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見樹又見林的教學

文/郭進成

職業是你內心深處的喜悅與外部世界的需要相會合的地方。——教學的勇氣,頁36。




教孩子學會運用知識·讀《​​教育的目的》一文提到因為好奇而探索,因為發現而欣喜若狂,不光是科學家的傳奇經歷,也是每一個學習者都應該反復經歷的學習歷程。」

對上述這段話再同意不過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要不斷分享與提醒設計「課程引導問題」這件事的重要性。(註一)

這篇文章也呼應著我這段時間持續在思索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要學思達呢?為何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呢?


引述懷德海(A. N. Whitehead)的說法: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識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夠和人類的感知、情感、慾望、希望,以及能夠調節思想的精神活動聯繫起來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見樹又見林,希望學生明白學習的樂趣與意義,希望他們帶著這份渴望的追尋,有一天自然踏上終身自主學習的路程,那麼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讓學生看見——讓學生在每一堂課都親眼
目睹教師對於學科的熱愛,看見我們如何渴望學生在我們課程活動設計中,被邀請參與其中,師生共同重新經歷知識的誕生、好奇、質疑與修正的旅程。一旦我們日復一日這麼做,他們怎麼可能不愛上我們的鍾愛?

具體來說,就是透過課程引導問題的設計,透過具體問題、單元問題與核心問題的構建,讓學生有機會見樹又見林——


(讓學生)把各種知識綜合起來運用,善於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了解某一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方位,以幫助學生借助樹木來認識森林。
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必須要引導學生將某一具體的知識放到整個知識體系的大背景中去學習,讓其明白知識對理解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複雜環境的掌控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但如果學生缺乏整體意識,不知道知識之間的內部結構和內在邏輯,不能夠站在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上思考一棵樹的生長,他怎能做到這些?

這就是像我們這樣的教師不斷問詢關切的所在吧?


註一:歡迎各位加入問題設計教學社群!!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成功是個人的努力決定的嗎?

文/郭進成

一直覺得這篇文章「一名老師只用了紙屑和垃圾桶,便教會學生一個最重要的人生智慧。」活動完後,文中的老師就直接說明他的觀點,似乎少了什麼!所以我想如果讓學生透過一些問題進行對話與思辨,會不會更好呢?

另外,我想到另個更直接對應的說法,就是只要投進去的同學,個人一次作業就算滿分或平常成績加分之類的。讓他們的動機更強烈!





設計提問:

1、請問剛剛的活動中,哪些人比較容易成功?各位有觀察到哪些共同點嗎?是什麼呢?(先簡單詢問學生的觀察。)

2、剛剛老師說,「只要你們能夠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把手上的紙團投進這個垃圾桶裡,投進的人就可以成為上層階級的人。」,換句話說,將紙團投進垃圾筒的行為大概等同現實世界的什麼行為?讀書?考試?奮鬥?可不可以請大家思考一下?

(2014-12-01實際操作後省思:或許可將問題簡化成,將紙團丟進籃子的同學就可以加分,你們認為公平嗎?為什麼?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這時哪些人多半認為不公平?他們的質疑有沒有道理?)

3、剛剛投中的人仍然有一些人是坐在後頭的,這代表什麼?代表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嗎?或者有其他意涵?坐在後頭的人容易成功投入嗎?有沒有還注意到什麼值得分享的事?(對應文中的這段話:座位距離垃圾桶越近的同學,投進紙團的機率就越高。這就是特權在社會上看起來的樣子。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所有對公平性有疑慮的人,都是坐在教室後方的同學?)

4、老師想請教一下後座的同學,為何你們投不進呢?是你個人不夠努力嗎?

5、前座的同學,你們多半都投進了,這又代表什麼?

6、現在,我們來換個座位,好嗎?試試看?幾分鐘後。請問,現在有何感受?

(2014-12-01實際操作後省思:我準備了一個透明籃子讓學生丟,後來我沒讓學生換座位,怕花太多時間,所以我直接將透明籃子從前面講台拿到後面放,換前排各組學生唉唉叫,直呼不公平,說根本看不到籃子在哪裡,但剛剛他們根本也沒注意到後座同學也有類似的困難。哈哈。如果可以,老師可在這裡稍微停頓下來,詢問同學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




7、請大家思考一下,你座位的前後位置對應在現實世界代表什麼意思?

8、如果,你是分配座位的人,你希望怎麼安排座位,比較能看出個人的努力與否?比較公平?有沒有什麼想法?各組討論。對應現實世界來說,這些座位的安排又代表什麼意思?同樣的,你是被安排座位的人,又該如何做來改變自己的處境呢?

(2014-12-01實際操作後省思:上述7、8兩題或許可刪減成以下的提問——請同學想想看,這些座位安排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嗎?還是被老師決定的?然而這些座位安排卻直接影響到你的投籃表現與加分機會,請問對應現實世界,你有沒有什麼聯想或看法?如果學生沒有進一步想法,教師可提示,貧富差距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嗎?還是因為有些人坐在前排?另外,老師想請你們小組討論看看,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人可能是屬於坐在後排的人呢?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會不會是一開始,他們就坐在後排了。為何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我們該如何改變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做什麼?)


9、當老師說:投進者今天的課堂表現或作業就是滿分,這樣的計分法,你們沒有意見嗎?有沒有覺得那裡怪怪的?

10、教師再詢問學生有沒有其他想法或感受想要分享,例如這個活動有沒有讓各位聯想到什麼呢?現實社會中的許多弱勢或不公義現象的存在,真的主要是因為個人不努力所造成的嗎?如果不是,我們個人該做些什麼,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呢?只是去做慈善嗎?或做公益嗎?只能一個垃圾筒嗎?對照現實社會,所有人都在朝同一個目標前進時,會有什麼問題呢?



第一次課堂實施情形,請參考下文——

願意接納失敗的教學法

研習雜感:薩提爾內在冰山

文/郭進成2014-11-25

雖然不是當事人,不過,我也跟著過程自問,我有被愛的感覺嗎?

有啊,就在小學每天放學回到家時,冰箱裡的一份點心。仙草、旺來水、愛玉等等各種台式的點心,不是便利商店賣的那種永遠不變質的點心唷。

每次我看蠟筆小新,看到他理所當然翻著冰箱的點心時,都會忍不住嘴角上揚。

後來才慢慢明白,原來,這樣的理所當然完完全全不是理所當然。

至少我們家馬老師為了吃點有的沒的,有時還得和她媽媽,也就是我岳母鬥智呢。

這份愛的記憶,在我心裡駐紮下來。雖然不是那麼轟轟烈烈,但仍然是一份愛的味道。

成了我一份很寶貴的資產。我想,所以,我可以在看星際效應時,放心的在戲院大哭。那樣不顧旁人眼光的接納自己。我愛哭,我愛笑,我不擅人際,我珍惜這樣被老婆喻為「很難處理」的自己。

謝謝妳,老媽。
***


昨天聽了李崇建老師的課後,立刻訂了好幾本書。

我明白了一件事。原來,我一直沒注意聽內在的聲音與需求。它嗡嗡地一直都在。可惜,我總是聽不見。放鬆時,能聽見。落淚時,能聽見。紛擾裡,卻聽不見。或者,聽到了,卻不相信。

我想成為一位善解的老師,能好好提問的老師。這表示老師必須夠沉靜,才可能幫助學生。

今晚沿著剛開通的凱旋路上,我很篤定的對馬老師說。

我找到了,我明白了。

我不想只成為看戲的人,我想成為導演。我想成為那條通道。我想真正幫助到需要我的學生。

在那之前,仔細覺察,覺察仔細。


***

李崇建老師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還有一個就是薩提爾的四種姿態/語態。

分別是討好、指責、超理智與打岔四種姿態。

猜猜看,我們教師族群最常出現的姿態是哪一種呢?

