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課堂推理遊戲(兇手不只一個華麗版)

文/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

國中會考後,我進行了許多結合思辨與趣味的課堂活動。例如,讓準畢業班(國三班)進行推理遊戲。

先由我說出某個故事的結尾,再請學生推論究竟發生什麼事。看著學生被推理遊戲折磨的樣子,好好玩。

註:這些推理活動,和時事完全無關。純粹是我老早安排好的課堂活動。請勿過度聯想。但課堂結束後,心想其實也可以結合一下時事和學生談談生命教育和性別議題。但,有時無法面面俱到的。可惜。

然後,感謝麗蓉老師的回饋,讓我獲得一個很棒的教案:結合推理遊戲與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下頭會分享。好開心唷。

活動流程:

1、情節設定(熱身題):有一個人在頂樓往下跳,在往下墜的過程裡,因為聽見某戶人家傳出了電話鈴聲,於是就後悔了,但也來不及了。請問為何這個人會後悔呢?

2、我給每組同學共有六次包含問問題與解答謎題的機會。問老師的問題必須是「是非題」,換言之,我只會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或不相關。


我直接利用這個來計算各組答題次數。


各組就開始提問啦,有的問,這個鈴聲很特別嗎?

我:是。

某生:答案正常嗎?

我:哇,很棒的提問唷。不正常。

某生:這個鈴聲對他來說意義很特殊嗎?

我:是。(吼,你浪費了一個機會了)

就這樣,在學生和我一問一答之中,學生們時而陷入思索,時而小組討論。

最後,大家幾乎束手無策啦,我還很壞心的說,那我不要公佈答案唷,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各位。

全班一直拜託我公佈答案,最後我才說出來。(現在我堅持絕對不可以公佈答案,因為還有很多班級要進行遊戲啦,啊,是因為要堅持學思達精神,一定要讓學生自己想出謎底,這樣的成就才會讓他們自己印象深刻!)

好,沒關係,各位同學,這一題只是熱身題,接下來的挑戰更困難唷、更有挑戰唷。

準備好了嗎?

1、情節設定:有一位中年男子和中年女子帶著年紀不一的三個小女孩走進木屋後,過了幾天後,只剩下中年男子和中年女子抱著年紀最小的小女嬰離開木屋。請問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2、活動規則一樣,每組同學共有六次問問題或解答謎題的機會。問老師的問題必須是是非題,換言之,我只會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或不相關。

哇,學生有了上題的問答經驗後,果然問問題的層次提高好多唷。

也開始懂得要注意聆聽別人的提問,就像偵探一樣,要仔細觀察、要仔細聆聽呀。

當學生問出一個很棒的問題時,我也會用很誇張的肢體動作給她鼓勵呢。

某生問:請問那兩個小女孩是被那對中年男女殺害的嗎?


這張照片是由平常都處於休眠模式的準畢業生整理的唷。

各組學生自己開始整理起線索,好有趣。

明明線索都整理得差不多了,就差臨門一腳,好可惜唷。


我:對,也不對。因為妳的提問太多變數了。

另一位接著問:兩個小女孩的死亡方式一樣嗎?

我:賓果,太棒了啦,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唷。答案是不一樣。

就在這時,充滿自信的一隻手高高舉起。

我點了她。

問她,要問問題,還是要回答。

她笑著說:要回答。

哇,請說。

然後她講了答案。答對了。妳真的是柯南啦!

這個遊戲比較有意義的是透過師生問答的過程,引導學生去仔細聆聽別人的提問,也要學會如何設計關鍵的提問掌握更多的線索來解謎呢。想想,其實兼顧了趣味與學習啊。

附註:有老師在問如何進行,有沒有其他素材或題目可以用~~

有興趣利用空白課堂進行推理遊戲的老師可以參考下列網址唷。但因為是網路資源,所以學生也有可能知道這些內容,建議老師可以直接使用自身閱讀推理小說的經驗或看過的推理劇來設計題目。


http://www.ptt.cc/bbs/Inference/M.1124357842.A.BA0.html

http://shelleynashe.pixnet.net/blog/post/25233531-%E2%98%86%E3%80%90%E5%88%86%E4%BA%AB%E3%80%91%E6%8E%A8%E7%90%86%E9%81%8A%E6%88%B2-%E2%98%86


總之,各位老師啊!國中會考完的空白時段,可以好好利用唷。可以訓練孩子的許多能力呢。平常我們總說,沒時間啦,有進度壓力啦,結果好不容易有了空白時段可以好好運用,展現出我們教師的教學活力與創意時,我們竟然又讓學生看電影之類的。不是很可惜嗎?

