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104學年度下學期觀課課表,歡迎前來觀課


歡迎各位熱愛教學的夥伴透過開放彼此的教室,讓彼此教學專業能更加成長。

我目前在高雄市英明國中任教,任教科目為公民。

我想打開教室讓其他老師、家長來觀課,主要是我認同佐藤學的觀點,公立學校的課堂應該對公眾開放,讓更多元的思考與對話得以透過公立學校來進行交流。

(請參見佐藤學「學習的革命」一書關於公共性哲學的說明。)

只要您對學習共同體或學思達教學有一點興趣,也渴望改變教學的可能,希望您來我的課堂觀課。彼此互相對話交流。

我想,相關的教學法(學習共同體/分組合作學習/學思達教學)關鍵應該不是技術上的困難,而是如何轉換我們教師的思維,如何思考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來協助學生學習、甚至自學。

以下是104學年度開放觀課的課表,觀課完的下一節即為彼此共同議課的時間,如果您不方便議課,請勿前來觀課。這是為了觀課後,彼此能有進一步對話共學的機會。




歡迎您的到來。如有怠慢之處,還請見諒。謝謝張輝誠老師的分享與鼓勵。


補充說一下,為何想打開教室讓人觀課,除了受佐藤學、張輝誠老師感召外,還有就是希望藉由教師彼此的教學專業交流,能讓更多的學生受益,重視培養學生思辨力這件事。

觀課須知:

1、請要來觀課的老師們至少前二天透過臉書或來信通知一聲,以便了解觀課人數或避免學校有其他安排,如調課,讓您撲空。

另外,也拜託各位觀課夥伴能先看過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學影片與資料或上網找一下「學思達短講」關鍵字可看到許多相關短講影片唷,對於學思達教學能有基本概念。

學思達教學平台

http://goo.gl/YPi9Yd

欲來觀課的朋友,請直接到英明國中警衛室換證即可入校(說明前來觀課)。

2、觀課時,請儘量於課堂鐘聲前入座。不要錄影、攝影。觀課請不要介入學生的討論。在不影響課堂活動下,如果老師們想近距離觀察學生的小組討論,請自便。

3、請不要帶禮物過來。謝謝。

4、我的上課教室在本校霑雨樓五樓E化教室五。

5、如無法到現場觀課,也歡迎彼此在網路上交流。

6、觀課後請mail觀課心得給我,以利我了解該堂課老師們觀察到之收穫/疑惑/建議,夥伴們的回饋與討論是我寶貴的成長機會,我的e-mail是fianse.kuo@gmail.com。

信件主旨內容:您的姓名+觀課心得+觀課日期即可。感謝。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環境教育學思達

不久前參加環境教育工作坊,感謝志男和姵晴老師願意給我分享的機會。讓我將參加研習的心得具體化。姵晴老師還笑著說,沒有給郭老師任何講師費唷,是郭老師自己想分享的。

哈哈,我可以佔用半小時和老師分享已經是意外的驚喜了。來當學員竟然還可以上台分享。真的很感謝主辦單位。

我花了半小時和現場約30位的老師分享,如果是由我來引導學生關心環境議題,我可能會如何做。

也順帶和老師介紹「學思達教學法」。只要有機會總是要推廣一下能讓學生投入學習與思辨的教學法。

對我來說,如果我希望學生關心我的關心,那麼 我必須先關心學生的關心,以學習者中心做為課程的出發點,是我經常自我提醒的一件事。


而要讓學生真正投入學習當中最好的方式,是引發學生的好奇。不只是活動、也不只是分組競賽,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天生的好奇心,其實只要引導學生去思考,他就會投入學習當中了,除非他的好奇心被抹殺了,例如在座的我們。(現場老師笑)啊,開玩笑的。


換句話說,我想表達的是無論什麼學科,或許有三件事都值得教學現場的我們去好好思考一番:

1、教什麼好?例如環境議題這麼多,到底要教什麼?

2、有教就好?我們的教真的是有效傳達給學生嗎?學生能深有所感嗎?我們的教會不會只是一種自我安慰?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

3、如何教好?教師先有感而發!也許這個文本/教材/學科,我們教師必須先有深刻的觸動吧!只有我們深深著迷於我們想傳達的知識概念,才可能打動眼前的學生。

好,接下來,我想利用昨天傅老師精采的分享裡,讓我最有感的一段來抛磚引玉。

昨天傅老師提到的輻射井和伏流水真的讓我很有興趣,所以一見到我家馬老師,我忍不住和她分享,對了,順帶一提,我是宅男、她是宅女,朋友有時會戲稱我們是宅配夫妻(老師們笑),還上網查了許多資料。




請大家先看一段影片。(中天電視有關伏流水與其運用的介紹)

這個四分鐘的影片會是我上課會用的教材或文本。通常我準備的影片不會超過5分鐘,畢竟上課時間有限,所以我準備的文本,我會再三思考為何要用這文本(活動、影片、講義),試著不斷和它對話,對話的結果通常就是「課程引導問題」的產出。

所以學生在看影片前,我會告訴學生要回答這些問題,讓他知道要看哪些重點或閱讀哪些重點,而不是讓學生隨意的看。

就這段影片來說,我的具體問題會是:

1、台灣為何會缺水?
2、什麼是伏流水呢?
3、為什麼要取用伏流水?
4、如何取用伏流水?

藉由這些具體問題確認學生有掌握到文本的基本知識。但如果要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不能只有這些具體問題。我要試著找到這些問題的上位概念,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同時,也因為我現在比較著重培養學生進一步的思辨能力,所以我會經常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設計單元問題。以前,都是由我問問題,現在我已經開始訓練學生去問問題,去問出好的問題。例如,以這個課程來說,我會這麼做:

請各組設計出一個「為什麼」的問題!

當然學生可能會設計不出來,所以教師要有備案,我們要試著先思考或示範什麼叫好問題。那麼,請現場的各位試試看,就近找夥伴討論二分鐘,看完這部影片後,影片裡有沒有什麼地方是強烈引發你的好奇或困惑的?想進一步了解的?

有老師說,為什麼伏流水的水質比較乾淨?我先感謝老師的回答,簡單回應後,再詢問有沒有其他老師想分享的?

另一位老師主動舉起手。來,請說,她想提問的問題竟然和我不謀而合!