***

今天最大的省悟是,學生的問題,我可以不要視為問題,而是看成讓我練習的機會。學生透過他們的生活與生命處境,讓我練習好好說話、好好覺察與整理內在的機會。

這二天和學生對話時,有點難度。

因為經常覺察到自己的語言裡多半帶有指責的姿態,這時,我會在心裡扮個鬼臉。但另方面,也發現說話較有品質了。

不討好、不指責,說話姿態放鬆些。
***

去靜宜大學的這兩天研習,讓我持續思索的一件事:課程引導問題三層次和黃金圈、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之間似乎存在某種內在相應之理。

剛剛看著內在冰山隱喻圖,忽然豁然開朗。課程核心問題所探尋的其實正是內在冰山隱喻圖最深處的概念啊!也就是追問人類共有的渴望、意義與價值。

當教師在這種層次進行提問時,它不只是在探討學科的核心概念(核心問題),這時與它和關連的「單元問題」與「具體問題」才有意義、才有重量;另一方面,它更會召喚我們參與一場永不停歇且令人心馳神迷的對話。例如文學永恒命題(情愛、背叛)…公民學科對正義的探詢。

如此,當學生閱讀文本時,不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不再只是處理支離破碎的資訊。學生自然比較容易被召喚投入思考的偉大歷程。

有時我和一些老師分享時,他們不能相信。反而讓我陷入困惑。為何老師不相信學生可以參與思考與對話?

會不會是我們的課堂沒有營造好這樣的課堂氛圍嗎?會不會是我們不曾給予學生這樣的對話機會?

我的學生,只是國中生,在他們身上,我經常看見這樣的可能,師生共同在課堂中進行類似的思辨,讓我驚豔與受益。為什麼,會有老師認為他的高中生、大學生不可能呢?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11/14週五110班高雄大學何資宜老師觀課心得

謝謝何老師的回饋。

我覺得教學目標或課程核心概念才是最重要的,我每教授一個單元,總是不斷在思考,為何我要教這個概念?我的學生為何要學這個概念?

我們的學科核心目標是什麼?教材、教科書、各種文本、媒體都只是教學的工具,它們應該是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而已。不會是目的本身。

透過這些文本和教材,以及我們的教學熱情,那種對我們自身學科的熱愛,讓學生參與重要的對話,邀請學生和我們學科裡的大師們共同對話。最終讓他們擁有思辨能力與自學能力。

用張輝誠老師的話來說,或許就是:把老師消化知識的過程還給學生。

比如說今天上午我的分享:

***
啊,剛剛的上課,好享受唷。

讓學生自學、思考與小組討論,整個節奏好流暢,上到公民第三冊政府的課稅原則時,我先請學生讀課文,問題已經告知學生:

什麼是負擔能力原則?又稱何種原則?舉例說明。什麼是受益原則?又稱何種原則?舉例說明。




三分鐘後,我再追問學生一個問題:小英年收入100萬,課10萬;小福年收入千萬,課100萬,符合累進稅規定。對不對?小組討論後,白板作答。

呵呵,七組學生有四組的答案認為「對」,三組認為「不對」。

我不動聲色的追問認為「不對」的小組,為何你們認為不對?
學生說,因為累進稅考慮的是百分比,不是課稅的金額,所以這兩人的課稅金額雖然不一樣,但其實百分比一樣。

我壓抑住想對他的讚美渴望,淡淡地說請各組根據他的說明,再重新思考一下,要不要修改答案。

學生一說明完後,果然,全班各組都將答案改成「不對」。

還有一些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對吼!!

哇,這種全班共學的氛圍,好迷人啊。
***

我之所以享受其中,應該是我的課堂引導成功的讓學生們參與了一次知識的對話吧?從頭到尾,我沒有給予答案,我沒有立刻告訴學生,什麼是累進稅率,什麼是負擔能力原則,而是引導學生自學與思考。藉由各組間的思考與對話(白板答題),讓學生自己理解了什麼是累進稅率與負擔能力原則。

我在想,今天的一堂課,我應該有做到自己設想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到核心概念(正義,累進稅率改善貧富差距)

2、讓學生培養思辨能力

當然,不是每堂課都能如此流暢,但這樣的教學目標一直是我試著努力的方向。

20141114國立高雄大學東亞語文學系何資宜助理教授觀課心得

首先要感謝郭老師打開教室讓我有機會觀課,又願意騰出一些時間跟我交流討論(其實是我單方面的猛問…)。回饋觀課心得如下:

一、 課堂風景:
熟悉的學思達道具:U型陣、小白板、蝸牛圖、好話卡(沒注意看, 或是撲克牌?)

1.活潑─活潑來自於學思達的討論風氣以及老師設計的學習單。貼近生活(園遊會)的主題,適當難易度的問題,讓學生能提出有趣的思維。遇到卡關的組別,老師也會適時插入引導,以問題養問題,激發學生更多想像空間。

2.秩序─活潑的討論沒有流於閒聊或失控,主要來自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高舉的3,比一直跳針提醒“同學安靜,上課了”還來的有效率。
→ 只要引導者掌控的好,與學生有一定默契,課堂上的動(活潑)與靜(秩序)是互不衝突的。
→ 查平板找資料、熱絡討論、舉手搶答、流利發表,原來國中也可以這麼小大人。

二、 課堂外風景:
心智圖:布告欄上陳列不少學生心智圖的作品,不但是學習成果展示,更成為一種班級特色。

三、 課後取經VS心得省思:
一直受挫於文學課的操作模式, 在與老師請教後慢慢整理出問題的癥結─【太多】
1.給得太多:學生自己看不完(或沒能力理解),只好由老師導讀,結果認真看完那篇小說的是老師…..
回歸教學目標:【提升日文閱讀能力】,非名著不可嗎?非長篇不可嗎?非大咖不可嗎?重新檢討文本,挑選主題明確的短篇小說、富寓言意涵的小品散文、甚至大咖的童話(芥川太宰也有寫童話, 誰規定童話故事是給小學生看的)。
2.問得太多:問題太瑣碎,洋洋灑灑六七個問題,一節課時間根本不夠整理思緒。
回歸教學目標:【提升思辨能力】,3個問題,控制時間。問題緊扣文本,減少需強烈背景知識的開放題。(重新爬文郭老師的問題設計法)

四、 郭老師給我的寶典
1.回歸教學目標
2.離開講台舒適區:離開講台走下去與學生互動,把講台留給學生。
3.讚美與尊重:善用話術鼓勵,遇到不擅長表達的學生不必硬是畫到組織內,尊重學生的個性,只要願意分享回饋就有學習的動力。

五、 同場加映
先生(非教育界)的無厘頭觀後感:現在的國中公民課都這麼活嗎(並不是)?這跟我以前的求學經驗完全不一樣,公民課不是要背青年守則18條嗎?(不小心洩漏了年紀)。如果不是每個學校都這麼教,我們是不是要幫阿萱選個好學區?(阿萱現在才一歲好嗎?!)