例如利用推理遊戲訓練學生問問題的能力、思辨的能力等等。另外,我還想到最後可以讓學生各組設計一個類似的題目作為結束。


******華麗版現身!!!******


上面提到,因為麗蓉老師的回饋,我們教師可以先透過推理遊戲來引起動機後,再引導學生進行「兇手不只一個」的課堂活動。流程如下:

1、引起動機:推理遊戲。先讓學生玩一個小小的推理遊戲。玩完後,就進入步驟二。如果學生沒有解謎呢?老師就想辦法多給一點線索。哈哈。

2、挑戰學生:好,各位專業級的偵探們,你們實在太厲害了,接下來的推理遊戲是要請你們看完影片後再找出真正的兇手唷!要仔細看唷!

這一題,真的真的有點難唷,讓我們看看誰才是真正的福爾摩斯!

3、播放影片:兇手不只一個的MV。

4、問題討論:

4-1、到底有幾個人死亡?

4-2、片名叫「兇手不只一個」,請問那麼兇手到底是誰呢?請說明理由。

4-3、之後再問他們影片想討論的議題/主題是什麼?

4-4、影片最後那個女生會死嗎?如果做些什麼改變可以救她嗎?

5、課程總結:麗蓉老師的分享,利用這一篇文章來幫學生總結一下課程。

張瑞昌專欄-北捷悲劇後的思考


台北捷運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時,我正在關西空港候機,拜臉書連結與網路傳播無遠弗屆之賜,我幾乎與台灣社會同步感受了這起駭人聽聞的重大刑案所帶來的震撼。那樣令心頭為之震顫的感覺,讓我想起「秋葉原殺人事件」,但怎麼樣也想不到這樣的悲劇竟然會發生在我的家鄉。

2008年6月8日,禮拜天,假日的秋葉原一如過往,人潮擁擠、熱鬧滾滾。25歲的加藤智大駕駛一輛租來的卡車,像打保齡球般衝入徒步區,隨後手持利刃一路瘋狂砍殺,造成7死10傷慘劇。

秋葉原事件在台翻版

秋葉原殺人事件撼動了以治安自豪的日本,一個年輕人在街頭隨機砍殺毫無關聯的陌生人,不僅超越傳統的犯罪型態,也促使社會必須更深入地去探索悲劇的源頭。事發之後,從檢警的偵辦調查、媒體的議論反應,乃至整個社會如何走出集體傷痛,無一不是北捷殺人事件的一面鏡子。

當年加藤落網後,面無悔意,冷冷地跟員警說:「我來秋葉原是為了殺人,因為我對這個社會感到厭倦了。」在北捷中殺紅眼的鄭捷,也有相同的冷血言行,儘管這些媒體披露的說法都是來自警方轉述,比方說,他從小就誓言要做一件大事,對於警察責問還反嗆「我為什麼要道歉?」

凶嫌的家庭背景、犯罪動機是任何刑案偵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調查。加藤是個受虐兒,童年犯錯被迫趴在地上吃飯的惡夢,養成他個性陰沉、人格孤僻的一面。追求完美主義的母親管教嚴厲,使得加藤早在青少年時期即有暴力傾向;等到高中畢業後,離鄉背井的加藤隱匿在大都會中當派遣工,疏離的人際關係,加上擔心被裁員的猜忌,終於驅使加藤走上血染秋葉原的末日。

一如此刻檢警調查北捷凶嫌鄭捷的模式,世人對加藤悲慘成長的所知,多半也是來自他弟弟向警方的陳述。據說,加藤在中小學的成績還算優秀,但被禁止男女交往,不知如何和異性互動,他喜歡漫畫與電玩,曾在畢業紀念冊中畫了一幅電玩美少女的圖,自稱性格有些乖僻,加藤的弟弟形容他很有「宅男味」。

加藤兄弟倆歷經的斯巴達教育,後來引發媒體瘋狂的渲染、評論,而加藤的母親更成了這場悲劇的眾矢之的。即使歷經6年,秋葉原殺人事件對加害人家屬的折磨也不曾停歇,加藤母親因精神崩潰住院,在銀行上班的父親離職,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思考可以醞釀出良知

最讓人震驚的是加藤的弟弟,不斷換工作、搬家,躲了好幾年還是被媒體找到,論及婚嫁的女友棄他而去,「殺人犯弟弟」如影隨形,讓他走投無路,終於在今年2月自殺了。死前,加藤的弟弟將一份記錄他6年來四處躲藏心境的手札,以化名「優次」寄給一家周刊,沉痛地控訴說:「身為加害人的家屬,只能在陰暗的角落悄悄地生活,無法擁有和平常人一樣的幸福。」

