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個懷中抱著孩子的婦人說:「請給我們講講孩子。」於是他說: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慕所生的子女。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他們與你相伴,但是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你只能圈囿他們的身體而非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的住所中,即使在夢中,那也非你所能觀覽的地方。你可以盡力去模仿他們,但是不要指望他們會和你相像,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在昨日停留。你是弓,而你的孩子是從弦上射發的生命的箭矢。那射手看到了無盡路上的標靶,於是他用神力將你扯滿,讓他的箭急馳遠射。你應在射手的掌中感到歡欣;因為他愛飛去的箭矢,也愛靜存於掌中的彎弓。

—— 紀伯倫《先知》

今天2015/2/28到人本高雄辦公室參加吳曉樂的新書發表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她一開場提到不可能存在一套適用所有孩子的教養系統。當下我想到教學現場也是如此,傳統講述法不可能適用所有學生,但我進一步去思考的是那麼鼓勵學生自我表達的翻轉教學呢?學思達教學呢?會不會也對某些孩子造成傷害呢?



當然不可能存在適合所有學生的教學法,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個人目前的觀察是翻轉教學等各種教學法應該還是比較能夠接納更多殊異的孩子,更能容允多元學習風格的孩子。




但不管採取何種教學法,教師都應該儘可能看見並設法提供每個不同學習氣質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而正是在這樣的念想下,學思達短講舞台上的許多老師紛紛開始了他的翻轉之旅。

因為這些老師在乎。他們在乎教室裡的客人,尤其是學習較為弱勢的一群。他們希望邀請這些學生也能參與課堂的學習,不是放空或放棄。

陪伴學思達短講講師準備的過程中,每每聽見她們分享她是如何看到原本羞於表達的孩子開始自信表達、原本在教室放空的學生開始參與討論,我看見講師們的滿心歡喜,我則是不由自主的落淚。

隨著翻轉教學的開展,我也慢慢翻轉了自己。我愉悅接納學生的表達,同時也試著接納學生的沉默。表達是一種學習,沉默也是學習的歷程。例如內省型的學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整理、收納他得到的資訊。我漸漸懂得他們的需求。

而過往的傳統講述法,大多數活潑好動學生的需求恐怕更加被漠視啊。另一方面,沉默的孩子也不見得就等於是內省型的孩子,我忍不住猜想更多沉靜的學生其實是受過傷的學生。沉默多久、觀望多久,會不會就意味著他的傷有多重,需要修復的時間就得多久。

但如果沒有翻轉,我們教師不再霸佔講台,這些猜想只不過是猜想,永遠便只是猜想...

豆媽在她的短講最後分享,她希望她的課堂是如同颱風眼那般的寧靜,也許她的學生走出課室就必須迎接一場又一場的青春風暴,但至少在她的教室裡可以讓學生們有一段安然自在的美好時光。(豆媽在試講時,講到這一段哽咽不已)




學思達的課堂,如果有個憧憬,應該也是如此吧。

***
父母是世上最難的職業,而且沒有任何職業訓練。開車需要駕照,需要考試,需要教練。父母沒有這些配備或準備,他們就成為父母了。

吳曉樂這麼說。



但並不是生了孩子,每個人就自動能當好父母。與會者問她,雖然她還沒有孩子,但還是想了解她對生養孩子的想法…

她希望有孩子。但希望用一種主人邀請客人來做客的心態邀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因為覺得這個家挺開心的,所以想邀請一個未來的客人來到這個家玩耍。做主人的請客,總是希望客人開開心心的,是嗎?做主人的,不會要求客人托福要考幾分啦,要求客人考試成績要如何如何,是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一些身為父母的讀者讀過她的書曾向她告解,他決定開始用對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但沒多久故態復萌,自責不已,半夜叫醒孩子向孩子道歉,孩子幾乎沒有感覺的就原諒了父母。但不會永遠這樣。

隨著子女的成長,如果父母沒有變,沒有修復關係,有一天或許就不能再修復了。那該怎麼辦?