關於我先生的無厘頭觀後感, 今天上網查才知道, 青年守則是12條,連幾條都不記得了, 再次證明填鴨式教學的確很失敗。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解決教育問題的第一步

總是在想這些試圖告訴第一線教師如何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的學者專家教授博士們,你們怎麼了?

你們的學生一定很愛你們。不願告訴你們真相。

你們的研習往往是最無效的。但你們的學生(就是我們)敬愛著你們,無論你們的教學/研習多麼令人質疑、多麼空洞理論,仍然不願讓你們傷心,仍然打起精神聽著你們的講述。忍住打哈欠的睡意,由南至北風塵僕僕來到研習會場聽你高談濶論,試圖告訴我們有效教學的定義有哪些,聽你隨興的東聊西扯。

然後,你竟然說,大學生上你的課,也會放空,也會看著窗外,那是因為你的大學生有心事。所以,你不怪罪大學生不聽你的課。接下來你繼續告訴我們,什麼是有效教學...

好像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國中生、高中生就沒有心事。所以你可以不用改變教學,但我們才需要。就如同這場研習一樣。

有人說,要真正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必須先避免自己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好像,有點明白了。

還有些自以為很懂教育理論的學者專家博士,根本無法與人理性對話啊。

這些學者可以隨意批評我們不懂教學呢,但不許我們提出任何質問唷。

一旦被質疑,就把對方從臉書中刪除好友了呢。原來我不懂師範體系大老的作風呢。我嘴好壞,真的沒有禮貌,怎麼可以對「老師的老師」這些大學者們有所質疑呢?

你們好威唷。擁有高高在上批評第一線教師的權力,但我們不能回嘴唷。

無法對話的人,做法都一樣呢!只許妳們批評別人,不許別人批評呢。

有人啊躲在宗教背後,有人是躲在教育理論背後,有人則是躲在性別刻板印象背後,這樣的人到頭來總是經不起檢驗啊,明明躲在自己的舒適圈,粉絲團裡尋求抱抱、拍拍與溫暖,卻大聲斥責第一線教師為何不改變。

是啊,我也一樣在乎並期待影響更多的老師改變教學來協助學生學習,但說真的,我如果希望有一點點的影響力,我得從自己做起,自我要求。例如開放觀課、共同備課,接受他人的挑戰與質疑,坦露自身的挫敗與脆弱,合理評估資源與限制等條件。

但好像輪不到妳們來指指點點,妳們的指指點點經過了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了,幾乎已經成為問題的核心或一部分呢。

我們這些教學現場的教師真的就只有被妳們指導的份嗎?可是,妳們要先讓我們心服口服啊。申請了一大堆的經費辦研習,卻辦成這樣...

是啊,我們這群由下而上自主翻轉的老師,開放觀課、共同備課、辦理自主研習、進行學思達教學、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各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改變,沒有像妳們那樣動不動就烙個幾句英文,好像沒用妳們嘴邊的學者大名和理論就是不夠,就是自我感覺良好,就是互相歌功頌德(但老師的老師們,你們一直躲在高教學術的象牙塔中,無法忍受被質疑又算什麼呢?),但有件事是騙不了人的唷。

教學現場,學生們學習的專注眼神。是我們親眼看見的改變。

妳們卻一再用理想的、空洞的學術名詞,甚至那些連妳們主辦的一堆研習或教學根本也做不到的學術名詞來挑剔這些在第一線堅守崗位的老師們,否定這些努力協助學生學習的老師們。


到底又成就了什麼事呢?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不要為分組而分組?

文/郭進成

今天上午第四堂有兩位老師觀課108班。因為想把握和觀課老師對談的機會,所以來不及和學生午餐,看完午休後才去買便當。











兩位老師的問題,大致如下:

段考進度問題,學生成績問題。

我的回應是,我們教師到底認為學習是什麼?學科核心價值是什麼?如果我們教師自己沒有先學思達,經由自主學習(教師的自我充實、終身學習)、獨立思考…深度思考,最後將我們的思辨結果「表達」在教學上,學生可能也很難學思達。

我的意思是學校的段考品質夠嗎?它的內容到底能考出什麼?教師的教學進度難道就等於學生的學習進度嗎?教師的教學進度,或許可以透過教師加快講述速度來提升,但這究竟代表什麼?到底滿足了誰的需求?學生真的能隨著我們的趕課而學到他們應該學到的內涵嗎?

所以又回來「學習是什麼?」這個問題,要回應這個問題又必須認真思考我們學科的核心價值/大問題/大概念/核心問題到底為何?到頭來,這些問題只有每位教師透過內在的自我統整才能回答吧?恐怕無法透過別人來獲得答案。

就像,有人質疑不要為分組而分組時,我總是想回應,那該不該為講述而講述呢?分組也好,講述也好,關鍵在於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學習。但學生的學習又是指什麼呢?只是資訊的背誦嗎?還是更高層次的思辨能力的培養?

當然知識(不是資訊)的學習與思辨的培養二者不是背道而馳的,只是在授課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好好揀選與審視我們教授的概念,透過教授學科最精要的知識概念讓學生同時獲得上述二者:知識的學習與思辨的培養。

學校同儕、家長的質疑與壓力多少會存在,我應該也有。但我想,目前我的做法與回應是這樣的:不是用學生的成績來證明自己,而是邀請他們來觀課,我也可以去他們的課堂觀課,彼此進行深度聚焦且專業的教學對話,思考到底怎麼安排課堂活動才能讓學生專注學習。

下午第二堂110班生涯規畫,則是一對夫婦來觀課,何老師在大學任教,她先生陪同前來觀課。一樣在觀課後,我剛好有空堂,所以也進行快一堂課的對話。




















她和我分享她在進行日本文學課學思達時,某堂課有點卡卡的。她希望讓學生透過文本進行死刑議題的思辨,聽著聽著,我稍微打斷她,詢問是大幾的課呢?她回我,大三。我接著問,妳的學生對於死刑議題有任何先備知識嗎?例如關心這個議題?或修過法律的課程?她說沒有。

我:嗯,那從日本文學過渡到死刑議題的討論,對於學生來說,會不會挑戰太大了?他們又不關心,也沒有相關背景,如何進行討論呢?倒是妳剛剛提到的羅生門(竹藪中),它的核心議題是在探討為何有人即便要付出死亡的代價也要說謊呢?這門課,妳認為妳帶得不錯,是不是因為這個議題比較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哈哈,大家都有過說謊的經驗,但它又帶著懸疑,明明代價是死亡,大家還拼命說人是他殺的?

