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陪學生學

觀課老師希望匿名

授課老師:英明國中郭進成老師

觀課日期:2015.7.23&24

【課前的喃喃自語】
對於佐藤學教授的〈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一書並不陌生,曾在系上必修「教育哲學」該門課將其作為自己讀書心得報告的分享讀物;又,在學程的「現代教育」該門課裡,被任課老師選為必讀、要考試的『教科書』。對於「翻轉教育」這件事,我有著無限的憧憬和嚮往,但我所知道的仍僅限於最、最表面的認知及相關理論,對於如何實踐?從何實踐?我卻相當迷惘、一概不知!

於是,我再次拾起〈學習的革命〉一書重新閱讀,亦重溫了張輝誠老師的短講與學思達網路平台,偷偷當起了郭進成老師FB及部落格的小粉絲,每日照三餐服用老師針對其教學所記錄的點點滴滴……,在心底暗自下了個決定:在八月開始實習前,我一定要去觀課!

當我真正落實行動時,已是七月底。於是,一口氣就與進成老師預約了兩天7/23(三)及7/24(四)兩天來進行觀課,仔細確認了課程開始時間、查詢了捷運及公車的路線與時刻表,心情既忐忑又期待,忐忑的是第一次自行前往觀課,我的準備的是否不夠充分?期待的是,我終於能一窺佐藤學教授口中的:「迷人教室風景」了!

【課中的大大發現】

一、 黑板版面配置
  (一) 黑板左側:「海螺計分法」
1. 每一節上課,各組之起始點相同。    →同為起點,或如部落格上所述:為保留扣分額度,以5分為起始點。
2. 因應暑輔,部分班級組別由原先7組調整為6組。
3. 配合每節課不同教學活動及其加分機制予以加分
    →原則加1~5分,加分方式具彈性。
4. 善用社區資源,結合正增強物:「思樂冰兌換卷」。
    →下課後抵達終點(20)之組別即可獲得,如同時產生多組,擇優給予。
5. 分段式上台自行加分
    →當老師手中加分牌卡發盡,老師會請各組自行上台加分,以回收牌卡(一節課約1~2次)。
◎ 小小省思:我發現一次統一加分有個好處,學生較不容易因為落後太多而氣餒,也能夠增加學生對課堂的專注力;此外,教師相當信任學生,全權交由學生自行上台加分,師生關係建立於互信之上。
  (二) 黑板中間:投影布幕(PPT與影片之呈現)
  (三) 黑板右側:同儕相互觀摩學習區塊
目的乃張貼各組之小白板,以作為表揚、分享或進一步討論之用。


◎ 小小省思:得使學生看見更多元的價值,亦能觀摩學習他組的優點。

二、教室座位安排:「U字形編排法」
  (一) 教師與各組間距離一致,無任何一組為教室的邊緣地帶。(如右圖)
  (二) 教師活動空間除了在U型內部外,外圍走道亦留有空間,方便老師走動,以兼顧每一位學生。
  (三) 教師會按出席人數及各組性別比,彈性調整座位及各組人數,以使各組戰力平均。



◎ 小小省思:「U」字形的座位編排方式,打破了傳統座位的侷限性,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再是單向的、靜態的講述性知識傳授,而是(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互動式的、動態的交流對話,不僅能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遼闊、聽見或看見更多不同觀點,也在彼此互動、對話的過程中,激盪了許多迷人花火!

三、小組分組方式:「大聯盟選秀法」
  (一) 一組人數約3~4人不等;
  (二) 「性別異質性」分組
      1. 原則:兩男兩女;
      2. 選秀時,僅能選擇「異性」;
      3. 男女座位交錯。
  (三) 「成績異質性」分組
      1. 學生依考試成就高低分成三組人馬(經理/教練/助教)
      2. 選秀方法:(P.S.僅能選擇異性)
        (1) 由經理選出教練;
        (2) 由教練選出助教;
        (3) 由未被選者自行選組(以各組兩男兩女為原則)。
      3. 戰力平均,且組員彼此互助、互學
        (1) 經理與教練同坐,教練適時得指導經理;
        (2) 兩位助教可自學或互學。



◎ 小小省思:起初,對於依「學習成就」將學生分類這件事有些質疑,因為這樣豈不是將學生按等級區分了嗎?會不會因此影響低成就學生的自尊心?但當我一連觀察四堂課下來,我發現:哈!好像是我多慮了……因為「經理」、「教練」、「助教」本身是一個團隊,乃互助合作的關係,並沒有所謂的階級劃分,如真要說有,「經理」所被賦予的優先選擇權,其地位好像又更優於其他二者。這樣的分組方式,目的不在於「區隔分類」,而是在於「牽線融合」,將原先教育現場中「個人主義」的競爭模式,引導為「團體合作和競爭」,使原先對學習消極的學生,變得更積極的!讓原先不敢問的,也能更勇於發問!那是多美妙、多不可思議的轉變哪!