「為什麼屏東來義早就這麼做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為何政府不這麼做?卻老是選擇蓋水庫?」

太棒了。我忍不住為找到知音而鼓掌起來。

另外,我還設計了另一個單元問題:

「為什麼不先了解另外其他18個缺水國如何做?」


現場許多老師點點頭。

最後,我還會思考透過這個有感的課程教學後,學生到底應該學到什麼核心能力呢?我刻意停頓了一下,緩緩表達我的觀點:我們到頭來都不可能永遠陪在學生身邊,有沒有可能透過有限的課堂時間,我們能給予學生一種觀點、視野和能力,不論他遇到什麼樣的生活困境、生命難題,因為他學會了這些能力,他能為自己找到答案呢?



所以藉由這個教材的課程設計,我想問學生的核心問題或許是——

「我們如何真正解決身旁的問題?」以下是我想像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回應。

1、提出關鍵問題/找出真正的問題
2、蒐集資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3、永遠要對政府保持適度質疑
4、公民的監督與行動是必要的


如果我的學生能藉由上述幾個層次的問題而有這樣的回答,這不是很美好嗎?再次感謝姵晴和志男老師給我這個分享的機會。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再見了,魯蛇?

今天邀請我家馬老師來看我們上課。

高師大師培中心教育社會學的一堂課。今天才開始讓學生上台報告,之前幾週我先引導學生學習設計課程引導問題,並共同學習一些教育社會學的概念工具。

今天讓學生上場囉。

兩組學生的報告都很精采,也頗能帶領班上同學共同討論與思辨。

馬老師看了教社同學的表現後,覺得未來她也要引導學生這麼做(設計課程引導問題並帶領同學討論)。

今天我還和報告的同學借時間,沒想到大家都很想搶話語權。結果還是沒借到,但小組的表現真的很不錯唷。


是我今天用來和學生討論的問題照片。
加碼演出的還有兩位學生。

一個是上過我教學原理課後,自願來當我助教的瑀玫。我請她以觀察員的角色給我們班一些回饋。她提到知識、生活都是一個大媒體,我們會不會在無形中都被同化了。所以像是性別平權的覺察,我們都還有一段路要走。

另一位是宏恩。我請他為我們上一堂環境教育,談談人和土地的關係。他有專業生物系的背景,而且還針對小學生設計了相關的營隊,讓我非常敬佩,所以在上個月就請他考慮一下和教社的同學分享。

沒想到這份額外增加他負擔的請求,他真的做到了,而且今天的分享實在太精采了。

我忍不住拜託他,如果他不介意請他和全班同學分享他的投影片。

事實上,我想要利用他的投影片將他引薦給傅志男老師和李姵晴老師。

陳宏恩真是很棒的講師唷。


我為了感謝助教瑀玫和宏恩的加碼演出,特地請她們去吃晚餐。

最後,讓我引用教社學生的一段話來作為結語:

1.每個禮拜都感覺開啟了心靈之眼,腫麼破,在線等挺急的。
2.上課時都像時鐘被快轉,一下子就放學時間,超棒的(被打)。
3.覺得自己根本話嘮,挺對不起組員還有老師同學們XD。
4.有種想推薦身邊有修師培的同學,集體來報名這堂課的衝動。

謝謝教社的同學,我也有相同的感覺,每週四小時的課時間過得好快。謝謝妳們。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人本火種教師營可以更有高度

人本火種教師營其實和一般的教師研習品質差別不大。

讓我省思的是為何這三天的情緒愈來愈糟?

馬老師是在第二天爆發。

講師的大言不慚,講師的精采講述,講師的深切自省、講師的結構鬆散,不同講師的教學呈現其實都在這三天出現了。

和一般的工作坊差不多,對於一個熱愛教學的我來說,這原本就是教學常態。只要教師在乎教學專業就好,不要以一時之間的教學失常過度自我苛責或要求對方即可。那我為何會愈來愈有情緒?

從第一天史老師的大放厥詞、自我矛盾,請來對話的與談人準備不一,到最後學員上台分享報告的狀況,我看到了好與不好。

為何我會愈來愈有情緒?我一直在思索到底是什麼情緒?是因為花了可觀的車馬費、研習費與住宿費卻只得到這樣的品質嗎?但我不是也了解這就是總是有好有壞的教學常態嗎?

是因為主辦單位一直宣稱他們是如何有感教學卻輕易否定其他老師的努力嗎?同時,他們的研習水平和一般研習其實一樣!

事實上,我看見了身邊老早就有這樣的夥伴,她們不斷的精進與自我省思。分組也好,學共也好、學思達也罷,或有感教學法(?),一個在乎教學內涵的老師都必然會不斷成長學習與自我追問。

是因為看見現場許多講師輕易且大力的否定其他教師的努力,尤其某講師否定的老師正是我們認識的友人,更因為信任和說服不該只單向呈現或選擇性呈現嗎?

比如看重學生的良善,卻看不見其他老師的。

比如珍惜學生的亮點,卻刻意漠視其他老師。

對我來說,人本這個團體,我一直是敬重有加。即便此時此刻,依然如此。

但作為一個關心教育的專業團體,他們在營隊的表現高度真的不必如此。專業的部分應該再多確認才是。

舉例來說,一小時的課程分享,花了20分鐘在講題外話,攻擊對方,故作專注認真去引導全體學員去嘲笑論斷對方(我的友人),最後再草草結束分享,再一直說自己的時間掌控沒有很好,這到底算什麼?

不就像一個老師在課堂上隨意的批評某政治人物(欠缺脈絡),例如深綠老師大笑柱柱姐,讓全班一起公幹柱柱姐,最後才驚覺正課來不及上,草草結束那樣嗎?

其中幾位學生提出質疑,班主任趕緊跳出來說,啊,這是我們很期待看見的衝突。

太令人失望了。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同情的理解:參加人本火種教師營有感

火種教師營第二天第一堂課,是板橋高中歷史科黃惠貞的分享。

由史英擔任主持人/與談人。

相當精采的兩個小時。

一開始黃老師用了一張台灣文化協會成員的合照詢問現場老師,大家看到什麼?這些人當時在想什麼呢?這些人想的都一樣嗎?這些問題引發大家的強烈好奇與討論。



透過這張照片和一些問題展開她的課程分享。分享中途,史老師適時提醒黃老師要與學員對話、或讓學員提問。

所以我把握機會提了許多問題,例如妳如何發想這一課的課程設計呢?為何能如此切入這段歷史?以及作為一個歷史老師,最想給學生的能力是什麼?

