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子曰: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聽完今天的講座,我順道前往人本四樓辦公室購買一直想買的某期札記,沒想到俐雅老師還送了兩樣貴重的禮物給我,把禮物交給我後,她看了我一眼,問,怎麼哭成這樣?

我回她,忍不住。

而且還哭到快頭痛起來。有幾度快淚崩,一直想辦法讓自己分心。

今天下午到人本七樓的會議室參加反課綱巡迴講座,高雄場由金仕起老師和黃惠貞老師來宣講。



講題是【「一個中國」課綱?從台灣看東亞和世界: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歷史教學】。

老實說,我之所以會報名參加,完完全全是因為黃惠貞老師的緣故。




一開始我沒有邀馬老師前往參加,覺得她可能沒興趣,所以我自己一個人報名,然後還很擔心會不會已經沒有座位了,後來發現人本的簡訊歡迎報名者帶朋友前往時,我才詢問馬老師要不要一同前往,馬老師竟然也願意去。實在太好了。

幸好去了。

真的。

金仕起老師的分享啟發我好多。他很專業也很專注的圍繞在講題上分享。



我在筆記上預擬的問題,金老師在講述的過程中完完全全都回答了。所以在最後的問答座談時間,我已經沒有問題了。好久好久,沒聽過這麼有啟發的講座了。

我在筆記上預擬的問題原本有:

1、何謂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歷史教學?

2、為何應該以學習者為主體呢?

3、教學現場的教師該如何自處?

金老師在自己準備的投影片以及他所講述的內容,就已經回答我這些問題了。








我的理解是,為何中學生要學歷史呢?絕對不是要培養所有的中學生成為歷史學家吧?而是透過歷史的學習,他們能學會歷史思維,更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也只有認識了重大且深遠的過往事件,他才更有能力知道未來如何走下去。

所以歷史教學的框架,應該是由近而遠、略古詳今。

台灣史、東亞史與世界史才是中學生學習歷史比較妥切的次序。金老師提醒了一件事,中華帝國的歷史書寫裡,一直忽略了其他族群的歷史脈絡/主體觀點,即便中華帝國始終是異質文化的併存,但文字裡始終只有統治者的治理需求與族群視角。

又比方說,如今的台灣也有來自各國的新移民和移工了,在這樣的歷史教學中,我們依然沒有認識這些可愛陌生人。

讓我想起不久前的一篇文章談到法國是如何編寫歷史課綱的,法國就是如此安排,讓他們的國人和中學生知道法國人是怎麼來的,是如何由多元族群共同建構的。

所以金老師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角度,建議中學生的學習歷程,應沿著「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來教授,中國史為何沒有了,其實是把中國史放進這三段歷史當中,會更能了解整體脈絡,而不是忽視中國。

這樣的安排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歷史思維(系統的、結構的、批判的)與思辨能力。教授的重點應該著重在近五百年的歷史。要以適切的提問來設計課程單元,藉由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思辨的能力。

同樣重要的是,歷史教學要能協助學生穿透歷史事件的變換,掌握裡頭的核心本質,例如各個朝代的財稅變革,說穿了只是統治者在找錢,但人民受到何種影響與傷害呢?有沒有可能透過這些歷史事件的學習,學生因此也能對於我們這塊土地發生的相似事件多點敏感與覺察呢?例如高房價問題?大埔農地問題?

喔,天啊,我在聽講的過程中,好幾度頭皮發麻。我好想對著金老師朗誦:

Oh ,captain ,my captain!

可怕的是最後黃惠貞老師在回答問題時,她忽然提到了林冠華而落淚,因為她的落淚以及現場年輕學子的誠摯提問,讓我也淚如雨下。

讓我動容的還有金老師的這句話:

當國家做錯事時,公民一定要發聲。

就算這樣的發聲細小微弱,但身為公民的一份子就應該要表達自己的立場。金老師說著說著忽然問大家:如果孔子活在當代,他會不會參加318學運?

現場有人立刻高喊,不會。

金老師平靜的接話,真的嗎?孔子曾經說過:天下有道,庶人不議。


那天下無道呢?

俐雅老師,這是我今天哭成這樣的原因。

也謝謝妳送我的兩份禮物與期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