何老師忽然靈光一閃的回我:啊,我知道了,可能也因為這篇文本羅生門(竹藪中)的問題脈絡我抓得很清楚。而死刑的討論,其實我是有些跳躍了。太過開放了。所以學生無法深入討論。

藉此,我也和何老師稍微討論了一下,這段時間我對於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的一些看法。

然後,何老師夫婦要接小孩就先離去了。我則是繼續等著上第八堂。

感謝和觀課夥伴對話的時刻,藉由彼此的教學對話,能進一步澄清各自的思考與問題。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10/13週一第六節/206/福山國中-數學-李姵晴觀課心得

姵晴,謝謝妳的回饋

摘:疑問:進成,你是否有做過類似訪談或調查學生對你的上課方式有何看法?(好奇)

我沒有訪談學生耶。因為學生和我都上得很開心。也看得到學生都能投入學習,覺得應該可以繼續這樣下去。

摘:直接進入討論三權分立與五權分立的相同、相異點討論,原本以為還會再前情提要一下,結果立馬討論,但學生完全沒任何反抗,有組別一聽完馬上討論,但也有一二人還在閒聊(大概一分鐘),後來還是進入討論主題。

哈哈,完全沒任何反抗。好有趣的形容,其實有時候同一班學生也會有小狀況啦。但有狀況出現時,我們就觀察與省思,然後再去面對唷。

10/13週一第六節/206/福山國中-數學-李姵晴觀課心得
收件者: <fianse.kuo@gmail.com>

進成你好:

跟你分享一下我那天觀課的心得,首先先感謝你可以留下來與我們對話,這樣的過程讓我覺得很棒。

1.雖然在五樓但學生在下課時就陸續就座,鐘響前除了有事的學生,其餘皆入座完畢。

2.直接進入討論三權分立與五權分立的相同、相異點討論,原本以為還會再前情提要一下,結果立馬討論,但學生完全沒任何反抗,有組別一聽完馬上討論,但也有一二人還在閒聊(大概一分鐘),後來還是進入討論主題。

3.各組發表時主動舉手,組長回答時感覺不太緊張,說得不清楚老師會引導他把重點講出來。

4.若同學未能回答出最正確答案,老師也會給予鼓勵,並請其他組別"補充",這個話術要學起來太棒了。

5.老師請同學畫圖時,每個人都十分專注,很少有交談。

6.後來有幾位同學入座,馬上被組員要求抄寫未完成的圖表,安靜未干擾原本的課程。

7.課程很滿、題目很多,舉手的也很熱烈,學生的反思及提問都很有趣。

8.雖然下課時間超過 ,但學生仍坐定未浮躁。

9.上課氣氛雖安靜但偶有小笑點,學生也會和老師互動微笑,沒人打瞌睡。

疑問:進成,你是否有做過類似訪談或調查學生對你的上課方式有何看法?(好奇)

姵晴

10/13週一第六節/210/福山國中-綜合活動-陳秋萍觀課心得

其他疑問
1.有時候提問後的候答比較倉促,又或者同時有其他學生等著搶答時,是否可以引導大家先耐心等候回答的學生答完?
2.大家急著搶答或找答案時似乎未能仔細聽回答的人的答案(但一般課堂也很容易這樣)。
3.原本覺得學習的過程很忙碌,而且似乎無法在課堂上就完成學習。但若根據不同程度學生設定所謂的「完成學習度」,似乎是可達成的(例如程度好的完成學習度:回去再主動複習;程度中的:能理解及記憶所學;組長們:樂於完成課堂討論)。
4.(承上題~打完忽然想到)那學習結果是否僅能符應學生能力,而無法讓每個人都達到“卓越”(我指的不是同樣的分數…..不知道老師是否能了解我的意思)?

進成答:

有時要掌握課程時間,我確實不會給太多時間答題。但我正在學習要讓學習較弱的學生儘可能擁有成功答題的成就與機會。

至於卓越是值得追求的目標,我預想的是學生藉由課程能掌握思辨的能力。也就讓學習不要只停留在知識的獲得。

主旨:10/13週一第六節/210/福山國中-綜合活動-陳秋萍觀課心得
收件者: <fianse.kuo@gmail.com>

進成老師您好:

非常開心今天能有機會跟您的學生一起上課,雖然您身體不適,但觀課本來就是要看最自然平常的樣子,我們也都會生病呀,如果您狀況不好的時候都能有這樣的授課品質,那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

以下是我的觀察及回饋。

一、學生學習
1.能參與課堂發言的人多。
2.面對問題,學生有的討論、有的翻書,皆能有自己學習的方式,分工合作,又互相幫忙。
3.很踴躍發言,很認真找答案。
4.能力不是很好的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段思考再回答問題。
5.投入學習的程度及比例很高。
6.下課鐘聲響了仍熱烈討論一直到進度結束,沒有人急著先走。
7.學生從學習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勇敢提問,超棒!

二、老師提問:
1.不斷丟出問題讓孩子思考回答課本的文字內容。
2.加深的問題會增加舉例讓學生理解再進行回答。
3.發問後不急著讓最快舉手的人回答,而是等大多數的人都能明白問題及找到答案後才選擇要回答的人。

