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黑暗裡的審判

下學期有機會在學校開設公民桌遊社,在高師大開設第三次的教育社會學。

這兩門課看似不同,一個是針對國中生,一個是針對師資生;但對我來說,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能不能見樹又見林?能不能看見表象裡的真實?


就像週末參加阿普蛙工作坊我選取的牌卡那樣,黑暗裡的審判,天平的兩端。我希望能將自己的體會透過課程活動,協助學生理解影響我們人生旅途的繞路與轉折,或許不是外在的功成名就,而是輕如羽毛的一些生活點滴。但它對我們來說,更有份量。


也許是父母生病倒下了,也許是遇見了貴人,也許是一碗牛雜湯。是這些渺小不起眼的生活累積,形塑了你我:包括選擇與性格還有命運。

犯人是怎麼形成的?

他們的世界,我們知道的太少。我們的無知很可能也是形塑他們世界的重要元素。我直覺的這麼想。那麼當我們知道的愈多,也許故事就能改寫。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議想世界03:是否應該執行死刑?

今天和另一班進行了「是否應該執行死刑?」議題論辯。


大致流程如下:

1、直接告知學生今天的討論主題為——「是否應該執行死刑?」,請各組每人直接提出自己的立場和主張理由,並寫在小白板再派人貼在黑板。

令我驚訝的是這班居然有三人反對執行死刑?!而且是真正的反對死刑,不是因為想把死刑犯慢慢折磨至死。

反對死刑的學生理由如下:

因為死刑犯是因殺人而被判刑,那我們又用死刑來剝奪他的人權,不是跟他一樣嗎?




這個班相較於其他班每週多上一堂公民課(第八堂),會不會是因為這個原因呢?之前,我從未和他們班討論過這個議題,但一直利用第八堂進行各種和考試沒什麼相關的活動或討論。

如果真是這樣,讓人悲欣交集啊。悲的是這麼久的教學活動帶領,也才影響了幾個人。喜的是至少還影響幾個人願意更深入的看問題。

2、由我一一檢視學生主張的理由,並給予提問或澄清。


支持執行死刑的理由大部分仍然是基於「一命抵一命」才叫公平,忽然看到了另一個說法「如果殺了100個人,卻沒有死刑,那100個人也太無辜了。」

我試著從這兩個說法,讓學生思考,什麼叫公平?殺了一個人的殺手下場是死刑,殺了100個人的下場仍然是死刑?不同的情節,結局居然是一樣?

學生這時開玩笑的說,後者應該慢慢割下他的肉之類的。我試著引導回來說:哇,我不是說要這麼黑暗啦,我是說,面對不同的情況,我們的解決之道只是解決他,處死他就好了嗎?公平只是對方做了什麼傷害我,所以我就做什麼傷害回去?一個人強暴對方,最公平的方式,就是找人強暴加害者?甲砍掉乙的手,所以真正的公平,就是讓乙砍掉甲的手嗎?公平是這樣的東西嗎?

我的立場不是支持或反對死刑,而是為了幫助大家對這個議題的思考,我會試著站在少數者這一方來提問唷。我補充說明。

3、接下來,請各位針對剛剛每個人的表態和我的提問,再試著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是針對支持或反對立場來提問,沒有任何限制。請小組先進行討論,打算提出什麼問題?一樣寫在小白板上(教師也可以準備空白A3紙備用,以免影響活動流程,既然我們帶領學生討論這麼重大的議題,就不要太在意白紙的消耗吧!)






(1)如果不能隨意奪取他人生命,那為什麼犯人可以隨意殺人?

(2)若不以死刑處置,那該如何處置加害人?

(3)如果死刑可以嚇阻他人,那為什麼世上仍有這麼多殺人犯?

(4)既然我們總是勸人要珍惜生命,為何還要有死刑?

(5)執行死刑就能讓受害者家屬釋懷嗎?

(6)為何要用人民的納稅去養他,浪費社會資源?

(7)難道有死刑就能降低犯罪率?這會不會一種消極的作法?