四、教學策略
 (一)主題呈現的安排與規劃
 進成老師課程的安排與規劃層次相當分明,不外乎都遵循著:回顧上週課程、明示課程主題、切入主題核心、延伸討論與總結。且課程的核心價值主要環繞在「尊重、同理多元族群」之上。如此一來,課程進行是有節奏、脈絡的,能夠幫助學生釐清、理解教師設計此課程所欲傳達的價值及意義。
 (二) 問題設計引導模式
 進成老師多以「問題導向」的模式來進行教學活動回顧上週課程,課程中所提出的每道問題皆是被設計過的,其問題的脈絡相當清晰,主由淺入深,由外在客觀事實切入內在自省或結合至學生生活經驗,老師會不斷地透過「引導」鼓勵學生說出「更趨完整」的回答,舉凡老師會以「所以,你的意思是……」、「好!那你的結論是……」等字句來澄清學生想要表達的意思。老師的每一道問題都是明確的,且每一個指令都是清楚的!學生不會天馬行空的回答,而是能跟著老師的引導做更有條理、更深一層的思考。
 (三) 建立足夠學習鷹架
 不管是牆上的心智圖也好,亦或學生於小組討論所做出的回答,就進成老師的分享:當老師期待學生達到某一行為表現時,必須有足夠的引導及搭鷹架予以支持。有時候,不是學生不會或做不到,而是老師沒去教導他學會或引導他如何做到,像是在進成老師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老師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地透過引導、提供線索、再引導、再提供線索……之反覆作為,替學生充分搭好鷹架,慢慢使其達到教師預定之教學成效。
進一步舉一例來說:進成老師請各組於小白板中畫上「九宮格」,目的乃在於引導學生善用白板有限的空間,練習寫關鍵字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此一來,便不會在書寫長句上佔用太多討論時間,也能訓練學生抓關鍵重點的能力;或許,之後進成老師又會開始慢慢引導學生,以寫出關鍵詞彙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如當學生想表達「移工因被遣返而失去賺錢機會,但獲得與家人相處時光。」可精簡為:「遣返。失去金錢。獲得親情。」學生看著這三組詞彙,便能在報告時精確表達其原先本意。其實,這樣的訓練與我們大學進行發表時,老師要求我們練習:「不寫講稿、僅寫講綱」的訓練並無二異!
 (四) 公平機制與照顧弱勢
 訂定一套最「公平」的活動機制,是進成老師不斷在努力的方向,但在追求「公平」的同時,老師並也沒有忘記要照顧弱勢,教師無時無刻盡可能地留意每一組、每一位學生的課堂參與情形及需求,對於學生值得鼓勵之行為亦不吝給予讚美,期望能透過成就學生高峰經驗,來強化其好的行為。
  (五) 靜、動態兼顧的備課過程
 雖然連續觀了四堂同樣主題的課程,但實際上這四堂課其實很不一樣!因為老師在課程中一直不斷地在進行嘗試、調整,比如:第一天第二節課較第一節課的規則多了以紅色白板筆將挑戰過的答案畫掉之機制;第二天課程又比第一天課程多了「第一輪挑戰有、第二輪挑戰沒有」的限制;此外,加分機制亦會視各組情況予以彈性調整。隨著這些規則的調整,老師能清楚了解到每一種規則所呈現出不同的教學風貌,在藉由實際操作的成效如何來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
 「備課過程是靜、動態兼具的!」這句話是兩天議課的過程裡,進成老師一再強調的重要觀點!對老師而言,真正完成備課是在那一堂課上完的時候,因為唯有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才能清楚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加強、哪些地方需要刪減、又哪些地方需要微調。

