而且他們甚至認為這是造成台灣貧窮的主因之一。我實在太好奇了。



等學生報告時,第一組提到了台灣加入WTO的政策問題,造成國內農業很大的衝擊。

太棒了啦。國一學生已經有人能看見政策對於貧窮問題的影響,而不只是將社會問題一味歸責於個人的不努力。

原本我的課程設計是先讓學生自由發表,然後再透過日前天下雜誌《1vs99》的影片才加以導入政府施政等結構因素引導學生去省思此議題。沒想到學生的表現總是超乎我的預期。



可惜的是我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追問學生為何會有這樣的認知,更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好好總結一下課程。

好可惜。

另外,下節課要追問的是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光靠社會福利政策夠嗎?

我們還能做什麼?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給膽小的你〉書摘

松浦彌太郎的這本書《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裡,有一篇文字值得細看慢讀。



篇名叫〈給膽小的你〉,和我這幾年的教學心境有些相通之處。

***
那裡是你有生以來初次造訪的地方。

你手上既沒有地圖,也沒有結伴同行的搭檔,舉目望去,不見一個可以為你指引方向的對象。你也找不到標誌牌。但你有一個無論如何都想抵達的目的地。碰到這種徬徨失措的時候,如果是我,我會選擇邁出腳步。......

但不管怎麼走,怎麼走,就是遲遲無法抵達目的地。

像這種時候,人大概都會覺得不安。

當走著走著太陽下山了,月光也很暗淡,有時,還會碰上看不見星星的闇夜,氣溫也漸漸降下。

因為自己孤身一人,不免會感到膽怯,覺得寂寞;肚子又餓,筋疲力竭。這種時候,不安會在你的耳邊低語:

「繞了這麼多冤枉路,自己該不會是在白費力氣吧?」
「在這種地方走得這麼辛苦,搞不好我根本就弄錯了方向?」
「我選的這條路,或許根本無法通往我要去的地方。」

因此,聰明的人或許不會像我這麼矇頭亂闖。......

在跨出腳步之前,他們總想再次確認自己規畫妥當的路線,做好調查,向人打聽清楚。有許多聰明人一直要等到心中所有的不安因子都消除之後,才會上路出發。......

他們想得到這樣的資訊,不會迷路,心中沒有不安,期待能以最短距離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不過遺憾的是,倘若你「想抵達的地方」是指工作、人際關係或自己的目標之類的事情,你就沒辦法利用網路的地圖檢索功能來查詢了。說起來,這種事情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路徑或地圖。

就算請教別人,你也得不到正確答案。誰也不能向你保證,「你絕對能抵達你的目的地」。無論你如何去思考深究,仍舊無法參透答案。

我認為,首先,你得認清這個事實,並接受一個殘酷的事實--無論你有多聰明,終究會有你不懂的事。

承認自己有不懂的事,抛開自己的聰明才智,你便會得到邁開腳步的勇氣。

但即便你踏出第一步,依然不能保證你能夠抵達成功的彼岸。只不過,如果你不邁出腳步,你就無法抵達任何地方。如果你不行動,事情便無法開始。

又,只要行動,你絕對會有所發現。因為邁開腳步後,你便看見接下來要走的路,或是因此認清自己走錯了路。一步又一步地往前走,你便能找到自己的下一步。

反覆的行動與發現。

或許這才是抵達自己夢想之地的唯一方法吧。

***

和已有改變想法的朋友分享。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愛與被愛不等於成績好壞

覺得這段話很有道理。

引自網路

學思達的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藉由小組合作學習,每個人的存在比較有機會被看見,愛與被愛不等於成績好壞,成績好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裡可以被需要,成績不好的學生,他的困難可以被協助。

我想說的是很多學業成績很好的學生未必懂得愛,也未必有過被愛的經驗。

相反的,懂得愛也擁有過被愛的學生可能成績不見得就理想,但一旦課堂開始以學生為中心,像學習共同體或學思達教學,學習與情感才更有可能產生。

小組成員間流動著的不只是學習,還有情感。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快要老了。

快要老了。

學生進來公民教室。到後陽台洗把臉,照著鏡子仔細梳理了髮際。

是青春的臉龐。迷戀自己也對自己很迷惑的時刻。

我在講台看著後陽台的她。

一切的一切,多少的學生在我面前消失了,我,曾經走進他們的生命嗎?