這是秋葉原殺人事件的故事,當警方約談鄭捷的弟弟時,不僅那些似曾相識的案情陸續湧現,甚至就連加藤一家人在不堪外界異樣眼光的龐大壓力下,最終走向支離破碎的悲慘下場,都宛若一則預知死亡紀事般被推演。

台灣版「秋葉原殺人事件」會走到這一步嗎?幾天前,我和幾個朋友聊到這個熱門話題,一位作家比喻台北捷運就像每天載運著上百萬羊群來來去去的輸送帶,突然有一隻羊發瘋咬了其他隻羊;另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教授提及漢娜‧鄂蘭的「平庸之惡」,他認為,北捷事件中真正讓人擔憂的是社會集體不思考的問題。

鄂蘭相信,思考讓我們可以判斷是非善惡,可以醞釀出良知,確保人的道德完整性。因此,「這種脫離現實與缺乏思想能力,遠比潛伏在人類中所有的惡的本能加總起來更可怕,這才是我們在耶路撒冷應該學到的教訓。」


秋葉原的殷鑑不遠,屬於我們的北捷,也已靜靜地開始累積人情交流的溫度,愛、信任與包容逐漸蔓延中。然而,這樣的溫度或許可以支撐度過眼前的傷痛,但卻未必能夠讓我們走得更遠、更好,除非我們認真思考與勇敢行動,避免重蹈歷史的錯誤。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那些衛生棉教給我的事」教學分享

課程聯結:第六冊,全球化、全球議題;第二冊,性別教育

「那些衛生棉教給我的事」國三某兩班課後隨手記。

上週,我們在「兇手不只一個」課程中,討論到一個人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很大而且是可怕的傷害,但反過來,一個人也可能對社會產生很大、很積極的貢獻,今天想和各位同學分享的影片就是:「那些衛生棉教給我的事」。

待會在觀看時,請各位注意一個觀看重點:

影片裡所提到的事物和台灣有何差異,並請各組一併思考,這樣的差異是如何產生的?







最後,請各組簡單分享一下,衛生棉教給我的事,這部影片,教給了妳們什麼?請試著依男生和女生二種角度談一下。










另外,附上去年我寫的課程隨手記。好詳細唷。謝謝去年的我。因為我這週要開始進行這個課程。


***
2013-04-03

這兩週三年級開始上第三課國際社會的互動,鑑於剛段考完學生上台報告尚未準備充分,所以由我先講述這一課的架構,準備了下列這個網址的影片,希望能引發學生對相關議題的一些思考與討論。以下是我上某班的課程側寫。

在觀看之前,我問全班一個問題:國際社會的互動,固然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那「個人」呢?個人在國際社會扮演的角色是愈來愈重要或相反呢?

老師認為應該是更重要。因為現代社會某些條件的成熟,使得個人愈來愈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請問同學,是什麼樣的條件呢?(讓學生複習一下前兩課的內容。)分組一一回答後,導入正題,我先簡單說明這是一部有關一個人如何透過努力影響世界的故事。然後開始播映影片,該影片全長約9分半。--




看完後,我讓各組花2分鐘去討論,在影片中有沒有看見哪些與台灣(我們)不同的文化差異?有哪些?先舉手先講,講過的,不可以重複。

第一組說--結婚的差異:他們不是自由戀愛,好像是被指定的。

嗯,沒錯。老師也看到了。還有其他的文化差異嗎?

第二組--買衛生棉這件事對印度而言,好像是一件很見不得人的事。這也是和台灣不同的。

我給予小小的回饋。老師去7-11幫師母買衛生棉時,店員好像也是很刻意用一個紙袋裝起來說。所以這一點而言,和印度很像耶。(某位女同學直說,老師你會幫太太買唷,太偉大了啦!我回她,還好吧!另一個則說,買爆米花的時候也是有用紙袋包起來,咦,同學,你是想表達什麼嗎?衛生棉和爆米花一樣美味?)

好,請問別組還有觀察到什麼文化差異嗎?

第三組舉手了~~婦女處理月經的不衛生竟然是因為經濟困難,也就是在食物與衛生進行取捨時,他們選擇了食物,這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事。(另一組補充)衛生棉在印度竟然是一件奢侈品!

