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在教學時,可依據學生的程度適當安排屬於記憶層的學習(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多半將教學重心放在這一層),接下來,教師應儘可能漸漸提高理解層的教學比重(如果要增加學生的理解成效,講述法效果是很有限的,因為「理解」這件事只要約略了解人類認知心理的運作歷程,就會明白它不可能只由教師單方面講授/輸入,所有學生自然就會理解),最後回應層則是透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鼓勵學生針對前二者的學習結果進行表達分享。
以前我會以具體問題/單元問題/核心問題三個層次來進行教學安排,因為我是根據INTEL創新思考教育計畫的課程問題來構思的,但看了這番說法後,我發現和其他教師分享時,或許用記憶層/理解層/回應層的概念來說明何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應該會更清楚一些。
對我來說,這樣的概念也更容易幫助我進行備課。很棒的概念分享給各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