其實上述幾個問題是依據她精采的課程分享而提出,她說,歷史老師似乎總是讓其他人感到不安的人。我忍不住回應她,並不是所有的歷史老師,應該是只有懂得思辨的歷史老師才如此。

呵呵,無形中似乎把「讓人不安」變成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了。她了解我的問題後,也因為史英協助她理解我的問題,她思索了一下,試著回應我,可能因為從小到大,她所接觸的歷史老師都是比較重視思辨的老師,最重要的是師培過程中教育社會學或社會學給予她的學習歷程讓她變成不太一樣的歷史老師。

例如她會運用三把刀——種族、階級與性別——來理解現代史。

也許面對台灣史,因為還有轉型正義的部分尚未處理,所以也包含世代正義的問題。也是她希望給予她的學生在學習歷史能掌握的概念工具。

太精采了。

透過她的分享,讓我對台灣的現代史脈絡有個較透亮的認識(史英語),真的很開心受益好多。進一步的,透過這些概念工具就可以協助學生建立理解1920年代日本人這個概念到底指涉為何?當時所有居住在台灣的人民其實都是日本人啊,只是區分為本島人和內地人,但本島人的思維都一樣嗎?內地人在乎的價值觀都一致嗎?二者彼此就是互相對抗的嗎?讓學生試著找出一種看待當時各團體的分類框架。




更重要的,為何學生要學習這段歷史呢?

經由黃老師的分享帶領,我想我理解了二件事。

1、藉由這段歷史文本的課程,讓學生學到看待歷史、處理繁雜史實的重要概念工具,例如理解這段歷史的三把刀:種族、階級與性別。
2、為何要學這段歷史,因為理解了這段歷史就能理解台灣此時此刻的處境,例如為何國民黨、民進黨以外的第三勢力無法整合。

我最後一個問題是那麼作為一個歷史老師,妳最想給學生的是什麼能力。

她的回答是「同情的理解」。例如日治時期的慰安婦到底有沒有自願?就史實而言,確實有自願應徵這份工作而來的慰安婦,但這樣就算她自願而來的嗎?例如她是為了養活五個子女選擇這項工作。請問這算自願嗎?而面對這段歷史只是討論自願與否嗎?

讓我想起上週為高師大師培生上「教育社會學」時,我利用導演柯妧青拍攝的紀錄片《她們的故事》(片段約二分鐘)和導演受訪的文字記錄,針對下文詢問學生一個問題:


——柯妧青坦承她們這樣的反應與她一開始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我本來預期她們會對資方批判。但幾乎很少人會講到這個,以前的人是不太會抱怨的,認為去做就對了,當時的人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她們會認為就是必須這麼做才能生存。但是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認為社會需要改革的人的眼光去看,很多東西其實是很不合理的。」——

導演柯妧青為何有此體會?她的說法有沒有回答我們之前的疑惑/問題?之前我們討論到為何紀錄片受訪的她們對於當女工這麼懷念、這麼開心?為何沒有我們預期的異議?

以下附上高師大林佩珊同學上完我這幾堂課的心得:


兩週學習勞動教育下來,在勞工所面對的問題上反思並期望能接手的去教育下一代的課程內容真讓人感到有如醍醐灌頂。 以下為一些重點整理及回饋——
Δ 「她們的故事」是部記錄台灣三十年前女工的勞工歷史,那個單純沒有什麼娛樂的年代,女工們大多是自願去加工區上班,回憶起來,她們甚至帶著溫柔又肯定的神情,因為她們不願被當成家中的閒置人口;但以現代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她們在被剝削之下,女工並不會為自己說話,還仍然抱有感激的心情。 激進的現代人如我,忍不住想說她們好像有類斯德哥爾摩症,如同長輩說的:被人賣去還幫人家算錢。 令我有點毛骨悚然。
Δ 堅定陪伴的明佑同學提到很有趣的比喻,他說我們的教育方式很像老是想裝滿一壺水,其實應該要做的是點亮一盞燈。 這時老師回應說裝滿一壺水是不是就是沒有給我們的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這樣的反省真的很受用,當了十來年的老師去年再回來當學生,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我可以更貼近學生一點,期望更可以用開闊的角度來看學生的需求。 老師很幽默的說,不要你很用力的同時,對方卻很受傷。 這真是我們需學習跟體察,有關「力道」的智慧,其實又適用在各種人際關係上。
Δ 「勞工」vs「階級的翻轉」是不是只是癡人說夢? 老師所分享的BBC紀錄片(56up)和連結的一篇漫畫都說明,想(透過教育而)翻轉是不可能的。 或許芸芸眾生中總會有那幾個成為名人或著名歷史人物的例外,總而論之以統計學來說,翻轉不了的仍佔大多數。 以個人的成長背景來說,我必須很苦澀的說自己有切身體會到這樣的社會經驗。 學者說,教育是不容易改變社會的,最大的影響還是要從家庭教育做起。
Δ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中會產生「關廠工人」? 我的聯想及回答是,「她們的故事」中加工區的女工們,有如被單單當做「工具」般的生產機器,若不幸發生從前那樣嚴重的職災,她們或她們的家人有只能默默的認了,所有的苦往肚裡吞。 我想分享的是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來看看在科技公司工廠上班的作業員或是工程師的境遇如何,我的一位小學同學後來高中讀雄女,長大後和當年讀雄中的同學聊到說,一年到頭穿著防塵衣工作的他有次跟妻兒在外用餐,跟以前的一位舊識共同發現,原來彼此都穿著防塵衣一起當同事很久了,在那次的巧遇對方把雙手圍住他的眼部才認出彼此,當下兩人只能苦笑。 在課堂上的討論也聽到說長年累月穿防塵衣的人可能需要包紙尿布。 我的同學跟我分享,他們錢賺的再多有什麼用呢? 卻被剝奪了生活品質。 於是可以讓我研判這五十年來我們的社會養成顯示出,我們仍然不太懂得為自己的權益爭取些什麼。
Δ 最後想引申並運用老師在課堂上說的(謝謝老師),自認為生活在民主社會的我們都知道的簡單道理,「少數服從多數」;然而當我們擁有開闊的心胸可以更進一步去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有可能在我們的社會推動「多數尊重少數」,廣大的勞工跟沒有選擇權的弱勢者,才能活在公平與正義的社會中。

