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焦點討論法ORID與課程引導問題設計

【焦點討論法ORID與課程引導問題設計


文/郭進成

4/8日週末前往文藻外語大學參加的研習讓我接觸到焦點討論法如何運用由發散到收斂的問題引導學習者探討文本(電影/活動/文章),受益良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學期的公民桌遊社,大多數時刻仍然在課程設計的跌撞期中,一個人構思課程,偶爾和琇芬對話,更多還是卡住。即便如此,畢竟這樣的課程是自己熱愛的,倒不覺得痛苦。

幸運的是上完第四週的社團課,心裡的迷霧才算撥開了一些。開心的同時,好奇自己發生什麼事了,為何感覺清楚了?隱約覺得自己又爬到一個新的高度了,雖然這是一座無止盡階梯的教學高塔。

一時之間難以細述,卻仍以這樣的靈感與想法設計了幾場校外分享課,發現參與研習的夥伴似乎也受益許多,但我還是沒有把這樣的覺察整理成文字的靈感或動機。



直到4/8日研習中Rene引導師運用焦點討論法ORID帶領大家在看完《我愛金正恩》影片進行對話時,我比較明白自己這段時間的成長或跨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應該可以說明一下:

Objective (客觀事實):這個階段,引導師讓看完電影的我們一一分享哪些畫面讓你較有印象,但不用說明理由。每人只要說一個就好。之後是分享自己還記得影片中的一句話。

如果套用在我的公民桌遊社,我會問的問題,大概是問學生,有觀察到什麼嗎?發生什麼事?誰速度最快?誰的牌最大?你怎麼贏的?也就是具體問題。



基本上就是以「what do I see?」的問句發問。也就是先協助大家回顧文本(電影/活動/文章)裡的重點/細節,藉由這樣的核對讓參與者看見各自觀看焦點的多元異質,也得以建立共同討論的事實基礎。另方面,也是讓引導者了解參與者實際的學習情況,以便調整接下來的引導內容與問題。

這樣的問詢其實也很適合個人經常用來核對自己的內在:我的內在發生什麼呢?

Reflective(感受反應):Rene接著詢問大家,剛剛觀影過程中,有些地方大家都笑了。請大家分享一下哪些地方讓你感到好笑。學員此起彼落的分享著。

引導師再問,哪些地方讓你感到驚訝呢?一樣讓大家回應。最後,她的問題是「那麼那些地方是讓你感到沉重的?」

這些問題如同Rene最後的說明,是有層次的,由表面的感受(好笑、驚訝)到較內斂的沉重感受。

這個階段的提問句型就是「How do I feel?」。

為何要問這樣的問題呢?這樣的問題對於課程討論有何意義或重要性?除了這段時間因為薩堤爾模式帶來的影響,使我更加看重感受外,主要的理由還在於這是讓參與者更容易投入課程與內化學習的關鍵。也就是讓外界的客觀訊息開始與學習者自身產生連結。透過這樣的提問,比較能引發學習者的學習意願與專注內觀。

例如在公民桌遊社,我會問:活動過程中,哪些地方(時刻)讓你覺得卡住?沮喪?有趣?驚訝?困惑?緊張?怎麼說?可以多說一點嗎?看到同隊沒有做好時,你有什麼感受?當自己的表現不好時,你會感到...?剛剛一結束活動時,你第一時間的感覺是...?分享自己/找尋夥伴是否容易?

同樣的,個人也可自問自答/自言自語探詢對於當下糾結我們的困境/難題有何感受。

Interpretive(意義詮釋):Rene此時總結上面兩個階段的討論,問大家「所以什麼是真相/假相?」

這階段,Rene不同於前二個階段的大班互動(引導者問,參與者答),而是邀請參與者進行小組討論。

以學思達課堂流程來說,也是如此。為了讓課程節奏較為緊湊,有些較具體、封閉的問題就可以直接由教師提問,可略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回答就好。但如果是較開放、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比較適合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




小組討論時間一到,Rene邀請各組分享。讓其他組別也能聽見別組的討論內容。

最終她藉由詢問一個問題來緊扣核心:「你對『宣傳」有何看法?」一樣是進行小組討論。

這部影片的中譯名是《我愛金正恩》,但英文片名正是「The Propaganda Game 」也就是「宣傳遊戲」。

片名是「宣傳遊戲」,所以Rene的提問正是核心問題,「你對『宣傳」有何看法?」有何理解?從影片和大家、小組的討論中,有什麼新的發現或學習呢?對你的未來教學會有什麼影響?

這階段的問題句型是「What do I learn/found/realize?」。

在公民桌遊社,我也會詢問我的學生,你在今天的活動中有何學習?當大家一再拿到同樣的牌,這意味著什麼?這個活動給你最大的啟發是什麼?你對自己/小組今天的表現有何看法?

Decisional(作出決定):這個階段,Rene是讓我們小組共同討論出兩個想再進一步了解北韓的問題是什麼。作為銜接另一位專家講座的過渡。

「What shall we do next? 」會是這階段的提問主要句型。

如果是我,我會詢問我的學生,如果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來增加獲勝的機率?或者,如何自我介紹比較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怎麼做才能解決衝突或減少衝突?我該如何找到幫助我的資源?我會對小時候受傷的自己說些什麼?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

以薩堤爾模式的對話,就是在問自己,我到底想得到什麼?什麼樣的結果是我期待的?



很感謝昨天引導師Rene的示範,讓我有機會從她的帶領中看到自己這段時間的成長與領悟。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

註: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