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如何面對孩子的犯錯——看見內建的「爸爸app」

個性幾乎完全是與生命中重要人物互動的產物。

—— 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昨晚睡前看了《覺醒父母》第16章:孩子犯錯了,怎麼辦?


這本書根本是導師養成路上的寶典啊。

這二週,我愈來愈回到以往的慣性上,對學生犯錯愈來愈嚴格,這時忽然看到這篇文章。

深深觸動了我。

「想要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首先就必須讓孩子能夠對犯錯免於恐懼。」——《覺醒父母》,257頁。
「過錯不需要被視為某種必須長篇大論地訓斥或受處罰的事,而是通往學習的一扇窗戶。」——《覺醒父母》,258頁。
孩子犯錯是學習的機會,但我常常讓學生帶著恐懼。

為什麼我會學到這樣的觀點——

不論是無心或故意,犯錯都是不可以的,需要被嚴肅提醒、指正或處罰。

為什麼我和他人相處時,只要對方犯了點錯,我會難以容忍?

因為我就是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

一點小錯,甚至我已努力避免犯錯仍然還是會被爸爸們(成長過程中的多數大人)大吼斥責。

爸爸們老了或消失了,很少人對我如此了,但童年爸爸們教我的應對姿態卻在我的內在駐紮下來了。

我的內在已經有了一個「爸爸app」常駐。

當我逐漸明白自己的觀點如何養成時,內心升現了許多複雜的感受。

一種釋懷。

一些悲傷。

憤怒少了。

對爸爸們的憤怒少了許多。

這是我的錯——我看見了是我用慣性的觀點和應對姿態來對待學生的犯錯

「每當我們犯了錯,首先要做的是原諒自己,以慈悲心對待自己,然後放過自己。」——《覺醒父母》,258頁。

因為,我們就算成年之後仍然不斷在犯錯啊。但我們願意別人用嚴厲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犯錯嗎?

「換句話說,我們做了數不清的錯事,卻要我們的孩子在他們年輕的生命階段『不要』去做這些事,僅僅因為我們告訴他們這些事是錯的!我們怎麼敢以如此高傲和盛氣凌人的姿態去評斷他們、告誡他們呢?只因為他們做了我們正在做的事,而我們只是沒有一個家長不斷盯著我們、等著斥責我們嗎?」——《覺醒父母》,258頁。

更重要的是,當我以這樣嚴厲的方式對待學生時,青春期的學生會「築起高牆把自己的感覺圈圍起來,不讓我們接近」(和學生失去連結),但在此同時,孩子也深深受傷和無助。

「如果孩子將自己的無助感轉向內在,很可能會縮進保護殼裡,將自己是『壞』孩子的信念內化;反之,如果他們的無助感往外發洩,可能會想要以牙還牙,霸凌就是這麼來的。一個會霸凌別人的孩子,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力量被剝奪的無力感,而將它深藏在心中又是如此令人難以忍受,導致他們去欺負那些比他們弱小的人,讓對方也感受到自己遭受的折磨。孩子霸凌別人的原因,往往都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內心也充滿了痛苦。」——《覺醒父母》,260頁。 
孩子霸凌別人的原因,往往都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內心也充滿了痛苦。

這段文字讓我喃喃不已。

我想起了任教多年許多孩子的身影,尤其當我看見他們的父母到校晤談時,才恍然大悟。更艱難的是許多不願意到校晤談的父母們。

原來我和許多父母一直是加害者。

「年輕人的暴力行為是源自於在親子互動中感受到的無力感。」——《覺醒父母》,260頁。


那麼未來我該如何做呢?

1、以身作則
「孩子會藉由觀察我們面臨壓力時的反應,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每一天,我們都有許多機會以身作則,為孩子示範如何自在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這意味著我們要接受創痛、過失及所有的言行舉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是出於無意識這個事實——無論我們有多麼地自以為是在覺知的狀態下。」——《覺醒父母》,261頁。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再怎麼糟糕、不如意,都有機會在情感及靈性上挖掘到寶藏。一旦孩子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害怕失敗,並能接受犯錯是人生裡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面向。」——《覺醒父母》,261頁。
2、將心比心
「當孩子做錯事時,考慮怎麼處理之前,先想想如果換成做錯事的是你(父母、師長),你會希望朋友們怎麼處理?我們會想要被當成三歲小孩,不停受到斥責或說教嗎?」——《覺醒父母》,261頁。
3、正念覺知
「在幫助孩子探索導致他們犯錯的原因時,我們必須先讓孩子跟自己的過錯拉開一點距離,退一步來看。有覺知的做法是等待個幾分鐘,直到所有情緒化反應都平息下來後,再帶著慈悲心與孩子一起安坐,以完全不帶評斷的方式處理孩子的過錯,並告訴他們如何從中汲取教訓以供未來運用。」——《覺醒父母》,262頁。

「幫助孩子了解『原因』,是教導他們寛恕的最有效方法,因為了解犯錯的原因能給予孩子做出改變的力量。遺憾的是,我們在處理孩子的負面行為時,通常沒有耐心去釐清行為背後的原因,反而忙著處理『事件』。然而,只有透過了解箇中緣由,我們才能幫孩子打造出一條通往改變的道路。...或許犯錯的原因是短視或同儕壓力,或許只是單純地資訊不足或做出了差勁的判斷。我們不必對這件事窮追猛打,只要單純地觀照它,然後繼續往前走。」——《覺醒父母》,262頁。

2 則留言:

  1. 謝謝你的分享,以薩提爾的角度來研讀反省,也讓我深思

    回覆刪除
  2. 看了有這樣的老師,很感動....

    回覆刪除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