(老師,公然侮辱和誹謗如何區分呢?哇,很棒的問題耶,待會我們來請教其他組。先幫妳們加分。)

還記得一、二個月前幫忙代課,某一班就那麼一節。

下課後,一位國二女生特地留下來對我說聲謝謝。天啊,怎麼這麼有心。

一定是我的課讓她感受到了什麼。不,不是我的話,因為我只是一直在抛問題問她們全班罷了。

快要畢業了。

讓學生說故事,讓學生演戲,讓學生玩桌遊,讓學生進行提問PK。

一切的一切。我的學生會帶走什麼呢?

多多醫生問診不馬虎

今天晚上去大妹家幫忙顧小孩。

和三歲外甥女多多玩醫生遊戲。她是醫生,我是病人。

我演肚子痛。我一直鬧她,我應該是肚子有baby吧。

她不理我,本來就是,醫生還沒看診,不能由病人亂判斷啊。多多很有醫生的專業態度。




好囉,要開始看診了。首先,她語氣很親切的問我,最近有沒有出門?(猜想醫生是要先了解我有沒有被傳染之類的)我痛得直搖頭。

再問我,有沒有將手放入嘴裡(用手勢)?我又搖頭。

追問,那有沒有亂吃什麼東西?我還是搖頭。

哇,很認真的在排除各種可能性呢!真的是很棒的醫生呢。

最後她才靠近我,用堅定的語氣輕聲對我說,你有baby了。

大人笑倒一旁。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大聯盟球團選秀分組法

文/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

歡迎各位熱愛教學的夥伴入班觀課,可以在教學現場實際看見大聯盟分組的小組/學生如何學習,更可藉由你我的交流與對話,讓彼此教學專業更加成長

何謂大聯盟球團選秀制呢?

a、教師先依學生段考成績高低,分成四組人馬。

b、之後先由成績最不理想的學生當組長,也就是球隊經理人啦,然後由他負責第一輪的選秀:挑成績最好的一位同學當他的學習夥伴/組員,同時我還規定只能選異性來當教練,這是希望藉由性別的異質讓學生在討論時能較投入課程內容。這時,教師的話術很關鍵唷。要好好引導這些學生,不妨說這是為了讓我們的球技/學習更精進啦。

c、之後再由成績最佳的這位組員進行第二輪選秀,避免所有選秀責任都在組長身上,以免組長壓力太大。

d、沒被選上的最後一組人馬,則是由他們自行選擇要加入哪一個小組。避免沒被選上的這些學生產生負面的感受。

因為按照以往觀念似乎是各組選剩的,為了打破這種負面的感受,不再讓他們被挑選,反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要加入哪一組,即化被動為主動

舉例來說,陳小謀成績最不理想,陳小謀成為第一組的組長。他選了王圓圓當學伴/教練。王圓圓後來選了張小傑加入該組。最後還沒被選上的李斯斯決定加入陳小謀的組別。

四人黃金團隊組合完成,共二男二女。

發現這樣的分組方式是我歷次調整、思考後較理想的分組法:

1、性別異質分組(二年前,我採取的方法)




2、成績異質分組(半年前,我採取的方法)




3、大聯盟選秀制(現在進行式),組員依成績可分成:

經理(學科成績最差),也就是各組的組長囉,由他先選出教練,例如陳小謀選出王圓圓。

教練(學科成績最優),再由教練選出助教一名,王圓圓選張小傑。

助教(學科成績中等),助教共兩位,一位由教練選出,另一位則由他自己決定加入哪一組,李斯斯決定加入第一組。



這樣的分組再加上適當的小組競賽機制至少有二個好處:

1、戰力平均,教練和經理坐一起,且兩人是異性(男教女或女教男),教練有能力教經理。另二位助教可以自學或互學。




2、維持鬥志,教練比較有學習的意願,所以有他們在各組可以維持各組向上學習的鬥志。




一路走來,發現分組的問題與解決真的是隨著教學的困頓而尋求解套。如果沒有進行學習共同體,我不會遇到學思達,當然也就不會有問題,而教學現場沒有任何問題,恐怕才是最大的問題吧?

