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輔導團參加媒體識讀的研習,上午的主題是【媒體素養與媒體監督】。
一面聽著講者分享各種媒體業界的內幕消息時,我一面試著思考他的分享是否確實讓學員了解了什麼是媒體素養以及如何進行媒體監督。
他總共花了3小時來講這個議題。本來預定二小時,但後來他又多要求了一個小時。
其實有點失望。身為一個媒體教育的工作者甚至是媒體教育的教學者,他呈現的投影片(媒體)過於紛亂、訊息過於龐雜。講者似乎一點都不在意製作投影片的基本概念,彷彿只要把文字放入PPT就叫簡報了。於是這三小時,我只看見一大堆我在台下幾乎都看不清楚密密麻麻的簡報內容。
透過三小時的主題分享,學員的我至少應該了解什麼叫媒體素養,以及如何判斷什麼叫優質的媒體。
但聽完三小時分享後,我甚至會以為只要跟媒體有關的事就是媒體素養。然後我們要勇於打電話去檢舉不當的媒體內容就叫媒體監督。但真的是這樣嗎?
而我更關心的是媒體素養到底如何融入教學當中,三小時沒有得到較具體的建議。如他所說,他好早以前就已經無法和國小學生或國中學生對話了。
關心一個議題是一回事。但如何把我們的關心轉換成他人也關心又是另一回事。
我忍不住想如果給我三小時來分享相同主題,除了我沒有他的業界爆料外,我能不能更有效的讓學員了解這個主題呢?
身為一個教學工作者,我不斷提醒自己這個觀念——
如果我希望對方關心我的關心,那麼我應該先關心對方的關心。
以他準備的大量內容來說,他如果能思考如何有層次、結構的安排演講內容應該會讓學員更容易理解吸收,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然後一直說,啊,(他正在講的內容)我忘了放進去(投影片當中)。或只是要求,再給我半小時,結果是超過一小時。
他說了一句話,我倒是很認同。
他說媒體的惡質幾十年下來始終如此,令人感到悲哀。
同樣的,許多教授對教學的輕視幾十年下來依然如此,真的很令人感到困惑啊。
今天參加研習最大的收穫,應該是想出了這張「課堂的四種風景」象限圖。
畢竟假日願意來參加的老師都很認真,都是準備好的學生。但我這二年到各地分享超過了一百多場,也發現一些學校參與研習的氛圍實在令講者身心俱疲。(每個老師不妨自問,對講者們來說,我們的學校研習氛圍多半是在哪個象限呢?)
所以聯想到每間教室的風景或許都有可能會出現這四種組合吧?而這四種組合,各位又會如何形容或稱呼呢?好奇。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媽媽應該喜歡小孩嗎?
媽媽應該喜歡小孩嗎?
洪仲清《找一條回家的路》一書裡提到一個案例,一個根本不喜歡小孩的女子在許多壓力下生了小孩後,諸多痛苦接連而來。更無助的是她完全找不到喘息的片刻。
這時,心理師該如何協助?
***
洪仲清自白:
我當時的經驗淺薄,怎麼可能明白,那種找不到浮木的害怕與悲哀,我緊緊地被那種「全天下的媽媽都喜歡小孩」的迷思困惑住。我不夠宏觀,也沒有看得清楚,原來,幫助不到媽媽,就很難幫到小孩。
***
有些角色無從選擇,尤其家庭。所以家庭裡的傷痕最讓人深刻。許多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常是上一代原生家庭的複製。不知不覺的一刀一刃。
這幾天去某校分享時,稍微談到了親子互動話題。一位年紀稍長的男老師認為新聞裡那個因為不能玩線上遊戲就自殺的少年只是個案,沒什麼好談的。我忽然有了情緒。
我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心結。要不是成長過程裡還有媽媽撐住了我們兄妹三人,如今會是如何,我不敢想像。
我想說的是,多少孩子放棄了和父母對話、放棄了被大人理解,正是因為大人的自以為是、身段倨傲!
我們是大人,照理應該要能給予孩子一個典範的帶領,讓孩子知道什麼叫穩定的情緒,什麼叫成熟的溝通,什麼叫同理的傾聽。但太多時候我們沒有做到,卻振振有辭。
其實不能做到是難免的,但我們往往還反其道而行,讓問題更加惡化。
真的是個案嗎?自殺的少年?也許。
但,更多放棄和家長溝通的青少年難道也是個案嗎?我真的不這麼認為。
對了,回到那個案例,因不喜歡小孩被罪惡感深深所困的媽媽來找心理師求救時,我們似乎忘了探問爸爸。
他好嗎?在參與家庭照護的工作裡,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洪仲清《找一條回家的路》一書裡提到一個案例,一個根本不喜歡小孩的女子在許多壓力下生了小孩後,諸多痛苦接連而來。更無助的是她完全找不到喘息的片刻。
這時,心理師該如何協助?