再回到黃老師的這堂課,透過史老師的適時提醒和黃老師的熱情與魅力,二個小時的研習課程卻罷不能,一下課好多老師立刻圍繞過去繼續和黃老師交換意見。

對比昨天上午的三小時,今天上午的二小時收穫甚多呢!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專注的學習:Susan Chai老師的觀課心得

Susan Chai老師的這篇觀課心得讓我心頭暖暖的,謝謝您。

Susan Chai老師的觀課心得

授課老師:郭進成老師
觀課者:Susan Chai
觀課時間:104/08/6(四)
觀課地點:高雄市英明國中E化5教室

這篇觀課心得要從我自己說起。

十幾年前取得教師證以後,為了照顧孩子,這張證書就一直躺在抽屜最底層。直到最近幾年孩子長大,我才翻出證書和其他學歷證明,出道當菜鳥老師。

從做了十幾年的家長身分,轉換成學校裡的科任老師,學校裡的教育風景對我來說很是震撼,尤其是老師們對違規學生的處罰方式。但是我在家裡養成的"尊重"作法的確也為我的教學帶來某種程度的災難。

學校裡熱心的資深同事多告誡我要兇,這樣才能管控好班級秩序。雖然心底有微小的疑惑聲音,這個暑輔我還是照著同事的建議,果然有君臨天下之感,說實在的,也有些小小的成就感。

但是這次觀課和課後與進成老師的一席話,讓我更肯定十幾年來我帶領自己孩子的態度,同樣可以用在學生身上。

我在觀課過程中看見老師真誠的關心學生未寫作業的困難,同時也讓他們有機會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因為同時觀了兩堂課,因此也看見老師靈活的運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情況中處理同一個問題。

第一個班級未寫作業的人數超過班級人數的一半,因此老師讓全班一起討論如何克服困難,完成作業。第二個班級只有少數同學未完成,老師請他們在小組中討論如何克服困難,因為小組中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有成功的經驗。在這個過程裡,老師並未提供任何標準作法,完全是同學自己討論出來的,有的做法連我也自嘆不如。

我也看見整個課程的氣氛是輕鬆的,有韻律的,像一首輕快的華爾滋。沒有人不時喊著"安靜",也沒有孩子因為一時太興奮大笑而遭到斥責。討論的環境是安全的,發表的同學是被鼓勵和肯定的。當天甚至有一位同學願意和全班分享他家裡的一些情況,坐在後面的我聽著,竟差點滴下兩行淚〈其實那天有好幾次,我都得努力讓淚水不要從眼眶裡掉出來〉。一節課能與學生的生命產生連結,是多麼難能可貴!我想老師的生命經歷與反思,也是課程的資產。

因為在觀課過程中並未看見有任何學生表現出不宜的行為,所以在課後我請教老師管理班上秩序的問題。老師的回答讓我有新的思考觀點。進成老師說,聚焦在深入的分享,自然就有紀律。也就是說,紀律不是焦點,而是學習的副產品。這就回歸了我一直以來學到的觀點:沒有人〈孩子〉是不愛學習的。我自己的女兒有語文學習上的困難,以致於幾乎影響她各方面的成績表現。她國中時,幾乎不能理解國文和歷史老師的授課。但是這樣的孩子,在我們努力陪伴和幫助下,她現在仍然喜愛學習。

在教書的第一年裡,我看到很多孩子是被逼著讀書的。我想,我要逼著他們讀書嗎?大家都跟我說,這樣對他們比較好,我很猶豫。這次觀進成老師的課,彷彿打了一劑強心針,有一位老師活生生在我眼前示範了讓學生投入學習的過程。

我知道除了真誠的心和溫暖的態度,還要有深入的備課和經驗;但是有了典範,讓我可以在實行的路上有安全感和目標。

我要謝謝進成老師和所有無私分享的老師們。您們對教育的熱情和反思是啟發新進老師的能量,無私的分享是我最大的幫助。

謝謝您!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多給學生機會:高師大黃寶億同學的觀課心得

進成案:寶億同學連續幾週都入班觀課,始終保持相當高昂的好奇與專注。透過他的文字記錄,讓我受益良多。

高師大師資生觀課心得
高師大教育三 黃寶億
觀課時間:104/08/5(三)~104/08/6(四)
觀課地點:高雄市英明國中E化5教室
授課老師:郭進成老師

本週進班觀課,不僅讓我感受到郭老師認真用心的教學熱情與專業,也讓我感受到學生們的豐富想像力與創意,在課堂中的師生問答互動、用心的班級經營與輔導中,譜出了一首貼心而具潛力的美妙交響樂曲,優化學習氛圍。

一、 課程設計與教學

在觀課結束後,很感謝郭進成老師於議課時分享自己的教學歷程與備課方式,在郭進成老師的公民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歷程十分貼心而具自主性,老師建構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文化,每一堂課在反覆經歷【教師提問→小組自學→小組討論→師生互動問答→澄清總結(師生)】的流程,並視情況加以循環、補充後,進行螺旋式的課程,教學歷程中讓學習成了小組學生的任務,每位組員都應負學習的責任,促進同儕間互動交流,學習合作技巧,並能有助於學生學習較高階的能力,擴展學習成效。

在備課方面,郭進成老師認為完整的備課是需要課前備課(靜態備課)+課程進行中的備課(動態備課)才算是完整的備課,在提問方面,具體問題(記憶、理解)是為了回達單元問題(應用、分析),單元問題是為了回答核心問題(評鑑、創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應把握時間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批判與省思的能力,培育「自學、思考、表達」之知能。



二、 班級經營與輔導

在學思達翻轉的教學中,要維持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良好的教學模式,班級經營是教師不可或缺的重要專業能力,在我觀課的過程中,觀察到郭進成老師有許多值得學習的班級經營技巧,老師認為「正向提醒」之功效遠大於權威責罵,而且讓同儕示範實作的功效常常比教師獨自教導好幾遍,因此,當遇到同學回答不出問題時,老師往往會透過兩個方式應變:(1)簡化問題、(2)讓同組協助共同回答,此外,取得學生的認同與了解其立場也十分重要,所以老師會視學生的情況,若學生身體不舒服或心情真的不佳時則會先請學生休息或調整一下情緒。

