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崎亮,《社區設計》 。
![]() |
這幾天和學生討論社區參與,有學生提到課文的「居住型態多為公寓、大廈」有沒有可能也是直接造成現代社區欠缺互動的原因呢?
有可能啊,很開心學生注意到這段文字。我立刻和他們分享空間如何影響人與人互動的案例。
也促使我想進一步了解此一議題而找到了這本書。
這樣的課堂討論常讓我激動與驚慌,激動的是學生的思考敏覺,驚慌的是課本往往僅一語帶過,只能自我期許要努力成長與學習探究給予學生更宽廣的公民課。
女同性戀小孩:「我想要一個爸爸,難道這是恐同嗎?」
作者Kairos | – 2016年11月9日 今年在澳洲國會公開反對同性婚姻的米莉‧芳塔娜(Millie Fontana),在一對女同性戀的家庭長大。從小被剝奪擁有父親的權利,成長中缺少爸爸使她在身份認同上產生困惑。
面對許多外來者抵毀她忘恩負義、不珍惜兩個母親的愛等等漫罵,她表示自己能站在台上分享,早經過兩位媽媽及親生父親的支持。「冒著被歧視的風險,我的媽媽們仍給予我最大的支持。她們愛我,亳無疑問。」芳塔娜從不否認自己來自一個被愛的家庭,但她想向外界傳達的是:愛並非沒有差別。
「爸爸媽媽這是小孩的基本權利,不應由少數人改變家庭的結構。」
婚姻平權是大人的世界 不屬於小孩
芳塔娜不只一次重申,她尊重任何異性戀或同性戀的關係,不過她也坦言婚姻並非為戀愛而設計,是為家庭而生。「如果戀愛就能結婚,我認為說這句話的人無論性傾向為何,都不適合結婚。」
她以自身為例說,她就是藉由第三方(按:意指捐精或代孕)所生下的小孩。她特別用「訂作兒童」的字眼來形容這是一場交易。大人為了平等獲得一個可愛寶寶,小孩沒有任何選擇。但她坦言最不能接受的是一堆刻意扭曲的謊言。
「我聽過LGBT的片面說詞是,小孩並不在乎他們的家人是誰。男女角色可以互換。」如果獲得小孩是為了滿足自己,那未來一連串的謊言也不就足以為奇了。她表示特別是在上學之後發現大部份的同學都有爸爸媽媽時,對家庭的結構產生疑慮,但兩位媽媽都不願告訴她爸爸的存在、學校也是。
「對我而言,平等就是知道真相,而不是過濾後的資訊。」
LGBT是政治正確的選擇負面的聲音都不該存在
面對外界的撻伐,芳塔娜失望地表示:「我想要一個爸爸,難道這是恐同嗎?」她說,的確有不少單親或同性家庭小孩長大後有出類拔萃的表現,但這並不代表小孩不需要父母。或渴望有父母親的小孩就被貼上「恐同」的標籤。
「LGBT不能拿幾個案例,就說所有的彩虹小孩很快樂,那是不公平的。」她表示,沒有爸爸造成她在成長過程中飽受負面情緒困擾,這些感覺並不是想像出來的,為什麼LGBT卻要她噤聲?
事實上,LGBT群族打著同二代可以幸福快樂又穩定來自樣本極少、沒有經過長時間研究的統計數據。目前為止,品質最好的研究來自1986年美國縱向女同性戀家庭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針對154位女同性戀母親及78位青春期的孩子調查。仍是樣本數少並缺乏男同性戀家庭的研究。
男女角色可以互換 芳塔娜:這才叫歧視
芳塔娜說,LGBT團體也宣傳「父母角色可替換」的說法,似乎是推翻過去家庭的研究結果。她認為,LGBT漠視父親及母親的互補功能是「去性別化」,是不是也算一種歧視?
耶魯醫學院布魯博士(Kyle Pruett)及全球知名心理學家亨特博士(Brenda Hunter)都曾公開表示父母會提供不同種類的愛。父親往往會訓練孩子獨立及冒險,而母親會給予安定及公平。布魯博士甚至說,嬰兒8週大的時候,就可以辨別父母,各別產生不同的互動模式。
青春節尤其更加明顯。進入密友期後,小孩會透過父母的相處發展人際關係。美國社會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研究父親的重要性及母親的地位時表示,孩童從父親與母親相處中學習對待女性的方式;而從母親身上學習到如何健康看待男性並設立界線,彼此功能及角色無法互換。
歐巴馬視同婚為人類演進 相關研究數據卻不足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任期內推動各類的LGBT政策,並視其為人類歷史大演進。芳塔娜認為,過去美國許多針對一夫一妻的家庭均累積四十年以上、統計超過390個的家庭的研究,卻因美國趕著推行LGBT議程被視為「過時」或被不成熟的研究所取代,最後任由媒體大肆宣揚,告訴社會大眾非客觀的事實。
芳塔娜不避諱地說,「演進」是自然發展而非外力干預。顯然在美國蓬勃發展的LGBT議題都由政治主導,先以人為介入再包裝告訴大眾「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讓她不禁詢問,一小群激進人士何以大聲地說代表全同性戀群族,改變家庭結構?
演說最後,芳塔娜再次大力反對政府推動婚姻平權,並要求政府拿出配套的兒童權益法案,讓孩童不淪為婚姻平權下的犧牲品。(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 |
圖來自:謝侑真老師 |
對你心中的疑問要有耐心,要試著珍愛這些問題不要急於尋求答案,因為即使給了你答案,你也無法實踐。重點在於,要去經歷教室中的一切,包括經歷極端與衝突,可能你會逐漸地、不露痕跡地沿著漫長的教學軌跡,走進對矛盾統一的理解之中。
——教學的勇氣,頁100。
![]() |
剛收到畢業學生寄來的小卡。我記得這個學生,她很願意思考。很開心我的課程能引發她的學習興趣。 |
今天前往嘉義輔仁中學分享「遊戲化情境課程設計——學思達與師生對話」。 整個過程總共90分鐘。 我將課程分成三段來進行。 第一段我只問了一個問題,現場的老師如何在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時候,引發學生的學習? 也就是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請現場老師兩兩分組,花...