就是因為進行學習共同體和學思達教學的改變,我的教學才會產生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問題或困難點,但我在乎學生的學習,我也能學習,所以透過許多老師的回應,我也慢慢找到了愈來愈多的資源來協助自己解決問題。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我們只是沒被考驗而已

看著阿扁那幾年的作為時,我也看到了自己。阿扁的人性也是我的一部分。我清楚知道。不會因為我如此失望與憤怒後,我就沒有。

就像我會遷怒。我會懦弱。我會逃避。我會虛榮。我會耽溺。

正如呂世浩老師談到為何我們要讀歷史時,他說,讀歷史是為了要更了解自己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也就是試著去思考自己如果遇到曹操、司馬遷那樣的生命處境時,你會如何做?你會處理的比他們更好嗎?或更糟?當我們能夠利用這樣的方法來讀史時,我們或許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我的理解則是,我們多數人只是沒被考驗而已。一旦被考驗時,恐怕是更為荒腔走板吧?

我很喜歡觀察和批判別人,也很喜歡批判和觀察自己。

聽人說,釋昭慧法師在從事社會運動的過程中,總將逆境的考驗看成心的錘鍊。起心動念裡,如果更加分明自在,表示自身多少有了點修持。

喜歡也敬佩這樣的人生觀。

我們也許不必要去尋求險峻的考驗,但讀書啊,應該要好好的讀,彷彿我們就置身其中的讀,才會更認識我們自己。

閱讀,悅讀,文本是開放的。

看一場電影,像地心引力。聽一首歌,像山丘。




我們能不能擁有這樣的領悟?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改變需要一點勇氣

學習金字塔這個概念,老師們是相信還是存疑?


引自王秀梗老師投影片

教師教學技術的改變,是靠理論思考還是親自實作比較有意義?

我自己的經驗是後者,而且需要一點勇氣去改變

只有當我們成為改變之後,我們才會看到「真正」的問題,才會遇到「真正」的問題,否則很多時候所謂的問題只是我們想像中的恐懼與擔憂。


引自網路

有了真正的問題之後,很奇妙的,資源或答案或解決之道往往就會浮現眼前。或許是因為人類有了問題意識,才會積極的找尋答案,才會開始留意起眼前各種解決的線索。簡單的說,就是只有當我們有了需求後,才可能產生動機去學習、去找尋資源。在沒有問題之前、沒有需求之前,這些線索或資源一定一點意義都沒有。


現代福爾摩斯也會點頭稱是
啊,我的豪斯醫生。

還記得我分享過的例子嗎?一位上課多半處於休眠模式的準畢業生,因為我的課堂推理遊戲,整節清醒著,而且還主動拿出小組的小白板整理線索。讓我深感不可思議。




同時這二年個人實施學習共同體的經驗更讓我深信如此:其實有些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因為那些問題和我們改不改變教學法完完全全無關

但,因為我的改變,我的學生在思辨上、在視野上,我相信他們開始有了不一樣--不同於他們的同儕。

原地踏步,留在舒適圈,是人的習性。為了留在舒適圈,我們總是會找到更多的理由來辯護、來捍衛自己。

有勇氣改變,不代表就會莾撞或草率。而是說,我們教師身處的社群氛圍本來就是較保守的、是較抗拒改變的。所以這時,我們真的比較需要多一點的勇氣去做點改變。

一直想說服幾位老師出來分享。但這幾位老師很低調,僅管她們已經開始實施學思達教學。實施後的她們都有一種喜悅,原來學生是可以投入學習的。原來課堂的氛圍是可以不一樣的。雖然我邀請她們分享,但大家都太客氣了。

我要說的是,學習金字塔不是只針對學生的學習成效,也包括我們教師的教學成效。

也就是我們的教學想要有所改變,光靠想的,是很難的。只有我們親自實施了,才會遇到「真正」的問題,才有可能找到方法去解決,也自然會找到方法去化解。

因為現今已經有許多老師在實施了,這些老師也都一直無私的在分享資源、資訊與技術。

最怕的是我們害怕改變,結果只要看到有人在批評翻轉教學/學習共同體/學思達教學法,好像就代表我們不用改變了。

例如彭明輝老師對翻轉教育的提醒文章
釐清「翻轉教育」三大疑慮

最後,我想請教各位老師,您身上的手機是智慧型手機嗎?您知道現在有多少新的工作是因為智慧型手機的誕生而產生的嗎?您知道智慧型手機的誕生還不到十年嗎?