我用很誇張的神情對這一組的論點給予肯定:哇,你們也太厲害了吧。前幾組的分享,老師多半都有想過,就是沒想到這真的包含某種價值觀取捨的文化差異,老師太認同你們的觀察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差異,也是文化衝擊。各位請回頭看一下身後的世界地圖(貼在公民科教室的公布欄上),你們看台灣在地圖裡幾乎看不見,我們在座的每位男性和女性同胞何其幸運能誕生在這個小小的土地上。

正是因為我們太富裕了,所以根本無法想像衛生棉和牛奶竟然是一件必須加以取捨的事。而更讓我們無法置信的是印度婦女大多數都選擇放棄使用衛生棉。(影片提到只有2%的女性能使用衛生棉)

真的,你們這一組的分享太棒了!(全班同學都被我發自內心但略帶搞笑的神情逗得大笑。)

請問一下(代表小組發言的同學)這是你想到的,還是全組共同討論出來的。

這位同學大概是被我誇到不好意思有點靦覥地笑著回我:「主要是我想到的啦,然後其他人都同意。」

我再度用很誇張的語氣說:「哇,不但見解深入而獨特,還如此不居功,懂得和組員分享榮耀!」

好,接下來再問各位一個問題,請問影片裡出現了些數字,請問各位記得那些數字呢?

藉此,我繼續帶領著問答,經由這些數字的回想與說明其意涵,讓學生去思考這些數字的重量!

覺得時間差不多了,於是我做了結束。對全班學生說:

各位我們真的很幸運,另方面也很不幸,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在台灣生活。不幸的是台灣的新聞媒體真的生病了,明明世界有那麼多值得關注的事,但我們卻只能看到媽媽嘴殺人案、分屍案、或于美人和她先生的吵架有何內幕!而且是不分日夜轟炸我們。

藉由這樣的影片我們才會發現台灣的新聞媒體有多病態,世界發生太多事了,絕對不只是島內這些社會新聞!

最後正如影片所說的,同學注意到了嗎?他說,我只是一個受一點點教育的人就做了這樣的事。

那我們呢?


下課。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給孩子一個喘息空間

今天國一班上完課後,有兩個學生會自動固定留下來,留到最後直到下節課鐘聲響起。

一個喜歡和我分享公民時事。以後就叫他小公民好了。

一個是失語症學生。

因為上課快結束時,我有和全班學生稍稍談了一下鄭捷的事。所以小公民就延續這個話題和我繼續討論著。

他說,老師我也同意你的建議,鄭捷和他的父母是兩回事,我們社會不應該太責怪他們的父母親。

不過,他的父母親也是有一些責任啦。

喔?你說說看。

他的爸媽在課業上逼他太緊了。

嗯,所以呢?

應該給孩子一個喘息空間啦。

是唷。那你還有什麼看法?

小公民想了一下,接著說,還有唷,現在的學生實在太沉迷電玩了。

所以,你是覺得因為爸媽逼他太緊也太重視升學,加上孩子太沉迷電玩,所以容易導致這一類的事發生囉。

小公民點點頭。

好,那你有什麼建議,父母親應該如何讓孩子喘口氣呢?

小公民很認真的說,應該讓孩子多打點電動之類的,不要管太多。

我~~~~

然後失語症學生在不遠處靜靜的翻著課外書。

「街道是大家的」繪本教案

課程連結:公民第二冊,社會變遷。

一年級第五章社會變遷第二節,我用了一本繪本「街道是大家的」引導學生討論與思考。



使用繪本PPT讓學生觀看時,我已經懂得要不時穿插著小問題,問各組學生說,嘿,你們猜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了?這樣的提問可以讓學生保持一定的注意力,也能提升學生參與度。

像是問學生這樣的小問題--這些小朋友回家詢問家長時,你們猜家長會怎麼說?後來,市政府有沒有幫他們完成呢?各位猜猜看?有線索嗎?

學生的反應很有趣,全班至少一半的人都舉手了,有的說,爸媽會對小朋友說,你們現在好好讀書就好了。有的說,這些事和小孩沒關係。有的說,你幫我去買東西。還有的說,不要吵。

感覺學生應該是把他們爸媽會說的話都說出來了。

最後,說完故事。

我問了各組幾個問題,給小組5分鐘時間討論:

1、繪本裡,同學看到哪些層次的社會變遷呢?

一開始,各組提到的是器物層次的改變。例如,有學生分享道路的變化,從泥巴路變成柏油路、電線桿的出現等等。於是我開始詢問,有沒有人看見其他層次的變遷呢?

果然好多學生高高舉著手,希望我點他們,我只好請大家手放下,由我數到三後,再舉手!

一位學生特別提到理念層次的變遷,例如對待大自然的態度產生改變,以及大家對公共事務的態度從原本依賴政府,到後來大家決定自己動手,團結力量大。

我立刻給予這個學生很大力的掌聲。

另一位學生的回應也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以前的人比較重視休閒活動、比較悠閒的感覺,現在的人好像比較忙於工作。

好,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2、關於繪本,你認為它想要呈現的議題有哪些?