S:不發一語(因剛剛被其他課老師罰踢鍵子而情緒不佳)
T:你剛剛有答應老師若沒有完成作業則必須回饋,對不對?
S:恩(點點頭)。
T:好,那妳先調整一下心情、專心聆聽,等一下再問你,好嗎?
S:好(點點頭)。

在這情況中,我認為郭進成老師處理的方式很恰當,透過與學生達成共識,也同理學生的情緒,給予學生調整的時間、空間與機會,不僅不會讓學生感到不悅,也可讓班級討論繼續進行而不會就此停擺。

「當學生無法達成老師要求或標準時,老師再教一次就好啦。」,聆聽完這段話後,發人省思,學生的個別差異與程度不同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但身為教師的我們除了應該根據學生個別差異調整教學外,更多的是耐心陪伴與給予機會,如同郭進成老師所說的:「沒有學生天生想當大哥大姊,而是有人逼他/她這麼做的,因此老師應多留給孩子機會/一條路走」,此外,教師本身要對自己多一點欣賞與肯定,如此一來,才能欣賞孩子。



在郭進成老師分享的引導123法則中,可區分為以下三種引導:

引導1:核對訊息、接納現況

在接收學生的行為表現訊息時,教師應核對訊息、接納學生學習現況,但先不要將情緒急於表現,以免造成誤會或學生更大的反彈。

引導2:典範帶領,分享自我

對學生而言,老師是一成熟典範,應帶給學生穩定的力量,老師分享自身的生命故事、良師典範,將能有助於學生成長學習。

引導3:尊重決定、支持陪伴

教師應尊重孩子的決定,營造信任良好的師生關係,給予孩子支持的正向力量與建議,適時伸出援手,有時老師的一句話、一舉動、一信念將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教師是少數能影響人一輩子的志業,在聆聽老師的分享與實際進班觀課後,我贊同也深刻體會到這樣的法則與信念十分重要,透過良好的班級經營與輔導,建立師生互相信任的環境後,學生將願意在討論中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也願意開放自我、關懷與尊重彼此,提升討論的深度與成熟度,我認為這是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我也期許自己未來除了充實、學習課程設計與有效教學相關專業外,也能學習、具備相關的班級經營與輔導專業知能,營造具備信任、關懷與尊重的師生關係與班級文化,成為一位可以被學生信任、溝通的良師。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上天不會給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

今天一上完課立刻和親愛的去看期待已久的腦筋急轉彎。原來不知不覺,我竟然已經等了快八個月。

很欣賞這部影片將我們內在的種種情緒一一擬人化。這精采的刻畫讓我聯想到這段時間一直在玩的三國線上遊戲「大皇帝」,也是有類似的感受。角色必須升級才能挑戰另一級的關卡,如果沒有升級的話,就只能不斷應付相同的挑戰。某種程度很像人生啊。

記得彭渤程老師曾經說過,上天不會給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很喜歡這句話。我將它理解成,如果問題太難,可能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或應付不了,擔心也沒用,如果問題剛剛好,我們自然能夠解決,根本不用擔心。

這段時間遇到一個很棒的朋友蘇老師,她也來旁聽我在高師大開設的教育社會學暑修班。

因為她是能量很強大的夥伴,她忍不住問我,我這樣的授課方式會不會活動太多、討論太多,不夠深入課程。

其實我也在反省和學習與調整。想了想,我試著回應她,一方面經過和同學的相處對話以及考量我一開始設定的課程大綱,所以我比較在意師培生能不能經由這門課對於社會和未來要面對的學生能多一點覺察,一種見樹又見林的覺察。

可點選照片,看預告片。

對我而言,這門課的核心價值是同理心以及一種社會學的理解和想像。我們藉由這些活動慢慢的一起思考。如果覺得不足的地方,我再透過自學講義的編寫來引導補足即可。

小組的對話與討論失焦?這會不會意味著他們還在學習的歷程呢?教師倒是可以自省,如何透過課程節奏的調整讓討論更深入一些。其實不要說大學生了,很多時候學校的行政會報,大人們的會議討論更像鬼打牆吧!這難道不正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這樣的可能,會不會好好討論一個議題其實需要許多許多的練習或學習呢?比如說,我的國中學生經過二年學思達後,孩子的思維和談話真的進步很多。

所以,當師培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本身就是一個很可貴的學習過程。需要我們等待,或需要我們去引導。

我還在學,也可以學,也願意學,所以我想,持續的實踐會讓師生彼此的課堂品質漸入佳境的。

回到這部影片來說,沒有一種情緒是沒有價值的,任何一種挫折也都是美好的資產。我們都不會故意讓自己失敗,我們都是在當下盡力而為。這樣就好,我喜歡現在的自己,喜歡對人多一點耐性,對自己也多一點包容。因為這樣,路上繁花盛開也好,風雨交加也好,每種滋味都令人再三留戀。

謝謝妳誠摯的提問,蘇老師。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學思達備課最大的挑戰

課後服務——來自某縣市高老師來信詢問,今徵求其同意,轉貼如下:

高老師問:

郭老師我又來吵您了。

暑輔這三週以來針對九年級學生進行學思達,90%的學生都非常投入。

我也親身體會到您說的"看到許多學生的手扭來扭去"(舉手爭相搶答)的那種成就感,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所以開學後我想全面對我施教的班級實施。

但是最近在準備比較利益法則這一個單元的提問單時遇到瓶頸,過去我都是先複習機會成本概念,然後用課本或習作例題講解計算的方法和步驟。

但是如何用學思達的方式上這個單元讓我苦思良久,只好再次向您請益。

請問您如何上這一個單元?尤其是前面計算的部分?