註:
寫完這篇文章後,這段時間看到幾篇相關的文章,提供各位參考--

「空有人情味,卻無競爭力」 一個香港高管對台灣的無力嘆息


谷歌招聘看重哪些能力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公民學思達教學分享(明華國中)

文/郭進成

今天應麗蓉老師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前往明華國中分享「公民學思達教學」。

一開頭,我問老師們什麼是學思達?什麼是學習共同體呢?有人知道嗎?現場約12人,有4位老師知道。

之後,再問,為何要學思達呢?

先請老師們觀看兩段影片(糾結之旅的片段,約6分鐘),影片內容大致上是在講述一位發明天然食材製成清潔劑的科學家如何推銷他的發明。





一開始他的推銷就像傳統教師的講述法。自顧自的講,不在乎聽眾反應,後來他有了改變,他開始關心他的聽眾,藉由貼近聽眾的生活經驗來推銷他的發明。

看完影片後,我讓現場老師兩兩一組討論幾個問題:


第一段影片,您看到了什麼?各位老師有聯想到什麼嗎?第二段影片呢?一開始發生了什麼事?他有了什麼改變?為何他要改變?我們的教學現場可不可以參考一下?


老師們的回答都很棒啊。可惜我忘了拍下來這一段的討論。

為什麼他要改變呢?

有組老師回應:因為再不改變推銷方式,就沒錢賺啦。另組老師聽見後,也笑著說,難怪老師們都不想改變,因為我們不改變也不會有影響。

我也開玩笑的接著說,看來教專失敗的機率很高囉。

以上的玩笑話實際上也點出一些關鍵。但教師由下而上的專業自主成長更是難得,也更能持續,反而不容小覷啊。

好,接下來請問各位老師,那麼他做了什麼改變而吸引企業的注意呢?

各組老師:因為他開始從對方的角度來推銷,會開始貼近對方的生活經驗來推銷。也比較幽默。能製造驚奇感。

我連忙稱讚,真的太棒了啦。

藉由這段討論,我作了小小的總結:老師們,經由您們精采的討論分享,這就是我們應該學思達的理由啦。

(其中個人教學現場經驗分享略過。)

最重要的,我還和現場的老師分享「如何設計問題」的一些概念。我先和現場的老師進行一個小小的推理遊戲:

有一個人決定跳樓,但在下墜時,聽見某層樓傳來電話鈴聲,他就後悔了~~為什麼?

因為推理遊戲必須藉由不斷的提問來逼近真相。藉此來說明,我們老師要懂得問對的問題!才能培養學生的思辨力唷。

為了進一步幫助老師們理解甚至設計出能引導學生思辨的問題,我利用INTEL創新思考教育計畫的問題層次以及彭明輝老師的文章來呈現如何區辨三種不同層次的問題:「具體問題、單元問題以及核心問題」--












引用自彭明輝下文:

釐清「把教室還給學生」的三大疑慮


緊接著,我利用下列兩個歷史問題詢問現場的社會科老師,您認為下列哪一個問題比較好?A或B?為什麼?

A:美國應不應該投原子彈?

B:美國為什麼要投原子彈?

讓老師們進行小組討論,並分享原因。

之後讓老師們實作。延續上頭的模式,我會先提供一些較低層次(封閉)的問題當作線索,再請老師推論出,應該出什麼樣的問題才適合作為核心問題。也就是我們教師該問什麼樣的問題,才能確保學生有學到最關鍵的核心能力呢?

來囉。


線索一:具體問題家鄉有哪些特點?家鄉有哪些重要地標?有哪些地理特徵?家鄉居民如何適應當地的生活?人們如何改變著家鄉今日風貌?



線索二:單元問題你的家鄉有哪些值得參觀的地方?過去如何影響家鄉現在的模樣?


好,現在請各組老師思考一下,根據上述線索/問題,如何設計出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呢?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啦。

以下是在場老師們的實作。






我想,今天到他校的分享也很學思達吧!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