父母不了解子女,子女不諒解父母。怎麼辦?也許不能選擇父母的子女真的很委曲,難道還必須說服自己「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嗎?

傷痕還在,還在心裡,你以為遺忘,卻仍在身體的深處。

一位被粗暴體罰長大的媽媽以為她忘了,然後有天因為孩子犯了錯,她手上的棍子立刻朝孩子飛了過去。她嚇了一跳:我以為我忘了,我的身體卻還記得。

傷痕還在啊。

她該如何面對那樣的父母?她又如何讓內在的小孩和父母和解?為何不是他們向我道歉!

其實誰先想開,誰就先行動。




或試著找到一個安全的距離,這裡的距離也許是時間,也許是空間。例如一個星期回去看一次父母。或和父母保持空間上的距離。畢竟我們都是子女,未來或許不會是父母。但抗拒或逃避卻可能讓我們成為我們的父母,無論我們願不願意。

為自己找到這樣的距離,只要這個距離能成全彼此、保護彼此,誰說這不是美好的和解。


誰先想開,誰就先行動。

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看見群星閃耀

有人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魚一生都會相信自己很愚蠢。





這句話提醒老師不要錯誤對待孩子們的學習特質。但也讓我想到老師何嘗不是常用這種眼光來傷害自己呢?




我們好像是一個認為自己不夠好的世代。



我們活在「與人比較」的時代裡,慢慢成長起來。



邀請老師們來學思達短講進行分享時,有些老師很客氣的說,認為自己還沒有資格分享什麼。其實不是啊。



好想提醒大家,如果我們都希望能懂得欣賞學生的多元特質與獨特個性,那麼我們更應該先懂得肯定自己和欣賞自己。相信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有值得分享的教學心得與生命故事。


幸好大家最後都願意前來分享,藉由大家的分享與對談一定可以鼓勵更多獨行的夥伴繼續向前走,明白彼此不孤單。

站上短講講台的大家果然呈現了這一切:

我們不必是第一。但我們都是唯一。世上只有一個這樣的我可以分享這些故事。






歡迎各位轉貼分享唷~~

感謝何耿旭老師全程攝影,余美雪老師後製上傳。

2015.02.13週五高雄瑞祥高中學思達短講影片總覽(可直接點選連結)


學思達短講第一場 蔡宛穎老師(高中國文)

學思達短講第二場 蔡宜岑老師(國中歷史)

學思達短講第三場 林晉如老師(國小綜合)

學思達短講第四場 林健豐老師(國中英文)

學思達短講第五場 王建正老師(國小數學)

學思達短講第六場 謝曉慧老師(國中地理)

學思達短講第八場 蘇澤宸老師(國中歷史)

學思達短講第九場 黃尹歆老師(國中國文 )

學思達短講第十場 蔡元忠老師(國中數學)

學思達短講第十一場 張琳老師(國中理化)

學思達短講第十二場 石佩蓉老師(高中音樂)

綜合座談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法律允許,道德禁止

國二某班的課堂對話...

課本上用和生重病的配偶離婚說明有些行為法律允許,但道德禁止。各組能舉例說明嗎?

來,第六組請說。比如說流浪狗被安樂死這件事。

我有點訝異。示意請該組的組長繼續說...

為何被抛棄的流浪狗就該被安樂死呢?為何不是抛棄他的主人被安樂死!(全班大笑)這種行為雖然合法,但任何生命都應該被尊重,所以我們用安樂死來解決問題,是不道德的。

我笑笑看著他。他是我很掛念的學生。也是經常出入學務處的學生。有時我責罵他,但看到他時,總是不忘和他哈拉幾句,然後告訴他,我對他的期許。真的,他公民段考分數進步好多。原因只是他認真寫考卷,沒有用猜的。呵呵。

別組有要補充或反駁的嗎?

好,第四組請說...