很有趣,感覺班上同學經過我剛剛的提問後,許多人或組別已經改變立場了。

4、下個星期,我們會讓各組用抽籤的方式抽表態卡,有四張反對卡、二張支持卡(我可能會再調整,如果下週反對死刑比較多,我會調整成二張反對卡、四張支持卡)。再請大家分別就以上幾個問題進行回答。

5、聽完各組的立場與論述後,再請個人表態。

6、我會發放相關文本,包括〈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以及湯英伸的影片,讓學生自學與思考。

下課時,一個學生和我分享她無法理解為何有人相信死刑可以解決問題。我對她說,但現實中,大多數人是支持死刑的唷,所以妳更應該好好想想如何說服更多人反對死刑,來改變國家法律,實現妳心中的理想。

特地來找我討論的學生論點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鳯林國中學思達

今天前往鳯林國中分享學思達課程設計。這是我第二次來鳳林國中,第一次來鳯林應該是14年前考教甄的時候。真是好遙遠的學校,尤其沿路都是貨櫃車,讓開車的我有點忐忑不安,中途還不小心開進某貨櫃集散場。

抵達學校,發現校園整個都不一樣了,不論校園建築或是周遭景觀都美不勝收,讓我急按快門。




二點左右開始分享,現場包含校長、主任、組長以及社會科老師共有七個夥伴,我先簡介學思達的課程設計,之後再帶他們玩【誰是臥底】以及【議想世界】兩款桌遊。

對鳳林的老師說:桌遊、教科書、問題引導式講義其實都只是一種文本,透過適當課程節奏的切換,可以讓我們有效運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的專注力得以提升,最後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如果可能,學思達的課程設計期待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完成大部分的學習。

所以我示範了【議想世界】桌遊的帶領過程,也讓現場的老師實際體驗一番。從動機的引導、機制的設置、串聯各組學生進行對話等等,一面讓老師體驗、一面向老師說明。


結束今日分享,蔡老師主動對主任提議,要不要再邀請我去一次,利用全校教師教學準備日的時候,請我再來鳯林分享呢?

這時,另一位老師看我面有難色,我連忙解釋,希望來的老師是自願前來,另外人數如果太多,研習效果有限。

這時他們才告知,不會啦,全校到齊也才三十多位老師而已。我才答應他們,如果是這樣,時間允許,學校真的需要我的協助,我很樂意前來分享。但我想推薦蔡宜岑老師,她是我們的專輔。有機會,請貴校先邀請她。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現場的老師有些幫助。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議想世界02:是否應該執行死刑?

會考後,只讓學生無所事事、看電視或做自己的事?也許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我讓學生進行【議想世界】桌遊。

有一班選中的議題是「是否應該執行死刑?」,上個班是「全面啟動募兵制」。





全班只有一位不贊成死刑。理由是應該要慢慢折磨至死。





學生全體都支持死刑,他們支持的理由幾乎都是基於以牙還牙。很好的開始,讓我更想知道在活動(教學)後,這樣的比例是否有改變?

所以,我決定採取另個機制讓學生進行活動。

1、先請各組每個組員在小白板寫上支持或反對死刑的理由,並貼到黑板上。結果已如上述,全班都支持死刑,理由也大致相同。

2、我一一檢視各組的理由,並提出我的問題。比如說,有人認為有人犯罪就該處罰,不給他死,他就會繼續作亂。死刑有嚇阻效果。我的提問是,所以殺了鄭捷,以後就不會再出現另一個鄭捷了?以及,要避免重刑犯再度為害社會,除了執行死刑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3、全班有七組,我決定利用表態卡讓各組抽籤。我明確告知為了訓練大家的思考能力、邏輯能力,所以我準備了四張反對卡、三張支持卡讓大家抽。抽中反對卡的小組要思考一下如何提出反對死刑的理由。試著說服對方。

我進一步解釋為何這樣的安排可以培養我們的思考和邏輯呢?因為主張自己的論點很容易,但如果能先預想其他人為何不同意我們的論點,可以使我們的主張更完整、堅固。

說明上述活動理由後,抽到反對死刑的小組,經由討論後如此回應(這時已經下課了,但各組同學仍然繼續討論,沒有浮燥的氛圍):

