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如何設計課程引導問題

之前曾和老婆討論到如何用心智圖來協助學生學習的問題。彼此受到很大啟發,尤其是我興奮不已,連忙利用老婆下車去拿取外食晚餐的空檔,在車上利用手機的mindjet app將一些靈感記錄下來。

一開始是她主動分享了她在上課時,如何利用心智圖教導學生去整理文本的重點,並利用「Intel創新思考教育計畫」研習所學到的一個觀念「課程引導問題」,包括三種層次的問題來協助學生去理解、拆解文本的重要觀念與排序。


在老婆一一述說教學歷程時,我忽然靈光一閃,對吼,心智圖原本就是極有層次的工具,為何我竟然沒有想到像妳那樣利用心智圖來呈現這三個層次問題的差異呢?Intel的引導問題,老實說,我已參加過三場共120小時的研習了,而心智圖的運用,我接觸得更早,但竟然沒想到可以將二者加以結合進而運用在自己的備課與教學上。

真是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

Intel的課程引導問題觀念對我身為一位教師的啟發真的很深遠。它讓我在教授每一堂課,總忍不住去自問以下幾個問題:


學生為何要學這一課?或為何應該知道這個觀念?

這一課的核心問題、核心概念為何?


公民學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一冊的主旋律為何?

舉例來說,教第三冊政治生活時,藉由這些問題的探究,我比較明白第三冊的主旋律其實就是「權力」,但同時「權力」又與「權利」相互交涉。民主法治國家希望讓政府的權力為人民的權利服務,希望透過一連串政府體制設計(例如權力分立)來確保這一點。所以學生為什麼應該學習這一冊呢?只是為了了解政府的運作嗎?

藉由對政府體制的認識,能更深刻體會這一點--即國家體制的存在最終只是為了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而存在,提供公民一個實現自我設想的平台而存在。當然,這樣的預設背後是自由主義的國家觀。但至少公民教師應該試著讓學生去理解權力運作的本質不等於是新聞媒體上立委們的打打鬧鬧、或官商勾結,同時也該學生去理解權力運作的限制與可能危害。


到頭來法治的確立與彰顯不是單憑政府官員或權力場域的競逐者的自我約束,而是透過你我這樣的公民來共同監督與維護,而這樣監督與維護之所以可能,回過頭來,就需要我們對政府體制的運作與互相制衡以及這些設計背後預設的人性觀有所知解。

不是嗎?

所以,我在公民課進行分組討論時,總試著去引發學生這些核心議題的辯論或思辨。我真的不太介意,選舉任期應該是幾年的背誦,但為何選舉應該定期且民選首長應有任期的限制這樣的議題則值得我花更多時間去設問以逗引學生思索。


但老實說,設計有層次的提問不是容易的事,所以當我有機會接觸到Intel的課程引導問題觀念時,真的驚為天人,這是所有教師都該學習的提問技巧呀。不,與其說提問技巧,不如說是提問哲學與如何設計提問的實務操作課程



透過這樣的研習,我有機會學習以一種全局式的觀照力來反思自我的教學。讓自己的教學比較不容易被教材的枝微末節所遮蔽。

好,那到底什麼是Intel的課程引導問題呢?

以下我借用它的課程講義來說明:



核心問題
  • 涵蓋整個課程最基本及主要概念的問題。
  • 可以協助聚焦在一些教學單元中。
  • 使用在整年度的課程中。
實例:想要改變世界的代價是什麼?

但教師在教授課程的核心問題時,不見得能直接揭露給學生,因為學生未必能理解。

所以教師在教學現場必須透過單元問題以及具體問題的建構來進行,慢慢的、有層次呈現教學的核心問題。


單元問題
  • 單元導向、開放性的問題,協助更清楚理解核心問題。
實例:
為什麼要離開自己的故鄉,然後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發展新的生活?

具體問題

  • 具有支持性、根據在某個事實上的問題。
  • 屬於封閉性的問題。
  • 豐富的學科領域內容來協助強化並促進學生對於宏觀問題的理解。 
實例:早期的探險家走哪一條路線?探險家們都在探索些什麼?
如何?是不是有一種柳暗花明但饒富知識探究的趣味在其中。透過這個教學案例,它其實是在講歷史的大航海時代,如果教師能掌握這樣的提問技巧,學生的歷史思維或歷史視界是不是全然不同!

但如果教師無法掌握這樣的引導問題,到頭來學生最多只是背多分罷了。

而且透過這樣的提問技巧,學生的高層次思考當然比較容易被觸動。

總之,教師不可能教給學生自己沒有的東西。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學生高層次的思維能力,那麼教師的教學也應該去設計這樣的課程提問。

說到這,希望各位能明白為何我會一而再、再而三自願去參加這個研習了吧?

1 則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