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她是我的玫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岡山跨校薩堤爾對話共備社群(基地班),這學期我們要觀課的對象是前峰國中呂信德老師的生物課。週一(11/27日)我們一起共備了一堂課的內容,當天信德先說明他原本準備的課程內容,我們再給予詢問與核對,了解他想在這堂課中讓學生獲得什麼?隨著共備的歷程,信德決定給出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自然觀察與論述表達。

他的課程主題是觀察校園中的樹,何者光合作用效率最佳?理由為何?



這是一門國一數理資優班的課程。學生共有七人。

週四(11/30日)下午,觀課夥伴陸續抵達前峰國中,一走進門口的每個人都驚嘆前峰國中校園的美麗。通風採光良好的三層樓建築環繞著中庭,中庭有小橋流水和多樣豐富的植栽。這裡將是待會上課的地點。



他會帶領資優班學生從三樓俯視中庭的植物或平視觸摸葉子的紋路、厚薄,再一路走到二樓停留觀察中庭植栽的另個面貌最後來到一樓,請每個學生找到自己心中符合主題的那顆樹。

離開教室後,果然我看見學生一路上不停的和老師、和同儕討論著他們的觀察和好奇。心裡漸漸微漾起奇妙的情緒。是什麼呢?我不停拍下孩子和信德之間互動的照片。



覺得校園好美、師生互動好美。

當信德一路和學生解說觀察的重點,學生也不斷抛出自己的觀察和好奇時,我看見學習產生了。還有一些預料之外的學習也產生了。

來到一樓了,學生開始尋找自己的樹。為樹掛上自己的名牌。



多數學生選了中庭較高大的樹。但也有幾個孩子選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例如一個高大的孩子選了浮萍,他認為浮萍的光合作用效率最好。



一個孩子選擇一顆茄冬,因為他位在一個最空曠的位置。

一個最瘦小的孩子選了小小的樹苗。

選好後,開始請孩子為自己的選擇做說明,同時其他學生也會提問。

這樣的一堂課。

議課時,我問信德,這堂課你有沒有獲得原本備課預期目標以外的部分?他點點頭。



他訝異一些課業好的學生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如此有限,他訝異學生的選擇有些完全出乎他的預期。但也因為這堂課,他對這群孩子的認識更多了一些。

不要輕易論斷學生的答案對錯,因為這是學生此時此刻的真實理解。想起黃國珍老師的話。

如果我們在課堂中沒有創造對話的機會,那麼我們或許永遠不明白學生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但對話需要課程設計與情境的營造。有時就像前峰國中,甚至不必特別營造,校內就擁有了這麼得天獨厚的資源,前來觀課的國文老師忍不住構思中庭的植栽可以結合哪些課程,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來到中庭學習如何寫景。

這樣的自然觀察加上有意義的課程問題設計,不論在理性目標以及體驗目標,學生能獲得的收穫恐怕是待在教室裡無法得到的。回顧求學階段,何時曾經仔細觀看過自己校園的一草一木?但自然觀察、戶外教學就一定要到更遙遠的地方嗎?在這堂課上,我甚至有些嫉妒這群孩子了。

當他們選出自己心中的那顆樹時,這顆樹就開始和學生產生了連結。

每天經過中庭時,他們的目光一定會忍不住掃過然後停留一會兒。

試想,如果不只是資優班孩子呢?如果更多老師願意設計一門結合自己學科的一堂課,讓學生走出教室,開始仔細觀察每天生活其中卻始終無視的中庭植栽時,學生可以獲得什麼?

會不會像小王子對滿園玫瑰說的這番話那樣令人心碎與撼動?
「你們很漂亮,可是你們卻是空虛的。沒有人願意為你犧牲生命。我的花看起來和你們一模一樣,可是她是我灌溉的,她是我放在花盆中保護的,她身上的蟲也是我除的。我聽過她的哀怨,我也聽過她的驕傲;有時候我甚至聆聽她的沈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我們為孩子設想了很多,但很少讓他們參與其中。情境式課程設計說白了,其實是一個邀請,讓孩子回到好奇、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產生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