(1)有小組主張,應從家庭、教育開始改變,而不是以死刑來威脅並不會讓犯人感到害怕。

(2)罪犯也有人權。只由死刑嚇阻,只能有表面效果,故應該思考社會和教育。





目前討論到這個階段,但看得出來學生試著去思考更多層面的因素了。

4、下一堂課,我會請各組重新說明、整理為何反對、支持死刑,以及如何回應對手的質問。

5、經過充分討論後,再請各組重新表態(各組內部討論,可改變立場),結束此次活動。

6、發放文本,進行班級閱讀。

〈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我是男生,愛生氣的男生?

課程發想

第一冊談性別議題可以這麼上:

1、來聽一些好聽的歌吧。(先放幾首,關鍵句暫停,詢問學生有沒有聽出哪些問題?)各組討論,隨時可自由提出,再全班討論。

2、帶入主題。說明課本性別刻板印象等專有名詞。

3、再放其他歌,作為評量,看看學生的性別盲是否改善。

4、課後作業,請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個性別刻別印象的例子。愈常見、愈被忽略的愈好。



摘:好像只因為我是女生,所以既愛哭、更愛哭的莫名其妙。就算是女生,也不是人人都有公主病。如果今天有首歌說:「我是男生,愛生氣的男生;我是男生,會家暴的男生」,我們會覺得這樣的歌詞合理嗎?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10966

議想世界01:全面啟動募兵制

議想世界第一堂規則說明。

1、發給各組三張牌卡,請組內討論並決定你們小組最想討論的議題卡是哪一張?另外也要提出理由向全班推銷你們小組為何最想討論這項議題?記得只要提出推薦理由就好,不用表態支持或反對。




最後再進行投票,不可以投自己,獲得選票最多者,小組可得一分(後來我發現,給分可再多一些,例如給五分)。並以該小組的議題為今日討論議題。

我本來給各組五分鐘進行討論與準備。五分鐘過後發現學生還搞不懂,負責報告的學生往往變成支持或反對的表態。所以我再次說明與示範。

另一方面,因為會考完學生參與課程的意願不高,所以也需要教師引導,我對學生說為何已經考完會考了,我還要帶大家進行這個活動呢?因為有時候啊,我們看電視新聞記者採訪戴眼鏡的小妹妹,問她有沒有近視?或問來看黃色小鴨的民眾,黃色小鴨長得像什麼?這時學生哄堂大笑。

我們都會笑記者。但我們自己呢?講話就有邏輯了嗎?我覺得對公共議題的關心很重要,而且我們也應該學習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才想帶大家進行這個活動。

總之,發現學生參與課程的意願提升後,我繼續說明規則。雖然剛剛學生的報告沒有掌握要點,沒關係,根據體驗學習圈的流程,可以讓學生犯錯(經驗),教師再利用這個錯誤讓學生反思觀察怎麼說比較好(反思)。並提醒學生觀摩並學習如何歸納他組的表達要點(歸納)。這時,晚報告的小組就比較知道該怎麼做了(運用)。



例如,某組想討論「全面啟動募兵制」此議題。他們推薦的理由是中共一直對台灣很有野心,所以這項國防議題值得大家關注和討論。

2、各組發表完推薦理由,教師覆述一遍各組推薦議題。再請各組進行投票,每組一票,不能投給自己。最後,最高票就是「全面啟動募兵制」。

3、緊接著我請小組每個成員一一表態並說明理由,每組不用一致,組內可以有不同的聲音或異議。請寫在小白板,寫好後請各組派人貼到黑板,再由教師一一檢視朗誦確認學生的想法。









整理如下——

支持「全面啟動募兵制」,理由如下:

(1)尊重個人選擇自由。
(2)減少冗兵,避免浪費國家資源。
(3)不想再看到第二個洪仲丘。
(4)當兵有一定危險,應該尊重個人選擇。
(5)我可以不用當兵。
(6)不是每個人都會認真當兵。