五、班級經營
  (一) 班級秩序之維護
 對於班上秩序的管控,進成老師並不靠「大聲」來加以約束、制止,而是以嚴肅有原則的神情加上手勢,示意學生安靜,班上的秩序隨即立刻獲得控制。此外,教師在面對學生不禮貌的玩笑話,能適時予以制止加引導。如同進成老師所言:「常規問題即是教學問題。」當許多存在於課堂教學之上的問題被克服之後,許多學生的常規問題便不再會是問題了!
 (二) 維護人性尊嚴:尊重、同理、關懷
 在觀課的過程中,進成老師在許多小細節上皆能夠尊重、並同理學生的需求及看法,以最不扭曲人性的教學方式為之。舉凡教師在指示學生移動座位時,會以「能不能請」、「麻煩了」等字眼向學生表示尊重;發現學生生嘴裡還含有食物,而是以關心但不責備的語氣詢問:「你ok了嗎?」示意學生課程即將開始;或是,老師會體諒學生暑假還要來上課的辛苦給予正增強物作為激勵;甚至,體諒某一班上一節晚下課,即便上課已過了5分鐘了!老師還是選擇關心學生的身心狀況,以最從容、和緩的步調幫助學生收心,而非催促學生趕緊就緒。
在進成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我完全沒有感受到傳統教師高高在上的權威,老師實際上雖然還是指示、要求學生「做或不做」某些行為,但口吻、語氣卻是尊重的、同理的、令人感到舒服的!
(三) 有原則的指正:不批評、不責備
 在這四節課中,我「完完全全」沒有看見老師在批評、責備學生,但不代表「所有」學生行為都符合常規,仍有「極少」部分學生的行為需要老師加以提醒或指正。只是老師處理的方式是有原則的提醒、指正或冷處理,而非嚴厲的斥責或批評。例如:老師針對因不專注而無法複述同學回答的學生,會先說:「沒關係!」,以避免學生感到挫折或恐懼,然後再不厭其煩地一再提醒全班(不針對個人),討論期間應必須專注聆聽同學發言;此外,對於同學間無心的玩笑,亦是有原則的告知行為的不妥,並不予以責備。
(四) 「一致性」原則
 進成老師與我們分享:他在教學上覺得最重要、也最須致力達成的莫過於「一致性」,老師期待自己對於每一位學生皆能夠「公平」,唯有做到「公平」才能使學生信服;甚至,老師對於得失心較重的學生並不視為教學活動進行的「阻礙」;反倒看待為自己有無落實「一致性」的重要指標。我相當佩服進成老師如此正向的思考!進成老師認為公民教育最主要的核心價值不外乎是「思辨」及「正義」;我認為除此之外,還包含了「同理(包容)」與「自省」,而這些價值進成老師都在課堂內、課堂外充分體現了!老師不僅只帶領著學生思辨正義,亦教導了學生同理、包容多元觀點,甚至反省其生活經驗;同時,老師亦能以身作則,同理學生的感受與需求,且時時刻刻不斷地反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與心態。種種這些,是我認為進成老師最最難得、可貴之處!

六、教室格局佈置
  (一) 裱框學生作品-「心智圖」:(於教室前後及四周)
      將學生優秀的標竿作品裱框起來,不僅能增加學生的榮譽感;亦可以使其其他同學觀摩學習。進成老師與我們分享,學生心智圖的繪製能力需有賴老師搭足夠的鷹架,並長期培養,非一蹴可幾。
  (二) 教學相關簡報、文章(於教室前後):實有助於課程知識的延伸。
  (三) 校內(外)活動海報張貼(後方佈告欄):鼓勵學生實際參與相關活動。
      (如「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觀察者初步臆測是透過影片〈和豬
      豬一起上課的日子〉來探討、思辨有關生命教育、道德倫理的課題。)
  (四) 教學相關重要概念表解(後方佈告欄):有助知識的綜合及統整。
  (五) 小書櫃、雜誌書架及借閱名冊(佈告欄前方或下方):
      1. 教師書籍種類的選擇並不局限於學生的能力; 
      2. 推動閱讀教育,間接鼓勵學生多多閱讀。
  (六) 學生回饋板(後方佈告欄):
      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心得與回饋,以營造並建立良好師生關係。

【沉澱後的自省與自許】
 觀課結束後,我一直在心裡反覆思索:「學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又,「學習」的真諦究竟為何?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清楚告訴我們:「學習,勉強不得!『勉強』是強制使人做事;而『學習』卻是自動自發的!」是故,對於即將踏入教育現場、為人師表的我,在設計任何教學活動之前,理應以「學生」本位為出發點!不能再用所謂「大人」的角度去訂定孩子們不願意接受的規則制度。回歸至教育本質來看,好的教學應該是去適應孩子的天性、符應孩子的興趣而存在,並非設有如此多的框架和標準來要求孩子服從。

 很喜歡引用一句自己曾在網路看過的話:「縱使你不是隻被放逐的牛,但充其量也只不過是隻被填的鴨。」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點破當前台灣僵化的教育體制與氾濫的填鴨教育,反觀自身求學經驗不也正是如此?各校普遍實施常態化教學,「放牛班」一詞雖已漸漸淡出校園,但為了考試、為了升學,我們還是成為了那隻「被填的鴨」(當然也有部分老師的課堂例外)。填鴨教育,我們經歷過、也憎恨過!但會不會一不小心……身為老師或家長的我們,也成為了那填鴨的「幕後推手」?我想,這是我未來在備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

 真的非常感謝進成老師願意開放課堂讓我參與,雖然我的身分僅是一位準實習教師,也還沒有正式進入到教育現場之中,可能與其他資深老師相較,無法有很深刻的體悟與覺察。但,在觀課及與老師們議課的過程中,我仍獲得了滿滿的能量與感動,不管是開放觀課的進成老師,還是兩天前往觀課的其他資深老師們,自他們的言談中,我能感受到他們身上散發著無私的、熱忱的、為學生著想的……種種迷人特質,對我個人而言,觀課最迷人的風景除了課中的學生,也是課後的老師們!因為「學習」這件事,一直持續地、不斷地正進行著。