學生們有些說,團結力量大,政府沒路用,等等。哈哈。

3、繪本中誰的想法,你比較有感覺?想和其他人分享的。

一位說,這群孩子能一起去市政府表達他們的想法,真的很讓我佩服。

很棒,老師也這麼覺得。還有其他人嗎?

4、為何繪本書名要叫「街道是大家的」呢?它想強調什麼?(2015/05/16補充)

省思補充:

1、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我應該利用書名來設計一個問題。請問你們認為街道應該是誰的?為什麼?

2015/05/16補充:後來,我認為這樣的問題可能不是很理想,倒不如改成這樣:看完繪本後,詢問學生為何繪本書名要叫「街道是大家的」呢?它想強調什麼?

2、在導讀繪本過程中,國一學生還是很活潑,固定那幾個仍然想到什麼就講什麼,可是今天我一直維持著導讀繪本的流暢性,沒有因為他們有時吵雜而停下來處理秩序,效果反而很好。當下,我心想繪本內容較長,沒多餘時間去處理,而且只要我能吸引學生注意,他們那幾個自然就會安靜下來,果然如此。感覺自己的心境與能力又提升一個層次了。重要的是教室超熱的,我還是很平靜呢。

註:推薦閱讀——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請點我。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兇手不只一個」教案

國三畢業班第一週課程安排,有些班我讓學生進行親親地球教案。

有些班則是進行「兇手不只一個」教案。

和各位分享一下,我進行課程的大約流程:

1、放影片:兇手不只一個。約5分鐘。



2、看完後,讓學生互相分享一下,對哪個畫面比較有感,為什麼?再抽號請各組都說說看。

3、為了提醒學生這不是別人的故事,請學生試著從影片裡找到自己最可能扮演哪個角色?旁觀者?幸災樂禍者?或當事人?



4、請各組歸納一下這部影片想要探討哪些議題?




5、發歌詞給各組進一步閱讀與討論。

6、再請學生分享一下,哪句歌詞讓你有感?為什麼?


7、總結,以五月天瑪莎的話作為結語:

『良心的沈默就是邪惡的幫兇。』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郭老師都不讓我發言

今日課堂隨手記:

1、
啊,忘了說。

第一次段考後,我開始參考其他老師分享的分組方法--也就是採取大聯盟球團選秀制後,二年級學生這一次公民段考的表現還不錯唷。至少一些習慣亂猜的學生,在公民部分都有試著好好畫卡。至於其他另二科,我就不說了。

我們學校是採取合科考,所以分數是公民、地理、歷史合在一起。不過,我有看過學生們的讀卡資料,公民部分大多數學生們都有認真作答,答對率也挺不錯的。

其實我真的很不在乎成績。也不希望學生只在乎成績。

我在乎的是學生在公民課上的參與情況。而我也深信,只要他參與了課堂討論,紙筆成績絕對不會不好。

***

註:何謂大聯盟球團選秀制呢?
a、教師先依學生段考成績高低,分成四組人馬。
b、之後先由成績最不理想的學生當組長,也就是球隊經理人啦,然後由他負責第一輪的選秀:挑成績最好的一位同學當他的學習夥伴/組員,同時我還規定只能選異性來當教練,這是希望藉由性別的異質讓學生在討論時能較投入課程內容。這時,教師的話術很關鍵唷。要好好引導這些學生,這是為了讓我們的球技/學習更精進啦。
c、之後再由成績最佳的這位組員進行第二輪選秀,避免所有選秀責任都在組長身上,以免組長壓力太大。
d、沒被選上的最後一組人馬,則是由他們自行選擇要加入哪一個小組。避免沒被選上的這些學生產生負面的感受。因為按照以往觀念似乎是各組選剩的,為了打破這種負面的感受,不再讓他們被挑選,反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要加入哪一組,即化被動為主動。

舉例來說,陳小謀成績最不理想,陳小謀成為第一組的組長。他選了王圓圓當學伴。王圓圓後來選了張小傑加入該組。最後還沒被選上的李斯斯決定加入陳小謀的組別。四人黃金團隊組合完成,共二男二女。
***

2、
上午第二節學生陸續走進教室,一位女學生也是我的小老師興高采烈問我,老師今天公民課要做什麼?

很有趣的問題。

不曉得各位老師,您的學生會不會這麼問您呢?

我笑笑地說,今天來進行公民總複習小組PK賽吧。並指指黑板上的海螺計分圖。



沒想到我的小老師,竟然做了一個好有趣的動作,她一面拉弓,一面說,哇,好刺激唷。

超逗的。

想想,其實我的公民課能讓許多班的學生這麼期待,似乎也算是一種成就吧。

下課鐘響後,他們班竟然對我說,老師,這一堂公民課應該60分鐘啦,我們不要下課,好不好。

謝謝捧場啦,可是這樣有些人無法下課,不好啦。

結果,我勉為其難晚了5分鐘下課。

學生後來還是聚在教室討論直到下節上課才離去。

3、
下午第一節課。公民學思達,學生頻頻被我追問,為什麼!為什麼!

