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外行人磨課坊十月份聚會

今天的磨課坊,主要是由石佩蓉老師和我們分享她的音樂學思達心得。

她被邀請去音樂學科中心講四場,未來將在全國北中南東各講一場。對象是全國有報名研習的高中音樂老師,分享內容則是她的音樂翻轉教學心得。

她說音樂老師一向扮演著推銷員的角色,推銷各種音樂流派。但到底有沒有教學效果呢?

對她而言,所謂的有效與否在於:我給了學生我想給的 而且 學生也吸收了我想給的。

那為何有時會產生教學無效呢?她指出無效的原因,可能有三:

1.我講了學生沒在聽。
2.學生聽了可是很快就忘了。
3.學生聽了也記得但是這些根本對他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會有任何作用。

如果能消弭上述原因,教學將更為有效。

在佩蓉老師的分享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她提到她的小孩原本在國文課堂是沒有學習成就的,但換了一個國文老師後,新的國文老師總是在課堂中製造機會讓每個孩子獲得肯定,讓不同學習特質的學生都能在國文課堂中得到成功的經驗,她兒子的國文成績開始好轉。

孩子的求學困境與轉變讓她有所體會。她也希望在她的音樂課堂上,提供相同的教學空間:讓不同稟賦的孩子都有機會被看見、被肯定。

這時,我提供了一個外行人的回饋。

我覺得這點很重要耶。因為我是一個音痴,沒有音感的人,妳的做法可以幫助像我這樣的學生,就算我沒有音感,我還是可以欣賞動人美妙的鋼琴曲。讓沒有音樂耳朵的學生也能用其他的方式「感受」音樂。

例如佩蓉老師會和學生分享一位音樂家的成長故事。介紹作曲家的時代背景、愛情故事等等。

原本我都不知道,也不會有所感受。

但因為佩蓉老師的分享,我好想進一步了解唷。

她還分享許多她這學期在課堂上的操作,例如運用分組合作學習、學思達、音樂咖啡館,還設計了課程引導問題等等。
例如:課本列出的這一堆作曲家裡面有一個人幫貝多芬抬過棺材,猜得到是誰嗎?提示:貝多芬是哪一國人?貝多芬逝世的年代?

藉由小組競爭機制讓學生上音樂課時,更加專注聆聽。

另外,莊媛媛老師(生物老師)還有王惠嫻老師(國文老師)以及其他磨課坊夥伴都提出很寶貴的意見與觀點。

可惜的是今日聚會長達五個小時(一點到六點),除了討論佩蓉老師的課程外,也不時就教學的其他議題延伸出去討論,這些精采的對話,就請其他磨課師來補充分享了。

但身為主持人的我沒有控制好時間讓其他夥伴好好分享她們的備課,無論如何真得是令人扼腕啊。

只能期待下次的外行人磨課坊惹。



照片是佩蓉老師在杯墊上的塗鴨。哈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