喜歡這樣的課堂水流。

我們試著用心教

師生問答之間,有時流暢,有時停滯。

兩年前剛起步時,總忍不住想推一下水流。

現在比較能看見了。會多等一下。多等一會。

實在不行時,才悄悄調轉船頭。進行另一段的對話。

對話之間、對話之外。都有學習的意義。

不是只有學生,還有我。

記得尹歆的分享,她曾提問:人生際遇四階段為何。她一直以為這個問題沒問題,進行了師生對話後才知道,問題大得很。學生不明白際遇是什麼。

學生沒有問或者不敢問。他們靜靜看著我們。像一波又一波的湖水盪來盪去。是,他們其實是課堂裡的湖水,盪來盪去,那裡都沒有去。

喔,船長!我的船長!

直到有天課堂上,教師停止了說話。看著,靜靜看著學生的臉、學生的眼。我們等待,我們提問。我們提問,我們等待。

我們試著用心教。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對自己所做的

有時在一些研習場合會遇到一些很認真的老師,閒談之中會問起,你們聽過學思達嗎?

她們會搖搖頭。

一開始我感到訝異。

後來能夠理解,我的關心不見得就是全世界的關心。

但我會好好邀請她們認識。

靜靜收起自以為是。

因為我不知道的是她為了能好好處理生命困境堅持走到這裡。

因為我不知道的是他為了能明白親子的困頓而持續自我探索。

因為我不知道的是他擔任認輔志工,一天又一天的陪伴學生。

她們的關心不是我的關心。感謝她們的分享,讓我看見她們的生命故事。

妳,就是我的家


讓我臣服。

訕笑可以成就一件事嗎?

當對方不懂,會不會善解一些,比較好呢?

而不是輕易把對方打成無知之士、自私自利之人,就算我們做得再多,可能也無法果斷認為對方什麼都沒做,而帶著情緒或嘲弄去看待對方。

過去,我曾如此傲慢,現在也常如此。

這段時間開始臣服。

開始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對自己所做的。沒有更多、沒有更少。

一個孩子一個家族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族的顯現。

長大後,我是我自己,也不只是我自己。

最近和一位友人的互動,讓我再次梳理自己的內心。和他的互動,我們夫妻一直很小心翼翼。

很怕踩到他的地雷。但我還是踩到了。苦笑。

之前說過,我也是這樣的人。

總是帶著很多情緒在生活。看很多事情都看不慣,不願理解他人的苦衷,全世界好像都是應該繞著我的價值觀來轉動。只有我的觀點才是唯一,表面上願意接受溝通,但其實只有我的想法才對。直到有一天我看見導師班學生的恐懼,我放下了。我想做一個好老師,但顯然的,我一直不是。

看見自己習氣的那一剎那,我試著問自己,曾幾何時我變成了爸爸?怎麼了?

小時候,爸爸睡覺時,全家會很小心翼翼,開門、關門,全家人都很小心。只要一個聲音,他一醒來,就會大聲咆哮,痛罵我們兄妹三人。

那一天看見導師班學生的恐懼後,我放下了。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

我一直怪責別人和我疏遠。其實是我一直疏遠別人。一直怪責別人錯認我難以親近,其實是我心裡有個心結無法親近別人。

那天,我在親愛的面前大哭、歇斯底里大哭了一場。

我想找個出口,我想為自己找個出口,我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路好遠,離出口還很遙遠,但第一次知道心真的可以這麼沉靜。原來我也有機會安頓自己。

不離不棄。

我會持續好好看護自己的一切,接納自己的善良,也接納自己的幽暗。

註:
專訪家族治療大師瑪莉亞葛莫利:真實做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我不夠好?



