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我到底在氣什麼?


看著李崇建老師的短講讓人有感而發,他的題目是「從情感教育出發」。

短講中,他提到一位爸爸曾經找他協助,這位爸爸問他「我家女兒脾氣很壞,該怎麼辦?」崇建老師回他,一般來說,孩子的脾氣很不好,不出兩種原因,第一種是家裡太寵孩子了。一聽到這,爸爸連忙否認「我和太太都不會寵她。」崇建老師接著說,那就是第二種原因,父母有一方脾氣不太好。爸爸又否認。這時崇建老師請爸爸回想一個曾和女兒發生衝突的例子。

經過回想與老師的協助,爸爸開始察覺:女兒的情緒其實只是對應了爸爸的處理姿態。


元忠砡君家小哥哥的作品



這位爸爸從否認情緒到察覺自身情緒的存在,並能夠看見自己的情緒如何影響女兒甚至一個家。他看到了自己的盲點。

人要看見自身的盲點,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然不會叫盲點。也因為如此,人與人相處發生問題、衝突,我們總是指責對方。

很想問我的好友一個問題,不曉得你身旁有沒有這樣的一位朋友,和他相處時,要很小心、很花心力?

我相信答案一定是有,因為我就是你這樣的一位朋友。先謝謝大家長久以來的包容。

我想沒有人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一個讓人相處要很花力氣的人。但我很長一段時間,恐怕現在應該也是這樣的人吧。

我一直是難搞的人,甚至以前會以此為傲,認為這叫「做自己」。幸好這幾年多了一些些的自我覺察,因而多少看見了自己的問題,也想誠實且認真對待這份功課:做自己雖然不見得要迎合別人,恐怕也不是一直帶著負面情緒過日子。

舉例來說,這學期處理學生的問題時,我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到底在氣什麼?

試著搞清楚自己的情緒是從哪裡跑出來?以及這些情緒到底有沒有解決或幫助我看見問題的本質?然後,奇妙的事就發生了!以前很容易會造成師生對立的時刻,比較少出現了。

怎麼了?是因為我比較進入水面下的冰山來看問題了嗎?我的學生一樣會有問題,但當我的學生有問題需要協助時,我不再像過往直接處理學生的問題,而是會試著先安頓好自己、詢問自己,我生氣嗎?如果不是,我目前有何情緒?

也許因為我開始正視自己情緒的存在,所以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心沈穩許多,似乎也較能看見學生真正的需求和困難吧。

註:李崇建老師的短講,「從情感教育出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