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敘利亞沒有愛因斯坦嗎?沒有郭台銘嗎?

今天學思達公民共備工作坊的最後,我問了一個問題。

美國慈善家決定捐贈一批龐大金額的愛滋病藥物給非洲某國,但顧問回他,這是沒有意義的。

慈善家納悶的問,為什麼?

顧問說,因為這些藥物必須按時服用。

慈善家還是不解。

大家覺得是什麼原因?

我讓夥伴猜想。

為何會問這個問題呢?

因為我們針對《政府的經濟職能》一課共備時,一位夥伴詢問「為何很會賺錢的人必須被課累進稅率?或必須被課較多的稅?公平嗎?」

隨著大家的討論與思考,我和夥伴試著整理成這樣的提問「如果郭台銘擁有同樣的企業才能,卻生長在敘利亞這樣的國家,是否還能擁有現今的企業規模?如果可以,理由?如果不能,是少了什麼?」

這個問題的背後思考是,成功是個人努力或社會環境?二者之間的比重為何?

例如一個人很會讀書考試,完全是靠他的努力嗎?我們可不可以共同思考,這樣的學生換了一個環境,給了他更艱難的條件時,又會如何?

敘利亞沒有愛因斯坦嗎?沒有郭台銘嗎?是個人努力不夠,還是社會環境太差?這些人一直都在。甚至就在我們眼前。

有時是戰亂帶走了他們,但沒有戰亂的社會裡,又是什麼原因讓一些地方的人才不斷誕生,有些地方卻不是如此?會不會是填鴨的教育體制更日常的磨滅他們與生具有的靈光?

例如,共備坊上午的「末日危機」體驗課程。扮演居民的夥伴感覺到談判的過程裡,主角居然是政府與企業,而不是深受影響的居民。

居民在談判過程裡沒有任何籌碼。心中有無比的沮喪、氣餒。

人民不是主人嗎?

怎麼會這麼虛弱?人民難道沒有權力、沒有金錢時,就什麼都沒有?真的嗎?

人民可以團結!人民可以自學!人民可以勇敢!

當然可以,可以在面對這些權與錢時,活得理直氣壯。但需要真正的公民教育。


不是這些迎合主流價值升學考試至上的填鴨或翻轉。

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