三、其他疑問
1.有時候提問後的候答比較倉促,又或者同時有其他學生等著搶答時,是否可以引導大家先耐心等候回答的學生答完?
2.大家急著搶答或找答案時似乎未能仔細聽回答的人的答案(但一般課堂也很容易這樣)。
3.原本覺得學習的過程很忙碌,而且似乎無法在課堂上就完成學習。但若根據不同程度學生設定所謂的「完成學習度」,似乎是可達成的(例如程度好的完成學習度:回去再主動複習;程度中的:能理解及記憶所學;組長們:樂於完成課堂討論)。
4.(承上題~打完忽然想到)那學習結果是否僅能符應學生能力,而無法讓每個人都達到“卓越”(我指的不是同樣的分數…..不知道老師是否能了解我的意思)?
再次感謝您今天讓我們觀課,有機會的話也希望可以邀請您來我課堂上給予指導,謝謝您。
敬祝 順心愉快
~~~~By 秋萍~~~~

戴港雄先生的觀課心得

今日2014-11-12週三208來觀課的朋友不是教育圈的唷,但與他的對談中,發現他對於學習弱勢者的關心與同理,與我這兩年採取分組學習後的關注是一致的。

摘:我第一個疑問,她為什麼會如此不在乎?明明絕大多數的同學都很投入,沒吃早餐?生病?跟同學吵架?家裡出了什麼事嗎?......

謝謝戴先生的回饋,這幾個面向都值得我去考慮。

戴先生所掛心的那小組,到了下午改善很多唷。


以下是他的觀課心得:

對於改變,我存在了許多問題,今日我將一探<學思達>在校園中的實況,課程一開始電子白板出現的就是一個問題,問題會激發我去找尋找答案,太有意思了!我從沒有上過這樣的課,我想活了四十年來,累積了許多知識與見識,應該能跟著上這堂課吧!

我心中假想,我也是課堂中的一個學生,每當老師丟出一個問題,手中雖沒有書本,腦海仍會湧現許多答案,要是沒有忍住,可是會和學生一樣一直舉手搶答;要想起25年前,國中時上課的情景,可是會很吃力的!是不是我老到一種接近痴呆的地步!? 漸漸想不起以前的一切,可是,我又很清楚的記得每一個國小時的老師及同學,就是國中的一切,都驅於<空白>~ 只剩老師鄙視的眼神和應付著念課文的穚段~

課程仍在進行著,問題~討論~好幾答的迴圈不斷進行著,但很明顯的有一個小組,反應常常跟不上,討論時同學間也很冷淡,課程到了中後段,似乎有著要放棄搶分的心態,我心中暗自對他們焦急~尤其是其中的一位女同學,不在乎同學的指導,竟也不在乎老師賣力的演出,更不在乎今日有外人觀課,我第一個疑問,她為什麼會如此不在乎?明明絕大多數的同學都很投入,沒吃早餐?生病?跟同學吵架?家裡出了什麼事嗎?......

下課後,這一組被老師留下,老師請他們這一組的要改進,要學習和其他組的討論方式,並期待下次可以看到他們的進步.

課後,和進成老師交換了意見,對於整個課程我是非常認同,我從沒上過時間過得那麼快的課程,就像和女朋友約會一樣,咻一下~時間就過去了,進行中的過程內容,都被問題一個一個刻進腦袋瓜裡,想忘一時也忘不了,或許那一天失智時,才能全部忘記吧! 哈~ 哈~ 哈~

對於<改變>我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指出現實問題是容易的(思),在工作岡位努力改變現況(學,達),才是<改變>的整套解決方案~

高雄餐旅大學蕭米棋的觀課心得


哈哈,我完全忘了我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問...「有誰需要去廁所的?」

這是上上週高雄餐旅大學師培生蕭米棋的觀課心得。
翻轉教室─郭進成老師學思達觀課心得
觀課日期:2014年10月29日週三第一堂208
觀課地點:英明國中公民教室

一、 觀課情形
一早進入已經遠離我近十年時間的國中教室,印入眼簾的是U型座位安排,緊接著是教室後方公布欄、前方黑板旁及教室左右柱子上掛著的學生作品,心智圖,第三個吸引我注意的就是黑板上右邊用粉筆畫的如蝸牛殼一格格的圖案。

鐘聲還沒響,同學陸續進入教室,是安靜的,是有秩序的一一坐到自己的位置,一兩位同學自動的到講台上將數字磁鐵放到蝸牛圖案1的位置。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已經入座,鐘聲響後開始上課了。

郭老師的第一句話是:「有誰需要去廁所的?」,「你們ready好要上課了嗎?」。接著發下一張A4大小的紙張後,便開始了第一張的投影片。第一個投影片的一張圖,讓同學思考思考其關連性並透過小組在各組的小白板(教具)上寫下答案。短短3分鐘的時間同學亮出了各自的答案,並且得到了榮耀的撲克牌,一一討論過各組的答案後,郭老師接著統整了各組的答案後最後做了些補充,並請同學寫在剛剛發下的A4紙張上,才發現原來那張紙就是類似學習單的重點筆記,也是評分依據。

接著,開放3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本內容,各組做下重點摘要,先完成的組別給牌加分。看到同學認真的閱讀與討論,更蓄勢待發的準備回答,很少有漏網之魚或是邊緣人物。從各組的答案中再讓全班思考,也一樣用統整規劃的方式讓同學自行記錄筆記。

在閱讀課本過後郭老師丟出一個時事題(高雄氣爆案件),讓同學思考其中與課本所提的內容做分析,再次記錄在小白板上全班思考討論郭老師再補充。

數數撲克牌張數,一兩位同學到黑板將數字往前放,才知道數字原來代表組別,一格格的就像大富翁一樣往前進,最前面者下課可得小禮物。一樣的方式,持續循環著,教室裡也持續充斥著討論的聲音…。


二、 感想心得反思

一堂公民課下來不知不覺下課了,同學也在閱讀與思考中進步了,我更是從郭老師的教學方法中思考未來的我要如何將這樣的教學帶入餐飲教學中。回想起自己國高中時期,記憶中老師告訴我們知識比我們思考的機率來的多。從郭老師的課堂上,我看見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組織統整能力,這些都是無形的,也是我們過去很少接觸到的上課景況,觀課後不難聯想牆上學生畫的心智圖是如何而來的。也相當喜歡老師的學習單作法,透過A4的紙讓同學慢慢累積自己的課堂筆記,訓練學生紀錄重點摘要統整,這也是一種學習歷程的做法。

課後詢問了郭老師學生參與力的部分才知道,原來每個小組的組長、教練、助教的制度使學生之間互相拉拔進步,因此才有這樣的學習動力。不過這也同時讓我思考,在未來教學場域中的學生是高中生,面對已是小大人的高中生來說要如何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以及如何將翻轉教室運用在餐旅教育中的實作課更是一大挑戰,但不管最後是否能成功將教室翻轉到餐旅課程中翻轉到學生的心中,都讓我明白一個最根本的重點,就是引發學生思考取代填鴨式的教育。

高雄餐旅大學蕭郁翰的觀課心得

這是103-10-29觀課後,高雄餐旅大學師培生蕭郁翰的觀課心得。

觀課&演講心得

蕭郁翰

在觀課前為了瞭解學思達教學法,看了張輝誠老師的翻轉教室講座,主要提到讓學生透過自學的方式,進行思考,然後表達。而郭老師上課中可以發現會不斷的在觸發學生思考,會一直給學生問題引導他們一步步地建構越來越完整的答案,而這不只是對個人,當在引導眼前的學生的同時也在觸發其他在場的同學有更多的思考與火花。

在進行課程中老師掌握時間很重要,而每組分別有擔任不同任務的同學踴躍發言,可以看到學生非常的投入在課程中。而答案如果老師回應同學答錯了會告訴他們可以反駁跟辯論自己的答案,這部分我自己很喜歡。

對於班級秩序老師也有一套,譬如在大家過於熱烈討論失控,老師舉手比了3,安靜停下討論老師一起比3的那組會加分,這時就可以發現場面冷靜了下來,這跟之前在國小看到老師會制約同學喊注意的意思一樣,發現在教學現場會總和所有的教學方式,但不管怎樣都是要達到學習最好的效果。