學生舉手搶答,說完後,我立刻回他:還不夠好,再想一想。

為什麼非告訴乃論要由國家公權力來決定是否追究到底!而不是被害人決定就好。

來,說說看,為什麼?

哈哈,全班拼命舉手想答題呢。

結果某位組長舉完手後,麥克風給他了,他卻答不出來。哈哈。但勇氣可嘉唷。

值得肯定啦。

最後,到了下課,一半的學生還一直舉著手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對全班說,好,下堂課再說。各位,這樣就對啦,不要只背課文,要想想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定。

4、
剛剛一位國一導師和我分享,她的班某某某在抱怨我。

抱怨我?

為什麼?

某某某說,郭老師都不讓他發言。

怎麼可能!對我而言,他是很會表達的學生,我很欣賞他呢。

就在這時,我想到了,好像是有一次,我希望讓更多人表達意見,所以我請他讓別的學生先表達意見。

天啊,原來這週的課堂他都不講話是因為這個原因啊。我那時就覺得怪怪的。

原來,學生認為我刻意冷凍他。哈哈。

學生的心思真的真的很敏感呢。如果我的課,他都要因為這個理由生我氣的話,那每週還有其他三十幾堂課,怎麼辦啦?

看樣子,我的課可能是他極少數能暢所欲言的課啊。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公民總複習小組競賽

國三本週要「會考」了,所以我精選了36個核心概念讓各組學生進行搶答競賽。



已經下課5分鐘了,大家還不願意離開教室。而且最棒的是我追問了一題補充概念,好多人都答錯了,最後是由班上成績較差但還算認真的孩子答對了。

全班自動響起如雷掌聲呢。




如何進行活動和計分呢?

1、先給各組5分鐘準備時間討論要答哪幾題。另外,我也會讓學生大略了解36個概念共分成三顆星、二顆星以及一顆星代表不同等級的重要性之所以加上三顆星制度,是想鼓勵學生積極挑戰更核心的概念

2、各組輪流答題,如果答對,該組就前進一格。答錯停留原地。加上三顆星制度後,答對三顆星題目者,可直接前進三格,依此類推。

3、如果該組沒答對或答得不完整,再開放其他各組搶答來補充,補充回答且答對的小組就可以獲得兩倍分數。藉此激勵沒有答題的各組仍然要注意聆聽別組的答題。

4、問題設計主要是以概念說明為主,有些則是「是非題」,如果是「是非題」,我就會讓各組寫白板共同回答。如果是概念說明題,只要答題小組學生有講到重點,就好。

5、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追問。發現很多成績較好的學生,未必真正理解觀念。透過這樣的師生問答,可以澄清學生的迷思。

6、最後,再按照各組前進幾格來加分。或轉化成小組課堂成績。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

課程連結:第二冊社會中的文化、第六冊國際觀

秀美老師問:要怎麼告訴學生文化並沒有分貴賤呢?

我試著給予一些回應,同時一面整理自己的想法:


我想到的切入點是「同理心」,還有運用昨天孟汎老師導讀大分流後,在回饋時我特別指出作者彭慕蘭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互為參照的比較/平衡比較/互為主體的比較法」,換言之,我們大多數人在觀看世界時,常不自覺的用自己的觀點/角度/脈絡來理解外在世界或他者。這樣的傾向是很難避免的,但如果固執相信只存在這樣的觀點,恐怕就不太好了。





因為這種觀點很容易產生對他者的輕視與自以為是。

這種輕視在台灣社會裡可說是無所不在呀。例如我們經常對吃狗肉的社群抱持著一種噁心,無法接受的心態。但我們卻大吃牛肉、豬肉。

如何平衡這種觀點呢?大分流一書採取的研究方法,其實就是希望在從西方看東方的同時,我們也要同時從東方來看西方,至少要努力去調整。

這種研究方法的調整/改變應該就是想促發不同文化/社群間的深刻理解。


回到文章一開頭的問題:如何讓學生懂得尊重多元的文化呢?我也一直在思考,也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但藉由上述的研究方法,不妨先來反省自己,卻發現我(教師)經常還是抱持著「教師中心論」的觀點來對待學生的學習啊!不是嗎?


