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媽媽應該喜歡小孩嗎?

媽媽應該喜歡小孩嗎?

洪仲清《找一條回家的路》一書裡提到一個案例,一個根本不喜歡小孩的女子在許多壓力下生了小孩後,諸多痛苦接連而來。更無助的是她完全找不到喘息的片刻。



這時,心理師該如何協助?

***
洪仲清自白:

我當時的經驗淺薄,怎麼可能明白,那種找不到浮木的害怕與悲哀,我緊緊地被那種「全天下的媽媽都喜歡小孩」的迷思困惑住。我不夠宏觀,也沒有看得清楚,原來,幫助不到媽媽,就很難幫到小孩。
***

有些角色無從選擇,尤其家庭。所以家庭裡的傷痕最讓人深刻。許多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常是上一代原生家庭的複製。不知不覺的一刀一刃。

這幾天去某校分享時,稍微談到了親子互動話題。一位年紀稍長的男老師認為新聞裡那個因為不能玩線上遊戲就自殺的少年只是個案,沒什麼好談的。我忽然有了情緒。

我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心結。要不是成長過程裡還有媽媽撐住了我們兄妹三人,如今會是如何,我不敢想像。

我想說的是,多少孩子放棄了和父母對話、放棄了被大人理解,正是因為大人的自以為是、身段倨傲!

我們是大人,照理應該要能給予孩子一個典範的帶領,讓孩子知道什麼叫穩定的情緒,什麼叫成熟的溝通,什麼叫同理的傾聽。但太多時候我們沒有做到,卻振振有辭。

其實不能做到是難免的,但我們往往還反其道而行,讓問題更加惡化。

真的是個案嗎?自殺的少年?也許。

但,更多放棄和家長溝通的青少年難道也是個案嗎?我真的不這麼認為。

對了,回到那個案例,因不喜歡小孩被罪惡感深深所困的媽媽來找心理師求救時,我們似乎忘了探問爸爸。

他好嗎?在參與家庭照護的工作裡,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