謝謝您的指正






進成回:
我會簡單講解過一遍(比較利益)之後,請學生利用課本給的習題,讓各組討論計算。
計算完畢後再請各組將小白板貼到黑板上,讓學生互相觀摩,再透過師生問答告訴大家正確的解答。
另外在複習機會成本的時候,我會讓各組先討論一下什麼是機會成本。
請他們說明並舉例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就每一組都分享一下,如果時間不夠就抽幾組來做分享。確定學生了解什麼是機會成本,要求學生舉例的原因是希望他們用理解的方式來說明。
確定學生沒有問題了,那麼就開始請學生自學比較利益的概念。再請學生回答它跟機會成本的關係。


高老師回:

謝謝老師詳盡的說明,真是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

原來小白板也可以這樣用啊,用學思達上課後我發現備課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如何跳脫過去傳統講述法的窠臼。

還有如何流暢的讓學生們在不同的提問和活動中保持學習的動機,自己要設想很多套不同的劇本、臨場反應也要加快。

啊~~挑戰挑戰

再次謝謝老師無私的分享和提點,連前面機會成本觀念的串連都一併替我設想到了。

至於分享在臉書上...可以啊
只是希望匿名
剛開始嘗試
希望給自己多一點的信心和經驗累積
再次謝謝您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北風與太陽

如果孩子沒有過太陽般的對待(循循善誘),她會把生命裡北風的凜冽(責罵羞辱)當成溫暖日照。

這是因為還有人在乎我們,仍有人關愛我們。

這個孩子是我們。


我們長大了。有些沒有。

幸運長大的我們於是有著懷念、有著傷痕,複製了一些身體深處的記憶繼續對待我們的下一代。

可是我們沒有能力想像。

我們沒有能力想像另一種形式的關愛。那種關愛不太像北風,比較是一種秋日裡陽光那樣的關愛吧?

這樣溫暖至極的關愛,我們是無法想像的。

讓人感佩不已的是這樣的大人們。

這些真正成熟的大人們。他們有著傷痕,卻努力照看著下一代的我們。用他們最溫柔的方式支持陪伴著下一代的我們。

然而我也慢慢流下了淚水。為這一代的我們。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可愛陌生人

暑輔,和學生討論新移民和移工的議題(感謝雲林二崙國中張碩玲老師的分享)。

我先透過課堂兩個相關影片(可愛陌生人、媽媽的故事)的觀看與問題討論,之後請學生結伴主動去和一位新移民或移工(看護)聊天即可,訪談後,還要和對方合照。聊天的內容都與課堂影片相關。




這個陌生的情境(學生主動去訪談可愛陌生人),也是讓學生去設身處地體會可愛陌生人(新移民、移工)的些許感受。

可點選照片,看影片

可點選照片,看影片

這份請學生去訪談新移民或移工的作業,引發觀課老師的好奇,問我:學生都會完成嗎?我的回答是,其實就算沒有完成,至少我的作業會讓學生開始在意。在意身邊的可愛陌生人。如果下週回來,他們真的沒完成,我再詢問了解為何沒完成。這個過程,學生會有壓力(動力),但我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多點在意,多點關心。

沒想到這一週學生回來分享,每班都有學生完成了。當然還有大部分的學生沒完成,所以課堂上我再利用一些時間和學生討論為何沒有完成。可能的困難點是那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找不到訪談對象。
各組開始集思廣益去發想哪些地方比較能找到這群朋友,有人說,大型的教會、醫院、安養院、市場、公園、夜市,還有特色料理店等等。

2、沒有時間去訪談。
可以找大樓、住家附近的看護。或找有特色的小吃店用餐再訪談裡頭的移工。

3、對方拒絕訪談。
學對方的語言和對方打招呼、請認識的朋友介紹、準備一份小禮物、用誠摯的態度...。

透過這些問題與討論,我和學生都學到很多。搞不好這是他們暑假最印象深刻的一份作業呢。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蘇韋菱老師的研習心得——桌遊融入教學

【學思達‧參與】2015.07.06桌遊融入教學(下)──郭進成:桌遊教學說明、歷史戰艦、臥底對決、Hit or Miss、機制機智

這是積欠很久的下集心得,所以算是回憶錄了嗎?(誤)

在第一次的觀課經驗中,進成老師在課後的討論與總結,精闢、精彩也動人的深化能力,讓我非常的驚艷,許多在觀課過程中沒留意到的小細節,經過後來進成老師的點析,才意識到原來我竟然忽略了這麼精彩的片段,也慶幸有留下來交流。因此,在提問、點析、深化、分析、總結非常精彩的進成老師,會如何將遊戲融入課程之中,又如何讓課程不僅停留在活動的有趣淺處,而能夠被深化思考,甚至引起課後的反思,成了我非常好奇之處。

【桌遊教學說明】 

課程一開始,果然很有郭老師的風格,大刀直接切入核心重點:為何要 遊戲/桌遊/機制。

(一)為何要利用桌遊的遊戲機制來進行教學?
(二)如何將遊戲的機制運用在教學上,以達到教學目的?

進成老師首先舉了一個教學狀況:

【狀況】台上在分組報告ing,台下做自己的事情。
這個狀況隨時可以在教學現場上看到,無論是「老師講授」、「同學分享」、或者是「分組報告」的教學機制,都可以發現往往都只有「負責說話」的那個人是這堂課最專心、最有興趣的那一個,其他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分散注意力,各做各的事情。

【方法】交與任務、拉回注意力
而改善的方法,就是「給予任務」;比如尋找台上講授者的優點,並給予回饋,來讓學生聚焦注意力於台上。
進成老師點出,這種狀況便是學生所傳遞的【訊息】「學習程度差」或「沒興趣」,而在將遊戲機制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就是為了解決學生所傳遞的訊息,來調整課程氛圍,重新凝聚學生的注意力。

因此,在原本就有的教學機制(講述、分組、考試、加分……)中融入遊戲機制,是為了能夠:
1、誘發學生 自主學習的動機
2、開啟學生 自主表達的動機
→組的合作,在互助的協助下所帶來的安全感,可以讓程度較差的同學,也逐漸在互助合作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思考,並在表達上有所依據而願意「開始」參與表達。
3、引導學生 各組互動的動機
→透過「任務」的設計,可以避免只有報告組聆聽的問題,也可讓報告組學習到如何讓台下的同學對於該議題也有興趣的報告方法。
4、建構一個 師生互動的動機

因此,桌遊融入教學,只是運用若干的桌遊規則,讓教學現場的配件被更有效的運作起來。
→桌遊只是遊戲的一種形態,而遊戲機制也只是教學機制的其中一種,所有的機學機制都是為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的。