觀完課也聽了郭老師的演講後,對於受過學思達教學後的學生可以自學並達到終生學習,我覺得是可能發生的。雖然原本自己聽了些關於翻轉教室的講座都會有種熱血沸騰但又覺得是否太理想化,因為聽到的都是演講者說因為他的教學方式實施發現學生的反應不錯,因此想分享給大家,但自己還是有所存疑覺得真的有這麼好嗎?但是今天實際觀課覺得自己所想太過消極,學生是可以轉變的,而老師的教學方式可以影響他們的態度跟面對這門課的積極度,雖然我不知道會不會跟授課的老師所擁有的人格特質有關,但是在這種讓同學互動思考又良性競爭的上課方式,我會想實施在之後的任教科目,雖然職業科的實用科目可能不太適合,但我想一些理論課程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當然也盡量不本末倒置會以學生最適合的方式教學不是只為了翻轉而翻轉。

進成答:那天的分享,我也有提到,即便是職業科的實用科目,也應該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但如果教師沒有這樣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的話,可能學生會不知其所以然的依樣畫葫蘆唷。

真的在早上的一小時觀課加兩小時演講上獲益匪淺,也開始思考餐旅課程的核心是什麼,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像郭老師定義公民課程的核心是正義與批判思考這個讓人滿意的答案,因為目前除了當天演講同學們提到的答案像是與人溝通合作的態度、虛心求教的態度、服務的態度、團隊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倫理等,總括來說基本上是態度、自學、溝通與合作的能力,我認同這些真的是很核心的能力,但餐旅的好像還少那麼一點,因此自己課後還是繼續思考,或許現在自己沒答案,但或許在某天某課會有個靈感乍現給自己解答。

最後真的要感謝郭老師的熱心分享,還有雅慧老師的安排此次活動,跟同學們的接洽幫忙,因此有了這麼精彩的體驗跟學習,真的非常謝謝郭老師跟其他在前線奮鬥的前輩的推廣讓大家認識,希望翻轉教育可以改變台灣教育,讓學生們不在被動只為考試而學習。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第八堂談自知之明

文/郭進成

週一第八堂108班,和學生談自知之明。

就是這篇文章:

1、到公司工作快三年了,比我後來的同事,也陸續得到了升職的機會,我每天不停加班,為公司付出這麼多,卻原地不動,心裏頗不是滋味。

2、有一天,終於冒著被解聘的危險,我去找了老闆傾談。「老闆,我有過遲到、早退或亂章違紀的現象嗎?」我問。老闆乾脆地回答:「沒有。」「那是公司對我有偏見嗎?」老闆先是一怔,繼而說:「當然沒有。」

3、「為什麼比我資歷淺的人都可以得到重用,而我卻一直在微不足道的崗位上?」老闆一時語塞,然後笑笑說:「你的事咱們等會再說,我手頭上有個急事,要不你先幫我處理一下?一家客戶準備到公司來考察產品狀況。」

4、老闆叫我聯繫他們,問問何時過來。 「這真是個重要的任務。」臨出門前,我不忘調侃一句。

5、一刻鐘後,我回到老闆辦公室。

6、「聯繫到了嗎?」老闆問。
「聯繫到了,他們說可能下周過來。」
「具體是下週幾?」老闆問。
「這個我沒細問。」
「他們一行多少人。」
「啊!您沒問我這個啊!」
「那他們是坐火車還是飛機?」
「這個您也沒叫我問呀!」

7、老闆不再說什麼了,他打電話叫朱政過來。朱政比我晚到公司一年,現在已是一個部門的負責人了,他接到了與我剛才相同的任務。 一會兒功夫,朱政回來了。

8、朱政答道:「他們是乘下週五下午3點的飛機,大約晚上6點鐘到,他們一行5人,由採購部王經理帶隊,我跟他們說了,我公司會派人到機場迎接。另外,他們計劃考察兩天時間,具體行程到了以後雙方再商榷。為了方便工作,我建議把他們安置在附近的國際酒店,如果您同意,房間明天我就提前預訂。還有,下週天氣預報有雨,我會隨時和他們保持聯繫,一旦情況有變,我將隨時向您彙報。」

9、朱政出去後,老闆拍了我一下說:「現在我們來談談你提的問題。」

「不用了,我已經知道原因,打擾您了。」
***

這次我打算換個方法來帶國一學生讀這篇文章。

先由我指定某一組共同朗讀,讀到第二段時,我請學生停下來,開始問學生,如果你是老闆,你的員工對你說這些話,你會有何感受?記住唷,你是一位見過大風大浪的大老闆唷,你會有什麼感受?

學生說,不開心啦,生氣啦。

我再次提醒,這樣的感受會是一位大老闆的感受嗎?

好,我們繼續。讀到第四段時,學生遇到「調侃」二字停下來了,所以我問學生什麼叫「調侃」呢?有沒有人知道?

有位學生略帶遲疑的說,嘲諷的意思嗎?嗯,很棒唷,大概是這個意思。

這表示「我」有何感受呢?

我指定問了幾個學生。確定他們明白「我」的感受。

唸到第六段,我讓班上各組都唸一行。

到了第七段,我問學生,為何老闆要找朱政呢?為何是朱政,而不是公司其他人呢?

請同學從第七段裡找線索。好,你說,我從一堆舉手的學生當中找了一個平常較少發言的。

朱政比我晚進公司一年?嗯,沒錯,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線索,但不只是這樣唷。有沒有人要試試看?

啊,老師,我知道了。因為朱政很細心。

大家先不要看第八段,就在第七段,最關鍵的線索就在第七段唷。

有三、四個學生快要站起來地舉著手。

好,你說。朱政已經是某部門的負責人了!

哇,你好棒,答對啦。班上其他同學也露出豁然開朗的神情。

為什麼老闆要找朱政?而不是其他人呢?大家明白了嗎?

來,第八段,請大家自己看。

好,來囉,第九段,你們覺得「我」還有沒有救?有救?為什麼呢?請各組討論二分鐘,再偷偷告訴我。

我走近各組,請各組學生悄悄附耳說明:嗯,老師,「我」有自知之明啦,所以還有救。

太棒了。加分。

其他各組也幾乎都得出相似的答案。

那麼,各位你們覺得這個老闆有沒有智慧?他完全沒有批評「我」唷。就讓他明白了他的問題所在。你們呢?如果由你們來處理這件事,你會怎麼做?要不要試試看?

來,各組討論三分鐘試著找出一個更有智慧的方案,寫在小白板上,並派一個人表達。

有一組說,老師,如果是我,我會讓請朱政當他的祕書一個星期,之後再請他分享他的感受。

嗯,不錯唷。來,請各組手指給分。

來,下一組,你們呢?...

各組輪流報告...10分鐘後。

最後,請問各位有沒有發現,這篇文章有沒有標題?沒有吧?
好,現在請你們當一下記者唷。假設這篇文章是你採訪到的,是不是很希望能有更多人好好讀這篇文章呢?那你該如何下標題?才會吸引人?請各位想想,什麼標題的小說、文章、電影會吸引人呢?

有人願意分享嗎?飢餓遊戲?移動迷宮?鐘聲...

哇,四十五分鐘的第八堂又在學生熱烈的討論當中結束了。

學生下課後還包圍著我:老師,我又想到一個很棒的標題了....好好好,週五再請你們和我分享啦。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國稅與地方稅記憶口訣

文/郭進成

今天我將上週葉老師和學生互動共同發想的記憶口訣簡化成,大老闆(國稅)和土地公(地方稅)。上午212班聽了我的口訣分享後,幾位學生不約而同自言自語、心有所感的點點頭說,哇,這樣好記很多耶。好可愛的反應。

國稅-大老闆:大老闆要如何經營一家公司的呢?首先他要先決定賣什麼貨物(貨物稅),於是他從國外進口IPONE6通過海關(關稅)來賣,之後就可以正式開始營業(營業稅)囉,為了促銷商品更舉辦了抽獎活動(贈與稅),賺了好多所得(所得稅),可是因為過勞一命嗚呼,留下遺產(遺產稅)。



地方稅-土地公:土(土地增值稅)地(地價稅)公住在土地公廟(房屋稅),祂身上掛著信徒還願的金牌(使用牌照稅),有的信徒為了還願則是請歌仔戲班來娛樂祂(娛樂稅)。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好書推薦:人類大歷史