例如,我們教師真的有努力從學生的角度/立場來理解他們的學習處境嗎?有試著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教師的諸種言行嗎?如果說西方中心論在這段時間開始頻頻受到挑戰,這是否也說明了現今對於西方中心論背後粗暴與傲慢的反省,那我們教師呢?

想起多年前,我遇過一個情境:在富裕社會成長的學生似乎很難理解不同階層的困苦,當時的我只能苦口婆心加以規勸,但學生的反應依然故我。後來才發覺學生的反應其實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功課,讓我開始進行教學反省。


也就是當教師期待學生成為一個有思辨力以及有同理心的人時,我們的教學該如何對應呢?

尤其當我們發現學生確實沒有這樣的能力時,除了責罵學生外,我該如何協助呢?我的教學是不是必須進行調整呢?

如果我們的教學一直只有填鴨,我們的學生又怎麼可能發展出這些我們引頸期待的能力?

但該怎麼做呢?未來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呢?

學習共同體,分組合作學習也好,或學思達教學法,可能都是許多老師對於上述問題的回應。

總之,藉由學生給我的功課,當我看見自己教學的不足後,發現我對學生的容忍開始變大,不是說我不在乎,而是開始了解這是一項漫長的大工程,我必須持續專業成長,才有辦法幫上學生;我必須不斷學習改進自己的教學,無論是教師自身觀點的建立與審視或以學思達精神來編寫講義,或進行教師角色的轉變(講述者轉變成引導者/主持人)、提升教學技巧等等,才可能促發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吧!

如果我們能看見西方中心論的這些狀況,只要稍稍轉化在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上,或許我們就能好好面對問題所在。

最後,分享一些教學的建議:


1、運用同理心的力量等小影片來進行教學。





2、其實所有好的歷史文本都能讓我看見這樣的思維唷,像「橡皮推翻了滿清」一書啦,或者該這麼說,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就是像劉慧蘭老師分享的那樣嗎?


柯靈烏(R.G.Collingwood):


歷史是為了人類的自我認識。…


因此,歷史的價值就是它能告訴我們人已經做了什麼,而人是什麼。



或像李彼得(Peter Lee):

歷史提供的知識是「間接性經驗」,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他人的想法,進而「通過歷史學習培養容忍」,而這種「容忍」不是一種同情而已,而是「為著理解的目的」。


或是溫伯格(Sam Wineburg):


當人們能夠反省自己看待他人時可能有的限制,真正的理解就此開啟,「歷史可以使我們人性化,在學校課程中少有其他科目具備此種潛力」。



質言之,如何深刻認識人的習性(有限理性、自以為是)不就是一個社會科教學很重要的目標嗎?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工商服務時間:換鎖篇

各位捧友們,工商服務時間到了。

你們家的大門鎖是不是愈用愈難插入呢?

一年多前,我們家因為鑰匙很難插入舊的大門鎖頭,以為壞了,所以我在網路上找了一位鎖匠來幫忙換鎖,沒想到才過了一年多,新鎖頭又壞了。今天又請了一位新鎖匠來換鎖。



沒想到他問我要換1200元、1500元還是2500元的呢?

我便順口問他,這些有何差別嗎?會不會像之前那樣,一下子又不能用了?

新鎖匠很納悶,什麼叫不能用了?

我將上述情形告訴他後,他才說,喔,如果是這樣,也許可以這樣做!他問我家裡有沒有什麼基礎潤滑油之類的?

我翻出這罐給他,只見他滴了幾滴油後,問題就解決了。我問他為何會這樣?



年輕鎖匠酷酷地說,因為我們每天都會開開關關,所以鑰匙會夾帶許多污垢或鐵鏽到鎖頭裡。

唉,唉,唉,我怎麼會沒想到呢?唉唉。我怎麼可能會想到呢?

我抱怨了一下,吼,上個鎖匠都不說,就直接幫我換新鎖了。

我一抱怨完後,我也知道為什麼。因為當時我沒問,另一方面對他而言,換新鎖比較賺吧?!

真是謝謝今天這位年輕鎖匠啦。又長了點知識,只繳了學費300元。

學費?因為我問他,那麼這趟請你來,需要多少錢呢?他酷酷的說300元。

應該的啦。專業知識呢。

但,仔細想想,這罐基礎潤滑油才多少元,才10元呀。

各位捧友們,小郭業餘水電工不藏私啦,大方分享一下這個江湖一點訣。

你是要花1200元、1500元還是2500元來換鎖呢?

還是直接去買這罐10元的基礎潤滑油放在家裡保平安呢?保荷包的平安呢?哈哈。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教學二重奏

這是我連續三天的教學省思,分享給各位教育工作者參考:

2014/05/02週五

吼,今天讓學生上台報告,自己一直覺得少了些什麼。

到底是什麼呢?

