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課堂推理遊戲(兇手不只一個華麗版)

文/高雄市英明國中郭進成

國中會考後,我進行了許多結合思辨與趣味的課堂活動。例如,讓準畢業班(國三班)進行推理遊戲。

先由我說出某個故事的結尾,再請學生推論究竟發生什麼事。看著學生被推理遊戲折磨的樣子,好好玩。

註:這些推理活動,和時事完全無關。純粹是我老早安排好的課堂活動。請勿過度聯想。但課堂結束後,心想其實也可以結合一下時事和學生談談生命教育和性別議題。但,有時無法面面俱到的。可惜。

然後,感謝麗蓉老師的回饋,讓我獲得一個很棒的教案:結合推理遊戲與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下頭會分享。好開心唷。

活動流程:

1、情節設定(熱身題):有一個人在頂樓往下跳,在往下墜的過程裡,因為聽見某戶人家傳出了電話鈴聲,於是就後悔了,但也來不及了。請問為何這個人會後悔呢?

2、我給每組同學共有六次包含問問題與解答謎題的機會。問老師的問題必須是「是非題」,換言之,我只會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或不相關。


我直接利用這個來計算各組答題次數。


各組就開始提問啦,有的問,這個鈴聲很特別嗎?

我:是。

某生:答案正常嗎?

我:哇,很棒的提問唷。不正常。

某生:這個鈴聲對他來說意義很特殊嗎?

我:是。(吼,你浪費了一個機會了)

就這樣,在學生和我一問一答之中,學生們時而陷入思索,時而小組討論。

最後,大家幾乎束手無策啦,我還很壞心的說,那我不要公佈答案唷,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各位。

全班一直拜託我公佈答案,最後我才說出來。(現在我堅持絕對不可以公佈答案,因為還有很多班級要進行遊戲啦,啊,是因為要堅持學思達精神,一定要讓學生自己想出謎底,這樣的成就才會讓他們自己印象深刻!)

好,沒關係,各位同學,這一題只是熱身題,接下來的挑戰更困難唷、更有挑戰唷。

準備好了嗎?

1、情節設定:有一位中年男子和中年女子帶著年紀不一的三個小女孩走進木屋後,過了幾天後,只剩下中年男子和中年女子抱著年紀最小的小女嬰離開木屋。請問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2、活動規則一樣,每組同學共有六次問問題或解答謎題的機會。問老師的問題必須是是非題,換言之,我只會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或不相關。

哇,學生有了上題的問答經驗後,果然問問題的層次提高好多唷。

也開始懂得要注意聆聽別人的提問,就像偵探一樣,要仔細觀察、要仔細聆聽呀。

當學生問出一個很棒的問題時,我也會用很誇張的肢體動作給她鼓勵呢。

某生問:請問那兩個小女孩是被那對中年男女殺害的嗎?


這張照片是由平常都處於休眠模式的準畢業生整理的唷。

各組學生自己開始整理起線索,好有趣。

明明線索都整理得差不多了,就差臨門一腳,好可惜唷。


我:對,也不對。因為妳的提問太多變數了。

另一位接著問:兩個小女孩的死亡方式一樣嗎?

我:賓果,太棒了啦,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唷。答案是不一樣。

就在這時,充滿自信的一隻手高高舉起。

我點了她。

問她,要問問題,還是要回答。

她笑著說:要回答。

哇,請說。

然後她講了答案。答對了。妳真的是柯南啦!

這個遊戲比較有意義的是透過師生問答的過程,引導學生去仔細聆聽別人的提問,也要學會如何設計關鍵的提問掌握更多的線索來解謎呢。想想,其實兼顧了趣味與學習啊。

附註:有老師在問如何進行,有沒有其他素材或題目可以用~~

有興趣利用空白課堂進行推理遊戲的老師可以參考下列網址唷。但因為是網路資源,所以學生也有可能知道這些內容,建議老師可以直接使用自身閱讀推理小說的經驗或看過的推理劇來設計題目。


http://www.ptt.cc/bbs/Inference/M.1124357842.A.BA0.html

http://shelleynashe.pixnet.net/blog/post/25233531-%E2%98%86%E3%80%90%E5%88%86%E4%BA%AB%E3%80%91%E6%8E%A8%E7%90%86%E9%81%8A%E6%88%B2-%E2%98%86


總之,各位老師啊!國中會考完的空白時段,可以好好利用唷。可以訓練孩子的許多能力呢。平常我們總說,沒時間啦,有進度壓力啦,結果好不容易有了空白時段可以好好運用,展現出我們教師的教學活力與創意時,我們竟然又讓學生看電影之類的。不是很可惜嗎?

例如利用推理遊戲訓練學生問問題的能力、思辨的能力等等。另外,我還想到最後可以讓學生各組設計一個類似的題目作為結束。


******華麗版現身!!!******


上面提到,因為麗蓉老師的回饋,我們教師可以先透過推理遊戲來引起動機後,再引導學生進行「兇手不只一個」的課堂活動。流程如下:

1、引起動機:推理遊戲。先讓學生玩一個小小的推理遊戲。玩完後,就進入步驟二。如果學生沒有解謎呢?老師就想辦法多給一點線索。哈哈。

2、挑戰學生:好,各位專業級的偵探們,你們實在太厲害了,接下來的推理遊戲是要請你們看完影片後再找出真正的兇手唷!要仔細看唷!

這一題,真的真的有點難唷,讓我們看看誰才是真正的福爾摩斯!

3、播放影片:兇手不只一個的MV。

4、問題討論:

4-1、到底有幾個人死亡?