介紹一本很棒的書:人類大歷史。

我們之所以「文明」,人類之所以能夠合作,靠的是我們擁有能虛構的語言能力。我們能相信虛構事物的價值,願意擁抱這樣的價值而共同合作。例如貨幣、宗教、思想等等。

在歷史長河裡,我們虛構了一個又一個價值典範取代一個又一個的價值典範。每個年代、每個族群又都虔誠相信我們的才是真的。

漢摩拉比法典相信人天生是不平等的,這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美國獨立宣言相信人生而平等自由,這也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但,真理,只是人類歷史洪流裡的一個泡沫。它當然是真的,尤其當我們同時身處在泡沫其中,我們必須相信,也共同編織了我們的夢。只是,有時,有些人看到另種顏色。她厭倦了白人的泡沫,像羅莎派克那樣。

也或者像國民黨返回祖國的泡沫,或者像民進黨獨立建國的泡沫。他們的泡沫裡,看似沒有彼此。其實同在一個更大的泡沫裡。父權的?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市場的?

摘:農業帶來的壓力影響深遠,這正是後代大規模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礎。...他們(農民)生產出來的多餘食糧養活了一小撮的菁英份子: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歷史寫的幾乎全是這些人的故事。於是,歷史只告訴了我們極少數的人在做些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人類大歷史,頁119。)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BCS164/index.asp

好書推薦: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

從一粒細沙看世界
從一朵野花見天堂,
把無限握在手掌中
永恒不過是一小時的光景。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la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1757-1827)

再度推薦: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



我的簡報牆滿滿的是這本書的觸發。接下來幾年,我想準備這本書和老師們分享。



但也許,對方收下後會放在書架某個角落。

一直是這樣,只有在對的關鍵時刻,我們才能領悟一份珍貴的禮物,看著這本書,不禁想著如果早幾年我手邊有這本書我會看嗎?

我看得懂嗎?我究竟能體會多少?

如果不是經歷過教學的喜悅與挫折,如果不是選擇相信教學提升的可能,如果不是參加過INTEL創新思考教育計畫、如果不是接觸過人本基金會的教師研習營、如果不是心教育工作坊、如果不是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如果不是對人性的濃厚興趣,一路跌跌撞撞過...

這本書在我手上,我能明白它的價值嗎?

有趣的是它向我揭露的許多建議,正是我這兩年在學習與分享的。

像是大課題,核心提問,教師專業成長社群(非官方的)、見微知著的教學......

「在每一個歷史階段,一定有一個歷史事件,理解了這一事件,你不但了解了歷史學家的治學方法,對整個歷史時期的興衰也洞若觀火。在每一個哲學家的著作中,一定有一個最關鍵的思想,理解了這一思想,你就了解了他的體系和思緒。...見微知著的教學...我們不再簡單地把資訊的沙粒傾倒在處於知識鏈末端的學生身上,而是幫助他們了解這些資訊的來源,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尊重我們的學科和學生,因為我們教會了他們如同歷史學家、生物學家、文學評論家那般思維,而不是鸚鵡學話般重複他人的結論。」(教學的勇氣,頁142-3)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3380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無論怎麼教都對嗎?


《重理解的課程設計》第一章讀書心得:無論怎麼教都對嗎?

文/郭進成

我家馬老師問我在讀什麼?

我回她,就《重理解的課程設計》這本書。


本圖來自博客來


它提醒我們教師想教的和預期學生應該學到的,這之間的關係應該要密切聯結。

教師必須自問,為何我要教這些?學生為何要學這些?我希望學生最後學到什麼?而我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沒有因果關係呢?還是我只是單純期待一切水到渠成(如同一種飄緲無際的幻想),實際上我的教學根本是無頭緒的,教科書有什麼,我就教什麼?甚至「我的教」到頭來只是讓學生學會了聽說讀寫,卻誤以為我教了學生如何思考。




我的課堂活動有沒有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自學)這個重要目標呢?有沒有讓學生真正掌握我們教授的學科的核心概念呢?我準備的教材應該只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之一,所以我為何要讓學生讀它呢?我原先設定的目的/教學目標為何?我原本預期學生從這樣的文本閱讀中獲得什麼樣的學習效果呢?當我的學生閱讀完後,他應該有何理解或表現(評量)才算是達到教師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呢?

與教材對話

一言以蔽,教學不該是內容取向(教科書有什麼,就教什麼),教師絕不會說我們總是照本宣科,那麼我們有試著去分析課本內容的知識概念以及它們背後所隱含的價值觀念(偏見)嗎?

比如說,為何要教二二八事件,而不是其他歷史事件?二二八事件的本質是什麼?它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學生藉由這項 歷史知識的認識,教師預期他們應該學到什麼?

當我們說學生已經理解二二八事件時,這意味著什麼?是他們能夠記憶大量二二八事件中人、時、地、事、物等各種大小事實、知識、概念嗎?(網路蒐尋約有 1,340,000 項結果,2014/11/8)或者不是?而是學生能夠理解二二八事件的本質是官逼民反?族群衝突?文化落差?(李筱峰,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解釋,2010-02-28,自由時報)

如果我們期待學生能穿透浩如繁星的歷史知識、事實,看見歷史的本質,我們又該如何教學呢?是否應該設計合適的課程引導問題呢?

更重要的,我們教師有何觀點呢?亦即分析之後,我們如何調整與安排教學活動以及教科書概念的教授比例呢?

另一方面,教學也不該是活動取向:有趣的課堂活動未必等同有效的課堂活動,例如讓學生粉墨登場重演二二八事件裡的寡婦林江邁販賣私菸而被查緝這段史實。上述這二種教學取向能否有效教學,教師要慎重以對。

換句話說,當我們思辨什麼是有效教學時,我們必須將焦點放在教學產出上,也就是學生的學習效果究竟如何。學生的學習結果到底有沒有如教師原本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那樣呈現?




如果有,才算是有效教學。如果沒有,那麼我們安排的課堂活動,再活潑有趣,終究是無效的教學。

教師當然可以自我安慰,至少學生有參與了,所以應該有學到什麼才對。但他們究竟參與了什麼呢?他們學到什麼呢?

