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 像史家般閱讀】——觀課心得

2020/10/08週四下午二點~四點半

授課老師:明華國中黃麗蓉(歷史)

授課班級:明華國中302班

觀課老師:英明國中郭進成(公民)

麗蓉的課程,在我看來,她利用了三段式結構來教學。

第一段是請學生閱讀課本,也就是透過 close reading 來要求學生仔細的閱讀,同時結合問題引導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思考。

教科書閱讀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再拋出第二份文本,也就是圖木真皇帝回覆小浦林尼總督的書信,來加以說明羅馬帝國是否真的對基督教進行了長達300年的迫害?

還是有其他的說法?

這一段的課程安排,麗蓉讓小組進行討論和書寫小白板貼在黑板,到底皇帝的回覆信代表著什麼意思?


是真的在迫害基督教,還是他並沒有這個意思?

第三段則是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回到課本思考——

教科書也是被人所寫出來的,那麼教科書的作者們是誰?作者企圖讓讀者們相信什麼?作者的動機跟意圖又是如何呢?

課程的主要核心無非是希望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能夠刻意的練習詢問以下幾個問題。

這一份文本是誰寫的?作者是誰?作者希望讀者相信什麼訊息?作者本身有什麼樣的動機和意圖呢?身為讀者的我們,要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其次,麗蓉的這堂課還讓我忍不住回顧自己這幾年進行教學改變的歷程。

我一開始的目標是希望讓學生至少願意參與學習。

這是因為自己發現過去大量單向的講述,很容易讓學生失去了學習動機。

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到回到教學現場,我刻意地運用了許多的活動或者是桌遊等元素來幫助學生投入。

但時日一久,卻也發現過度以活動為主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適當的收束與沉澱,學生的學習效果,其實也是不太理想,變成「為活動而活動」的一場熱鬧。

不妨這麼說吧,教學現場的填鴨其實有兩種。

最常見的填鴨課堂是傳統單向的講述,另外一種則是看似翻轉教學,其實不過是塞滿活動的課堂。

這兩種到頭來,都很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沒有產生真正的效果,也就是並沒有讓學生的認知產生任何的影響或改變。

然而,在麗蓉今天的授課裡頭,我看到了一種很質樸的教學卻很有效益的呈現。

她就只是透過三段式課程的安排,循序漸進來幫助學生進行師生對話或者是小組討論。

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深刻的思辨能力,希望引導學生慢慢學會像史家一樣的看待資料、閱讀資料,不要全然的相信教科書所書寫的一切。

透過這樣的對話引導與課堂安排,思辨的歷程就這樣自然的呈現在教學現場了。

換句話說,當我們試著讓自己的教學去貼切108課綱,並不是要把我們的課堂翻天覆地加以改變,彷彿脫離現實把整個課程變得非常的工程浩大,反而只是老老實實透過適當的課程設計,其實也就足夠了。

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夠擁有這樣的思維並持續以恆的加以實踐。

在今天麗蓉的授課中,我看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