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核心問題的課堂引導

犯錯本來就是學習過程中預期會發生的事。如果你從來不冒犯錯的風險,你就不可能進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質疑答案的原因——為了改進這些答案。

重讀《核心問題》第四章「如何運用核心問題」,有許多收穫。

1、書中提到要幫助學生建立探究型的學習思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妨和學生好好溝通以下關鍵概念,例如:

(1).這個問題並沒有單一的正確答案。人生就是要考慮各種看似有理和不甚完美的可能選擇。(2).每個人都有權表達意見,但最好的意見是有確切證據和周全理由支持的意見。(3).想要完整理解重要的想法就像運動健身一樣:需要長時間的操作和練習才能達成。(4).探究不是一種旁觀的運動比賽;每個人都必須主動積極的聆聽和參與。(5).每個人都有機會被問到,我不會只叫那些舉手的人起來發言。(6).當我或其他人挑戰你的看法,並不表示我們不喜歡你,或不重視你的貢獻,我們是在檢驗這個看法是否有力、有效。(7).以開放的方式來考慮另一種觀點,可以幫助你澄清和拓展你的思考和理解。(8).犯錯本來就是學習過程中預期會發生的事。如果你從來不冒犯錯的風險,你就不可能進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質疑答案的原因——為了改進這些答案。(9).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斷在重新思考一些你認為你已經懂了的東西,這是正常的——甚至是我們想要的。(2016:63-4)

之前我考慮直接將這些概念印成一張講義來進行討論,現在經過思考後決定放棄原本的做法,改成將其中幾點依照課堂需求,化整為零的放在一課的學思達講義當中就好。

這麼做是考慮避免太花時間,所以要適可而止。例如,我會先把第8點放在這學期的講義當中,花五分鐘和學生進行溝通或討論。

2、書中提到「運用核心問題的四階段歷程」和「運用核心問題的八階段歷程」,很適合做為編製講義以及課程設計節奏的自我檢視:

階段1:介紹一個會引發探究的問題。階段2:引導學生說出多元、不同的回應,並追問、挑戰這些回應。階段3:引介和探索新的角度觀點。階段4:達成暫時的結論。(2016:65)

或者「運用核心問題的八階段歷程」——

階段1:教學前的規劃和設計。階段2:初步提出核心問題。階段3:引導學生說出多元、不同的回應。階段4:追問、挑戰這些回應(以及問題本身)。階段5:引介跟這問題有關的新資訊和新角度觀點。階段6:深入和持續的探究,累積出最後的報告作品或實作表現。階段7:整理暫時的結論。階段8:評量個別學生的探究和答案。(2016:71-72)

其中階段3:引導學生說出多元、不同的回應。在課堂中,為了避免各組學生直接呈現意見領袖的想法,我常會要求各組至少要有兩個答案,藉此鼓勵各組學生先討論再回答,比較能呈現多元的觀點。

另外,我也學習到依據核心問題準備學習材料或文本時,不要一開始就把所有資料發下去,而是根據教學需求在不同階段才把不同難度和不同觀點的資料發給學生學習和閱讀。

以及,學生的先備知識也可以做為探討的文本,例如公民第六冊討論全球化議題,我就先運用了「321橋接」,請每個學生寫出三個有關全球化的聯想詞、二個對全球化的好奇以及畫出一個全球化的比喻,再進行小組討論以及大班交流,藉此了解學生對全球化的基本認識以及可能迷思。

3、書裡提到的許多範例,其實也很適合做為一個實際教案來引導學生思考或作為班級經營。例如「誰是真正的朋友?」(2016:75)就可利用班會課來引導我的導生進行討論和思考。

4、另外,有了核心問題以及適當的課程架構,學生就會自動進行探究了嗎?當然不是,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這時教師如何回應這些挑戰就很重要,書中介紹了以下幾種回應策略:

(1).等待時間(2).思考-配對-分享(3).隨機點名(4).全班調查(5).不只一個答案(6).追問想法和支持證據(7).魔鬼代言人/逆向思考者(2016:76-83)

第一個策略「等待時間」剛好解決了這學期自己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探究所遇到的挑戰。例如,之前讓學生進行象限表態時,全班將自己的觀點透過磁鐵呈現在後黑板,我太快引導反而漏失了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現象。今天帶領其他班級進行相同範圍的討論時,我刻意停頓下來,同時結合書裡第五個策略「不只一個答案」後,學生的思考與回饋明顯增加了品質。



我會在學生提出不錯的觀點後,停頓下來給予簡單的中性評論,緊接著追問其他人,大家同意嗎?有沒有其他不同的觀點呢?(第二等待時間)果然其他學生紛紛舉手表達不同的觀點,真的很精采。

推薦渴望知道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的老師,可以好好閱讀這本書的第四章。

5、那麼如果是學生亂回應呢?又該如何處理?

書中給予的建議實在很薩提爾(2016:83-84),和我們的《學思達與師生對話》提供的建議如出一轍啊。

其實就是深層同理,連結學生的渴望,看重學生的每個回應。

如果真的是不當的回應,中性的、點到為止的回應就夠了。只是教師往往會因為自己內在一下子就受傷了,難以如此雲淡風輕的回應,那麼該怎麼辦呢?

歡迎來參加學思達與師生對話工作坊。誤,其實就是學習自我安頓,練習正念覺知的技巧。上一次在鼓山高中的進階工作坊,我開始帶領大家做類似的練習,許多夥伴都注意到了,也回饋他們挺受用的。所以還是要來參與工作坊才能體會。哈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