反對「全面啟動募兵制」,理由如下:

(1)會花太多錢。(很有趣,剛好和支持者理由一致。)
(2)可能會找不到足夠的兵力,甚至無人當兵。
(3)會造成國防不足,中共會侵略台灣。
(4)維持徵兵制,才會留下重要的回憶和經驗。(很獨特的論點)
(5)不用採取「全面啟動募兵制」,只要改革兵役部分問題即可。
(6)人民有義務保護自己的國家。



這時下課鐘響,留待下一堂繼續討論。下次請同學準備一個問題問對手。

先不用急著反駁對方,只要針對對手的論點提出一個問題質問就好。

下課。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你還會愛我嗎?

你有多愛他?


「如果出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個傷心的、有各種需要的、惱人的且怒氣衝天的我,你會怎麼樣?你還會愛我嗎?我身上有著這些壞毛病,這是否意味著,你愛的其實不是我,而是我假裝出來的一切?這是否意味著你愛的是那個聽話的、可靠的、善解人意的、懂事又可人的小孩——那個事實上從來就不曾是小孩的我?我的童年到底是什麼?我難道不是被它騙了嗎?可是我再也不能回到過去了,做什麼也於事無補了。」

揪心的一段文字。

這是《幸福童年的祕密》書中患者的提問。



5/22日中午和十幾年前的學生吃飯,她要去某校面試想聽聽我的意見。

她和我分享,有時她看到一些老師在處理班務仍然採取連坐法,感到困惑。

我看著她,誠實的說,我也曾是這樣的導師,明明我當學生時不能接受這樣的做法(連坐法),為何當了老師後,卻又這麼做?

我在想是不是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人教我們替代方法?沒有教我們更適當的做法?或只有理論,沒有具體的示現/實踐?例如我一直記得當年參加創意教學的那門研習,學員睡成一片的課堂。

這幾年我才慢慢知道怎麼做會比較好,我對她簡述我具體如何做。聽完我的做法,她恍然大悟,點頭稱是。

孩童面對大人,大人面對孩童,有時只是兩個孩子。

只是一個是真正的孩子,另一個是沒長大有著匱乏的大孩子。面對這樣的處境,家庭裡往往就再製出另一個有著匱乏的孩子。那麼校園呢?如果我們未曾教給學生一種處理人際互動的典範或方法,反而以憤怒威權來取代理性溝通、同理對待,那麼又如何期待學生未來能夠理性思辨改善社會?

他們的需求從沒被滿足,滿身傷痕的長大,好像是一個大人了。但只是好像。《身體不說謊》一書, 愛麗絲‧米勒寫到——


我的恐懼最初和我的溝通需求有關,我的母親不但從未回覆我的溝通需求甚至堅持採用她嚴厲的教養方法,視之為調皮搗蛋並加以責罰。我對連結與溝通的表達方式,首先會以哭泣的方式呈現,接著是提問的慾望、最終則是想說出個人的想法與感覺。但我的哭泣換來的是一巴掌,我的問題得到的是虛假的答覆,母親完全禁止我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覺。母親退到沉默裡,有時候甚至幾天不語,這是一種持續不斷且具威脅性的危險,因為她從來就不想要我表現出自己的樣子,我必須將自己真正的感覺在她面前好好的隱藏起來。

我母親的情緒會爆發成暴力,但她完全沒辦法去反思與探究自己的情緒。由於她自幼就過得很挫折且不如意,因此她一直都會把一些事情怪罪於我。如果我為這種不公平的對待加以自衛,甚至向她證明我是無辜的,她就會將之詮釋為我對她個人做出徹底的攻擊,往往嚴厲的責罰我。她將情緒與事實混淆了。每當她由於我的辯解而感覺遭到了攻擊,她就認為我一定是在攻擊她。她需要有反思的能力,才能看清楚她的感覺另有緣由,和我的行為無關。但她對自責全然陌生,我從沒看過她向我道歉,或表達過任何後悔。她永遠覺得自己「有理」。這使我的童年就像遭到了高壓統治。

有時,我忍不住想,把這段文字裡的母親這個詞換成教師,能不能夠成立?不再體罰的老師是不願使用或不敢使用?他們真心反省了嗎?或者只是壓抑更多的憤怒,決定放棄教導學生的責任?