4-2、片名叫「兇手不只一個」,請問那麼兇手到底是誰呢?請說明理由。

4-3、之後再問他們影片想討論的議題/主題是什麼?

4-4、影片最後那個女生會死嗎?如果做些什麼改變可以救她嗎?

5、課程總結:麗蓉老師的分享,利用這一篇文章來幫學生總結一下課程。

張瑞昌專欄-北捷悲劇後的思考


台北捷運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時,我正在關西空港候機,拜臉書連結與網路傳播無遠弗屆之賜,我幾乎與台灣社會同步感受了這起駭人聽聞的重大刑案所帶來的震撼。那樣令心頭為之震顫的感覺,讓我想起「秋葉原殺人事件」,但怎麼樣也想不到這樣的悲劇竟然會發生在我的家鄉。

2008年6月8日,禮拜天,假日的秋葉原一如過往,人潮擁擠、熱鬧滾滾。25歲的加藤智大駕駛一輛租來的卡車,像打保齡球般衝入徒步區,隨後手持利刃一路瘋狂砍殺,造成7死10傷慘劇。

秋葉原事件在台翻版

秋葉原殺人事件撼動了以治安自豪的日本,一個年輕人在街頭隨機砍殺毫無關聯的陌生人,不僅超越傳統的犯罪型態,也促使社會必須更深入地去探索悲劇的源頭。事發之後,從檢警的偵辦調查、媒體的議論反應,乃至整個社會如何走出集體傷痛,無一不是北捷殺人事件的一面鏡子。

當年加藤落網後,面無悔意,冷冷地跟員警說:「我來秋葉原是為了殺人,因為我對這個社會感到厭倦了。」在北捷中殺紅眼的鄭捷,也有相同的冷血言行,儘管這些媒體披露的說法都是來自警方轉述,比方說,他從小就誓言要做一件大事,對於警察責問還反嗆「我為什麼要道歉?」

凶嫌的家庭背景、犯罪動機是任何刑案偵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調查。加藤是個受虐兒,童年犯錯被迫趴在地上吃飯的惡夢,養成他個性陰沉、人格孤僻的一面。追求完美主義的母親管教嚴厲,使得加藤早在青少年時期即有暴力傾向;等到高中畢業後,離鄉背井的加藤隱匿在大都會中當派遣工,疏離的人際關係,加上擔心被裁員的猜忌,終於驅使加藤走上血染秋葉原的末日。

一如此刻檢警調查北捷凶嫌鄭捷的模式,世人對加藤悲慘成長的所知,多半也是來自他弟弟向警方的陳述。據說,加藤在中小學的成績還算優秀,但被禁止男女交往,不知如何和異性互動,他喜歡漫畫與電玩,曾在畢業紀念冊中畫了一幅電玩美少女的圖,自稱性格有些乖僻,加藤的弟弟形容他很有「宅男味」。

加藤兄弟倆歷經的斯巴達教育,後來引發媒體瘋狂的渲染、評論,而加藤的母親更成了這場悲劇的眾矢之的。即使歷經6年,秋葉原殺人事件對加害人家屬的折磨也不曾停歇,加藤母親因精神崩潰住院,在銀行上班的父親離職,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思考可以醞釀出良知

最讓人震驚的是加藤的弟弟,不斷換工作、搬家,躲了好幾年還是被媒體找到,論及婚嫁的女友棄他而去,「殺人犯弟弟」如影隨形,讓他走投無路,終於在今年2月自殺了。死前,加藤的弟弟將一份記錄他6年來四處躲藏心境的手札,以化名「優次」寄給一家周刊,沉痛地控訴說:「身為加害人的家屬,只能在陰暗的角落悄悄地生活,無法擁有和平常人一樣的幸福。」

這是秋葉原殺人事件的故事,當警方約談鄭捷的弟弟時,不僅那些似曾相識的案情陸續湧現,甚至就連加藤一家人在不堪外界異樣眼光的龐大壓力下,最終走向支離破碎的悲慘下場,都宛若一則預知死亡紀事般被推演。

台灣版「秋葉原殺人事件」會走到這一步嗎?幾天前,我和幾個朋友聊到這個熱門話題,一位作家比喻台北捷運就像每天載運著上百萬羊群來來去去的輸送帶,突然有一隻羊發瘋咬了其他隻羊;另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教授提及漢娜‧鄂蘭的「平庸之惡」,他認為,北捷事件中真正讓人擔憂的是社會集體不思考的問題。

鄂蘭相信,思考讓我們可以判斷是非善惡,可以醞釀出良知,確保人的道德完整性。因此,「這種脫離現實與缺乏思想能力,遠比潛伏在人類中所有的惡的本能加總起來更可怕,這才是我們在耶路撒冷應該學到的教訓。」


秋葉原的殷鑑不遠,屬於我們的北捷,也已靜靜地開始累積人情交流的溫度,愛、信任與包容逐漸蔓延中。然而,這樣的溫度或許可以支撐度過眼前的傷痛,但卻未必能夠讓我們走得更遠、更好,除非我們認真思考與勇敢行動,避免重蹈歷史的錯誤。

6 則留言:

  1. 謝謝您的分享,很棒的推理遊戲!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歡迎實施看看,居家旅行都可以玩一下。哈哈。

      刪除
  2. 這就是遊戲化的概念!
    老師運用的太棒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許多老師互相分享的成果,自己心想有時想和學生談一些較沉重的議題,但很容易會變成說教呀。透過這樣的課程安排,反而比較能舉重若輕啊。

      刪除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