感覺有幾位學生還是很漫不經心?學生是在參與課程,沒錯,但他們有學到什麼嗎?

是的,至少認識了八個邦交國,未來相信他們對於這些邦交國不再完全陌生。至少原本放空發呆、拒絕學習的同學都有參與課堂活動了,但就這樣嗎?

我到底希望學生學會什麼呢?

是一些關心。關心什麼呢?除了不要在課堂當客人外,我到底希望他們關心什麼?

難道只是邦交國一些知識的介紹與記憶嗎?這些網路就有了啊,雖然因為這樣的上台報告要求,他們才開始接觸。

是上台表達的能力嗎?這些學生快畢業了,他們言之有物的能力增加了嗎?這兩年,我真的給了他們什麼幫助嗎?

有些學生學習態度很棒,給了她任務,她就會主動學習,但一些放棄學習的學生也只是做做樣子罷了,這二者之間,真的有因為我而有所不同嗎?



這堂課到底少了什麼呢?

是我要求太高了嗎?還是要求太低了?

我可以怎麼改善?

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情況下,我可以怎麼改善呢?

不過,我相信,我絕對能找到方法。就像過往一樣,看見問題→思考澄清→找尋方法→面對處理→解決問題→看見問題

2014/05/03週末

看了幾部影片後,我有解了。我知道了。或許可以這麼做!!

1、同理心的力量



2、非洲15歲發明天才 震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3、《馭風男孩》坎寬巴TED論壇演說:相信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要放棄

2014/05/04週日

我試著回到我設計該活動的核心概念/問題:

為何要認識我們的邦交國呢?

國中生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國際觀?


認識台灣邦交國的基本資訊,就代表學生有國際觀了嗎?教師該如何檢視呢?


再次回顧上週的課程安排:

1、我安排的教學活動是讓各組學生在課堂上利用平板查詢某一邦交國基本資料後,再請他們上台報告。報告完後,並準備三個問題問全班。

2、查詢資料後,須將資料整理在九宮格內。並進行九宮格小組互評,藉此互相觀摩並了解資料應該如何蒐集與整理。

3 、各組學生至少都有人認真查詢資料以便上台報告。另外我還要求各組每個人都要上台報告,避免有學生在小組裡頭當客人。

4、上台報告時,為了提高其他各組學生聽報告的注意力,所以我還要求台下各組在聽完報告後,必須追問台上報告小組一個問題,同時這也可以觀察報告小組的準備情況。換言之,各組報告後,至少會有七個問題產生。

5、報告小組必須試著回答這些問題,無法回答的,下次再回答。

6、最後進行報告小組的提問。

在這樣的課堂進行過程中,我發現許多早已放棄學習的學生雖然會上台報告,但老實說,他只是上台唸資料罷了。這是讓我失望的地方。因為二年級時,我教過他們如何上台報告,也就是上台報告應該注意什麼要點。沒想到快畢業了,這些學生還是一樣。

我知道,可能是因為我不想加重他們的壓力,所以沒有要求學生太多。例如不要唸稿等等。也或許這些學生根本不把這件事當一回事。

但我能怪他們嗎?我該如何改善課程活動設計來引發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呢?

我以為是學生的報告少了些什麼。仔細想想,其實是教師的課堂設計少了些什麼,根本不是學生的問題。

我的領悟是讓學生上台報告時,教師更該想方法來提升或刺激學生報告的層次。

是我/教師應該做點什麼來提升或或刺激學生報告的層次,才是。

好,那該怎麼做呢?我目前想到的是,藉由一些相關的影片(長度略在5分鐘以內)來當引導,最好能結合學生的報告內容,看完影片後,教師立刻提問來炒熱課堂的氛圍。

這也是我這兩天不斷找尋影片並分享相關影片的原因。

比如說,我希望學生能擁有自己的思辨力與國際觀,那麼讓學生報告各邦交國的同時,我自己更該利用一上課的十五分鐘左右(5分鐘影片觀賞,10分鐘師生問答討論):播放一則包含青少年、最好是迥異於美國文化的多元國際觀點、學習、力爭上游等元素的影片讓學生觀看,觀看後,再藉由能增進學生深層次思考的問題設計讓各組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之後才讓學生上台報告各邦交國。

這樣一來,教師透過這樣的影片,不但讓學生打開了視野,也激勵學生並反思自己的角色與責任,自然也較能獲得我期待他們擁有的思辨力吧?

我想,我可以回答自己的提問了,到底上週五的課堂上少了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即便教師應該多讓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教師的角色與責任能夠缺席啊!

只有當師生二者同時進行課堂的教與學,這樣的課程才算和諧且完整的吧!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