***
洪仲清自白:
我當時的經驗淺薄,怎麼可能明白,那種找不到浮木的害怕與悲哀,我緊緊地被那種「全天下的媽媽都喜歡小孩」的迷思困惑住。我不夠宏觀,也沒有看得清楚,原來,幫助不到媽媽,就很難幫到小孩。
***
有些角色無從選擇,尤其家庭。所以家庭裡的傷痕最讓人深刻。許多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常是上一代原生家庭的複製。不知不覺的一刀一刃。
這幾天去某校分享時,稍微談到了親子互動話題。一位年紀稍長的男老師認為新聞裡那個因為不能玩線上遊戲就自殺的少年只是個案,沒什麼好談的。我忽然有了情緒。
我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心結。要不是成長過程裡還有媽媽撐住了我們兄妹三人,如今會是如何,我不敢想像。
我想說的是,多少孩子放棄了和父母對話、放棄了被大人理解,正是因為大人的自以為是、身段倨傲!
我們是大人,照理應該要能給予孩子一個典範的帶領,讓孩子知道什麼叫穩定的情緒,什麼叫成熟的溝通,什麼叫同理的傾聽。但太多時候我們沒有做到,卻振振有辭。
其實不能做到是難免的,但我們往往還反其道而行,讓問題更加惡化。
真的是個案嗎?自殺的少年?也許。
但,更多放棄和家長溝通的青少年難道也是個案嗎?我真的不這麼認為。
對了,回到那個案例,因不喜歡小孩被罪惡感深深所困的媽媽來找心理師求救時,我們似乎忘了探問爸爸。
他好嗎?在參與家庭照護的工作裡,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看見學生的深層需求
今天和高雄市國中的教務主任們分享學思達教學流程。
問答時間,一位主任問:如果遇到很在乎成績的學生和家長怎麼辦?
我回她,咦,我好像還沒有遇過這樣的學生或家長?是我幸運嗎?還是因為我和學生的互動方式改變的關係,所以學生比較不在意成績?(後來想起來了,這樣的家長和學生是有的,只是我忘了。)
對我來說,學生在乎成績會不會只是一個冰山表層的訊息呢?我們更該關心的——是不是這代表著他更深層的渴望沒有被看見或被滿足?
當我們可以看見他更深層的需求或渴望時,甚至回應他這些需求或渴望時,他真的還會只在意成績嗎?
如果教師的課堂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典範帶領時,讓他看見自身更多的生命可能時,他真的還是只在乎分數和成績嗎?
我猜想會不會是這樣呢?
圖片說明:教學節奏的變換與課堂活動的設計是必要,不是花俏。
問答時間,一位主任問:如果遇到很在乎成績的學生和家長怎麼辦?
我回她,咦,我好像還沒有遇過這樣的學生或家長?是我幸運嗎?還是因為我和學生的互動方式改變的關係,所以學生比較不在意成績?(後來想起來了,這樣的家長和學生是有的,只是我忘了。)
對我來說,學生在乎成績會不會只是一個冰山表層的訊息呢?我們更該關心的——是不是這代表著他更深層的渴望沒有被看見或被滿足?
當我們可以看見他更深層的需求或渴望時,甚至回應他這些需求或渴望時,他真的還會只在意成績嗎?
如果教師的課堂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典範帶領時,讓他看見自身更多的生命可能時,他真的還是只在乎分數和成績嗎?
我猜想會不會是這樣呢?
圖片說明:教學節奏的變換與課堂活動的設計是必要,不是花俏。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罰寫十遍的理由
今天第二堂有五位學生來觀課。
一位是憶婷的女兒,另四位是我的高師大學生,其中一位是中國交換學生。
觀課完,第三堂是議課。話題談到進度與考試時,我說很多時候學生考試沒考好,許多老師往往不會考慮改變教學方法,反而是要求學生罰寫十遍。
中國交換學生一臉的訝異。
我問她,怎麼了嗎?
她回我:我從小讀到現在(大學)還沒遇過這樣的老師。
我問:什麼老師?
她說:就是學生沒考好就要求罰寫的老師。
我立刻問現場另三位師培生,你有被罰寫嗎?
連問三位。每個都說有。
中國交換學生驚訝不已。
我補充說,也可能是你幸運吧。不代表大陸其他學校沒有。
我想說的是很多老師都關心進度和成績,但關心之後呢?學生的學習成效就自動得到改善了嗎?
我們教師很容易會去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態度或方法什麼的,但我們自己呢?
話說回來,他們今天觀課的班級是我今年剛接的班級,所以我還在努力營造師生對話以及小組討論的氛圍,憶婷女兒觀察到這個班的討論氛圍比較欠缺,甚至閱讀課文也有困難。
這是真的。
但我很有信心唷。只要再給我一些時間。因為我已經看見學生和我之間默契的慢慢磨合與互動的漸漸改善。
雖然開放觀課的班級不見得都是最有默契的,但學生們的表現讓我覺得我是很有福氣的老師。
為何不選最有默契的班級來開放觀課呢?
