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教師使用手冊

剛剛太太和我分享一件事。

她說她偶遇了一個以前的學生,她才一年沒見到他。他的變化卻讓她大吃一驚。他和人的互動與反應整個變慢了。應該說遲鈍了。她非常驚訝,才一年不見,怎麼會變成這樣。這個學生發生了什麼事。

聽著聽著,我想起了唐淑華老師的一篇書介:理解貧困的一種框架。這是美國學者Payne的一本書。一本關心弱勢學生的書。

以下引用唐老師的書介文字:

雖然貧窮發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但它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謂「貧窮 」就是指「擁有較少資源」的人。一般人可能會認為「經濟」因素是區分貧窮與否的最大關鍵,然而, Payne卻建議,我們其實需要用更廣義的方式來界定貧窮。以下是她認定的重要「資源 」:

(一)經濟上( financial):指這個人是否有足夠的錢,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

(二)情緒上(emotional):指這個人是否具有掌控情緒的能力?尤其當他遇到不如意的事,這種內在的心理資源會決定他究竟是採取傷害性的自毀行為來因應?抑或採取建設性的方式面對?

(三)心智能力上 (mental) :指這個人是否具有基本的讀寫算能力以應付日常事務?

(四)性靈上(spiritual) :指這個人是否能夠超越世俗層面,找到精神層次上的意義與解脫?

(五)身體上(physical):指這個人是否擁有健全的身體健康與自主的行動能力?

(六)支持系統( support systems):指這個人是否擁有來自朋友、家庭或任何方面的外在資源,使他在有急難時,能夠立即得到這些支援系統的協助?

(七)情感關係上 (relationships/role models):指這個人是否擁有來自長者的照料與關愛,使他們產生情感上的依附?而重要的是,這些長者本身就應該是足以提供良好示範的學習楷模。

(八)對隱藏規則的知識 (knowledge 有瞭解不同族群團體的知識?尤其當上一層階層以一些未曾言明的「隱藏規則 」 (hidden
rules) 在運作時,他若不能瞭解這些隱藏規則,將嚴重阻礙了他跨越貧窮的障礙而晉升至上一階層。

這些文字讓我觀看學生和自己的視野大開。可惜國內沒有譯本。

認識自我已經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了,如何認識他人/學生?或者去理解學生的需求/匱乏?

就在太太和我分享那位學生的情況後,我產生了極大的困惑。是啊,那位學生發生了什麼事呢?他身上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我們的學生來到我們面前,樣態千百種,他們的需求/匱乏也是如此,我們給他們的,是他們所需的資源還是剝奪?

我愈來愈覺得,一個沒有同理心的老師絕對不可能給出學生真正所需的資源。無論這位教師教哪一個科目。

但在我們過往教育與師資養成過程中,同理心的習得恐怕是最匱乏的一個環節。

多麼可怕的惡循環。

這幾年,我們夫妻分別接觸到許多的學習管道(書籍、研習、工作坊),總歸一句話,這些讓我們受用的研習或工作坊,說穿了,其實是讓我們更有同理心。對於不同處境的人有較敏覺的同理心。

什麼樣的研習呢?例如性別教育研習(看見多元性別)、心教育工作坊(看見自己)、閱讀.書寫.經典創意教學工坊(看見生命故事)等等。

可是骨子裡,遇到這些真正需要教師存在的學生時,我仍然是一個沒有同理心的老師。我會不耐煩,我不能理解為何有人會學這麼慢!我不能忍受學生的表達能力這麼糟!我無法明白學生怎麼會這麼自我感覺良好。

我什麼忙都沒幫上。他們在我眼前消失了,又來了一批。


我的學生們往哪去了呢?


我像是打游擊的老師。我沒有後勤支援、我沒有陸海空的立體格局,我只能專注眼前的學生言行。我會隨之情緒起伏。我其實什麼都沒看見。

而我竟然是老師。

我熱愛我的身份,有時會害怕我的角色。在學生最需要的某個時刻裡,我有沒有扮演好一個像樣的老師呢?我有沒有說出適當的話,做出適當的回應?我有沒有呢?

唯一確定的是這是一份很有挑戰性的工作。偶爾我做到自己以為不可能克服的挑戰時,我如此驕傲、顧盼自得。但更多時候,我是多麼希望自己擁有一本教師使用手冊或攻略本之類的祕笈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