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生命裡的幽微之光:惡之幸福

惡之幸福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7419

五顆心推薦。

2014/03/01讀完。


要如何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呢?

何偉是藉由書寫與他相遇的人的故事來表述他的關懷,可以保持一點幽默與距離,在一種安全的地帶裡。

但家族書寫從來不是這樣。

更何況楊索書寫的內容幾乎讓人看不到光亮,但她仍然看到了。我深深吸口氣,不能理解。在外宿的房間裡,我忍不住與親愛的分享她的文字,忍住哀傷朗讀著其中一段敘述。

例如,「祝你幸福」這篇文字中,楊索談到她的母親年近八十仍在擺攤,熱情的母親總在客人買完東西後,甜滋滋的對客人說「祝你幸福、祝你平安健康、祝你青春美麗。」某年過年,偶然機緣下她和母親一起圍爐,她吃飽即將離去時,她的母親連忙取出各項禮物要她帶走,並在依依不捨中對女兒說:「祝你健康!祝你青春美麗!祝你幸福!」

我朗讀著這段文字,終究止不住哀傷流下淚水。

楊索的父親是個賭徒。想起自己母親三姐妹的丈夫也都有著令人不敢領教的惡習,我和楊索一樣,憤怒這些男人的眼高手低與諸種惡行。以前,我不能明白為何自己會在研究所時代這麼熱衷女性主義,甚至和友人組了一個讀書會專讀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如今才知原來這是我的抗拒與投射。

男人們是加害者,但曾經他們也是受害者。日後更可能是二者交織的角色扮演。

我不想成為那些男人們。

但,女人呢?

上個星期看了一部影片,那些老爸沒教的事/Being Flynn 。

http://hboasia.com/Hits/zh-tw/shows/being-flynn-1010920/



這是一部有關父(勞勃狄尼諾飾尼可爸)與子(保羅丹諾飾尼可)的電影。父子之間原本音訊斷絕,直到某日才再相遇。

兒子深信母親的自殺是因為他寫的一篇小說,小說裡他描述一個心力交瘁的女子,母親讀完後當天就選擇了自殺。兒子與父親相會後,似乎被往昔的夢魘糾纏,愈纏愈深,兒子漸漸染上毒癮無法自拔。而爸爸酗酒情況日益嚴重,兒子怪罪他的染上毒癮與生活不遂以及母親自殺,完完全全都是因為父親的不負責任。以下是電影中兩段關鍵的談話:

深夜。兒子找到變成遊民的父親,將他帶回自己的住處。
子:她自殺那晚,讀了我寫的東西。 她認為那個故事寫的是她。
父:是嗎?
子:是的。(他繼續述說小說中他如何看待辛苦的母親)
……
父:只有一件事是鬼扯,沒有人會因為讀了一篇故事輕生。不論你是多有才華的作家, 都無法用文字殺死一個人。我有一套理論,人會自殺是因為不喜歡自己、自我厭棄。我覺得這是合理解釋,你呢?
子:自我厭棄?
父:你聽過這種概念嗎?
子:是的。
父:當然。所以,也許問題不是她為何自殺,而是為何她能撐那麼久?
尼可偷偷拭去淚水。


凌晨。父親自行離去,兒子追出去。
父:我只是好奇,為什麼你之前從來不問我要不要跟你一起住?
子:我擔心為了救一個溺水的人自己也會下沉。
父:溺水的人?!溺水的人?!我不是溺水的人。 我是逆境中的存活者,一個藝術家。我不會輕易死去。 我才不像你敏感可憐的媽媽。我是逆境中的存活者。
你知道嗎?算你走運, 因為你是我兒子, 你也是存活者!你不是你媽,也不是我。尼可拉斯弗林,我赦免你,你不是我。我創造了你,但你不是我。

這兩段談話,是父親給兒子最重要的一課。

事實(母親選在讀完尼可小說當日自殺)只有一個,但如何詮釋卻完完全全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我們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這樣。

尼可一直認為是他害死了母親。從來沒想過,或許是因為他的存在,母親才能存活這麼久。母親最終選擇了自殺,也許是再也承受不住自己的心理狀況。

一念之間,天堂地獄。尼可詮釋了母親的自殺原因,困住了自己。父親卻給了另一種詮釋。

尼可不是母親,也不是父親。

我們不是母親,也不是父親。

雖然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必然繼承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資產或債務,無論我們如何抗拒或愛慕,但畢竟我們不是她,也不是他。

楊索的母親是受害者。但始終容忍家暴未曾決心出走的母親難道沒有扮演了助害者的角色?生命故事果真沒有對錯,一切都只是每個人的選擇與不選擇。而不選擇本身依然是一種選擇。

卸除自己的判斷責任始終是最輕便的一種人性裝備。但這樣的人生之旅會不會也像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既走不遠也無法好好領略沿途風景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小改變,大成效:遊戲化情境課程分享】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