如果課堂活動是一趟旅行,我們自然期待交通工具(教學活動)能有效(亦即舒適、快速的旅程)的將我們由甲地/高雄(學習起點)帶到目的地乙地/台北(教學目標/學習目標);但總不會說,我們原本預期二小時就能抵達的目的地,卻花了十幾年後才抵達,卻依然自我安慰說這仍然是一場有效的旅行。


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教師一直毫無頭緒處於迷路當中,卻信心滿滿的往前行呢(無論教師怎麼教都對)。

第二章讀書心得,請點我。

我說妳猜

文/郭進成

剛剛第八堂,學生一進教室就熱烈的問我,老師,上次你不是說要玩遊戲嗎?為何你請假啦。

唉呦,老師是請喪假,人生有許多事不是我們可以預料的。

好,今天我們來玩兩個遊戲吧。

好,請已經到齊的小組到前面加兩分。(只要鐘響前小組到齊,各組即可自行派人到黑板利用海螺計分表加分)
另外,全組都有帶課本的,再加兩分。

只見此起彼落的哀怨聲、歡呼聲:你為什麼不帶課本啦。耶,我們全組都有帶。

好,我們開始進行遊戲囉。

第一個遊戲叫,我說妳猜。老師先說明一下遊戲規則。字卡上面寫著一些親屬的稱呼,比如舅舅、舅媽、姑姑、堂妹甚至妯娌。

然後,我們全班八組分成兩邊進行對抗唷(左右大對決,我是左派,左派加油,喂~~)。 待會,請各組輪流派一人上台負責說給其他組員猜,說的人不可以講到任何謎底相關的字詞唷。 負責猜謎的組員,必須同時說出他正在講的人是誰(阿古)?而且是屬於什麼親屬關係(旁系血親)? 才算答對。

計分方式如下:如果負責出題的組員順利完成任務,也就是讓同陣營猜對題目,該組就可加兩分,而答對的小組也可加兩分唷,同陣營則加一分。了解了嗎?要不要稍微複習一下課本?不用?你們確定?好啦,複習一下啦。給各位三分鐘(實際是5分鐘)。計時開始!

正式開始遊戲之後,學生都好激動、好投入。猜對時歡聲雷動,猜錯時有人還哭了。只差一分...

令我始料未及啊。

小插曲,一位學生抽到連襟。她想了一下,提示同陣營的說,就最難的那一個。(這樣也行唷...)

有人立刻答說,連襟,姻親?我一說,答對了...

又是一陣大歡呼。哈哈。

小插曲二,有人抽到妹夫,竟然脫口說,妹妹的丈夫,喂,根本是狀況外。馬上被吐槽下台。

二十分鐘後...

好,繼續第二個遊戲囉,我繪我家。請各組同學針對課文介紹的各種家庭型態,用畫圖的方式來表現讓別組猜猜看你們小組畫的圖是哪一種家庭?不可以出現文字唷。

畫的圖不可以太簡單被全班猜中,也不能太難沒有人可以猜對。如果被全班猜對或猜錯,出題小組零分,其他則是一分。
但如果只是部分小組猜中,那麼猜中小組與出題小組都加三分唷。

知道了嗎?

好,給各位三分鐘出題囉。開始。

三分後。來,老師先發下一張答題紙,請各位寫上題號,共八題。請先在自己小組組別那題寫上你們小組畫的正確答案。

好,第一組請出題。來,各位猜猜看,第一組畫的圖是什麼家庭?

(等各組都在答題紙寫好答案後)

請第一組公布答案,是核心家庭。

天啊,教室快被掀開了。答對者大聲吼叫。還握拳咧。

我根據遊戲規則給分。最後,共有四組順利抵達海螺終點,超過20分,可以領取好棒棒的棒棒糖一支唷。

這是今天第八堂的操作流程,幫學生複習一下課程概念,也讓學生玩一下囉。

是說,為何要哭啦,不過就是遊戲嗎?

來來,猜猜看這是什麼家庭?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多元家庭的思辨

國一第三課談多元家庭。

課堂大致流程如下:

1、帶學生朗讀3-2課文。點人朗讀,了解國一生的閱讀能力,也促進學生專注聆聽。請學生將課文重點圈選起來。

2、3-2後半部課文請學生自學,五分鐘(三分鐘自學,二分鐘小組討論),告知我會問他們每種家庭的意義為何。例如什麼是新移民家庭?

3、五分鐘後開始進行問答。確定學生已了解課文的內容。

4、請學生思考一下課文對於現代家庭的舉例,是否已經包含了各種家庭的型態了呢?如果不是,請各組寫出各種未被討論到的家庭型態。

5、有人寫,一夫多妻家庭...,同志家庭...;嘿嘿嘿,學生果然都有在看報紙唷。開始和學生進行問答。









剛剛有人問,家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很好的問題,有沒有人可以回答?課本怎麼說?民法怎麼說?你們呢?想要永久共同生活...,不錯唷...還有呢?

好,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各組提出的各種家庭型態。來,這個...一夫多妻家庭(我很努力忍住笑),算不算是一個家?在法律上,有可能構成重婚罪,但如果他不要觸法,大家和樂住在一起,算不算是一個家?可能會發生什麼問題?法律層面?(不過,社會上有些團體好像不怎麼關心這樣的家造成的社會問題呢...)好,你說...@#$%,還有其他人嗎?

再來,同志家庭。為什麼許多同志渴望有法律的保障?如果沒有法律的保障,會對於同志家庭產生什麼影響?有人想說說看嗎?

另外,還有一些人士反對同志組成家庭的權利,或反對同志婚姻,為什麼?有人想說說看那些人的觀點嗎?

喔,因為同志不能生小孩?好,加分。但請全班同學看一下,我們課本提到頂客家庭,有沒有生小孩啊?全班齊聲:沒有。那他們可不可以結婚啊?學生:可以。

還有喔,黃昏之戀。你們知道什麼是黃昏之戀嗎?在黃昏底下談戀愛。我提醒:不是啦。是指老爺爺和老奶奶年紀雖然很大,因為失去另一半,很幸運的又遇到相愛的另一方而在一起,他們很可能也沒有生育的能力了,你們認為我們法律會不會阻止他們結婚的權利呢?

學生:不會。

我:所以,如果有人用這個不能生小孩的理由阻止同志組成家庭或結婚,合理嗎?

好,還有人知道其他理由嗎?

學生:同志家庭收養的小孩可能會被歧視。

我:很棒唷。來,加分。確實有人用這個理由來反對同志組織家庭。

首先,老師想問各位,需要被收養的孩子是怎麼來的?是來自異性戀家庭?還是同性戀家庭?有人說,當然是前者啊。小胖語出驚人的說,那可不一定唷。全班大笑。

好,當同志願意收養好好愛護另一個孩子時,他們的孩子卻被歧視,是歧視者的錯,還是被歧視者的錯?歧視者的錯。就像我們之前在談論性騷擾時,發生性騷擾時,是騷擾者的錯,還是被騷擾者的錯?當然是騷擾者的錯啊。

很好,所以...(鐘聲)

為什麼有人要反對同志家庭呢?請各位不妨再仔細了解一下反對者和支持者的理由唷。看看哪一方比較有道理。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課堂小小事

國一生為了搶分,搶得很激烈。甚至開始責怪沒有積極舉手的組長。

我湊過去低聲說,鼓勵組長就好。別給她壓力。好嗎?助教仍然很在意,臉臭臭的。

也許小組競爭機制太成功了,反而造成學習步調較慢者的壓力。

該怎麼辦?

過了一會,發現助教仍然主動協助組長學習,我立刻過去給她口頭肯定並加分,謝謝她願意這麼做。

該怎麼辦?這時,我可以試著將答題方式改成抽號,讓各組緩和一下情緒。

答題方式有很多技巧,需要教師不斷在教學現場進行微調。有時小組競爭,有時小組合作,有時個人搶答,有時全組答題,有時口頭回答,有時白板作答,有時開放搶答,有時指定回答,教師必須視教學現場的學習氛圍來調整。

另一班,是國二班。本來有二位組長頭痛趴著休息,但隨著課程的進行與教師的叮嚀,他們陸續也加入了課堂討論,其中的小郭在組員的協助下跟上進度主動抄寫筆記,令人欣慰。

回顧這兩個小事件,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我選擇信任他們,但仍給予期待。提醒他們的責任,但最後尊重他們的決定,斥責組長或鼓勵組員、趴著休息或參與課程。

很慶幸今天我做了比較好的決定。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