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小男孩的內在冰山

今天第八堂本來沒課,但是同事一直希望我上給她看,她想要知道如何調整課程,我原本一直拒絕,後來才答應。

今天的課程是多元性別的議題。

上課時這個班級有點亢奮,某兩個孩子很浮躁的參與課程,其中一個孩子甚至還被前面的組員投訴他在鬧別人。

我請他到前面講台和我談話,此時其他同學在閱讀文本,只見他不在乎的神情,我問他:「你用東西鬧人家對方會不會不舒服?」

他說他不知道,也沒有感覺到對方不舒服,當下我的情緒就上來了。但是我試著去停頓不要太快做反應,所以只叮嚀他幾句就讓他回座位了。

下課後我請他來找我,突然間我想到他剛剛的動作也許不是在鬧同學吧?也許他是有其他深層的理由?

所以我問了一句,你剛剛是不是希望能夠幫小組回答問題,但是因為對方不理你,所以你覺得很難過?

我才問完這句話,這個小男孩就開始哭了起來。完全止不住淚聽著我的話。

喔!原來是這樣啊!

原來他剛剛在鬧前面組員的模樣,其實是一種委屈,是一種情緒的反應,在他行為背後其實是在乎,對小組的在乎,卻被漠視了!

被拒絕之後他感到生氣、感到難過,卻又不知道怎麼樣處理自己的感受,所以就被組員投訴他在鬧人…

我很慶幸一開始的時候我沒有發脾氣,(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同事在後頭觀課吧?)可是也因為這樣,我當下沒有急著去處理,反而是利用下課時間讓自己整個緩和之後才和孩子做較平靜的談話,才能發現他行為之下真正的動機。

很可惜的是同事似乎還有其他事情,一上完課她就立刻離開了,根本來不及議課,也就無從看見我和孩子的這段談話歷程。

其實像這樣跟孩子私下的談話、互動是課程的必要歷程,我經常在做類似的事,這些是課程之外不為人知的努力,但其實對於課程的流暢與師生關係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