我曾有過這關卡。幸好,我勉強通過這道關卡的試驗。試著梳理自己的心結。

當我幾年後和導生對話,聽他述說某位任課老師的狀況時,我彷彿看到了多年前卡關的自己。看到一個快窒息的自己。這時我安撫導生,也問自己,我可以做點什麼去幫助那個快窒息的同事呢?

擔任幾個臉書教學社群的管理員,常有機會和一些老師互動。這些老師的公開留言有時充滿情緒,和他們私下互動,常常在我問了一些關鍵字後,臉書私訊裡便傳來了幾百字、幾千字的訊息。原來,老師真是很容易受傷的一份職業。只是有些老師和我一樣試著繼續找路,一些老師便停下來,走不動了。

他們的情緒不是針對我。而是我的某些觀點引發他們的深層感受。

他們看似強悍自信,但他的字裡行間,讓人似曾相識。他的傷口或許未能被理解和接納,從未復原。我也有過類似的情緒,覺得自己對學生的努力和付出到頭來只是白費力氣,自找麻煩、吃力不討好。直到參加某個工作坊,我才頓悟般看見自己的盲點。

所以,某教育團體對待教師的做法始終讓我不解,至少在我受傷時,讓我繼續願意找路前行的力量絕對不是來自於批判責備。是支持陪伴才讓我療癒。

如今我比較能心平氣和的開導學生,並沒有放棄引導學生的責任。也沒有討好學生。以前我會輕易下判斷,哪個學生有救,哪個學生沒有救;如今,我開始能夠看見倔強神情背後的脆弱,看見孩子內心的深層渴望。

當然,更多是挫折與誤判,火氣與情緒經常不斷。

但,我曾經做到了。我知道了。我知道大多數的孩子只是孩子。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提早出發的窮和尚



520這一天下午帶國三生進行議想世界桌遊和討論。




因為是第一次實際操作,流程卡卡的。回家和馬老師討論了一下,有了一些想法,似乎可以調整某些流程讓節奏更緊湊些。下週會繼續帶領其他國三班進行遊戲,希望更到位。


這幾年試著改變教學,才慢慢察覺原來我也存在著具體運用型的學習心性——從做中學;倒是始終不喜歡體驗式的學習模式,雖說如此,體驗式的學習模式對我某些面向的學習真的很有幫助,真是出乎意料之外。例如教學活動的操作與引導等等,透過體驗學習再回到自己的課堂實際運用,我的學習與成長最快。


事實上,教學這門技藝原本就是如此吧。它比較像騎腳踏車或學游泳。

回顧過往求學的歷程,我一直以為自己不是運用操作型的學習者,多半是屬於觀察反思型與歸納抽繹型的學習者,甚至我應該算是很擅長這樣的學習法。但這幾年,進行教學調整後,發現了我不太會抗拒或恐懼新的教學活動,總是想試了再說,而不是東想西想後,什麼都不做。

很慶幸自己這幾年的憨膽,為自己的教學開了一扇窗。意外看見自己學習心性的另一面,也慢慢找到一條可行的路。

可惜的是這番體會似乎很難讓更多的老師理解。好多老師都是樂在學習的求知者,但如何讓這群樂在學習的老師願意在教學多一點點改變或轉化,而不是僅止於認知理解,意外的困難啊。

於是有些老師輕易的以為我和馬老師天生帶領的功力很強,真是好大的誤會,這是我們不斷的挫敗、省思、歸零、試誤、學習與成長,才漸漸有了一些教學的心得與體會。

我常對馬老師說,我們兩個就像課本提到的「窮和尚與富和尚」那樣。我們只是不想再等待,提早出發的窮和尚。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可不可以容許孩子做他自己?

可不可以容許孩子做他自己?