我不夠好。

許多友人在參加完一些心理療癒的課程後,多少會觸碰這個課題,甚至有人可以獲得線索與解答,因而釋懷多年的心結。

我是疏離者。

在二天的課程,參加小組或團體的互動時,我坦白向組員或學伴告解自己的狀態,不是不想投入,而是很自然的疏離著。不是刻意抗拒參與,而是內在一片空白。



心境是舒坦的,至少。

講師希望我們在課程中,多一點直覺、少一點思維,他帶領的活動目的多少也是在引導我們更容易抒發潛意識的部分。

這時,我讓自己什麼也不想。只是這樣,所以便是一片空白。


我畫的杯墊底圖


奇妙的是連二晚都做著啟示而富含意義的夢。

第一晚的夢是有關「控制」的夢。

一直擔心班級常規失控,我在夢裡崩潰、憤怒大吼。不是愉快的夢。有段時間沒做這個夢了。至少這學期,我調整了很多,比較能接納學生的狀況了。但為何第一晚的夢境又如此示現呢?

會不會我自以為的接納一直是壓抑。所以,遙遠的夢又回來了。

第二晚的夢是有關「我不夠好」的夢。

夢裡出現了一棟危樓,我要去觀課的教室應該在某層中,但沒看見他們。另外,夢裡還出現了前女友用水桶裝了藥包和食物送給我,顯然的,她成了我的照顧者,卻不願和我見面。

這個夢是有關「我不夠好」的訊息。我醒來的感受。

白天時,疏離。夢境裡,示現。

***

講師有句話,讓我很有感。

哪一種諮商師最適合我們?

他說,如果是他,他絕對會選他最討厭的那個。因為我們對他(諮商師)的厭惡裡,一定存在了某個很重要的課題。深深勾起我們的強烈感受。



我想起這一年我很討厭的浮誇二人組。吹噓二人組。

這段時間一直想到,因為我的生命裡還存在這些課題。我的生命裡出現過這些人,甚至這些特質如今就在我的生命裡、性格裡。

所以,當二人組出現在我面前時,我的厭惡有一部分來自我對自己的厭惡。

我不想接納自己也是這麼自大的樣子。

我不想看見自己也是這麼虛偽的樣子。

我不想承認某個部分的自己。


很棒的「自我探索」工具:角色樹

腦海有個畫面,印象深刻。是周星馳的電影「齊天大聖東遊記」,佛祖受不了唐僧碎嘴的刺激時,忽然大手一壓想殺害唐僧...

我直覺想到佛印和蘇東坡一屁打過江的故事。

這些人一直會在,一直在行騙江湖,其實沒有什麼。有些人看見了,也就經過了。

我卻還在洞穴裡。


很有意思啊。

***

隨著這兩天的課程。

又多認識了某一層的自己。

喜歡這樣的學習,

批判與理解。

接納與壓抑。

自在與慌張。


我比這一切多更多更多。

***

這是我想給自己和大家的新年祝福:

妳可以是一陣風、妳可以是一陣雨
妳可以同時擁有這二種狀態

妳可以飛翔、妳可以墜落
妳可以同時擁有這二種狀態

妳可以悲傷、妳可以堅強
妳可以同時擁有這二種狀態

妳可以熱情、妳可以冷漠
妳可以同時擁有這二種狀態

妳可以是沙漠、妳可以是雨林
妳可以同時擁有這二種狀態

妳可以脆弱、妳可以恐懼
妳可以同時擁有這二種狀態

妳可以分享、妳可以自私
妳可以同時擁有這二種狀態

妳可以是旅人、妳可以回到家
妳可以同時擁有這二種狀態




夥伴的留言


註:二天課程——


第一天
1、角色樹。
2、家族水族箱。
3、我的使命/家族的印記:我一定要、我必須要、我應該要...
4、自性:團體催眠。
5、需求「力量」:牌卡,找尋自我最重視的特質。
6、語言、非語言:有時專注的凝視(非語言)更勝千言萬語。
7、自性、核心:團體催眠。
8、你說我聽:兩兩一組。專注傾聽對方述說(兩人皆閉眼),不批判、不分析、不給建議,只給「我訊息」。
9、勇敢看見:學員A——我想你看見我的脆弱,我不想你看見我的恐懼。學員B——我看見你的脆弱,也看見你的恐懼。我看見你比脆弱和恐懼多更多更多。AB交換。來回至少五遍。
10、自由書寫:關於自由書寫這件事,我做不來,我是鍵人。自由鍵盤,我可以。