【歷史戰艦】內在機制:(桌遊:走過台灣)
1、掌握歷史事件的先後次序
2、討論得分策略、歸納資料、統整分析
3、分工合作的團隊能力

☆結論:
牌卡正面有「事件的描述」與「關鍵線索」,除了檢驗對事件的知識認知程度外,也讓學生透過對「關鍵線索」的掌握,推理出「事件的時間」,甚至即便不知道「正確時間」點,也可以透過自己本來就「已知的訊息」結合關鍵訊息,推論出事件的前後順序。
→結合「已知的訊息」推論出「不確定」的答案,這是很好的訓練。人無法記下所有的資訊,但卻可以透過「推論」得到接近的答案,無論是「考試」,無論是「學科學習」,甚至在「生活的運用」上,「歸納訊息」、「統整分析」最後「邏輯推理」取得結論,這都是很重要的思辨能力。

除了「歷史戰艦」的應用,讓學生透過活動練習歸納、統整的能力,也藉此練習在短時間如何分工合作(開放1分鐘上網複查不確定的答案)外,得分的策略也是這次的活動精彩部分(越多的卡牌排序可以取得越多分數,但牌錯便前功盡棄)
,另外進程老師主張的「老王模式」是我最喜歡的亮點。

【老王模式】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成果自賞 
「自己的果實最甜美」,自己的學習成果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在教學立場上,當能夠設計出「一個好的問題」,就等於已經全面掌握也理解了學習對象,因此如何確認學生是否已學習瞭解,除了「考試」的機制外,由學生自行設計「題目」也是另一種方式。
因此,進成老師主張可由學生「自製牌卡」,牌卡正面為「學習項目」,牌卡背面則寫下「關鍵線索」;「關鍵線索」可以結合「誰是臥底」的遊戲機制,讓「關鍵線索」有難易程度差別的層次性。(【偵探活動】)


●菱案:第二線索的定位,為韋菱私自增訂劃分界定;進成老師原始規劃為「難:模糊而正確→易:清楚而明顯」。

【偵探活動】內在機制: 
1、透過設計「關鍵線索」的過程,練習擷取「事件重點」的能力。
2、能具體說明「選擇」該重要的「理由」,清楚瞭解選擇的原因。
3、勇於提出懷疑。
4、訓練理性討論,就事論事的態度,避免鄉愿。

●活動方式:
1、小組討論,將選擇出來的答案,設計成【關鍵線索】。
2、輪流進行【偵探活動】,由第一組開始釋出線索,各組將答案寫在小白板上,由「謎面組」判斷有無正確答案,有組答對即停止。
EX:
A、組為謎面組,宣達第一線索,由各組猜測,無人答對。
宣達第二線索,由各組猜測,有人答對。(停止)
→則,答對的組別都可獲得答對分數;謎面組也可獲得相對應的謎面分數。
3、答案得出後,認為「線索」中有爭議並「不正確」,不符合「線索」的基本定義與要求,可以提出「異議」,由「謎面組」做出說明。
4、謎面組針對異議作出「說明」後,由各組投票表決,是否「接受」,但無論接不接受,「答對組」的成績不變,而僅「謎面組」的成績受到影響。
5、本次的計分方式採【陣營計分】,也就是同陣營者同分。
→避免鄉愿的情況產生,訓練學生「就事論事」的能力。

★菱案:
這次的活動題目為「我們如何成為我們」,在列設「重要事件」的過程中,手上所查找的資料有「不同的答案資訊」出現的狀況,若能避免「因循苟且」隨興選擇一個答案作為成果展現的狀況,好的引導能讓學生透過「討論、推理」的過程,找出一個相對合理的答案;培養學生面對「不同資訊」時,能夠有「分辨、推論」的能力。


【Hit or miss】內在機制: 
1、觀察重點的能力。

●活動方式:
HIT:
大多數小組都有觀察到           2分
看到別組沒看到的             5分
看到大部分組都有注意到的重要角色(要點) 3分
→也可加入「質疑制度」,訓練學生就事論事的能力。

☆結論:
透過「Hit or Miss」可以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之中,快速的掌握「重要訊息」,並且檢核是否有被遺漏掉的部分。

【總結】 
所有的「教學機制」都是為了協助學生學習,以達到教學目的。
而「桌遊機制」亦然,「桌遊活動」運用在「課程之前」可以有「引起好奇」的效果,而放在「課程之後」則能幫助收攝「學習概念」,有檢核、複習之效。

進成老師的「桌遊融入教學」課程,除了精彩的「公民議題」引導外,如何透過「離析」桌遊機制,轉化為「教學機制」,融入「教學活動」,以達到「教學目的」的效果,有很好的展演;以往,苦於對遊戲機制的「離析」,透過這次的參予課程,有了更具體的理解,遊戲規則只是外衣,最重要的是遊戲核心的運作機制,簡化遊戲機制後,結合適當的教學目的,便能轉化為互動式的教學活動。

談起來很簡單,但課後的實際操作才察覺其困難性,「離析遊戲機制」或許容易,但如何轉化為「適當」的「教學機制」卻有著許多的考量性在其中,該「活動機制」是否能夠被正常的運作,是否「太過複雜」而有操作上的困難,是否能夠達到期望的「教學目標」,是否「無聊」。

本想自行嘗試完成一個「遊戲機制」到「教學機制」的轉換後,再作為回饋,但…只離析出「遊戲機制」與「教學目標」,在轉化融合上卻尚未突破困境,所以…就暫列吧,之後再補足。
【桌遊原形】科爾特快車:玩桌遊還是被桌遊玩
【教學變形】溝通‧結果不一樣 / 【教學變形】文本‧結果不一樣
【內在機制】透過不同的行為選擇,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和學生討論課綱微調

上週五和學生討論課綱微調的爭議。

第一節課,太多情緒。上得不是很理想。

第二節,試著將調子放冷,引導學生回頭去思考公民第三冊政治生活與第四冊法律生活的核心。

問學生幾個問題:
1、課綱的爭執點是什麼?
我利用一段三分鐘不到的影片「二分鐘了解課綱微調始末」讓各組學生觀看和思考與討論。採用「hit or miss」的機制,讓各組發表。


學生回答:程序太匆促、資訊不透明、沒有台灣史專家、拒絕洗腦...

我笑著說,拒絕洗腦似乎不算是爭議點唷...

2、程序有誤與資訊不透明,為何很重要?為何政府必須儘可能公開資訊?

學生回答,這樣人民才有機會在政府制訂政策的過程中,針對政策裡的錯誤提早表達更多的想法,以免政策發生錯誤來不及改,或要花費更多力氣來改。

3、公民第三冊政治生活與第四冊法律生活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麼?

