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高師大師培生英語系吳馥岑同學的觀課心得

高師大師培生英語系吳馥岑同學的觀課心得
觀課班級:二年八班2015.05.12週二第一堂
高雄市立英明國中 公民議題 任課老師 (郭進成老師)

內容概述:
本次的觀課經驗及與郭老師課後的對話議課,馥岑不僅在教學方法與技巧的應用、教學媒材的選用上有直接的學習收獲;也對郭老師極有教學熱誠之態度有深刻的印象與影響。以下將以列點分述的方式,呈現馥岑在此次觀課歷程中的省思與收穫。
*分組,課程進行的基礎與核心

課程剛開始時,師生間便有默契地找到在當節課適合自己的「位置」。以學業成績的進步狀況與努力程度之依據,有組長、教練、組員身分的學生們,大家各司其職,盡力扮演自己的角色並認真的投入學習。學生們皆有機會體驗角色身分的定位與轉換,使得學生們有極高的可能感受被團體接納的歸屬感與體驗有權力選擇組員加入時的自我控制感。因此,或許所謂的「將每個孩子都帶上來」的概念應用,是教師讓每一位學生皆能夠了解作為不同角色的權力、責任與義務。即使只是一部分的分組,馥岑便能夠感到老師的用心與致力投入於教學。

*創造溝通交流的空間-小組考卷檢討
教學流程的說明、討論空間的創造與解釋規則的原因,使學生能夠清楚了解課程脈絡的進行與討論內容的重點。在順利分組以後,郭老師便事先清楚說明本節課之大致教學流程,包括考卷檢討、概念澄清與複習、遊戲中學知識等,使學生因為對課程的內容有所瞭解而自然地能夠感到有安全感,這或許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於在本節課的學習,因為事先有了心理準備。除此之外,郭老師創造學生相互溝通討論的空間,賦權給學生彼此交換想法並增加溝通練習的機會,使馥岑感到,原來理論與實務的融合應用,可以很微妙、很神奇!另外,老師適時地處理過於學生嘈雜的情況與澄清討論的重點,都是有清楚地說明指令的原因而使得學生感到有所適從而願意遵守規則。透過此階段的教學歷程,馥岑有再一次的機會學習與觀察模仿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態度,並期許自己在未來能夠整合運用於教學之中。

*Problem-Based Learning架構下之問題引導
老師以循序漸進的問題引導、抽籤選組或指定學生與彼此摘要、補充的機制,引導並澄清學生在具體、單元、核心的概念並且提高學生上課的投入與專注程度。除此之外,老師更善於運用社會性增強,使學生們經歷有成就感的學習經驗與被看見而欣喜的感受;並將概念圖像化及連結新舊觀念,使左右腦能夠相互合作與補足,增進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或許問題引導架構的順序安排與難易程度,與瑞士心理學家Piaget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根據Piaget的理論,我們知道以生理認知發展的大致狀況為,個體是從7~11歲的形式運思期進而發展到11歲以上的形式運思期。所以,依循大腦認知發展的脈絡,或許可以讓我們對於問題引導學習的架構有熟悉感而能夠將之融合並具體實踐在未來的教學當中。

*語言與肢體語言的巧妙運用
老師在語言文字與行為語言的拿捏與體現,使學生感到教室是一個可以放心成長與表達的場域。深刻記得,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肢體語言的點頭、注視、傾身向前等以及學生回答問題以後,幾乎皆以鼓勵的方式,感謝學生盡力的答覆。無論是有語言傳遞或是僅只有肢體語言的展現,使學生有意識與無意識地感到教師的真誠與用心。另外,也因為「鼓勵」而非「讚許」之橫向關係的建立,讓學生感到自己對於教學歷程中有所貢獻而有機會更願意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與努力。

*對話議課,寫下完整的句點
課程結束後,與老師豐富的對話議課,使我們對於本節課之觀課,有更清楚的認識與瞭解並且有幸地能夠多學習到老師如何運用桌遊等教學工具為引子、以PBL作為主要架構,由淺入深地促進學生思考多元成家LGBT等性別議題的價值激盪並且透過性別光譜理論之應用,使得因為僅是價值觀比重之差異分享而非只有非黑即白之兩端點的價值,促使學生思考而具體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