李崇建老師幾月前的這句話一直在心裡迴盪著。

後半段是,如果孩子做自己,卻可能是我們無法接受的樣子,我們還能不能容許孩子做他自己?

如果我們只能容許孩子做我們心裡早已決定好的那個樣子,這真的是讓孩子做他自己嗎?真的是尊重與包容嗎?

我常常覺得引導法則123,每一條都好難。

但最難的或許是第3條:尊重決定、支持陪伴。我在想,對大多數父母更是極大的考驗?


某專家說,台灣的爸爸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愛孩子這門功課。很多爸爸只懂父權。簡單的說,就是你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用想,我說了算。

豈只爸爸,很多師長,包括我在內,都需要不斷學習這門功課。

我們常不自覺以慣習的指責姿態對待孩子。不太能夠容忍孩子犯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這樣對待自己或內心的孩子。

上課時,一團火燒著我。我想快速解決這團火,幸好我沒有。讓它來,好好看著它、守著它就好,仔細思量它到底想說什麼。火也許就不會蔓延。

以為它走遠了。它在夢裡卻惡狠狠的啃噬。我在教室無意義的嘶吼,沒人在意我的責罵。

這不是我。我已經沒有這樣了。我的學生不會這樣對我。

嘴裡的苦味讓我想起類似的夢。被數學折磨不已的我,不斷在高中重修。

夢裡,我在雄中的紅樓奔走,想找尋離開的路,為何我還不能畢業?

幾年前才停止這個高中畢不了業的夢。

是了,是幾年前師生暴烈的衝突,成了現在讓我反覆溫習的夢。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學生慢慢倦怠了,怎麼辦?

每天只要一上課,我就很興奮。

一想到今天準備的課程,不曉得學生會有什麼想法或反應,就讓我期待不已。

去校外分享,老師常問我一個問題,她也有分組了,學生一開始反應不錯,後來卻慢慢倦怠,該怎麼辦?

我很苦惱,不知如何回應這個問題。

現在才有了一些想法。我很好奇,老師我們自己呢?會不會也有倦怠呢?會不會是我們先讓自己倦怠了,才讓課程不再發光發亮?



如果會,是因為什麼理由呢?又可以如何避免呢?

一節一亮點,一課一焦點。

我總試著為每堂課設計出一個亮點,把它呈現給學生,當我失敗時,我會進入反思狀態,不斷思考下一次上到這個課,我可以怎麼做?增加什麼活動?或減少什麼活動?或改變哪個環節的前後順序?問題的設計吸引學生嗎?有挑戰性嗎?還是太難了?讓學生集體朗誦或個人輪流朗讀?是自學或直接進入小組討論?

亮點?一篇精采的文本?影片?一個有趣同時能讓學生思索再三的小活動?一個教具?一本書?一張圖片?一個好問題,都可以是亮點啊。

各種排列組合,天啊,怎不叫人興奮。

有人或許會笑我,為什麼總使用臥底或hit or miss、賓果、你說我猜、角色扮演、鑽石競標這幾個小活動呢?很簡單啊,因為它們是我試過的諸多活動中,在種種條件限制下比較好用的幾種(時間短、道具少、小組同時能合作與競爭)。許多其他活動試過幾次後,我會暫時保留,因為卡卡的不太順。但無論如何,我總是想利用一些時機去試試看新活動,看看課程的運轉,看看學生的反應。想了解我試過哪些活動的朋友,可以到我的部落格爬文。被我冷凍的活動很多很多啊。

活動是為了教學,教學是為了課程。讓學生有效學習課程核心概念才是我們的目標。

所以,我也會倦怠,有時。但更多時候,我會被問題設計與課程設計深深吸引。常常一不小心就在座位上待了好幾節課。最心酸的地方是就算這般投入,也才設計出一點點課程或想好一個問題。

例如這兩天一直讓我苦思不已的問題是如何讓我的學生了解隨機殺人犯背後的社會結構影響,而不是只由我來講述他們的故事。有沒有可能設計出一個活動,讓學生更容易明白隨機殺人事件背後的深層結構?

啊,好難唷。但我想試試看!!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