(政府依法行政、法治,以法治理,無論政府或人民都必須遵守法律...)

4、那麼就法治的原則來說,究竟是政府守法比較重要或人民守法比較重要?為什麼?

六組學生有四組學生還記得我們上學期的討論,可見學思達效果還不錯。學生回答,政府守法更重要,因為政府的權力遠大於人民,它能動用的資源大過人民。其他兩組則說,政府要以身作則。

5、那麼當政府不守法時,人民應該怎麼辦?

抗議?很好,請問抗議是憲法保障的哪種人民權利?學生立刻回答,集會結社自由...

我繼續問,只能抗議嗎?還可以怎麼做?找傳播媒體!太好了。我再問各位以下這個問題唷~~

6、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為何西方要把傳播媒體叫做第四權?

7、那如果政府連第四權都意圖控制或影響其報導呢?我們該怎麼辦?

8、最後一個問題,中華民國104年了,有沒有人知道104年前中華民國是如何產生的?是那些人士努力、甚至付出生命創建的?

最後,再三提醒以上討論一定有老師個人的觀點在內,希望大家能自行上網去了解進一步的資訊並思考與判斷。

我真的看到了

今天有三位老師來觀課。

一位彰化的老師觀完課後,直說,他真的看到了。

他看到什麼?

他看到每位學生都深深投入課堂當中。好多學生都積極舉手想參與課程。

今天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因為我們在討論新移民和移工的課題,一位學生有感而發眼眶泛淚分享了他生命裡較隱私的故事。

讓觀課老師很訝異也有許多感觸。

我試著回應觀課老師的提問,我想應該是我的課讓學生放心吧?所以他願意主動分享他的生命故事。

也許我上的課考試不會考,但我期待我的課程主題能觸動學生,也許也許因為我上了這些課,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支持與陪伴。

和觀課老師分別前,來自彰化的陳老師忍不住再次說了一遍,我真的看到了。

高師大教育三 黃寶億同學的觀課心得

這是上週黃同學的觀課心得,他總共看了六個班級。最後兩個班,剛好是我以「課綱爭議」作為文本來進行課堂討論,課堂流程與提問之前已分享過,有興趣了解者,可爬文。

高師大師資生觀課心得
高師大教育三 黃寶億
觀課時間:104/07/29(三)~104/07/31(五)
觀課地點:高雄市英明國中E化5教室
觀課老師:郭進成老師

感謝郭進成老師給予開放觀課的機會,讓我這週能持續觀課,在這三天進到六個班級觀課,不僅更加了解老師的教學理念、策略與風格,也感受到老師巧妙的班級經營,更感受到不同班級間的差異與精彩,收穫滿滿,受益良多!

由於現值暑輔課,老師所授課的三年級公民課是以「主題式」課程教學並適時地進行複習,教學中老師呈現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並透過有節奏地教學流程與步驟(回顧先前所學→明示課程主題→主題重要核心概念提問→深入省思與討論→延伸補充與總結),循序漸進地深入教學主題,達到教學目標。

在我觀課的這六堂課中,前四堂課的教學主題為「可愛陌生人」,郭進成老師透過先回顧學生上堂課所觀賞的《可愛陌生人》影片,透過提問,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與省思:

1. (移工們)追求的是什麼?失去的又是什麼?
2. 為什麼說他們/她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無名英雄?
3. 為何片名要叫《可愛陌生人》,是指誰呢?

在不同學生對於這三個問題的回應中,我發現在相同的單元學習進度中,不同班級的學生、不同班級風氣,具有不同的學習感受,每個班級中的學生都有其獨特的見解,有些重複,也有些差異,郭進成老師會依照不同班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學的節奏與步調,啟發的程度也會視學生學習情況而些微調整,運用多元評量與增強物,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並維持專心與尊重傾聽之美德。

在討論過程中,語言是一種價值呈現,也是賦予意義的工具,「外勞」這個名詞中,「外」字有「排斥、異己」之義,因此在強調尊重多元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應以「移工」這個名詞取代。在時間較充裕的班級教學中,老師會另外撥放一部描述越南媽媽嫁來台的紀錄片,並讓學生們在觀賞完後發表感想,並結合先前所學與討論內容深入省思,在課堂的最後,老師請同學回家找尋身旁的「移工」表示善意與聊天,加以合照後,於下次上課時帶來課堂分享。

我認為這些課堂中的教學與討論歷程是十分重要並寶貴,透過這些過程與基礎,將有助於最終目標之達成:希望能讓學生了解到課程核心主軸:「尊重差異、同理多元族群、關懷弱勢」,讓學生具備此知能,成為移工心中可愛的陌生人。

在我觀課的這六堂課中,最後兩堂課,老師結合當前社會上討論非常熱烈的「反課綱」議題,先讓學生觀看《二分鐘了解課綱微調始末》影片,讓學生了解「反課綱」議題的內容與訴求重點,並運用「hit or miss」的機制,讓各小組發表。在這過程中,可能由於班級學生對於「反課綱」議題並非十分了解,或是摘要內容之能力尚未成熟而無法完善呈現,抑或是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所以在分享與歸納摘要時,老師需要花比較多的心力釐清學生的回應內容。

在本週觀課後,腦中不禁浮現自己曾在教育哲學課堂上所學的「批判教育學」,批判理論學者認為教學是主體解放的過程,教師應扮演轉化型知識分子的角色,成為促進社會變遷的觸媒,教師要讓教育活動成為一種溝通的行動,培養學生開放的心靈和民主的素養,並為學生及其他人提供知識、技能、習慣……等,使學生在理解力時,能對所欲打造的生活方式,確立對自身的認同,使生活更民主、更公平。

我深深覺得郭進成老師是一位與時俱進的「轉化型知識分子」,在老師的公民課堂上,老師特別注重學生「對話、參與、思辨」,也十分重視「潛在課程」的影響與分析,郭進成老師的公民課不侷限於學校活動之內,而是開放、參與討論社會的民主政治活動,我認為這樣的公民課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多元、變動的後現代社會中,培養「自學、思考、表達」能力的現代公民與未來人才將是教育應該努力的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育實踐讓我感動與欣喜,我以此自勉,開始期待下次進班觀課所見之風景。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