另外,令馥岑感到敬佩的是,我們在詢問老師關於各式教學方法的原則與使用方式時,老師非常樂意地坦承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勢與限制。因為,承認自己的有限性,或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當我們身處於自己已然熟悉的環境之中。所以,再次感謝郭老師精彩的教學的熱情與討論時的親切,謝謝郭老師。
最後,想要特別留下紀錄的是,因為課程時間有限的關係,本節課雖然沒有機會看見老師帶領學生以遊戲學習的過程,確實有些可惜。然而,感動的是,在老師說出可能有機會玩到遊戲時,孩子們開懷又真摯的笑容,好美。

已知 (Know,K)
1. 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之相關理論,例如:行為主義、觀察模仿學習、認知發展理論、新興之多元智能理論等。

2. 新興並有機會更進一步影響教育體制的教學方法,例如:問題引導學習、合作教學法、差異化教學法、分組合作學習法。

3.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需事先分析學生的起點行為與動機並且針對學生的個別能力做異質或同質的教學概念。(分組合作學習)

4. 教師需要對於教學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是監控自己對於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否緊扣目標而前進也是對於學生的學習有更適當的設計。(教師的自我監控)

5. 教師所設計的引導性問題,是否適合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並且需要適時檢視是否有造成以問題框架住學生可能的發展空間。

想知道(Want to, W)
1. 學生在接受新興教學法的實施以後,是否有具體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提升、學習成效的顯著程度、自主學習能力的增進、學生學習風格與教師教學方法之適配度等。

2. 選擇適合學生學習風格之教學法的依據為何?其效果是否具有適當之理論基礎、足夠使人信服的信度與效度等。

3. 學生在輪流擔任各種不同角色,如:組長、教練及組員時,各自的收穫與心得?

4. 如何設計適切之教學媒材並搭配循序漸進的問題引導,如:桌遊、多媒體教材等運用於實際的教學情況中?

5. 如何拿捏課堂討論活動及問題引導學習歷程之比例?

學到(Learn, L)
1. 如何將在課堂中所學之教學理論等方法,運用於實際的教學之中。並且能夠依課程目標、學生程度、科目性質等面向有所調整。

2. 問題引導學習架構之架構下之基本問題引導設計原則

3. 有創造力、有流動力、有互動之學習空間,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承擔之與義務。

4. 學生有機會藉由角色扮演的分組方式,了解擔任角色的要求與學習承擔角色的權力、責任、義務,並有機會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學習自主學習、自我節律的能力。

5. 教師在課堂中,言語、行為之一致性與穩定性的重要。

提問(Question, Q) 
1. 桌遊等教學工具是否亦能夠運用於英語教學中呢?其可能的優勢與限制是什麼?
進成答:應該可以。要看妳的課程設計需求為何,例如健豐老師的課程並沒有結合桌遊活動,但學生一樣能投入學習唷。但如果是要引發學習動機較低落甚至完全匱乏的話,或許桌遊的運用就有其意義。

2. 教師如何自主編製適切的教學教材? 例如:我可以怎麼知道我所設計的教材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程度與學習風格。
進成答:透過課堂觀察與共同備課來調整。

3. 如何有效且巧妙地銜接或切換各種教學活動?
進成答:先思考課程核心概念為何,再來設計教學活動,判斷何種教學活動能協助學生學會。不是講述就好,也不是活動愈多愈好。再透過課堂錄音或錄影自我檢視或邀請專家教師觀課。

4. 如何得知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有所學習?亦即如何判定質性化的教學方式有具體成效?
進成答:根據課程核心概念設計多元評量。思考一下我們希望學生學到的核心知識與能力究竟是什麼?再來設計適當的評量,例如知識概念的理解,那麼可以透過課堂的師生問答、上台報告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或設計一個具體的任務,例如創作小說、海報、廣告語來掌握學生是否真正學到我們想教授的核心知識。

5. 如何訓練自己更熟悉PBL問題引導學習的理論架構之核心概念與實際應用的方式?
進成答:不斷思考、學習然後勇於實踐,然後再反思修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