第二天
11、成長代價:團體穿越。不同年紀,帶著重要他人的關心、期待與指責長大。
12、允許兩極:三人一組。某學員先述說她的需求,另兩人再給她回饋。學員A——妳可以是沙漠、學員B——妳可以是雨林,AB(同時)妳可以是沙漠,妳可以是雨林,妳可以同時擁有這兩種狀態。三人輪流,每人至少十遍。
13、內在照顧:來唱兒歌吧~~團體催眠。
二天的心靈療癒課,快結束時,講師要學員兩兩一組,彼此各唱一首歌給對方聽。
講師建議我們最好唱簡單的兒歌,希望透過類似的歌曲製造情境讓彼此更容易感受每個人一出生時的純真無垢。
然後唱的人要睜開眼注視著對方,聽的一方要閉上眼睛好好感受。
我的學伴唱了小星星給我聽。
我很苦惱究竟我該唱什麼...
我只會一首。
旋律是港都夜雨,但我唱的歌詞是台語的數字歌...,也就是我用閩南語從數字1開始唱到100。
其他組隱約傳來啜泣聲,我發誓我的學伴有笑了一聲。因為我不敢睜開眼看他的感受。所以我只能猜測他應該有笑了一下下...
結束課程後,他問我究竟唱到數字幾...
我真的不是來鬧的。
14、彩繪心靈:曼陀羅/禪繞畫。
15、展望

我畫的禪繞畫,看了之後,很有成就感吧?你一定可以畫得更好啦!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我到底在氣什麼?


看著李崇建老師的短講讓人有感而發,他的題目是「從情感教育出發」。

短講中,他提到一位爸爸曾經找他協助,這位爸爸問他「我家女兒脾氣很壞,該怎麼辦?」崇建老師回他,一般來說,孩子的脾氣很不好,不出兩種原因,第一種是家裡太寵孩子了。一聽到這,爸爸連忙否認「我和太太都不會寵她。」崇建老師接著說,那就是第二種原因,父母有一方脾氣不太好。爸爸又否認。這時崇建老師請爸爸回想一個曾和女兒發生衝突的例子。

經過回想與老師的協助,爸爸開始察覺:女兒的情緒其實只是對應了爸爸的處理姿態。


元忠砡君家小哥哥的作品



這位爸爸從否認情緒到察覺自身情緒的存在,並能夠看見自己的情緒如何影響女兒甚至一個家。他看到了自己的盲點。

人要看見自身的盲點,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然不會叫盲點。也因為如此,人與人相處發生問題、衝突,我們總是指責對方。

很想問我的好友一個問題,不曉得你身旁有沒有這樣的一位朋友,和他相處時,要很小心、很花心力?

我相信答案一定是有,因為我就是你這樣的一位朋友。先謝謝大家長久以來的包容。

我想沒有人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一個讓人相處要很花力氣的人。但我很長一段時間,恐怕現在應該也是這樣的人吧。

我一直是難搞的人,甚至以前會以此為傲,認為這叫「做自己」。幸好這幾年多了一些些的自我覺察,因而多少看見了自己的問題,也想誠實且認真對待這份功課:做自己雖然不見得要迎合別人,恐怕也不是一直帶著負面情緒過日子。

舉例來說,這學期處理學生的問題時,我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到底在氣什麼?

試著搞清楚自己的情緒是從哪裡跑出來?以及這些情緒到底有沒有解決或幫助我看見問題的本質?然後,奇妙的事就發生了!以前很容易會造成師生對立的時刻,比較少出現了。

怎麼了?是因為我比較進入水面下的冰山來看問題了嗎?我的學生一樣會有問題,但當我的學生有問題需要協助時,我不再像過往直接處理學生的問題,而是會試著先安頓好自己、詢問自己,我生氣嗎?如果不是,我目前有何情緒?

也許因為我開始正視自己情緒的存在,所以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心沈穩許多,似乎也較能看見學生真正的需求和困難吧。

註:李崇建老師的短講,「從情感教育出發」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