 言及於此,突然想起李雅卿女士曾以「替孩子活」、「隨孩子活」與「陪孩子活」論親子關係;同理,好像也能應用到師生關係之中。我問了自己:「我期許自己成為怎麼樣的一位老師呢?「替學生學」、「隨學生學」還是「陪學生學」?」
 我想,答案已不言而喻。

【後記】
觀課前,已針對近日蒐集的相關資訊紀錄以下幾點問題,準備議課時提問,但事實上是……絕大部分的問題並未待我提問,便已在老師的課堂中或進成老師與其他觀課老師的對話中,依序獲得解答!觀課問題如下:

1. 僅有小組「加分機制」,沒有其他正增強物,分組學習時,真能有效激勵學生學習嗎?----------------------------------(○)已於課堂之中獲得解答
→雖然,於暑輔課程中,進成老師有以「思樂冰」作為正增強物,但我在觀課的過程中發現:小組彼此存在的「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乃為常態,他們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學習模式,我想……或許絕大部分學生追求的並不只是走到終點,為換取思樂冰;他們更在乎的是老師肯定、關愛的眼神,又或者,是同儕之間共同完成某件任務的成就感、認同感。

2. 在討論的過程中,如何確保班上秩序的掌控呢?(○)已於課堂之中獲得解答
→「問題討論」與「秩序好壞」似乎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老師對於班上秩序的掌控相當有一套!老師僅需要一個堅定、有原則的神情,再加上高舉「3」的手勢,班上秩序隨即獲得控制;此外,我還觀察到:同儕之間亦會互相約束彼此的行為和秩序,我想,這已經達到維持班上秩序的另一層境界了!這全有賴老師與學生長時間所累積、建立的信任與默契。

3. 如何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已於課堂之中獲得解答
→我發現:教師無時無刻皆在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隨時都在注意各組的討論情況及專注力,哪一組注意力明顯下滑、哪一組討論時需要協助,老師都相當清楚,且老師會靈活運用一些「機制」來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如針對「老師所說」或「學生所說」的內容,皆會指定幾位聆聽者重複一次,以確保大家皆能夠理解、吸收。

4. 在實施「翻轉」時,須具備甚麼先行條件?(與學生關係之建立、溝通、班級經營?與學校、家長溝通?)-----------(○)已於教師們對話之中獲得解答
→不管是課堂內進行分組時所做的溝通,亦或是課堂外對學校、對家長所進行的溝通,老師在「溝通」這件事情上做了很長時間、很多的努力。以分組溝通為例,老師會充分告知學生分組的目的與好處,善用同理尊重的話術,對學生進行適切的心理建設。當決定「改變」教學方式時,必定會面對許多考驗,亦有許多地方有待「磨合」,但這些挑戰對進成老師而言,都是其持續成長的動力。

5. 以一個實習老師的角色,對於一個班級並未有實際主導權,可以試著做哪些嘗試呢?-----------------------------(○)已於議課中提問,並獲得解答
→(答案類似上題)在嘗試之前,有賴充分的溝通及努力,必須對班上學生有一定程度之了解,且相關細節可與實習輔導老師做進一步討論。

6. 針對學生所發表的想法及言論,應如何「量化」作為評量的依據呢?
-------------------------------------(○)已於議課中提問,並獲得解答
→可列舉答案關鍵的幾個核心概念及重點,依學生回答之完整度予以量化進行評量;如題目類型為各抒己見,沒有一定標準答案,可由同儕互評之方式進行。

7. 教師在面對「得失心」較重的學生,應如何自處或採取甚麼措施呢?
------------------------------------(○)已於議課中提問,並獲得解答
→老師對於得失心較重的學生並不視為教學活動進行的「阻礙」;反倒看待為自己有無落實「一致性」的重要指標。就這類型的學生所做出的真實性反應,可以檢視自己的教學活動是否真的「公平」,以利教師做微調;而針對學生得失心態上的調整,老師不會放棄任何能與其溝通的機會,但也不會刻意去製造機會。

8. 老師您於一般「學期中」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最後會扣合、回歸到課本裡頭嗎?還是已經完全跳脫出課本的框架,依老師您的教材來設計課程?又,這時候,課本(教科書)對學生來說所扮演的角色是甚麼?是工具?還是仍為主要教材?-------------------------------(仍有賴進成老師解惑,謝謝!)
進成案:基本上,我會緊扣課程核心概念,時事議題是一時的,它只是供師生討論的文本之一,課本則是主要的文本。但必須拆解課文,在上課前,我會花費很多時間和課文對話,去試著提取核心概念,並去思辨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