因為我想和來觀課的夥伴多點議課的時間,所以選了這幾個班。這幾個班的下一堂剛好有空堂。
就這麼簡單。
一位是憶婷的女兒,另四位是我的高師大學生,其中一位是中國交換學生。
觀課完,第三堂是議課。話題談到進度與考試時,我說很多時候學生考試沒考好,許多老師往往不會考慮改變教學方法,反而是要求學生罰寫十遍。
中國交換學生一臉的訝異。
我問她,怎麼了嗎?
她回我:我從小讀到現在(大學)還沒遇過這樣的老師。
我問:什麼老師?
她說:就是學生沒考好就要求罰寫的老師。
我立刻問現場另三位師培生,你有被罰寫嗎?
連問三位。每個都說有。
中國交換學生驚訝不已。
我補充說,也可能是你幸運吧。不代表大陸其他學校沒有。
我想說的是很多老師都關心進度和成績,但關心之後呢?學生的學習成效就自動得到改善了嗎?
我們教師很容易會去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態度或方法什麼的,但我們自己呢?
話說回來,他們今天觀課的班級是我今年剛接的班級,所以我還在努力營造師生對話以及小組討論的氛圍,憶婷女兒觀察到這個班的討論氛圍比較欠缺,甚至閱讀課文也有困難。
這是真的。
但我很有信心唷。只要再給我一些時間。因為我已經看見學生和我之間默契的慢慢磨合與互動的漸漸改善。
雖然開放觀課的班級不見得都是最有默契的,但學生們的表現讓我覺得我是很有福氣的老師。
為何不選最有默契的班級來開放觀課呢?
因為我想和來觀課的夥伴多點議課的時間,所以選了這幾個班。這幾個班的下一堂剛好有空堂。
就這麼簡單。
犯罪現場桌遊
週二第八堂讓學生主持犯罪現場桌遊後,這幾天不斷在構思如何讓活動更加流暢,尤其要讓各組都能參與其中,避免客人的產生。
犯罪現場桌遊——這款桌遊在我心中一直是很有潛力的遊戲,但老實說,我想了快一年了。再想下去恐怕也是徒勞,習慣從做中學、從錯中學的我,決定讓學生直接試玩。
這幾週,我利用第八堂讓國三班學生試玩,這一週甚至還請學生自己來主持桌遊。
現在我想到的可能是將犯罪現場結合推理遊戲來進行。或許比較適合教學現場或學思達課堂吧?
其實在玩這款遊戲時,我發現這款遊戲確實可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它的本質和課程引導問題其實差不多。差別在於犯罪現場桌遊的卡片(線索卡、兇器卡和提示卡)比較豐富具象,同時可以產生非常多的排列組合。
學生如何根據提示卡回溯命案現場,自然就是一種推理能力的訓練。
加上我的主持引導,相信可以讓學生在較流暢的活動裡獲得較有效果的訓練吧?
期待下週的課堂調整。
犯罪現場桌遊——這款桌遊在我心中一直是很有潛力的遊戲,但老實說,我想了快一年了。再想下去恐怕也是徒勞,習慣從做中學、從錯中學的我,決定讓學生直接試玩。
這幾週,我利用第八堂讓國三班學生試玩,這一週甚至還請學生自己來主持桌遊。
現在我想到的可能是將犯罪現場結合推理遊戲來進行。或許比較適合教學現場或學思達課堂吧?
其實在玩這款遊戲時,我發現這款遊戲確實可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它的本質和課程引導問題其實差不多。差別在於犯罪現場桌遊的卡片(線索卡、兇器卡和提示卡)比較豐富具象,同時可以產生非常多的排列組合。
學生如何根據提示卡回溯命案現場,自然就是一種推理能力的訓練。
加上我的主持引導,相信可以讓學生在較流暢的活動裡獲得較有效果的訓練吧?
期待下週的課堂調整。
訂閱:
文章 (Atom)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

-
文/郭進成 今天我將上週葉老師和學生互動共同發想的記憶口訣簡化成,大老闆(國稅)和土地公(地方稅)。上午212班聽了我的口訣分享後,幾位學生不約而同自言自語、心有所感的點點頭說,哇,這樣好記很多耶。好可愛的反應。 國稅-大老闆:大老闆要如何經營一家公司的呢?首先他要先決...
-
今天在林鉞的介紹與遊戲教育協會的邀約下,前往鹽埕國小分享。參與的夥伴來自不同的領域,有國中小老師、個人工作室、補教老師。 講題是:撲克牌的1001種玩法。 分享了幾款遊戲: 暖身:hit or miss ,請學員回想玩過的撲克牌遊戲。多數人都知道的遊戲加1分,...
-
2013-04-22 寫 2014-03-06 修 當世界變得愈來愈複雜,就愈來愈不可能有兩個人有完全一樣的經驗。「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參考」的情況會愈來愈常見。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愈來愈重要。 --蔡志浩,頁17,人生從解決問題開始,2012,寶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